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7247发布日期:2020-05-26 16:44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污泥焚烧处理是目前公认最彻底的无害化处理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干化和填埋处置方式,焚烧处理具有更大的减量比例和更低的二次污染,是未来城市污泥处置的优选方案。

在污泥焚烧设备中,炉膛中的炉排是其中的关键部件,其设计关乎到污泥的燃烧效率、燃烧质量、能耗成本以及炉渣处理人工成本,更包括炉排的可靠性与维修率的问题。传统技术中所采用的固定炉排方式,存在着炉渣易堵塞并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清渣等问题,传统技术中也包括采用链式炉排,因炉排区域的温度非常高,通过机械传动的链式炉排在高温区域内很容易损坏,而且链式炉排的造价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该种结构可提高燃烧质量燃烧效率,减少能耗和清渣人工,其结构简单可靠,也减少了设备造价。

本发明可以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包括污泥滑道、前级炉排、助燃风道、后级炉排和渣槽;所述的前级炉排设于污泥滑道下端的斜下方位置,前级炉排下方为助燃风道,所述的渣槽设于前级炉排的出口端的斜下方位置,所述的后级炉排设于渣槽下方,渣槽的底部开口,后级炉排封闭着渣槽底部开口,所述的助燃风道与渣槽之间设有隔墙;所述的前级炉排由多条扁平状的炉条组成,各炉条依序呈台阶状排列,每条炉条的上表面往渣槽方向向下倾斜,相邻炉条上下之间留有间隙,相邻两炉条中,在水平位置较低那一条炉条的头端部分位于另一条炉条的尾端部分正下方;所述的后级炉排设有转动支点,后级炉排可转动,后级炉排与砝码或弹簧相联接。

本发明解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种改进措施为:所述的前级炉排和后级炉排由耐火金属或陶瓷材料构成。

一种改进措施为:所述的助燃风道设有燃烧机,所述的燃烧机设有助燃风机。

一种改进措施为:后级炉排作用于转动支点的转矩方向与砝码作用于转动支点的转矩方向相反。

一种改进措施为:后级炉排通过转臂与砝码相联接,砝码可以在转臂上移动或固定,砝码对转动支点的作用力可以通过转臂实现。

一种改进措施为:后级炉排通过拉绳与砝码相联,砝码对转动支点的作用力可以通过拉绳实现。

一种改进措施为:拉绳绕过滑轮。

一种改进措施为:后级炉排通过拉绳或转臂与弹簧相联,弹簧对转动支点的作用力可以通过转臂或拉绳实现。

一种改进措施为:所述的转动支点设置于后级炉排的连接件上。

一种改进措施为:后级炉排通过转动支点与支承件或炉体实现可转动的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这样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两级炉排分别在不同的燃烧阶段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前级炉排的作用是维持污泥的动态燃烧,使污泥可在下落过程中会出现翻滚,同时也通过炉排中的间隙获得来自助燃风道的火力或空气的助燃,使污泥获得良好的燃烧条件。前级炉排的炉条上表面设计成往下倾斜,可防止污泥或炭渣在滑落过程中落入助燃风道。该种结构可提高燃烧质量燃烧效率,减少能耗。其结构简单可靠,也减少了设备造价。该种结构减少能耗和清渣人工。

后级炉排的作用是承接前级炉排落下的完全焚烧或未完全焚烧的炉渣,通过砝码装置控制渣槽内存储适当重量的炉渣,既保持炉渣在渣槽内有一定的停留燃烧时间得到较彻底的焚烧,也避免炉渣积聚过多阻隔助燃新风的吸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包括污泥滑道4、前级炉排2、助燃风道21、后级炉排3和渣槽31;所述的前级炉排2设于污泥滑道4下端的斜下方位置,前级炉排2下方为助燃风道21;所述的渣槽31设于前级炉排4的出口端的斜下方位置,所述的后级炉排3设于渣槽31下方,渣槽的底部开口,后级炉排封闭着渣槽底部开口;所述的助燃风道21与渣槽31之间设有隔墙1;所述的前级炉排2为多条扁平状炉条组合成,各炉条依序呈台阶状排列,每条炉条的上表面往渣槽31方向向下倾斜,相邻炉条上下之间留有间隙,相邻两炉条中,在水平位置较低那一条炉条的头端部分位于另一条炉条的尾端部分正下方,各条炉条中,水平位置高的那一端为头端,水平位置低的那一端为尾端。所述的后级炉排3设有转动支点34,后级炉排3通过转动支点与支承件或炉体实现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的转动支点34与转臂32相连,所述的转臂32上设有砝码33。污泥滑道4、前级炉排2固定于炉体上,或其它相应支承体上。

