散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988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散热器结构,尤指一种环形散热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公知筒形散热器,包括一筒体及连接于筒体周围表面的多数鳍片,公知技术对鳍片与筒体周围表面的连接方式揭示如下:1.中国台湾地区专利申请号098105429实用新型专利一案揭示一种筒形散热器鳍片植立紧结方法及其应用装置,其主要包括:一受动力源带动且藉以产生步进旋动运转的模座;提供一筒体,筒体定位设于模座上,及筒体的周围表面设有多数凹槽;提供一鳍片组,包含多数鳍片,鳍片组设于模座的一端侧,间歇性转动的筒体,带动其凹槽和该鳍片对应导正时,通过插片装置推送鳍片,运动的鳍片依序插入筒体的各凹槽定位;将全部凹槽插置鳍片的筒体,通过后续的紧结制程,使鳍片和凹槽紧结一体,且定位于筒体的周围,以形成一散热器;因此,其散热器制程方法须依序插入鳍片与后续紧结制程的制程步骤繁杂,相对其产品制成时间长。2.中国台湾地区专利申请号098220381实用新型专利一案揭示一种具有组合式散热鳍片的散热结构,其主要包括一金属座体及多个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由一金属板一体冲压弯折而呈U形,该散热鳍片包括二散热部及一弹性卡扣部,该二散热部分别呈一平板状,该弹性卡扣部呈U形板状,该弹性卡扣部的两端具有复位弹性,且其两端分别与所述散热部的一端相固接,该弹性卡扣部的两端能被按压并相互靠拢,而使该弹性卡扣部产生变形,使该弹性卡扣部能被插入该金属座体凹设的多个道凹槽,其凹槽相当于弹性卡扣部的形体呈现开口内缩的形体,使该弹性卡扣部的外侧表面能藉由其复位弹性卡固至该金属座体的凹槽表面,以将所有散热鳍片全部插置金属座体且形成一散热器,但其散热器制程方法须先挤压弹性卡扣部再依序插入凹槽,相对其产品制成时间长,且其散热鳍片与金属座体间并无法完全紧配,若经由外力或有纵向推力其散热鳍片容易由金属座体两端脱离,故公知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制程步骤繁杂,产品制成时间长。2.无法完全紧配,散热鳍片容易因外力或纵向推力脱离。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公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实用新型人及相关领域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机械加工方式产生高速冲压结合的散热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组装散热鳍片的散热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强散热鳍片紧结固定的散热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散热效率的散热器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定义一纵向,并该本体于第一端及第二端间具有一结合槽道且分布在本体周围;多个散热鳍片,结合在该本体的周围,所述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散热区段及一第二散热区段,并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间具有一弯折区段对应该结合槽道;其中该本体经一机械加工方式往该多个散热鳍片快速冲击,令该多个散热鳍片的弯折区段高速的从该本体的第一端迫入所述结合槽道,并沿着该纵向移动至该第二端与该结合槽道紧结成一体。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散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成形模具,具有一内侧面、一上表面及多个槽孔,该内侧面界定一内空间,该多个槽孔放射状形成在该内空间周围,且连通该内空间,并贯穿该上表面;提供一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定义一纵向,一本体结合部设在该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且分布在本体周围,令该第一端对应该内空间;提供多个鳍片,容置于该多个槽孔内,其中每一槽孔内放置至少一鳍片,且所述每一鳍片具有一结合部突出该成形模具的内侧面;利用一机械加工方式,使该本体高速冲入该内空间,该本体相对该多个鳍片移动,令该多个鳍片的结合部高速的迫入该本体结合部,沿着该纵向移动到该第二端与该本体结合部紧结成一体。具体而言,本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包括:—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定义一纵向,并该本体于第一端及第二端间具有一结合槽道且分布在本体周围;多个散热鳍片,结合在该本体的周围,所述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散热区段及一第二散热区段,并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间具有一弯折区段对应该结合槽道;其中该本体经一机械加工方式往该多个散热鳍片快速冲击,令该多个散热鳍片的弯折区段高速的从该本体的第一端迫入所述结合槽道,并沿着该纵向移动至该第二端与该结合槽道紧结成一体。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弯折区段成形于该散热鳍片中段及/或非中段位置处,且两端延伸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弯折区段外侧相对紧密卡合所述结合槽道内壁。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弯折区段具有一导入部为圆角或倒角。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本体于第一端位置处具有一迫入部连通该
结合槽道。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还包括有一第二散热鳍片,该第二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三散热区段及一第四散热区段,并所述第三散热区段及第四散热区段间具有一第二弯折区段,该第三散热区段相对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而该第一散热区段相对卡设于第二弯折区段。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该第四散热区段亦可与相邻的另一散热鳍片组装,使该第四散热区段相对设置于另一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称的弯折区段,而令该第二弯折区段分别得容置前述相邻散热鳍片的该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借此,所述散热鳍片可经由所述第四散热区段的卡设增强其结构强度与热传导散热的功效。