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及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084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及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再生利用用于干燥贮存在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方式的除
湿干燥方法及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改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广泛应用具备了储存粉粒体材料的干燥
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与这些设备相关连而配设的多个气体路径的系统。 在这样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中,例如,使在干燥料斗内用于粉粒体材料
的除湿干燥而从该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已填充或配设了吸附剂(干燥剂、吸湿
剂)并将多个气体流通路形成为蜂窝状的除湿转子(蜂窝状转子)。通过由该除湿转子吸
附包含在通过了该除湿转子的处理气体的水分,对该处理气体进行除湿,将该除湿了的处
理气体再导入到干燥料斗来使粉粒体材料除湿干燥。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由多个空气管(管道)连通连结粉粒体材料
(粒状物)的干燥料斗(粒状物料斗)和含有吸附剂(吸附物质)的蜂窝状转子(吸附干
燥机)而构成的除湿干燥装置(粒状物干燥装置)。 对于此现有的除湿干燥装置,以下,基于图9进行说明。 另外,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用语,简便地表示在括号内。
图9是模式地表示此现有的除湿干燥装置的概略说明图。 图例的除湿干燥装置1,大致地具备贮存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2、对从干燥料 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空气)进行除湿的蜂窝状转子3、连通连结他们的多根空气管10 14。 在蜂窝状转子3中,含有硅胶等吸附剂,该蜂窝状转子3做成了向顺时针方向(空 白箭头方向)旋转的结构,并做成了连续地进行包含在通过转子3内的处理气体中的水分 的吸附和吸附了水分的吸附剂的再生的结构。 也就是说,在蜂窝状转子3中,做成了如下的结构在干燥区域3a中,对处理气体 进行除湿,在再生区域3b中,进行蜂窝状转子3内的吸附剂的再生,在冷却区域3c中,进行 吸附剂的冷却。 通过了干燥区域3a的处理气体,由吸附剂除湿(吸附水分)后作为除湿空气,经 由空气管10,由附设在干燥料斗2上的加热器4加热,导入到干燥料斗2内而使用于粉粒体 材料的除湿干燥。 在干燥料斗2内用于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而含有水分的处理气体,按顺序经由 与干燥料斗2的上方连结的空气管11、与该空气管11连结的空气管13、过滤器5、冷却器 6、鼓风机7后,经空气管14,再次导入到蜂窝状转子3。 这样,使冷却器6介于蜂窝状转子3的上游侧,是为了位于其下游侧的鼓风机7的 保护、和使加热再生的吸附剂的温度下降而使水分的吸附量增大。 另外,空气管14被分支成将冷却气体导入到后述的冷却区域3c的空气管14b和
5将冷却气体导入到上述干燥区域3a的空气管14a。 在干燥区域3a中,吸附了水分的吸附剂,到达再生区域3b。 在再生区域3b中,驱动再生鼓风机8来吸引外气,由再生用加热器9加热该吸引 的外气,作为温风经空气管15通过再生区域3b,通过将吸附剂温度升高使水分脱离,进行 吸附了水分的吸附剂的再生。 另外,如上所述,在再生区域3b中由温风再生的吸附剂,到达冷却区域3c,为了提 高吸附剂的吸附能力,由经由空气管14b导入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在此冷却中使用的冷 却气体,经由空气管12,在干燥料斗2内与使用于粉粒体材料的干燥处理而排出的处理气 体合流,按顺序经由空气管13、过滤器5、冷却器6、鼓风机7后,由空气管14再次导入到蜂 窝状转子3。 另外,在干燥料斗2的上方,设置了捕集器(输送单元)2a,在此捕集器2a上,设置 了测定暂时贮存在捕集器2a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的粉粒体温度传感器(粒状体温度传 感器)2b。也就是说,在即将投入到干燥料斗2内的上部之前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由粉粒体 温度传感器2b测定。 进而,在空气管11上设置了测定从干燥料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 器lla。 做成了如下的结构,即,基于此温度传感器lla的测定值和上述粉粒体温度传感 器2b的测定值的温度差,通过与温度传感器2b、lla连接的控制装置16使鼓风机7的旋转 速度变更,控制向干燥料斗2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 向此干燥料斗2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以上述温度传感器lla的测定值和上述
粉粒体温度传感器2b的测定值的温度差成为2t:、3t:左右的方式进行控制。 由于这样的结构,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中的除湿干燥装置1中,可以由蜂窝状转子
3连续地对处理气体进行除湿,将该除湿了的处理气体连续地导入到干燥料斗2。 另外,已说明通过以上述温度传感器lla的测定值和上述粉粒体温度传感器2b的
测定值的温度差成为2t:、3t:左右的方式控制向干燥料斗2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能够
实现节能化。 也就是说,控制向干燥料斗2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以便相对于在即将向干燥 料斗2的上部投入之前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而言,从干燥料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成 为高2t:、3t:左右的温度。由此,能够降低伴随从干燥料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的冷却及其后 的在向干燥料斗2供给前进行的处理气体的再加热的继续的能量的浪费。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404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由上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除湿干燥装置1中,如上所述,通过控制向干燥料斗2 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以便在即将向干燥料斗2内投入之前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和从干 燥料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差成为一定,实现了节能化。 但是,在即将向干燥料斗内投入之前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低的情况下,因为如果 控制向干燥料斗2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以便将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和从干燥料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成一定,则因粉粒体材料的种类、条件(初期水分等)不同