一个改进为:前级炉排2和后级炉排3由陶瓷材料构成。

一个改进为:所述的助燃风道21设有燃烧机5,所述的燃烧机5设有助燃风机51。

一个改进为:所述的后级炉排3作用于转动支点34的转矩方向与砝码33作用于转动支点34的转矩方向相反。

后级炉排通过转臂与砝码相联接,砝码可以在转臂上移动或固定,砝码33对转动支点34的作用力可以通过转臂实现。砝码33对转动支点34的作用力通过杠杆的方式。

所述的砝码33可以在转臂上移动以改变其作用于转动支点34上的力矩值。

工作原理:

在污泥滑道上经过干化后的污泥滑落到前级炉排上,污泥在向下倾斜的前级炉排上继续滑落,由于前级炉排呈台阶状,污泥及炭渣在前级炉排的滑落过程会出现多次翻滚,这样有利于污泥的均匀受热和燃烧。

设于前级炉排下方的助燃风道以及燃烧机和风机,其作用是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或补充助燃火力,这部分氧气或火力通过前级炉排的炉条与炉条之间的间隙进入而接触到污泥参与助燃。

由于前级炉排上的所有炉条表面都往渣槽方向向下倾斜,而且相邻两炉条中,在水平位置较低那一条炉条的头端部分位于另一条炉条的尾端部分正下方,从上一层炉条掉落的污泥或炭渣会被下面的炉条全部接住后继续下滑,这样污泥就不会从两层炉条之间的空隙逆向运动掉落到助燃风道里,避免在助燃风道里清渣的麻烦。

会有部分尚未完全烧透的污泥由前级炉排掉落至渣槽,如果这部分含炭量尚高的炉渣直接排出炉外,这些炽热的炉渣会增加冷却收集的难度,而且炉渣携带大量热量也浪费能源。

让尚未完全燃烧的污泥在落入渣槽内继续燃烧一段时间,并且利用烟气抽排形成的负压炉膛让新风从后级炉排处吸入,可以使炉渣在渣槽内得到氧气助燃,即将排出的炉渣可被进入的新风冷却,而新风吸收炉渣的余热后再参与助燃获得节能的效果而一举多得。

渣槽内的炉渣储量涉及到炉渣继续燃烧的时间以及对新风进入所产生的阻力,后级炉排在设计上是通过重力产生的转矩控制渣槽内的炉渣储量,工作过程中当渣槽内只有较少量炉渣时,后级炉排会受到来自于砝码产生逆向转矩力而关合,这样炉渣就排不出来并不断累积,当炉渣累积超过一定重量时炉排会受重力作用,当炉排作用于支点的转矩大于砝码作用于支点的转矩时,后级炉排会被压下排出炉渣,当炉渣排出一定数量后,砝码作用于转动支点的转矩大于后级炉排的反向转矩时,后级炉排会自动往关合方向运动,这样会减少或停止炉渣的排出,这样可以把渣槽内的炉渣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砝码作用的转矩过小,炉渣只在渣槽里停留很短时间就排出,会造成污泥焚烧不充分和炉渣温度过高,如果砝码作用的转矩过大,渣槽会积聚太多的炉渣形成大的风阻妨碍新风吸入而影响燃烧,可通过调节砝码的重量或力臂长度来调整作用于转动支点的转矩,就可以把炉渣储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实施例2:参考图1、图2所示,一种污泥焚烧炉的炉排结构,包括污泥滑道4、前级炉排2、助燃风道21、后级炉排3和渣槽31;所述的前级炉排2设于污泥滑道4下端的斜下方位置,前级炉排2下方为助燃风道21;所述的渣槽31设于前级炉排4的出口端的斜下方位置,所述的后级炉排3设于渣槽31下方,渣槽的底部开口,后级炉排封闭着渣槽底部开口;所述的助燃风道21与渣槽31之间设有隔墙1;所述的前级炉排2为多条扁平状炉条组合成,各炉条依序呈台阶状排列,每条炉条的上表面往渣槽31方向向下倾斜,相邻炉条上下之间留有间隙,相邻两炉条的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的投影有重叠;所述的后级炉排3设有转动支点34,后级炉排通过拉绳与砝码相联,砝码对转动支点的作用力可以通过拉绳实现。

拉绳绕过滑轮。所述的砝码33对转动支点34的转动作用力通过滑轮35传递。

所述的转动支点可以设置于后级炉排或其连接件件上。其余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似。

又一实施例,可用弹簧通过转臂对转动支点实施作用力,所述的后级炉排3作用于转动支点34的转矩方向与弹簧作用于转动支点34的转矩方向相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