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还包括有一第二散热鳍片,该第二散热鳍片一端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一种散热器结构,包括:提供一成形模具,具有一内侧面、一上表面及多个槽孔,该内侧面界定一内空间,该多个槽孔放射状形成在该内空间周围,且连通该内空间,并贯穿该上表面;提供一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设在该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并分布在本体周围的多个结合槽道,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定义一纵向并令该第一端对应设置在该内空间;提供多个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一散热区段及一第二散热区段分别设置于其一槽孔内,且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间具有一弯折区段突出该成形模具的内侧面;利用一机械加工方式,使该本体高速冲入该内空间,该本体相对该多个散热鳍片移动,令该多个散热鳍片的弯折区段高速的迫入该结合槽道,沿着该结合槽道纵向移动到该第二端与该结合槽道紧结成一体。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机械加工方式经由一压缩气体机具产生一压缩气体将该本体高速冲入该内空间。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内空间内设置有一中心体供该本体套设定位。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弯折区段成形于该散热鳍片中段及/或非中段位置处且两端直线延伸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弯折区段两端水平紧结所述结合槽道内壁。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器结构中,所述成形模具还具有至少一第二槽孔。借此,所述本体与散热鳍片间可快速组装且有效加强散热鳍片紧结固定于本体上,以达到减少组装制成时间且本体与散热鳍片间紧密结合的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作动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作动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三作动示意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8C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0045]图9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9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9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散热器10本体11第一端111第二端112结合槽道113迫入部1131散热鳍片12第一散热区段121第二散热区段122弯折区段123导入部1231成形模具20内侧面21上表面22槽孔23内空间24第二槽孔25a、25b压缩气体机具30第二散热鳍片13a、13b第二散热区段131a第四散热区段132a第二弯折区段133a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结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立体组合示意图及散热鳍片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包含一本体11及多个散热鳍片12 ;该本体11具有一第一端111及一第二端112,该第一端111及该第二端112之间定义一纵向a,并该本体11于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间具有一结合槽道113且分布在本体11周围,该结合槽道113从该第一端111沿着该纵向延伸到该第二端112且贯通所述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并该本体11在靠近该第一端111位置处设有一迫入部1131连通该结合槽道113,该迫入部1131令该本体11的第一端111容易与该多个散热鳍片12对接,而该迫入部1131于本实施例中其宽度略大于其结合槽道113的宽度,以便于散热鳍片12对接该本体11的第一端111。其中所述散热鳍片12结合在该本体11的周围,且该散热鳍片12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散热区段121及一第二散热区段122,并所述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间具有一弯折(凹折)区段123对应该本体11的结合槽道113,进而从该第一端111沿着该纵向迫入至该第二端112与该结合槽道113结合成一体。且该弯折(凹折)区段123完全迫入至该第二端112时,其两端水平紧结所述结合槽道113内壁,并该弯折区段123可被成形于该散热鳍片12中段及/或非中段位置处且两端延伸所述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令该第一散热区段121及一第二散热区段122呈为尺寸(面积、体积、厚度、形状)均等或不均等者,而该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往本体11另一侧直线向外延伸,又该弯折区段123位置处具有一导入部1231为圆角或倒角,以令该结合槽道113及迫入部1131容易且顺畅的迫入该弯折区段123。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7所示,前述的结构的装配制造方式将详述在后。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其包括:步骤41:如第5图所不,提供一成形模具20,具有一内侧面21、一上表面22及多个槽孔23,该内侧面21界定一内空间24,该多个槽孔23放射状形成在该内空间24周围,且连通该内空间24,并贯穿该上表面22。步骤42:如图5所示,提供一本体11,具有一第一端111及一第二端112及设在该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并分布在本体11周围的多个结合槽道113,该第一端111及该第二端112之间定义一纵向并令该第一端111对应设置在该内空间24。步骤43:如图5所示,提供多个散热鳍片12,具有一第一散热区段121及一第二散热区段122分别设置于其一槽孔23内,且所述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间具有一弯折区段123突出该成形模具20的内侧面21 ;在本步骤中该每一弯折区段123对应一结合槽道113及一迫入部1131。步骤44:如图5及图6及图7所示,利用一机械加工方式,使该本体11高速冲入该内空间24,该本体11相对该多个散热鳍片12移动,令该多个散热鳍片12的弯折区段123高速的迫入该结合槽道113,沿着该结合槽道113纵向移动到该第二端112与该结合槽道113紧结成一体。在本步骤中该本体11施以的机械加工方式,该机械加工方式由一压缩气体机具30产生一压缩气体作为动力源,该压缩气体在释压的瞬间产生动力推动该本体11高速冲入该内空间24,同时该迫入部1131及该结合槽道113由成形模具20的上方高速迫入该弯折区段123,进而结合成一体,而该弯折区段123完全迫入至该第二端112时,其两端水平紧结所述结合槽道113内壁,而该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往本体11另一侧直线向外延伸,以形成一散热器10。该中心体可以确保该本体11往下冲入内空间24时能够对准位置,及沿着中心体朝下作动。该压缩气体机具30,例如但不限制为一气压机(compressor)。复参图2所示,完成步骤44后,从该成形模具20中取出散热器10。前述的本体11皆表示为空心,但是在另一可行实施该前述本体11可以为实心,当本体11为实心时该成形模具20的内空间24没有中心体。