而不能充分地升高位于干燥料斗内上方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所以不能进行充分的干燥,
或者有时需要长的干燥时间。也就是说,将贮存在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分布成
为均匀而且使温度成为高温的状态是困难的,或者有时需要花费长时间。 另外,如上所述,如果控制向干燥料斗2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则为了冷却吸附
剂而导入的冷却气体的流量也减少,吸附剂的冷却不能充分地进行。因此,吸附剂的水分
的吸附能力不能充分地提高,使通过蜂窝状转子3而被除湿的处理气体的露点稳定是困难的。 也就是说,如果简单地减少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以便在即将向干燥料斗2 内投入之前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和从干燥料斗2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差成为一 定,则节能化能够实现。但是,用于再生冷却的冷却气体的流量也同时减少,吸附剂的冷却 不能充分地进行,不能够充分地吸附含在干燥区域的处理气体中的水分。因此,向干燥料斗 供给的处理气体的露点,或者变高,或者成为不稳定的露点,因此,贮存的粉粒体材料的除 湿干燥不能充分地进行,或者,存在需要使干燥时间变长等问题。 上述那样的问题,例如,为了提高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可以考虑例如由冷却机构等 另外的路径冷却外气而导入向蜂窝状转子导入的冷却气体来解决。但是,如果与通过粉粒 体材料之间而含有水分地从干燥料斗排出的气体相比,一般地将露点更高的外气作为再生 用的冷却气体,向吸附剂导入而进行冷却再生,则将使加热再生而进行了水分的脱离的吸 附剂再次吸附水分。因此,充分地提高吸附剂的水分的吸附能力是困难的。另外,在这样的 情况下,需要另外配设用于导入外气的鼓风机等吸引机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会阻碍经除湿单元进行
除湿的处理气体的露点的稳定性,能够实现节能化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及粉粒体
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为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采 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有将 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理气 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而通 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在上 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由旁通路径连通连接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 处理气体除湿路径;在上述除湿单元中,执行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吸附 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工序、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吸附 体而进行加热再生的加热再生工序、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体而 进行冷却再生的冷却再生工序;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 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基于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 理气体的温度调整在上述旁通路径中通过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对向上述干燥料斗供给的处 理气体的流量进行增减控制。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发明为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 其采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 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 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 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由旁通路径连通连接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 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在上述除湿单元中,执行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 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工序、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 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生的加热再生工序、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 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冷却再生工序;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 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基于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 层部的温度调整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对向上述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 的流量进行增减控制。 