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的中心火盖及应用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2147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燃烧器的中心火盖及应用有该中心火盖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燃气燃烧器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燃烧火盖,本发明还涉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燃烧器火盖一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通过一圈或者两圈主火焰孔来达到稳定、充分的燃烧,另一种为带网片的燃烧器火盖,该种火盖上覆盖有网片以达到稳焰、燃烧的目的。带网片的燃烧器火盖如申请号为201310316588.7(申请公布号为cn103438454a)的中国发明专利《家用燃气灶燃烧器》公开的内环火盖结构、专利号为zl201220709118.8(授权公告号为cn202973098u)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燃烧器火盖》公开的燃烧器火盖结构、专利号为zl201320882291.2(授权公告号为cn203671602u)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家用燃气灶具红外线燃烧器》公开的燃烧器结构等。

上述第二种火盖结构中,网片一般通过压铆的方式覆盖在火盖的顶端,目前燃烧器火盖的材质一般为铜合金,主要采用铜含量为53%左右的黄铜或者铜含量为57%的引铸非标黄铜,铜合金的延展性有限,使得火盖顶端周沿对网片边沿的包覆宽度有限,从而导致网片容易从火盖上掉落;此外,由于火盖对网片的包覆宽度有限且铜合金长期使用后容易被腐蚀,也会导致网片从火盖上掉落。

作为改进,本申请人公开了改进的带有网片的中心火盖,见专利号为201620991897.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带网片的燃烧器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5957176u),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620991986.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带网片的燃烧器火盖》(授权公告号为cn205957177u)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另外提供一种网片装配牢固的燃烧器的中心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清理便捷的燃烧器的中心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筒体与网片能脱卸的燃烧器的中心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网片装配牢固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清理便捷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筒体与网片能脱卸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烧器的中心火盖,包括上端开口的筒体及盖设于筒体开口上的网片,该网片上开设有多个供出火的网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片边缘径向向外延伸有至少两个耳片部,所述筒体围绕开口具有供前述耳片部插设的安置槽,该安置槽的端口朝向筒体中轴线,前述安置槽的上侧壁成型有与前述耳片部外形适配的缺口,所述网片对应缺口置于筒体的安置槽内并旋转以使耳片部偏离缺口从而将网片设于筒体开口上。

所述的网片与安置槽的上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便于旋转,利于中心火盖内部的清理。

所述耳片部的外侧边缘呈圆弧形或椭圆弧形。耳片部被中心火盖顶部压住的面积较大,确保耳片部不能轻易脱离筒体。

所述耳片部上也开设有供出火的网孔。通过旋转,最外几层的火孔被堵住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可以控制网片最外几层火孔的燃烧与否,达到控制火力大小效果。另外网片最外层的火焰长时间灼烧火盖边缘,可以防止火盖边缘的腐蚀。

所述筒体侧壁上开设有点火孔,所述筒体内侧壁内凹而形成有镂空部,前述的点火孔则开设于该镂空部上。挖空处理,确保火孔的燃气的阻力不变甚至更小,确保火孔的传火和点火性能,实现高效燃烧的目的。

所述筒体侧壁上开设有点火孔,所述筒体外侧壁内凹而形成有凹陷部,前述的点火孔则开设于该凹陷部上。挖空处理,确保火孔的燃气的阻力不变甚至更小,确保火孔的传火和点火性能,实现高效燃烧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筒体侧壁上开设有点火孔,所述筒体内侧壁内凹而形成有镂空部,所述筒体外侧壁内凹而形成有凹陷部,该凹陷部与前述的镂空部连接为一体形成s形,前述的点火孔则开设于前述的凹陷部和镂空部上。

一种应用有中心火盖的燃烧器,包括基座、中心火盖、外火盖、点火针及热电偶,所述的基座具有引射管,所述中心火盖和外火盖设于基座上分别组成内燃烧室和外燃烧室,所述的点火针和热电偶纵向设置于基座上并位于中心火盖和外火盖之间。

