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983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减少出口集管部内的压力损失。具备:具有管(11)的芯部(10);具有入口集管部(22)及偏心连接的入口管道部(21)的进气导入部(20);以及具有出口集管部(32)及偏心连接的出口管道部(31)的进气导出部(30),入口集管部(22)具备:形成于入口管道部(21)的反偏心侧的第一入口中空部(2a);形成于偏心侧的第二入口中空部(2b);以及横截面积朝向第二入口中空部(2b)变大地形成的第三入口中空部(2c),出口集管部(32)具备:形成于出口管道部(31)的反偏心侧的第一出口中空部(3a);形成于偏心侧的第二出口中空部(3b);以及横截面积朝向第二出口中空部(3b)变大地形成的第三出口中空部(3c),第三出口中空部(3c)的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于第三入口中空部(2c)的横截面积。
【专利说明】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情况下,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有供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与增压器侧连接的入口管道部以及安装于芯部的进气上游侧的纵长的入口集管部;以及进气导出部,具有安装于芯部的进气下游侧的纵长的出口集管部以及与发动机侧连接的出口管道部。此外,进气导入部的入口管道部与入口集管部通过入口曲面部连结,并且进气导出部的出口集管部与出口管道部通过出口曲面部连结。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这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31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为了提高进气的冷却效率,优选扩张芯部而使中间冷却器大型化。但是,设置中间冷却器的车辆的空间,由于车架、周边部件等而受到限制。因此,在将芯部向车宽方向扩张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车架等的干涉,需要缩小入口集管部、出口集管部的下方的形状。
[0008]尤其是,在出口曲面部与出口管道部之间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朝上方偏心的情况下,在下方的管中流动的进气向缩小了的出口集管部的下方区域流入而汇合。结果,在出口集管部内的下方区域,存在压力损失增加而使下方的管的进气流动恶化的可能性。
[0009]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通过较大地确保出口集管部的流路容积,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出口集管部内的压力损失。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沿横向配置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以及入口管道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朝上述管导入进气,该入口管道部从该入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连接于该入口集管部;以及进气导出部,具有出口集管部以及出口管道部,该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该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连接于该出口集管部,上述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入口集管部具备:第一入口中空部,形成于上述入口管道部的与偏心侧相反侧的区域;第二入口中空部,使横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入口中空部,而形成于上述入口管道的偏心侧的区域;以及第三入口中空部,将上述第一入口中空部与上述第二入口中空部连结,以随着朝向该第二入口中空部而横截面积变大的方式形成;上述出口集管部具备:第一出口中空部,形成于上述出口管道部的与偏心侧相反侧的区域;第二出口中空部,使横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出口中空部,而形成于上述出口管道的偏心侧的区域;以及第三出口中空部,将上述第一出口中空部与上述第二出口中空部连结,以随着朝向该第二出口中空部而横截面积变大的方式形成;上述第三出口中空部具有以相同的管为基准而将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于上述第三入口中空部的部分。
[0012]此外,也可以为,上述第三入口中空部的外壁包括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入口圆弧外壁部,上述第三出口中空部的外壁包括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出口圆弧外壁部,上述出口圆弧外壁部的曲率设定得大于上述入口圆弧外壁部的曲率。
[0013]发明的效果
[0014]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通过较大地确保出口集管部的流路容积,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出口集管部内的压力损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示意立体图。
[0016]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图。
[0017]图3是对由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产生的出口集管部内的压力损失减少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基于图1?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其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而,不重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I具备:芯部10,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之间的热交换;进气导入部20,将来自未图示的增压器的进气向芯部10导入;以及进气导出部30,将进气从芯部10朝未图示的发动机导出。
[0020]芯部10具备:多个管11,供进气流通;多个外散热片12,夹装于各管11之间;纵长的入口板13,各管11的进气上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以及纵长的出口板14,各管11的进气下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
[0021]进气导入部20具备:入口管道部21,与增压器侧的进气管41连接;纵长的入口集管部22,安装于芯部10的入口板13 ;以及曲面状的入口曲面部23,将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集管部22平滑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曲面部23之间的连接位置,比入口集管部2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
[0022]进气导出部30具备:出口管道部31,与发动机侧的进气管42连接;纵长的出口集管部32,安装于芯部10的出口板14 ;以及曲面状的出口曲面部33,将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集管部32平滑地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曲面部33之间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3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
