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1951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
现有燃气灶燃烧器均有引射管和圆盘形炉头构成,按其火孔形式区分主要有外侧火孔式、顶面圆火孔或条缝火孔式、外侧火孔带顶面辅助火孔式三类,以最后种为普遍。此类燃烧器都是将燃气分散至数十个小火孔喷燃后,形成环形或大小数环分布的小火苗群,且每个火苗的强度与高度均不大,共同构成炉头上方2-3公分的火苗群,由其上方的热气流层对锅底加热,小火苗尖端的高温点离锅底尚有1-2公分距离,如将锅放低则反会影响燃烧性能,使二次空气补给不足而再燃烧不充分,引起排气中CO含量增高而污染环境。所以现有燃气灶燃烧器的传热为一种辐射导热过程,存在的不足是锅底导入温度远低于火焰温度,形成导热量较低,同时火苗群的高温面分布宽而向四周扩散辐射量大,热损失较大。以上问题便构成现有技术的燃气灶燃烧器热效率低的基本因素,有待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针对以上缺点,设计出一种新颖、实用,既提高燃烧效率,又保持低污染的新型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与现有燃气灶燃烧器一样有发火圈[1]、燃烧器体[2]、环形气室[22]、喷咀[3]为基本件,在发火圈[1]的顶面与外侧不设任何发火孔,而是在发火圈[1]的内孔下方环形设置侧向发火孔[12],使各发火孔[12]喷燃的小火苗向中心汇集后,形成一向上的火柱。
优先方案是在燃烧器体[2]的环形气室[22]中沿引射管[21]入口一侧增设有隔气板[25],使切线方向输入的燃气只能单向流动,发火圈[1]内孔下方的发火孔[12]可采用端面螺旋齿间发火孔的形式,齿间发火孔[12]的燃气导入方向与环形气室[22]中的气流方向相一致,以达到最小的流阻和促进火焰的喷发力,并使火焰柱表面略呈旋向波动,有利于二次空气补给混合再燃烧,上升的火柱遇锅底时会分散向四周紧贴锅底再燃烧。这种燃烧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使高温区移至锅底,得到较高的导入温度促成传热率的提高,又因火焰柱的表面积较小而降低了辐射热损失,使燃气灶的综合热效率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发火孔[12]还可以是在发火圈[1]内孔下方的环形凸台[16]上按圆周均匀布置加工成的若干个横向圆形孔,也可在环形凸台[16]的下端均布加工若干个端面齿,由齿间缺口构成为若干个发火孔[12],端面齿的齿形可有多种形式适用;如锯形齿、矩形或梯形齿、圆弧齿或模数齿等。发火孔[12]的方向可有两种形式,一是按发火圈[1]的径向布置呈辐射状,也可与径向相交一固定交角布置呈端面螺旋状。此外在发火圈[1]的顶面上可设数个小锅脚[13],在外圆下端面处设有下凸缘[14],用于装配时套入燃烧器体[2]外壁[26]的上止口[24],以便径向定位和保持配合面的密封,套入后的发火圈[1]的下方齿顶面正与内壁[23]的顶面相吻合。发火孔[12]也可加工在内壁[23]的上端部,为便于发火孔[12]的加工,在内壁[23]设有发火孔[12]的上端部应高于外壁[21]的上平面,与其相配的发火圈[1]内孔下方不需有环形凸台[16]只需加工一平面与内壁[23]顶端吻合。另一方案还可将内壁[23]分拆出一中间环体[15]为独立零件,插装在内壁[23]处的下凸环[28]上,在中间环体[15]的顶端处加工环形分布的发火孔[12],其缺点是增加了一零件和一道配合密封面,以上三种方案都可实施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可以制成双火圈双引射管形式的猛火燃烧器,构造特点是必须将内发火圈[4]的高度控制在外发火圈[1]发火孔[12]的以下位置,避免外圈火焰喷燃至内发火圈[4]上,当点燃大小发火圈[1][4]时,构成燃烧火柱强度很大,当调节开关关闭外发火圈[1]时,仍能保持内发火圈[4]的单独燃烧,使猛火燃烧器有更宽的调节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构造简单,彻底改变现有技术的燃烧方式,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和较小的辐射热损失,使燃气灶达到较高的热效率,又能保持较好的燃烧性能,排气中CO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端面螺旋齿发火圈底部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I)示意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II)示意图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双火圈燃烧器实施例示意图[1]发火圈 [2]燃烧器体[3]喷咀 [4]内发火圈[11]发火圈体[12]发火孔[13]小锅脚 [14]下凸缘[15]中间环体[16]环形凸台[21]引射管 [22]环形气室[23]内壁[24]上止口[25]隔气板 [26]外壁[27]环止口 [28]下凸环附