所述筒体侧壁上开设有点火孔,所述筒体外侧壁内凹而形成有凹陷部,前述的点火孔则开设于该凹陷部上,所述的点火针靠近该凹陷部设置以使点火孔围绕点火针布置。凹陷部的存在减小了点火针与点火孔的距离,利于点火针直接对中心火盖放电,大大提高了点火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耳片部对应缺口放进去之后通过旋转配合,网片就定位于火盖的安置槽内,确保网片不会掉出来,安装牢靠,同时安装方便快捷,清理中心火盖内部时时,只要倒过来拍打几下网片就会掉出来。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1分解图。

图4为图3中筒体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筒体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9为图8中中心火盖与点火针放大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火盖包括上端开口的筒体1及盖设于筒体1开口上的网片2,该网片2上开设有多个供出火的网孔21,其特征在于网片2边缘径向向外延伸有至少两个耳片部3,筒体1围绕开口具有供耳片部3插设的安置槽12,该安置槽12的端口朝向筒体1中轴线,安置槽12的上侧壁成型有与耳片部3外形适配的缺口13,网片2对应缺口13置于筒体1的安置槽12内并旋转以使耳片部3偏离缺口13从而将网片2设于筒体1开口上。

结合图2和图4所示,网片2与安置槽12的上侧壁之间具有间隙。耳片部3的外侧边缘呈圆弧形。耳片部3上也开设有供出火的网孔21。筒体1侧壁上开设有点火孔11,筒体1内侧壁内凹而形成有镂空部15,点火孔11则开设于该镂空部15上。

如图5所示,燃烧器包括基座4、中心火盖10、外火盖43、点火针45及热电偶44,基座4具有引射管,中心火盖10和外火盖43设于基座4上分别组成内燃烧室和外燃烧室,点火针45和热电偶44纵向设置于基座4上并位于中心火盖10和外火盖43之间。

耳片部3对应缺口放进去之后通过旋转配合,网片2就定位于火盖的安置槽12内,确保网片2不会掉出来,同时为了提高固定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耳片部3被中心火盖顶部压住的面积较大,而且三个耳片部3的尺寸设计得有差异,相应的三个缺口尺寸也不同,确保只有当旋转至三个耳片部3与三个缺口一一对应时才可以拿出网片2。

网片2与槽之间留有1mm的间隙h,便于旋转,利于中心火盖内部的清理,当中心火盖内部有汤汁残渣之后就会严重影响到燃气的通气状态,进而影响到燃气的燃烧状态,清理时,只要倒过来拍打几下网片2就会掉出来,这个时候便于用户及维修技师清理中心火盖。

通过旋转,最外几层的火孔21被堵住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可以控制网片2最外几层火孔21的燃烧与否,达到控制火力大小效果。被堵住的火孔21不会出火,不会燃烧到火盖上壁面,这样子避免网片2最外层的火焰长时间灼烧火盖边缘,可以防止火盖边缘的腐蚀。

本实施例中的中心火盖的壁面会加厚。壁厚加厚带来的一个不利之处就是侧壁火孔21孔深也加厚了,即火孔21对燃气的阻力变大了,侧壁上的火孔21主要起到传火和点火的功能,火孔21对燃气阻力的增加势必影响到传火和点火,镂空部15挖空处理,确保火孔21的燃气的阻力不变甚至更小,确保点火孔11的传火和点火性能,实现高效燃烧的目的。

实施例2,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筒体1侧壁上开设有点火孔11,筒体1外侧壁内凹而形成有凹陷部16,点火孔11则开设于该凹陷部16上。

如图8和图9所示,燃烧器包括基座4、中心火盖10、外火盖43、点火针45及热电偶44,基座4具有引射管,中心火盖10和外火盖43设于基座4上分别组成内燃烧室和外燃烧室,点火针45和热电偶44纵向设置于基座4上并位于中心火盖10和外火盖43之间。点火针45靠近该凹陷部16设置以使点火孔11围绕点火针45布置。其他结构参考实施例1。

镂空部15和凹陷部16挖空处理,确保火孔的燃气的阻力不变甚至更小,确保火孔的传火和点火性能,实现高效燃烧的目的。同时,凹陷部16的存在减小了点火针与点火孔11的距离,利于点火针直接对中心火盖放电,大大提高了点火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