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盖组合结构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0688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小火盖组合结构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火盖组合结构及灶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又叫炉盘。按气源讲,燃气灶主要分为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按灶眼讲,分为单灶、双灶和多眼灶。

目前市场上的燃气灶,往往只关注热效率、热负荷,却忽视了燃烧工况的问题,如下:

一、熄火噪音过大甚至回火:火焰缩回到灶具内腔,出现灶喷的爆燃的燃烧现象;

二、离焰:火焰局部刚刚脱离火孔的现象,会导致火焰熄灭,造成事故;

三、燃烧火焰不稳定。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减少离焰和回火现象的出现且提高燃烧稳定性的小火盖组合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火盖组合结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熄火噪音过大甚至发生回火的现象、离焰的现象以及燃烧火焰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小火盖组合结构包括:底座和小火盖本体;

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环形槽,且在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小火盖本体的定位块;

当所述小火盖本体安装在所述定位块上时,所述小火盖本体的盖颈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底端面之间,以及所述小火盖本体的盖帽底端面与所述底座顶端面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形成出火或防回火的通道。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包括内圈和同轴连接于所述内圈外部的外圈,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形成环形槽。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形成于所述内圈外侧和盖颈内侧之间;

所述第二通道形成于所述盖颈底部和环形槽底部之间;

所述第三通道形成于所述盖颈外侧和外圈内侧之间;

所述第四通道形成于所述小火盖本体的盖帽底面周侧位置(盖颈端面)和外圈顶部之间;

所述内圈的顶面和与其对应的小火盖本体的盖帽底面形成第五通道;

所述内圈的内部形成贯通的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通过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心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的宽度依次递减。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形成U型通道;

所述第四通道为小火盖引火槽。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小火盖本体的盖帽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中心通道和第五通道分别连通的火孔,所述火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45°。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盖帽底部设有导流部和连接所述火孔与导流部的引流部。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部采用圆锥形,且所述导流部的底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15-30°。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块至少为三个,所述定位块的横截面为L形;

至少三个所述定位块均匀环设在所述环形槽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小火盖组合结构包括底座和小火盖本体;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环形槽,且在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小火盖本体的定位块;当所述小火盖本体安装在所述定位块上时,所述小火盖本体的盖颈与所述环形槽的侧壁、底端面之间,以及所述小火盖本体的盖帽底端面与所述底座顶端面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形成出火或防回火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火盖组合结构,燃烧器燃烧时,气源进入小火盖本体内部后形成分流,一部分气体进入火孔,流出小火盖本体并被点燃,另一部分燃气进入通道流出小火盖本体并被引燃,通道的设置降低了火孔内燃气的流速,降低离焰风险,此外,通过通道再被引燃,能有效拖住小火盖外圈火焰,降低离焰发生率的同时,又能起到定火焰燃烧的作用,最后,在燃烧器关火时,燃气供给突然关闭,余量燃气回入通过通道回到底座中,从而降低了回火风险,减小了熄火爆鸣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灶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熄火噪音过大甚至发生回火的现象、离焰的现象以及燃烧火焰不稳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灶具,包括灶具本体以及所述的小火盖组合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灶具,包括灶具本体以及所述的小火盖组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具与上述小火盖组合结构的技术效果及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本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基于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本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于图1-图2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本体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基于图4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基于图4-图5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剖视图;

图7为基于图1-图6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组合结构的爆炸简图;

图8为基于图7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组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标:1-小火盖本体;11-盖帽;111-导流部;112-引流部;113-火孔;12-盖颈;2-底座;21-内圈;211-中心通道;22-外圈;23-定位块;24-环形槽;3-通道;31-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33-第三通道;34-第四通道;35-第五通道;a-内圈外直径;b-外圈内直径;c-盖颈内径;d-盖颈外径;β-导流部的底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具体结构请参照图1-8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本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基于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本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基于图1-图2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本体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基于图4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基于图4-图5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的剖视图;图7为基于图1-图6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组合结构的爆炸简图;图8为基于图7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小火盖组合结构的剖视图。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火盖组合结构,用于厨房电器设备,该小火盖组合结构包括底座2和小火盖本体1;底座2顶部设置有环形槽24结构,且在环形槽24结构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小火盖本体1的定位块23;当小火盖本体1安装在定位块23上时,小火盖本体1的盖颈12与环形槽24结构的侧壁、底端面之间,以及小火盖本体1的盖帽11底端面与底座2顶端面之间均设置有间隙,形成出火或防回火的通道3;燃烧器燃烧时,气源进入小火盖本体1内部后形成分流,一部分气体进入火孔113,流出小火盖本体1并被点燃,另一部分燃气进入通道3流出小火盖本体1并被引燃,通道3的设置降低了火孔113内燃气的流速,降低离焰风险,此外,通过通道3再被引燃,能有效拖住小火盖外圈22火焰,降低离焰发生率的同时,又能起到定火焰燃烧的作用,最后,在燃烧器关火时,燃气供给突然关闭,余量燃气回入通过通道3回到底座2中,从而降低了回火风险,减小了熄火爆鸣声。