在上述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中,除湿单元在除湿处 理工序中使从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而进行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在加热再生工序 中在对处理气体进行除湿处理后,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而进行吸附体的加热再生处理, 进而在冷却再生工序中在进行了加热再生处理后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而进行吸附体的 冷却再生处理。通过将这样的除湿单元配置在设置了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上, 并做成使包含旁通路径地在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全部处理气体的循环风量不变 动的结构,即使在使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变动的情况下,也实现了使处理气 体的露点稳定。 因此,除湿单元,只要具备以上的那样的基本结构,不用使处理气体的露点变动, 并具备能够跟踪控制的条件,不管其结构如何均可。 在以下所示的说明书中,作为所希望的实施方式对在除湿处理后的处理气体的露 点的一定性的方面优良的将多个气体流通路形成为蜂窝状的一个除湿转子进行了说明,但 也可以是多塔式的结构的除湿单元。另外,也可以做成具备多个除湿转子的除湿单元或者 具备多个除湿单元的结构。 另外,处理气体的旁通路径的通过量的调整,能够以对配置在旁通路径上的调整
阀进行开闭控制等方法实施,但在本发明方法中,在向干燥料斗内补给了定量的材料后执
行的通常的运转状态下,由于每当补给材料时,干燥料斗内的温度就下降,所以跟踪因此而
下降的从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排气温度)或者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来
控制旁通路径的通过量,跟踪使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增减的控制。 在这样的控制系统中,处理气体的旁通路径的通过量的调整,希望使向干燥料斗
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不会急剧变动地顺利地进行,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对
上述排气温度或者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设置阀值,并对旁通路径的调整阀的开闭程
度进行时间控制,使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通过量渐增、渐减,但考虑向干燥料斗内补给材
料的时机、由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产生的延迟因素等,作为最佳的变化量来进行控制。 因此,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通过量的调整,除了对旁通路径的调整阀的开闭进
行时间控制的手段方法以外,也可以采用将调整阀打开时的单位时间的通过量设定得小,
以高速进行开闭控制的方法。 另外,在上述第二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中,作为上述干燥料斗内的
8上层部的温度,也可以是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方空间的温度,或者, 也可以是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的温度。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发明为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 其采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 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 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 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 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 径,由具有调整阀的旁通路径连通连接,在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上,设置检测从上述干燥 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上述除湿单元具备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 的处理气体通过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区域;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 的除湿处理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生的加热再生区域;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 热再生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冷却再生区域;用于使上述处理气体、上述再生用加 热气体及上述再生用冷却气体分别导入并通过上述除湿处理区域、上述加热再生区域及上 述冷却再生区域的各自的导入口及导出口 ;具备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在将在上述循环 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 条件下,基于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对设置在上述旁通路径上的上述 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四发明为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 其采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 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 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 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 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 径,由具有调整阀的旁通路径连通连接,在上述干燥料斗内,设置了检测该干燥料斗内的上 层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上述除湿单元具备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 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区域;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 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生的加热再生区域;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 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冷却再生区域;用于使上述处理气体、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及上述再 生用冷却气体分别导入并通过上述除湿处理区域、上述加热再生区域及上述冷却再生区域 的各自的导入口及导出口 ;具备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 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基于上述 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对设置在上述旁通路径上的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 制。 