图1实施例(I)所示的燃烧器体[2]与喷咀[3]的外形与现有技术相一致,只在环形气室[22]中沿引射管[21]的入口方向一侧增加了一隔气板[25],在环形气室[22]的外壁[26]上沿加工有上止口[24],内壁[23]的顶端面呈平面状,发火圈[1]的内孔下方有环形凸台[16],按环形分布加工有36个矩形的端面齿,其齿间缺口即成为36个发火孔[12]。发火圈体[11]的上面还设有三个小锅脚[13],当发火圈[1]的下凸缘[14]套入上止口[24]时,端面齿的顶面正与内壁[23]的上端面吻合,各个齿间缺口都成为一独立的发火孔[12]。当燃气由喷咀[3]喷入引射管[21]并吸引入适量的空气在引射管[21]中混合并输入至环形气室[22],再从各发火孔[12]同时向中心喷出。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端面螺旋齿的发火圈底部示意图,图中清楚表示了底部构造特点,内孔下方有环形凸台[16],其端面加工有40个矩形端面螺旋齿,齿深度已接近环形凸台[16]的高度,各齿间缺口构成为螺旋方向的40个发火孔[12],在外圆处有下凸缘[14],用于装配时作径向定位和密封作用。
图3实施例(II)发火孔加工在燃烧器体内壁的示意图,喷咀[3]、引射管[21]及燃烧器体[2]、隔气板[25]、上止口[24]等都与实施例(I)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内壁[23]上端加高一段,发火孔[12]横向加工于加高部位处,按圆周均匀分布36个圆形火孔,呈辐射状,在发火圈[1]的内孔下方不再设环形凸台[16],外圆下方仍有下凸缘[14],用于套入外壁[26]上止口[24]时径向定位。内孔下平面正与内壁[23]的顶面相吻合。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II)是带中间环体的燃烧器示意图,本方案是将内壁[23]的上段分拆成独立零件为中间环体[15],其上端部按圆周分布加工有圆形发火孔[12]36个,呈辐射状,中间环体[15]的下端处加工有环止口[27],可与燃烧器体[2]内壁[23]处的下凸环[28]插入配合,装配后与实施例(II)相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双火圈燃烧器实施例示意图,图中有两个喷咀[3]、两个引射管[21]和燃烧器体[2]与现有技术很相似,在燃烧器体[2]上增加成内外两个环形气室[22],发火图[1]和内发火圈[4]的发火孔[12]都设在其内孔下方,内发火圈[4]的顶面低于发火圈[1]的发火孔[12],且在内发火圈[4]的上面不设小锅支脚[13]。
权利要求1,一种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有发火圈[1]、燃烧器体[2]、环形气室[22]、喷咀[3],其特征是发火圈[1]的内孔下方环形分布有若干个发火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其特征是环形气室[22]内有隔气扳[25]分隔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其特征是发火孔[2]可制成圆形孔,也可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端面齿间发火孔[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其特征是发火圈[1]的发火孔[12]可加工在燃烧器体[2]的加高内壁[23]上端部,也可将带发火孔[12]的内壁[23]分拆为中间环体[15],与内壁[23]的下凸环[28]插装组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内侧火孔燃烧器,在现有技术燃烧器结构基础上,改变发火孔常设在发火圈外圆和上端面的传统方式,将发火孔集中设在发火圈的内孔下方,环形气室的引射管入口一侧增设有隔气板,使用时各火孔的火苗集中向中心喷燃,并汇集成一向上的火柱,遇锅底会向四周发散紧贴锅底燃烧,此燃烧方式能达到较高的传热效率和较小的辐射热损失。本实用新型使燃气灶的热效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排气中CO含量较低。
文档编号F24C3/08GK2485555SQ01238050
公开日2002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31日
发明者陈庆才 申请人:江苏光芒燃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