[0023]接着,基于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入口集管部22以及出口集管部32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0024]入口集管部22具备:形成于下方的入口下方中空部2a;形成于上方的入口上方中空部2b ;以及将该入口下方中空部2a与入口上方中空部2b连结的入口中间中空部2c。另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下方中空部2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入口中空部,入口上方中空部2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入口中空部,入口中间中空部2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入口中空部。
[0025]入口下方中空部2a为,使横截面积缩小而形成,以使其外壁面不与车架70、未图示的周边部件干涉。入口上方中空部2b的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于入口下方中空部2a的横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大约为3倍)。入口中间中空部2c形成为,随着从入口下方中空部2a朝向入口上方中空部2b而其横截面积变大。
[0026]出口集管部32具备:形成于下方的出口下方中空部3a;形成于上方的出口上方中空部3b ;以及将该出口下方中空部3a与出口上方中空部3b连结的出口中间中空部3c。另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下方中空部3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出口中空部,出口上方中空部3b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出口中空部,出口中间中空部3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出口中空部。
[0027]出口下方中空部3a为,使横截面积缩小而形成,以使其外壁面不与车架70、未图示的周边部件干涉。出口上方中空部3b的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于出口下方中空部3a的横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大约为3倍)。出口中间中空部3c形成为,随着从出口下方中空部3a朝向出口上方中空部3b而其横截面积变大。
[0028]入口中间中空部2c的车宽方向上的外壁的纵截面形状为,具备朝外侧呈圆弧状突出的入口上方圆弧外壁部4a以及朝内侧呈圆弧状突出的入口下方圆弧外壁部4b,而形成为大致S字状。
[0029]出口中间中空部3c的车宽方向上的外壁的纵截面形状为,具备朝外侧呈圆弧状突出的出口上方圆弧外壁部5a以及朝内侧呈圆弧状突出的出口下方圆弧外壁部5b,而形成为大致S字状。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中间中空部3c为,以横截面积(流路面积)从出口下方中空部3a朝向出口上方中空部3b急剧扩张的方式,将出口上方圆弧外壁部5a的曲率设定得大于入口上方圆弧外壁部4a的曲率,并且将出口下方圆弧外壁部5b的曲率设定得大于入口下方圆弧外壁部4b的曲率。S卩,出口中间中空部3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得短于入口中间中空部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出口中间中空部3c的横截面积以相同的管11为基准而形成得大于入口中间中空部2c的横截面积。
[0031]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I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32]在进气导出部30中,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曲面部33之间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3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中心位置朝上方偏心。因此,在下方的管11中流动的进气,在向出口集管部32的出口下方中空部3a流入而汇合之后,从出口中间中空部3c经由出口上方中空部3b向出口曲面部33、出口管道部31流入。
[0033]本实施方式的出口集管部32为,使出口中间中空部3c的横截面积急剧扩张而形成,因此从下方的管11向出口下方中空部3a流入的进气,不会受到较大阻力而顺畅地向出口中间中空部3c流入。即,如图3所示,与使出口中间中空部3c的横截面积平滑地增加的现有构造相比,通过较大地确保出口上方中空部3b的横截面积,由此能够大幅度降低出口下方中空部3a的压力损失。
[0034]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能够有效地减少出口集管部32内的下方区域的压力损失,能够可靠地防止下方的管11的进气流动恶化。此外,能够使各管11的进气流动均匀化,能够有效地提高芯部10对进气的冷却效率。
[0035]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形而实施。
[0036]例如,在车架70、周边部件与出口集管部32的上方侧面邻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出口上方中空部3b的横截面积缩小,将出口下方中空部3a的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于出口上方中空部3b的横截面积。在该情况下,使出口中间中空部3c的横截面积随着从出口上方中空部3b朝向出口下方中空部3a而急剧扩张即可。
[0037]符号的说明
[0038]I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0039]10 芯部
[0040]11 管
[0041]20进气导入部
[0042]21入口管道部
[0043]22入口集管部
[0044]30进气导出部
[0045]31出口管道部
[0046]32出口集管部
[0047]2a入口下方中空部(第一入口中空部)
[0048]2b入口上方中空部(第二入口中空部)
[0049]2c入口中间中空部(第三入口中空部)
[0050]3a出口下方中空部(第一出口中空部)
[0051]3b出口上方中空部(第二出口中空部)
[0052]3c出口中间中空部(第三出口中空部)
[0053]4a入口上方圆弧外壁部(入口圆弧外壁部)
[0054]5a出口上方圆弧外壁部(出口圆弧外壁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沿横向配置有供朝发动机的进气流通的多个管;进气导入部,具有入口集管部以及入口管道部,该入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朝上述管导入进气,该入口管道部从该入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连接于该入口集管部;以及进气导出部,具有出口集管部以及出口管道部,该出口集管部安装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从上述管流入进气,该出口管道部从该出口集管部的中心位置偏心地连接于该出口集管部,上述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入口集管部具备:第一入口中空部,形成于上述入口管道部的与偏心侧相反侧的区域;第二入口中空部,使横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入口中空部,而形成于上述入口管道的偏心侧的区域;以及第三入口中空部,将上述第一入口中空部与上述第二入口中空部连结,以随着朝向该第二入口中空部而横截面积变大的方式形成, 上述出口集管部具备:第一出口中空部,形成于上述出口管道部的与偏心侧相反侧的区域;第二出口中空部,使横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一出口中空部,而形成于上述出口管道的偏心侧的区域;以及第三出口中空部,将上述第一出口中空部与上述第二出口中空部连结,以随着朝向该第二出口中空部而横截面积变大的方式形成, 上述第三出口中空部具有以相同的管为基准而将横截面积形成得大于上述第三入口中空部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中, 上述第三入口中空部的外壁包括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入口圆弧外壁部, 上述第三出口中空部的外壁包括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出口圆弧外壁部, 上述出口圆弧外壁部的曲率设定得大于上述入口圆弧外壁部的曲率。
【文档编号】F28D1/053GK104471343SQ20138003664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2日
【发明者】高田一秀, 富川清一郎 申请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