[0087]借此,所述本体11与散热鳍片12间可快速组装且有效加强散热鳍片12紧结固定于本体11上,以达到减少组装制成时间且本体11与散热鳍片12间紧密结合的功效。另,请参阅图8A及图SB及图S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结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及平面示意图及实施示意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该其整体结构及元件连结关系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另外赘诉相同处,在本实施例中相较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器10还包括有一第二散热鳍片13a,该第二散热鳍片13a的形体相当于所述散热鳍片12,其第二散热鳍片13a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三散热区段131a及一第四散热区段132a,并所述第三散热区段131a及第四散热区段132a间具有一第二弯折区段133a,其第二散热鳍片13a相对于散热鳍片12进行转向并与该散热鳍片12组装,使该第三散热区段131a相对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123,而该第一散热区段121相对卡设于第二弯折区段133a,借此,所述散热鳍片12可经由所述第三散热区段131a的卡设增强其结构强度与热传导散热的功效者。当然,该第四散热区段132a亦可与相邻的另一散热鳍片组装,使该第四散热区段132a相对设置于另一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称的弯折区段,而令该第二弯折区段133a得分别容置前述相邻散热鳍片12的该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借此,所述散热鳍片可经由所述第四散热区段132a的卡设增强其结构强度与热传导散热的功效者。其中该成形模具20另界定有可供第二散热鳍片13a设置的第二槽孔25,其第二槽孔25于供该第三散热区段131a设置的位置相对形成该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内且对应所述弯折区段123,而所述散热鳍片12与第二散热鳍片13a设置于槽孔23及第二槽孔25时,其散热鳍片12设置于所述槽孔23内,而其第二散热鳍片13a的第三散热区段131a相对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123。另,请参阅图9A及图9B及图9C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结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及平面示意图及实施示意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较佳实施例,该其整体结构及元件连结关系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另外赘诉相同处,在本实施例中相较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处为所述散热器10还包括有一第二散热鳍片13b,该第二散热鳍片13b —端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123,借此,所述散热鳍片12可经由所述第二散热鳍片13b的卡设增强其结构强度与热传导散热的功效者。其中该成形模具20另界定有可供第二散热鳍片13b设置的第二槽孔25b,其第二槽孔25b于供该第二散热鳍片13b设置的位置相对形成该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内且一端对应所述弯折区段123,而所述散热鳍片12与第二散热鳍片13b设置于槽孔23及第二槽孔25b时,其散热鳍片12设置于所述槽孔23内,而其第二散热鳍片13b相对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121及第二散热区段122内且一端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123。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定义一纵向,并该本体于第一端及第二端间具有一结合槽道且分布在本体周围; 多个散热鳍片,结合在该本体的周围,所述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散热区段及一第二散热区段,并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间具有一弯折区段对应该结合槽道; 其中该本体经一机械加工方式往该多个散热鳍片快速冲击,令该多个散热鳍片的弯折区段高速的从该本体的第一端迫入所述结合槽道,并沿着该纵向移动至该第二端与该结合槽道紧结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段成形于该散热鳍片中段及/或非中段位置处,且两端延伸所述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段外侧相对紧密卡合所述结合槽道内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段具有一导入部为圆角或倒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于第一端位置处具有一迫入部连通该结合槽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第二散热鳍片,该第二散热鳍片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三散热区段及一第四散热区段,并所述第三散热区段及第四散热区段间具有一第二弯折区段,该第三散热区段相对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而该第一散热区段相对卡设于第二弯折区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该第四散热区段亦可与相邻的另一散热鳍片组装,使该第四散热区段相对设置于另一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称的弯折区段,而令该第二弯折区段分别得容置前述相邻散热鳍片的该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借此,所述散热鳍片可经由所述第四散热区段的卡设增强其结构强度与热传导散热的功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第二散热鳍片,该第二散热鳍片一端设置于第一散热区段及第二散热区段内且卡设于所述弯折区段。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器结构,该散热器包括一本体及多个散热鳍片,该本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定义一纵向,将该多个散热鳍片设置在一成形模具内,通过一机械加工方式使该本体高速冲入该成形模具,在成形模具内的多个散热鳍片的弯折区段相对该本体,快速的从该第一端迫入结合槽道,并沿着该纵向移动至该第二端结合在本体表面。
文档编号F28F7/00GK203083416SQ20122038002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
发明者林胜煌, 林国胜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