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352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醇基专用燃烧器中,主要有液面直燃式、打气加压式、离心式和风吹雾化式,这几种燃烧方式。上述几种燃烧方式各有缺陷:液面直燃式燃料温度低,热效率低、燃烧不完全,对环境有污染;打气加压式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且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离心式和风吹雾化式也都存在燃烧不完全、能耗大、排放超标,造成环境污染的弊端,不利于新替代能源的推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燃烧器,该燃烧器能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效率高且安全性能好,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燃烧器,包括导热罩体、燃料导管以及喷嘴,所述导热罩体设有腔室及出火口,出火口与所述腔室相通,所述喷嘴安装在腔室内,所述燃料导管的部分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的外壁上,燃料导管一端与所述喷嘴相连接,另一端为燃料进口。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所述出火口设于导热罩 体的前端,所述喷嘴设于导热罩体的后端。所述燃料导管从导热罩体的后端伸入所述腔室内,并与所述喷嘴连接。所述导热罩体外部包括联体外罩,所述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外壁上的燃料导管的部分为螺旋盘管,螺旋盘管的部分或全部设置在所述的联体外罩内。所述喷嘴包括内环管与罩壳,内环管与罩壳之间形成内腔,所述罩壳设有多个喷气孔,所述内环管与燃料导管相连通,内环管上设有燃料出口。所述的导热罩体后端安装有挡风板,挡风板与导热罩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喷嘴设于挡风板前方。所述导热罩体后端的内壁上设有阻油槽。所述的燃料导管在其燃料进口处安装有阀门。所述的喷嘴旁侧设有电子打火器。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所述燃烧器包括包括导热罩体、燃料导管以及喷嘴,燃料由燃料进口进来后经燃料导管而进入所述喷嘴中,从喷嘴出来的燃料经点燃后在所述的腔室燃烧,之后火从所述出火口喷出;在该过程中,由于燃料在所述腔室内的燃烧,能使得所述导热罩体快速升温,并将热量迅速传导给所述的螺旋盘管,则燃料导管内的燃料在流经所述的螺旋盘管时会被迅速汽化,从而实现造气功能,汽化后的燃料再从所述喷嘴出来燃烧,这使得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另外,该燃烧器无需加压罐,其燃料完成汽化燃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根燃料导管实现,有利于避免引发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该燃烧器能使燃料更加充分燃烧,热效率高且安全性能好,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2、所述出火口设于导热罩体的前端,喷嘴设于导热罩体的后端,有利于实现喷嘴向出火口喷出火来。3、所述导热罩体外部还包括联体外罩,则当导热罩体在受热升温时,该联体外罩也不断受热升温,而所述螺旋导管设置在该联体外罩内,能使燃料的汽化得到进一步的保证,从而使燃料能够更加充分燃烧。4、所述喷嘴包括内环管与罩壳,内环管与罩壳之间形成内腔,则上述在螺旋盘管内经汽化的燃料通过燃料出口进入所述的内腔后,能继续由于热传导而实现进一步汽化,即“二次汽化”,从而更进一步使燃料充分燃烧。5、设置挡风板,有利于保证该燃烧器的出火方向;而挡风板与导热罩体之间设有间隙,则能够为燃料的燃烧提供适量的风力助燃,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6、所述的喷嘴旁侧设有电子打火器,则能方便点火。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燃烧器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导热罩体,11、腔室,12、出火口,20、燃料导管,21、螺旋盘管,30、喷嘴,31、内环管,32、罩壳,33、内腔,40、联体外罩,50、挡风板,60、阀门,70、阻油槽,80、电子打火器,90、定位珠,100、压紧螺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不,一种燃烧器,包括导热罩体10、燃料导管20以及喷嘴30,所述导热罩体10设有腔室11及出火口 12,出火口 12与所述腔室11相通,所述喷嘴30安装在腔室11内,所述燃料导管20的部分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10的外壁上,燃料导管20 —端与所述喷嘴30相连接,另一端为燃料进口。其中,所述出火口 12设于导热罩体10的前端,所述喷嘴30设于导热罩体10的后端。所述燃料导管20从导热罩体10的后端伸入所述腔室11内,并与所述喷嘴30连接。所述导热罩体10包括联体外罩40,所述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10外壁上的燃料导管20的部分为螺旋盘管21,螺旋盘管21的部分或全部设置在所述的联体外罩40内。所述喷嘴30包括内环管31与罩壳32,罩壳32罩在内环管31上,且罩壳32与内环管3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内环管31与罩壳32之间形成内腔33,所述罩壳32设有多个喷气孔,内环管31上设有燃料出口,所述燃料导管20与内环管31相连通,且燃料导管20通过定位珠90与压紧螺母100接入所述的内环管31中。