上述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是分别作为用于实施作为方法发明的第一发明及第二 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而提出的,在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中采用的除温单元、 旁通路径的调整阀也采用具有与上述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同样的结构、功能的除温单元、 旁通路径的调整阀。 另外,在上述第三发明及第四发明中,作为还具备了存储预先设定的阀值的存储
9机构的系统,也可以做成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超过上述阀值时,对上述调整阀的开度进行渐增控制,另一方面,在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低于上述阀值时,对上述调整阀的开度进行渐减控制。 另外,在上述第四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中,作为检测上述干燥料斗
内的上层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也可以是检测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
层的上方空间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或者,也可以是检测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
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发明 第四发明,如上所述,由于将由除湿单元的吸附体进行除湿
处理的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供给而进行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所以与向干燥料斗内直
接导入由加热器加热的外气来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装置相比,能够实现加热器的小型化
(低电力化),或者能够縮短干燥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做成将外气加热而直接导入的结构,
则由于季节的原因外气的露点也升高,要想对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进行干燥,则需要
延长干燥时间,或者需要大型的加热器,但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由吸附体除湿处理后露点变
低的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内供给,能够有效地进行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 另外,由于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的增减,通过对通过连通连接该处
理气体供给路径和该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的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进行调整来进行,所
以没有使通过除湿单元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就能够使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 也就是说,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使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换言之,在将通过上述除湿单元而向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输送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及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向上述除湿单元导入的处理气体的流量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使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 因此,不会阻碍除湿单元具备的吸附体的加热再生处理后的冷却再生处理,能够稳定地进行冷却再生处理。因此,能够向干燥料斗供给稳定的露点的处理气体。
进而,在上述第一发明及第三发明中,基于从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排气温度),使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另外,在上述第二发明及第四发明中,基于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使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因此,能够减少因向干燥料斗内供给的浪费的处理气体而引起的粉粒体材料的劣化(氧化、烧伤、分解、变色等)的产生、向粉粒体材料中添加的添加剂等的飞散、因从干燥料斗排出的过热的处理气体而引起的对冷却机构的负荷等。另外,由于如果上述排气温度或者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变高,则贮存在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充分地变高,没有问题地进行干燥处理,所以通过减少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能够将用于加热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加热器的工作率降低,实现节电化。 进而,在通过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的情况下,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供给,经该处理气体供给路径进行。因此,在通过进行来自干燥料斗的粉粒体材料的排出及粉粒体材料向干燥料斗的投入,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分布变化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分布顺利地向通常范围转移。
