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清灰的蓄热式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231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热式燃烧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于清灰的蓄热式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蓄热式燃烧器的蓄热室是安装在下面的,朝下排烟,炉内含尘烟气向下经过蓄热式燃烧器时,被表面蓄热球阻拦,而停留在蓄热球的表面,越积越多,造成蓄热球积尘板结,增大空气\烟气穿透蓄热球的阻力,严重影响燃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某种或某些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于清灰的蓄热式燃烧器,能够对烟气中的灰尘进行有效的隔离并实现快速清理,延长维护周期,蓄热效果好,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清理劳动强度低,热能回收利用率高。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易于清灰的蓄热式燃烧器,包括蓄热室、设在蓄热室一端的喷火口,所述喷火口内设有一个与蓄热室连通的燃气烧嘴,所述喷火口与蓄热室之间设有一个用于收集烟气粉尘的积尘室,所述蓄热室与燃气烧嘴之间通过积尘室连通,所述燃气烧嘴设在积尘室的侧壁上,所述蓄热室和积尘室内均设有蓄热材料,所述积尘室的底部设有排尘口,所述积尘室上设有一对排尘口进行密封的密封隔离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隔离装置包括设在排尘口上对蓄热材料进行支撑隔离的隔离板、设在积尘室上对排尘口进行密封的端盖,所述端盖与积尘室之间设有一固定夹具,所述端盖通过固定夹具可拆卸或开合的与积尘室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板采用纵横交错的金属杆组装而成,所述隔离板的间隔孔径小于蓄热材料的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的一端转接在积尘室上,所述端盖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夹具固定,所述固定夹具采用可开合的快速工装夹具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材料采用直径为25~50mm的蓄热球。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材料包括设在蓄热室内的一号蓄热球、设在积尘室内的二号蓄热球,所述二号蓄热球的体积大于一号蓄热球。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蓄热球的直径为25~30mm,所述二号蓄热球的直径为40~50mm。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当烟气从喷火口排出烟气时,由于采用朝上排烟,炉内含尘热烟气顺势向上经过蓄热式燃烧器时,被积尘室内的的二号蓄热球阻拦,从而使绝大部分灰尘停留在积尘室内的二号蓄热球上,少部分才会进入一号蓄热球内,而当空气\烟气换向后,喷火口开始喷火时,高温空气向下强劲吹扫二号蓄热球上的灰尘,小部分灰尘进入燃气烧嘴后带入炉膛,大部分则进入积尘室而被收集,特别是大颗粒粉尘,几乎不可能集结在一号蓄热球的表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号蓄热球积尘板结的速度,延长蓄一号蓄热球的使用寿命,使蓄热室内的蓄热球能够保持良好的蓄热效果,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维护工作量,且在排烟的过程中,还能有效的通过蓄热材料对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使蓄热球的蓄热效果更好,蓄热球温度更高,从而使喷火口的火焰更强,在对积尘室内的灰尘机芯清理时,只需每间隔几天打开排尘口进行吹扫,就能快速方便的使灰尘从排尘口排出,大大延缓了蓄热球积尘板结的速度,延长换球周期,且在清理灰尘使,还能够有效的保证蓄热球的相对位置,使蓄热球不会流失,从而实现对烟气中的灰尘进行有效的隔离及快速的清理,延长维护周期,蓄热效果好,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清理劳动强度低,热能回收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燃气烧嘴1、喷火口2、二号蓄热球3、蓄热室4、一号蓄热球5、蓄热材料6、积尘室7、排尘口8、密封隔离装置9、固定夹具10、端盖11、隔离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易于清灰的蓄热式燃烧器,包括蓄热室4、设在蓄热室4一端的喷火口2,所述喷火口2内设有一个与蓄热室4连通的燃气烧嘴1,所述喷火口2与蓄热室4之间设有一个用于收集烟气粉尘的积尘室7,所述蓄热室4与燃气烧嘴1之间通过积尘室7连通,所述燃气烧嘴1设在积尘室7的侧壁上,所述蓄热室4和积尘室7内均设有蓄热材料6,所述积尘室7的底部设有排尘口8,所述积尘室7上设有一对排尘口8进行密封的密封隔离装置9;所述密封隔离装置9包括设在排尘口8上对蓄热材料6进行支撑隔离的隔离板12、设在积尘室7上对排尘口8进行密封的端盖11,所述端盖11与积尘室7之间设有一固定夹具10,所述端盖11通过固定夹具10可拆卸或开合的与积尘室7连接;所述隔离板12采用纵横交错的金属杆组装而成,所述隔离板12的间隔孔径小于蓄热材料6的大小;所述端盖11的一端转接在积尘室7上,所述端盖11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夹具10固定,所述固定夹具10采用可开合的快速工装夹具结构;所述蓄热材料6采用直径为25~50mm的蓄热球;所述蓄热材料6包括设在蓄热室4内的一号蓄热球5、设在积尘室7内的二号蓄热球3,所述二号蓄热球3的体积大于一号蓄热球5;所述一号蓄热球5的直径为25~30mm,所述二号蓄热球3的直径为40~50mm。