所述的导热罩体10后端安装有挡风板50,挡风板50与导热罩体10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喷嘴30设于挡风板50前方。所述导热罩体10后端的内壁上设有阻油槽70。所述的燃料导管20在其燃料进口处安装有阀门60。所述的喷嘴30旁侧设有电子打火器80。所述燃烧器采用醇基燃料。使用时,先从燃料进口注入液态的醇基燃料,则醇基燃料会通过阀门60流入所述燃料导管20内,再经所述喷嘴30的喷气孔流进所述导热罩体10的腔室11中;接着,在所述腔室11内放少量预热油,并关闭阀门60点火预热,预热时,热能经导热罩体10及联体外罩40迅速传导给所述螺旋盘管21,螺旋盘管21对醇基燃料进行汽化,约30秒后,螺旋盘管21完成造气;此时,打开阀门60,燃烧器正式喷气燃烧;燃烧期间,导热罩体10、联体外罩40以及喷嘴30的内腔33不断受热升温,热传导使得螺旋盘管21及喷嘴30内腔33对燃料的汽化得以持续保证。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1、所述燃烧器包括包括导热罩体10、燃料导管20以及喷嘴30,燃料由燃料进口进来后经燃料导管20而进入所述喷嘴30中,从喷嘴30出来的燃料经点燃后在所述的腔室11燃烧,之后火从所述出火口 12喷出;在该过程中,由于燃料在所述腔室11内的燃烧,能使得所述导热罩体10快速升温,并将热量迅速传导给所述的螺旋盘管21,则燃料导管20内的燃料在流经所述的螺旋盘管21时会被迅速汽化,从而实现造气功能,汽化后的燃料再从所述喷嘴30出来燃烧,这使得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另外,该燃烧器无需加压罐,其燃料完成汽化燃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根燃料导管20实现,有利于避免引发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该燃烧器能使燃料更加充分燃烧,热效率高且安全性能好,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2、所述出火口 12设于导热罩体10的前端,喷嘴30设于导热罩体10的后端,有利于实现喷嘴30向出火口 12喷出火来。3、所述导热罩体10外部还包括联体外罩40,则当导热罩体10在受热升温时,该联体外罩40也不断受热升温,而所述螺旋导管设置在该联体外罩40内,能使燃料的汽化得到进一步的保证,从而使燃料能够更加充分燃烧。4、所述喷嘴30包括内环管31与罩壳32,内环管31与罩壳32之间形成内腔33,则上述在螺旋盘管21内经汽化的燃料在通过内环管31的燃料出口会进入所述的内腔33,并在内腔33内因继续受热而实现进一步汽化,即“二次汽化”,二次汽化后的燃料从喷嘴30罩壳32的喷气孔喷出燃烧,这使得燃料能更进一步充分燃烧。5、设置挡风板50,有利于保证该燃烧器的出火方向;而挡风板50与导热罩体10之间设有间隙,则能够为燃料的燃烧提供适量的风力助燃,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6、所述的喷嘴30旁侧设有电子打火器80,则能方便点火。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罩体、燃料导管以及喷嘴,所述导热罩体设有腔室及出火口,出火口与所述腔室相通,所述喷嘴安装在腔室内,所述燃料导管的部分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的外壁上,燃料导管一端与所述喷嘴相连接,另一端为燃料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口设于导热罩体的前端,所述喷嘴设于导热罩体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导管从导热罩体的后端伸入所述腔室内,并与所述喷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罩体外部包括联体外罩,所述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外壁上的燃料导管的部分为螺旋盘管,螺旋盘管的部分或全部设置在所述的联体外罩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包括内环管与罩壳,内环管与罩壳之间形成内腔,所述罩壳设有多个喷气孔,所述内环管与燃料导管相连通,内环管上设有燃料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罩体后端安装有挡风板,挡风板与导热罩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喷嘴设于挡风板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罩体后端的内壁上设有阻油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料导管在其燃料进口处安装有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嘴旁侧设有电子打火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导热罩体、燃料导管以及喷嘴,所述导热罩体设有腔室及出火口,出火口与所述腔室相通,所述喷嘴安装在腔室内,所述燃料导管的部分盘绕并贴紧在导热罩体的外壁上,燃料导管一端与所述喷嘴相连接,另一端为燃料进口。该燃烧器能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效率高且安全性能好,同时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文档编号F23D11/00GK103090381SQ20131003660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0日
发明者杨垣根, 戴春雷 申请人:广州市和宝生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