另外,由将多个气体流通路形成为蜂窝状的除湿转子构成上述除湿单元的上述吸 附体,将该除湿转子以其旋转轴为中心区分成除湿处理区域、加热再生区域、冷却再生区域 三个区域,使上述处理气体、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上述再生用冷却气体分别通过这三个区 域,使上述除湿转子连续旋转,由此也能够并列地进行上述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该除湿转 子的一部分的加热再生处理、该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的冷却再生处理。 由此,由于通过使该除湿转子连续旋转,连续地进行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 气体的除湿处理、该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的加热再生处理、该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的冷却再生 处理,所以能够向干燥料斗内供给稳定的露点的处理气体。 也就是说,例如,在做成了时间系列性地反复进行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和除湿转 子的再生的结构的情况下,或者在做成了切换多个吸附塔来并列地进行处理气体的除湿处 理和吸附塔的再生的结构的情况下,使向干燥料斗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露点为大致一定是 困难的,但如果做成上述的那样,则能够向干燥料斗供给更稳定的大致一定的露点的处理 气体。 另外,特别是,如果例如不是简单的开闭阀的ON/OFF调节,而是由设置在该旁通 路径上的调整阀的开度控制来增减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则能够细致地控 制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的增减。也就是说,能够细致地控制向干燥料斗供 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的增减。 进而,如果在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时,使 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增,另一方面,在低于该阈值时,使之渐减,则如果 超过阈值,则向旁通路径输送的处理气体的流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低于阈值,则向 旁通路径输送的处理气体的流量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如果排气温度超过阈值,则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逐渐减少,如果 低于阈值,则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逐渐增加。由此,由于通过与进行干燥的粉粒体材 料的种类、条件等相应地预先设定阀值,基于该阈值,进行向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 量的增减,所以与材料相应的适当的干燥能够在实现省电力化的同时有效地进行。
另外,如果做成上述的那样,则由于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渐减或者渐增,所 以其流量不会急剧地变化。由此,由加热器的ON/OFF控制而进行的处理气体的温度控制的 跟踪能够稳定地进行,也就是说,如果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急剧地变化,则相对于其 变化,存在由加热器的ON/OFF控制而进行的处理气体的温度控制的跟踪不能进行的危险, 例如,存在产生超过或不足的危险,但通过做成上述的那样,能够降低这样的危险。


图1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说 明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中执行的粉粒体材 料的除湿干燥处理的时间图的一例,(a)是模式地表示排气温度的时间图,(b)是模式地表 示阀开度及处理气体的流量的时间图。 图4(a) 、 (b)都是与图3相对应的时间图的另一例。
图5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中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 干燥处理的一实施方式的时间图。 图6是模式地表示本发明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 说明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 (a) 、 (b)都是模式地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一变形
例的概略局部说明图。 图9是模式地表示现有的除湿装置的一例的概略说明图。 符号说明 21 :料斗主体(干燥料斗) 27 :加热器 30:除湿单元 31 :蜂窝状转子(吸附体、除湿转子) 32 :盖体(导入口、导出口 ) 32a:除湿处理区域 32b :加热再生区域 32c :冷却再生区域 32d :隔离壁(区分形成机构) 40 :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 40b :料斗侧供给路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41 :处理气体除 湿路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 41b :除湿侧分支管(处理气体除湿路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 44 :旁通路径 45 :流量调整阀(调整阀) 47 :排气温度检测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 47A、47B、47C :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51 :CPU(控制机构) 53 :存储机构 A、 B、 C、 D :除湿干燥系统 m :粉粒体材料 nhm :处于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粉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 npm :新投入的粉粒体材料(粉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 sp :粉粒体材料层的上方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最佳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模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一例的概略说明 图,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图3是用于说 明在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中执行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处理的时间 图的一例,(a)是模式地表示排气温度的时间图,(b)是模式地表示阀开度及处理气体的流
