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983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有效地使各管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具备:芯部(10),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11);进气导入部(20),具有安装于芯部(10)的进气上游侧而朝管(11)导入进气的入口集管部(22);进气导出部(30),其具有:出口集管部(32),安装于芯部(10)的进气下游侧,从管(11)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31),从出口集管部(32)的中心位置偏心地与该出口集管部(32)连接,在出口集管部(32)内设置有沿管(11)的进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板(34)。
【专利说明】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情况下,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有供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与增压器侧连接的入口管道部以及安装于芯部的进气上游侧的纵长的入口集管部;以及进气导出部,具有安装于芯部的进气下游侧的纵长的出口集管部以及与发动机侧连接的出口管道部。此外,进气导入部的入口管道部与入口集管部通过入口曲面部连结,并且进气导出部的出口集管部与出口管道部通过出口曲面部连结。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这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31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现有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中,出口曲面部与出口管道部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朝上方偏心。因此,从下方的管流入的进气在出口集管部内朝向上方流动,与从上方的管流入的进气汇合。然后,在这些进气的汇合部附近压力变高,妨碍进气从管朝出口集管部内流入,由此导致各管内的进气流速不均匀。结果,各管的进气流量也变得不均匀,有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芯部的进气的冷却效率。
[0008]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能够有效地使各管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侦U,将进气朝上述管导入;以及进气导出部,其具有: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连接于该出口集管部,该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设置有沿着上述管的进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板。
[0011]此外,也可以为,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还设置有与上述板分离而对置的第二板。
[0012]此外,也可以为,上述进气导出部还具备曲面部,该曲面部通过曲面将上述出口集管部与上述出口管道部平滑地连结,将上述板以及上述第二板的进气下游侧分别延伸设置至该曲面部的内部为止。
[0013]此外,也可以为,上述板的进气上游端部,配置在上述管的进气下游端部的附近,或者与上述管的进气下游端部邻接地配置。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能够有效地使各管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示意立体图。
[0017]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的切口立体图。
[0018]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纵截面图。
[0019]图4中的(a)是对现有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进气导出部中的进气流动进行说明的图,(b)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进气导出部中的进气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基于图1?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其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而,不重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002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I具备:芯部10,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进气导入部20,将来自未图示的增压器的进气导入芯部10 ;以及进气导出部30,将进气从芯部10朝未图示的发动机导出。
[0022]芯部10具备:多个管11,供进气流通,沿车宽方向延伸;多个外散热片12,夹装于各管11之间;纵长的入口板13,各管11的进气上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以及纵长的出口板14,各管11的进气下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板13以及出口板14的板平面与多个管11的轴向正交。
[0023]进气导入部20具备:入口管道部21,与增压器侧的进气管41连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长中空状的入口集管部22,安装于芯部10的入口板13 ;以及曲面中空状的入口曲面部23,将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集管部22平滑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曲面部23的进气下游端从车辆宽度方向连接于入口集管部22的侧面。此外,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曲面部23的连接位置比入口集管部2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
[0024]入口曲面部2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壁的纵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大致S字状,并且,使其下方内侧面朝内侧突出。此外,该下方内侧面与入口集管部22下方的内侧面连结。进而,入口曲面部23形成为,使其流路纵截面积沿着进气流动而逐渐扩张。
[0025]进气导出部30具备:出口管道部31,与发动机侧的进气管42连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长中空状的出口集管部32,安装于芯部10的出口板14 ;曲面中空状的出口曲面部33,将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集管部32平滑地连结;阻挡板34 ;以及整流板(第二板)35。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曲面部33的进气上游端从车辆宽度方向连接于出口集管部32的侧面。此外,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曲面部33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3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