实际工作时,蓄热式燃烧器安装在炉体上,且蓄热室4在上喷火口2在下,积尘室7设在蓄热室4的下方,蓄热式燃烧器中的蓄热室4和积尘室7内先填充蓄热材料6,以方便对助燃空气进行加快加热,通过密封隔离装置9对积尘室7上的排尘口8进行密封,燃气烧嘴1与积尘室7可通过挡球砖对填充蓄热材料6进行隔离,在使用过程中,蓄热式燃烧器具有两种工作状态,一为对炉体进行喷火燃烧状态,二为充当烟囱对炉体内烟气进行排放状态,当蓄热式燃烧器作为烟囱进行排烟时,炉内含尘热烟气顺势向上经过蓄热式燃烧器时,烟气从燃气烧嘴1进入后被挡球砖和底层积尘室7内的蓄热材料6阻拦,从而使烟气中的烟尘绝大部分停留在燃气烧嘴1和积尘室7内的蓄热材料6上,而小部分经过积尘室7内燃气烧嘴1口的蓄热材料6空隙向上移动时,被后续的蓄热材料6阻挡,使离燃气烧嘴1口越远的蓄热材料6越干净,从而能够保证蓄热室4内的蓄热材料6保持洁净,同时,由于烟尘处于高温状态,当烟气经过蓄热材料6时,通过蓄热材料6能够对烟气进行热量的吸附,使烟气排出后温度更低,蓄热材料6的温度更高,虚热效果更好,当空气\烟气换向后,蓄热式燃烧器进行喷火时,空气从蓄热室4进入燃气烧嘴1内进行助燃时的温度更高,从而使火焰强度更强,同时,由于燃气烧嘴1设在积尘室7的侧壁上,当高温空气向下强劲吹扫蓄热材料6和挡球砖上的灰尘,部分灰尘重新带入炉膛,部分灰尘进入积尘室7内而被收集,不会燃气烧嘴1进行堵塞,对特别是大颗粒粉尘,几乎不可能集结在蓄热材料6的表面,从而大大降低蓄热材料6积尘板结的速度,延长蓄热材料6的更换周期,提高使用寿命,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维护工作量,当需要对蓄热材料6或灰尘进行清理时,只需打开密封隔离装置9,就能对蓄热材料6和/或灰尘进行快速清理,使灰尘的清理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在通过密封隔离装置9对排尘口8进行密封隔离时,蓄热材料6通过隔离板12进行隔离支撑,从而使积尘室7上的端盖11在开启后,蓄热材料6不会向下掉落,同时只要通过蓄热室4进行吹气,灰尘就能通过蓄热材料6的间隙向下掉落,从而从排尘口8排出蓄热式燃烧器,使烟尘的排放更加方便,端盖11通过固定夹具10与积尘室7连接,能够更加方便端盖11的开合和密封,从而使蓄热式燃烧器能够实现单独排尘的目的,延缓蓄热材料6积尘板结的速度,延长更换周期。

更进一步,所述隔离板12采用纵横交错的金属杆组装而成,且隔离板12的间隔孔径小于蓄热材料6的大小,由于蓄热材料6在使用过程中温度较高,采用金属杆制作而成,能够使隔离板12的使用寿命更长。

同时,端盖11采用一端转接在积尘室7上且另一端通过固定夹具10固定的形式进行连接,可以实现端盖11的快速翻转,且固定夹具10采用可开合的快速工装夹具结构进行固定,在对端盖进行开合时,更加方便快速,尤其是在盖合时,更加安全省力。

作为优选,蓄热材料6采用直径为25~50mm的蓄热球,成本更低,取材更加广泛,同时对于灰尘的粘附效果更低,当吹气排尘时,灰尘掉落效率更高。进一步的,蓄热室4和积尘室7内的蓄热材料6采用不同的大小填充,且二号蓄热球3的体积大于一号蓄热球5的体积,能够使积尘室7内灰尘的掉落更加快速,灰尘的收集更加简便,同时还能保证烟气的排放效率,尤其是对于大颗粒烟尘进行过滤时,过滤效果更好,更不容易出现堵塞,一号蓄热球5的直径为25~30mm,所述二号蓄热球3的直径为40~50mm,既能够保证蓄热室4内的填充密度更高,又能够保证通气效果,同时蓄热室4内的一号蓄热球5不会掉落到二号蓄热球3之间,二号蓄热球3对于灰尘的隔离效果也能够更好。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