12量的时间图,图4(a)、 (b)都是与图3相对应的时间图的另一例。 图例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A,大致地具备干燥料斗单元20、除湿单元30、 包含料斗侧供给路径40b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具有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及构成处理气 体除湿路径的一部分的除湿侧分支管41b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40、40b、41、41b、从上述 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分支形成的再生侧分支管41c、再生用冷却气体路径42、再生用加热 气体路径43、旁通路径44,设置在该系统A的适当部位的控制部50 (参照图2)。
干燥料斗单元20下部做成圆锥状,上部做成圆筒状,具备贮存从上方顺序投入的 粉粒体材料m的料斗主体(干燥料斗)21和加热通过后述的除湿单元30供给的处理气体 的加热器27。 在料斗主体21的上方,连接着暂时地贮存从材料箱(未图示)等经材料输送管28 输送来的粉粒体材料m的捕集器26,通过形成在捕集器26的下方的材料投入阀22的开闭, 粉粒体材料m被顺序投入料斗主体21内。 顺序投入料斗主体21内并贮存的粉粒体材料m,如后述的那样进行除湿干燥处 理,通过形成在料斗主体21的下方的材料排出阀23的开闭,向作为下道工序的树脂成形机 或暂时贮存料斗(未图示)等顺序排出。 这样的粉粒体材料m的向料斗主体21的投入,例如,基于配设在料斗主体21的上 方部位的高度仪等材料传感器(未图示)来进行,与从材料排出阀23排出的量相应地顺序 投入,以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贮存量成为大致一定的方式进行控制。也就是说, 以积层状态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被进行除湿干燥处理,从处于最下层的材 料顺序排出,另外,新的粉粒体材料m与排出的量相应地从上方投入。
在此,粉粒体材料m指合成树脂颗粒等粉体、粒体等,但也不限于此,也包含微小 薄片、短纤维片或加工食品材料、医药品材料等在制造工序中需要除湿干燥处理的材料。
另外,上述那样的粉粒体材料m的投入及排出,以料斗主体21内的贮存量成为某
种程度的贮存量的方式进行,作为连续或间歇地进行的投入或排出均可。 另外,在料斗主体21内的下部,设置了将经后述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送来的处
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内输出的输出口 24。 输出口 24配置在从上向下看形成为圆状的料斗主体21的从上向下看的大致中
心,并做成将经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送来的气体均匀地分散进行供气的结构。 从输出口 24输出的处理气体,向上方通过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
之间,从形成在料斗主体21的上部的排气口 25向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输送。 除湿单元30,做成具备蜂窝状转子(除湿转子)31、配设在其上下两端的盖体32
等的蜂窝式的除湿单元,该蜂窝状转子31配设了吸附剂并构成吸附体。 蜂窝状转子31,是使形成为蜂窝状的陶瓷纤维漫含吸附剂而沿轴向具有多个气体
流通路的圆筒状体,由马达等驱动机构(未图示)以旋转轴33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空白
箭头方向)自由旋转。此蜂窝状转子31的旋转,例如,以每小时10转 20转(10 20rph)
左右的转速低速且连续地进行。 作为使用于蜂窝状转子31的吸附剂,可以举出硅胶、钛硅胶、氯化锂,合成沸石 (商品名分子筛)等,但只要是固体的能够吸附水分而且能够因后述的再生用加热气体的 通过而再生(水分的脱离)的吸附剂,则无论哪一种都可以。
配设在蜂窝状转子31的上下两端的上述盖体32,具备导入来自各路径的气体的 导入口及向各路径导出气体的导出口。另外,在该盖体32上,形成了构成用于区分形成 后述的除湿处理区域32a、加热再生区域32b、冷却再生区域32c的区分形成机构的隔离 壁32d。隔离壁32d以蜂窝状转子31的旋转轴33为中心,向离心方向设置三个,在本实施 方式中,除湿处理区域32a、加热再生区域32b、冷却再生区域32c的容积比例,以分别成为 5:2:1的方式形成。 盖体32,作为固定状态,做成如下的结构通过蜂窝状转子31相对于盖体32进行 旋转,由在盖体32上形成的三个隔离壁32d将蜂窝状转子31区分成上述三个区域(区域)。
另外,盖体32,做成上下一对,在图示的下侧的盖体32上也与在上侧的盖体32上 形成的三个隔离壁32d相对应地形成同样的三个隔离壁32d。 另外,对于上述那样的蜂窝式的除湿单元的具体的结构的详述省略了,但也可以 将例如日本实开昭60-115526号公报,日本实开平1-167318号公报,日本实开平2-13994 号公报公开的蜂窝式的除湿单元用于本实施方式。 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具备将通过除湿单元30除湿了的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单 元20输送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将通过干燥料斗单元20而使用于粉粒体材料m的后述 的除湿干燥处理并含有水分的处理气体向除湿单元30输送的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构成 从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分支形成的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的一部分的除湿侧分支管41b。
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具有连结部40a,在路径中途连结着后述的旁通路径44。