其中,对于底座2而言,请继续参照图4-图6所示,其包括内圈21和同轴连接于内圈21外部的外圈22,内圈21和外圈22之间形成上述的环形槽24。

其中,对于小火盖本体1而言,请继续参照图1-图3所示,其包括盖帽11和连接于盖帽11底部的盖颈12,小火盖本体1的盖帽11上设置有多个火孔113,火孔113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45°。盖帽11底部设有导流部111和连接火孔113与导流部111的引流部112。导流部111采用圆锥形,且导流部111的底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β夹角为15-30°。导流部11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以及火孔11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应保持一致,使得燃气更顺畅地进入火孔113和通道3。

需要指出的是,圆锥形的导流部111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例如圆弧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对于通道3而言,请继续参照图8所示,其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第三通道33和第四通道34;第一通道31形成于内圈21外侧和盖颈12内侧之间;第二通道32形成于盖颈12底部和环形槽24底部之间;第三通道33形成于盖颈12外侧和外圈22内侧之间;第四通道34形成于盖帽11底面周侧位置和外圈22顶部之间;内圈21的顶面和与其对应的小火盖本体1的盖帽11底面形成第五通道35;内圈21的内部形成贯通的中心通道211,中心通道211通过第五通道35与第一通道31连通。该中心通道211和第五通道35也分别与火孔113连通。

进一步的,第五通道35、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第三通道33和第四通道34的宽度依次递减。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和第三通道33形成U型通道;第四通道34为小火盖引火槽。

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5-图6所示,底座2内圈21的外直径为a,底座2外圈22的内直径为b;请继续参照图3所示,小火盖本体1的盖颈12内径为c,小火盖本体1的盖颈12外径为d;“L”型定位块23高度为e。小火盖本体1置于底座2上,小火盖本体1的盖颈12与底座2“L”型定位块23撞牢,形成通道3。请参照图8所示,第五通道35宽度为引流部112与小火盖本体1的盖帽11最低处(或近似于内圈21顶面)之间距离;第一通道31为c/2-a/2;第二通道32为e;第三通道33为b/2-d/2;第四通道34为引火槽截面宽度,即小火盖盖体的盖帽11最低处与外圈22上表面间的距离。

更加具体地,第五通道35、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第三通道33和第四通道34的宽度为3mm、2.5mm、2mm、1.5mm、1mm,请继续参照图8所示,燃气依次通过中心通道211分流,一路通过火孔113并点燃,一路依次通过第五通道35、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第三通道33和第四通道34进行点燃,利用“U”型结构的拐角,形成扰流漩涡,进而减小动能,降低气体流速,使燃气更平缓的进入小火盖引火槽(即第四通道34)内,达到降低离焰风险的目的。

对于小火盖引火槽而言,其能够能有效拖住小火盖火孔113,提高火焰燃烧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定位块23形式和个数可以为多种,下面列举几种常见形式:

形式一

定位块23为三个,定位块23的横截面为L形;至少三个定位块23均匀环设在环形槽24内。底座2上设有3个“L”型定位块23,呈120°正三角形,用于更稳定的定位小火盖本体1位置,并让小火盖本体1下方有足够的出气通道3截面。

形式二

定位块23为四个,定位块23的横截面为L形;至少三个定位块23均匀环设在环形槽24内。底座2上设有4个“L”型定位块23,呈正方形结构,用于更稳定的定位小火盖本体1位置,并让小火盖本体1下方有足够的出气通道3截面。

形式三

定位块23为三个,定位块23的横截面为H形;至少三个定位块23均匀环设在环形槽24内。底座2上设有3个“H”型定位块23,呈120°正三角形,用于更稳定的定位小火盖本体1位置,并让小火盖本体1下方有足够的出气通道3截面。

形式四

定位块23为四个,定位块23的横截面为H形;至少三个定位块23均匀环设在环形槽24内。底座2上设有4个“H”型定位块23,呈正方形结构,用于更稳定的定位小火盖本体1位置,并让小火盖本体1下方有足够的出气通道3截面。

需要指出的是,定位块23的个数和形式不限,仅需满足实际需要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请继续参照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灶具,包括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小火盖组合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灶具与上述小火盖组合结构的技术效果及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