[0026]出口曲面部3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壁的纵截面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大致S字状,并且,使其下方内侧面朝内侧突出。此外,该下方内侧面与出口集管部32下方的内侧面连结。进而,出口曲面部33形成为,使其流路纵截面积沿着进气流动逐渐缩小。
[0027]如图2所示,阻挡板34为,与出口集管部32以及出口曲面部33的形状相匹配而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状。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为,在比出口板14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更靠上方的出口集管部32内,以使其板平面与管11的进气流动方向平行的状态配置。此外,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的上游侧缘部,从管11的进气下游端隔开较小的间隙(微小的空隙)而配置。即,如图3所示,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为,使其上游侧缘部、弯曲内侧缘部(车辆后方侧缘部)以及弯曲外侧缘部(车辆前方侧缘部),收容于出口集管32的中空部32a内(比S字状的外壁的下方内侧面更靠出口板14侧的区域)。由此,从下方的管11流入出口集管部32内而朝向上方的进气,被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阻挡。另外,也可以为,在上游端部34a的上游侧缘部与管11之间不需要设置微小的空隙,而使该上游端部34a与管11的进气下游端接触。
[0028]阻挡板34的下游端部34b为,在出口曲面部33内,以使其板平面沿着出口曲面部33的上侧内周面的状态配置。由此,构成为,被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阻挡的进气,在出口曲面部33内被朝向出口管道部31引导。
[0029]如图2所示,整流板35为,与出口集管部32以及出口曲面部33的形状相匹配而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状。整流板35的上游端部35a为,在比阻挡板34更靠下方的出口集管部32内,其上游侧缘部从管11的进气下游端隔开规定的空隙地配置。由此,从下方的管11朝出口集管部32内流入的进气,被朝阻挡板34侧和出口管道部31侧分流。
[0030]此外,整流板35的下游端部35b为,在比阻挡板34更靠下方的出口曲面部33内,以使其板平面沿着出口曲面部33的下侧内周面的状态配置。由此,构成为,通过整流板35的下游端部35b分流的进气的一部分,在出口曲面部33内被朝向出口管道部31引导。
[0031]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I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32]例如,如图4(a)所示,在进气导出部60内不具备阻挡板、整流板的现有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中,从下方的管51流入的进气在出口集管部62内沿着长度方向朝上方流动,而与从上方的管51流入的进气汇合。因此,在这些进气的汇合部附近压力变高,妨碍进气从管51朝出口集管部62流入,由此导致各管51内的进气流速不均匀。
[0033]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I中,在出口集管部32内配置有对从下方朝上方流动的进气进行阻挡的阻挡板34。S卩,如图4(b)所示,从下方的管11流入的进气不会与从上方的管11流入的进气汇合,而是在被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阻挡之后,沿着下游端部34b朝出口管道部31引导。
[0034]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能够有效地使各管11内的进气流速均匀化,并且各管11的进气流量也均匀化,而能够提高进气的冷却效率。
[003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I中,在比阻挡板34更靠下方的出口集管部32内以及出口曲面部33内配置有整流板35。在该整流板35的上游端部35a与管11的进气下游端之间,设置有供从下方朝上方流动的进气的一部分通过的规定空隙。
[0036]S卩,如图4 (b)所示,从下方的管11流入的进气,通过整流板35的上游端部35a而被朝阻挡板34侧和出口管道部31侧分流。然后,朝出口管道部31侧分流的进气沿着整流板35的下游端部35b而被朝出口管道部31引导,另一方面,朝阻挡板34侧分流的进气在被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阻挡之后,在由阻挡板34和整流板35划分形成的流路中流动而被朝出口管道部31引导。
[0037]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通过在阻挡板34的下方设置整流板35,由此能够促进出口曲面部33内的进气的流动,而能够有效地减少进气的阻力。
[0038]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形而实施。
[0039]例如,对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曲面部33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3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其朝下方偏心。在该情况下,将阻挡板34的上游端部34a配置于出口集管部32内的下方即可。
[0040]此外,也可以为,不通过出口曲面部33将出口集管部32与出口管道部31连结,而将该出口集管部32与该出口管道部31直接连接。
[0041]符号的说明
[0042]I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0043]10 芯部
[0044]11 管
[0045]20进气导入部
[0046]21入口管道部
[0047]22入口集管部
[0048]23入口曲面部
[0049]30进气导出部
[0050]31出口管道部
[0051]32出口集管部
[0052]33出口曲面部(曲面部)
[0053]34阻挡板(板)
[0054]35整流板(第二板)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具备: 芯部,具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 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朝上述管导入进气;以及 进气导出部,该进气导出部具有: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以及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与该出口集管部连接, 该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设置有沿上述管的进气流动方向延伸的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中, 在上述出口集管部内还设置有与上述板分离地对置的第二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中, 上述进气导出部还具备曲面部,该曲面部通过曲面将上述出口集管部与上述出口管道部平滑地连结, 使上述板以及上述第二板的进气下游侧分别延伸设置到该曲面部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中, 上述板的进气上游端部,配置在上述管的进气下游端部的附近,或者与上述管的进气下游端部邻接地配置。
【文档编号】F28F9/22GK104471342SQ201380036648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
【发明者】高田一秀, 富川清一郎 申请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