另外,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具有连结部40d,在路径中途连结着后述的旁通路径 44。 在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上顺序配置了排气温度检测传感器47、循环过滤器37、冷 却器38、主鼓风机39,在主鼓风机39的下游侧形成了构成分配机构的分支部41a。由上述 主鼓风机39的驱动,进行处理气体的循环供给。 在分支部41a的下游侧,还形成了与后述的冷却再生区域32c连通的再生侧分支 管41c。 排气温度检测传感器47,是用于检测从料斗主体21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 度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位于料斗主体21的排气口 25和后述的旁通路径44的连结部41d之 间的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上。 再生用冷却气体路径42,其下游端与位于料斗主体21和循环过滤器37之间的上 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连结,使经上述再生侧分支管41c而通过了蜂窝状转子31的再生 用冷却气体与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合流。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再生用冷却气 体与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同样,由配设在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的路径中途 的主鼓风机39的驱动,与通过了干燥料斗单元20的处理气体一起通过蜂窝状转子31而进 行循环。换言之,做成了如下结构在干燥料斗单元20和除湿单元30之间进行循环的处理 气体的一部分,由分支部41a分配而作为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蜂窝状转子31,经再生用冷 却气体路径42在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中与通过了干燥料斗单元20的处理气体进行合流。
在再生用加热气体路径43中,从上游侧向蜂窝状转子31顺序配设了吸气过滤器 34、再生用鼓风机35、再生用加热器36。在再生用加热气体路径43中,做成了如下的结构 由再生用鼓风机35的驱动,经吸气过滤器34导入外气,由再生用加热器36加热来生成再生用加热气体,将其生成的再生用加热气体导入到蜂窝状转子31。 另外,由再生用加热器36加热而导入的再生用加热气体的温度,为了使水分从吸 附了水分的吸附剂中脱离,也可以为18(TC 24(TC左右。 旁通路径44连通连接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和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 ,在其路径中 途,配设了用于调整通过旁通路径44的处理气体的流量的流量调整阀(调整阀)45。
也就是说,旁通路径44的上游端与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的连结部40a连结,其下 游端与位于料斗主体21和循环过滤器37之间的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的连结部41d连结。
另外,旁通路径44的管径,以如下的方式设定,即在流量调整阀45全开状态时,在 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之中,大致一半的处理气体被分配给旁通路径44 进行输送。也就是说,在流量调整阀45全开状态时,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气体的流量与 流量调整阀45全闭状态时相比大致成为一半。 流量调整阀45,由马达阀等可控制开度的阀构成,由构成后述的控制机构的 CPU51进行其开度的控制。 通过开闭此流量调整阀45,使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的一部 分在旁通路径44中输送,被进行了除湿处理的处理气体的一部分不会到达料斗主体21,而 回流到除湿单元30。 也就是说,在流量调整阀45处于开状态的情况下,由除湿单元30除湿并在处理气 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由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的连结部40a向处理气体供给路 径40的料斗侧供给路径40b和旁通路径44分配进行输送。
另外,对于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控制的例子后述。 控制部50,如图2所示,具备控制除湿干燥系统A的各部分的CPU51、构成用于设 定各种设定和后述的排气温度的阀值等的设定机构的操作面板52、存储由操作面板52的 操作设定的设定条件、控制程序等的存储机构53等。 CPU51,基于检测来自料斗主体21的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检测传感器47检测的温 度检测信号,如后述的那样,控制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另外,CPU51,基于检测经加热器27 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温度(供气温度)的供气温度检测传感器46的温度检 测信号,对加热器27进行ON/OFF控制或者PID控制,以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 体的温度成为大致一定的值。 上述各路径40至43,与设置在蜂窝状转子31的上下两端部的盖体32连结,与由 形成在盖体32上的三个隔离壁32d区分的除湿处理区域32a、加热再生区域32b、冷却再生 区域32c连通。 也就是说,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各路径40至43,被做成了如下结构伴随蜂窝状转 子31的旋转,分别与做成了相互气密状态的三个区域(除湿处理区域32a、加热再生区域 32b、冷却再生区域32c)连通。 因通过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而含有了水分的处理气体,由配设在 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的路径中途的主鼓风机39的驱动,经循环过滤器37、冷却器38冷却, 经除湿侧分支管41b导入到除湿处理区域32a。 导入到除湿处理区域32a的处理气体,通过位于那里的蜂窝状转子31内的配备了 吸附剂的气体流通路而由吸附剂吸附水分,作为除湿完了的处理气体向处理气体供给路径
1540输送(除湿处理工序)。 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在上述流量调整阀45作为开状态的 情况下,其一部分分配给旁通路径44而在旁通路径44中输送。另外,不在旁通路径44中 输送的气体,由上述加热器27加热,从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的下游侧端部形成的输出口 24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 在除湿处理区域32a中吸附了水分的蜂窝状转子31内的吸附剂,伴随蜂窝状转子 31的旋转,到达加热再生区域32b。 在加热再生区域32b中,经再生用加热气体路径43导入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吸 附了水分的吸附剂被进行加热干燥,进行吸附剂的再生(水分的脱离)(加热再生工序)。
经再生用加热气体路径43,通过了位于加热再生区域32b的蜂窝状转子31内的配 备了吸附剂的气体流通路的再生用加热气体,向装置外排出。 在加热再生区域32b中进行了加热再生的蜂窝状转子31内的吸附剂,伴随蜂窝状 转子31的旋转,到达冷却再生区域32c。 在冷却再生区域32c中,将经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输送的处理气体经冷却器38 进行冷却,该冷却的气体由分支部41a分配而经再生侧分支管41c导入,进行已被进行了加 热再生的吸附剂的冷却再生(冷却再生工序)。 这样对处理气体进行冷却,是为了主鼓风机39的保护,以及上述的合成沸石等吸
附剂具有越是低温其水分吸附量越增大的特性,为了提高吸附剂的除湿能力(水分的吸附
能力)。因此,冷却器38最好配置在主鼓风机39的上游侧。 另夕卜,由冷却器38冷却的处理气体的温度,也可以为50°C 7(TC左右。 另外,作为冷却器38,可以适用水冷式、空冷式等众所周知的冷却器。 经再生侧分支管41c,通过了位于冷却再生区域32c的蜂窝状转子31内的配备了
吸附剂的气体流通路的再生用冷却气体,向蜂窝状转子31的下游侧的再生用冷却气体路
径42输送,与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合流向除湿单元30输送。 从位于料斗主体21内的下部的输出口 24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如上 所述,向上方通过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之间,从形成在料斗主体21的上方 的排气口 25向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输送。输送给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的处理气体,如上 所述,经循环过滤器37、冷却器38冷却,经除湿侧分支管41b及再生侧分支管41c分别通过 位于除湿处理区域32a及冷却再生区域32c的蜂窝状转子31内的配备了吸附剂的气体流 通路。这样,处理气体被做成了在干燥料斗单元20和除湿单元30之间进行循环的结构。
另外,在干燥料斗单元20和除湿单元30之间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也 包含上述旁通路径44及再生用加热气体路径43的通过量,被保持成大致一定。
另外,在图1中,符号48是用于对再生用加热器36进行0N/0FF控制或者PID控制 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另外,符号49是用于检测通过了加热再生区域32b的再生用加热气体 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基于此温度,也可以对再生用鼓风机35的转速进行调整控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由除湿单元30的蜂窝状转子31进行除温处理 的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供给而进行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所以,例如,与将由加热器 加热的外气直接导入到料斗主体内来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装置相比,能够实现加热器的 小型化(低电力化),能够将干燥时间縮短化。也就是说,如果做成将外气加热并直接导入的结构,由于季节的原因外气的露点高,为了干燥料斗主体内的粉粒体材料,需要延长干燥 时间,或者需要大型的加热器,但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由蜂窝状转子31除湿处理而露 点变低了的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能够有效地进行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
另外,由于通过使蜂窝状转子31连续旋转,能够使得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蜂窝 状转子31的一部分的加热再生处理、蜂窝状转子31的一部分的冷却再生处理并列地进行, 所以能够将稳定的露点的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 也就是说,例如,在做成了时间系列地反复进行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和蜂窝状转
子的再生的情况下,或在做成了切换多个吸附塔来并列地进行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和吸附
塔的再生的情况下,使向料斗主体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露点大致一定是困难的,而根据本
实施方式,如后述的那样,能够向料斗主体内供给更稳定的大致一定的露点的处理气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除湿干燥的气体使用了空气,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
含有水分的气体,例如氮、氢、氩等气体除湿干燥而导入到干燥料斗,进行粉粒体材料m的
除湿干燥。 另外,经上述各路径输送的各气体的温度、露点,与进行除湿干燥处理的粉粒体材 料m的种类、初期水分、料斗主体21的容量、各加热器及各鼓风机的输出、蜂窝状转子31的 形状等相应地适当设定。 特别是,在对作为除湿干燥处理一定的低水分率的期望高的合成树脂颗粒等进行 除湿干燥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被除湿的处理气体的露点例如成为-io°c -e(rc,最好 成为-40°C -50°C。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除湿单元适用了蜂窝式的除湿单元,将吸附体做成了 一个蜂窝状转子31,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除湿单元做成具有多个吸附塔的多塔式的 除湿单元。在这样的多塔式的除湿单元中,有由切换阀进行上述各路径和各吸附塔的切换 的,有使各吸附塔相对于各路径旋转而顺序使各路径和各吸附塔循环地连通的,但只要是 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那样的处理气体的循环路径,进行处理气体的除湿和供给,进行吸附体 的再生处理的除湿单元,就能够适用。 作为这样的多塔式的除湿单元,例如,已在日本特开昭60-178009号公报和日本 特开昭60-132622号公报中公开。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如下的结构由一个蜂窝状转子31构成分别 与除湿处理区域、加热再生区域及冷却再生区域相对应地配备的吸附体,伴随蜂窝状转子 的旋转,通过隔离壁32d相对于蜂窝状转子31移动,各区域相对于蜂窝状转子31顺序移 动,并列地执行对处理气体进行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工序、加热再生蜂窝状转子的一部分 的加热再生工序、冷却再生蜂窝状转子的一部分的冷却再生工序。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多塔 式的除湿单元中,通过由切换阀进行上述各路径和各吸附塔的切换,或者使各吸附塔相对 于各路径旋转,各吸附塔中的每一个顺序地构成各区域中的每一个,进行对处理气体进行 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工序、加热再生吸附塔的加热再生工序,冷却再生吸附塔的冷却再生 工序。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多塔式的除湿单元中,与在本实施方式中适用的蜂窝式的除 湿单元相比,在所谓露点的一定性这一点上差,但通过适用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同样的效 果。
17
也就是说,即使在多塔式的除湿单元中,如基于上述图9说明的现有的除湿干燥 装置的那样,要简单地使处理气体向干燥料斗的流量增减,如上所述,除湿处理后的处理气 体的露点也不稳定,成为不稳定的露点。 另一方面,如果在多塔式的除湿单元中适用本实施方式,则使除湿处理后的处理 气体的露点大致一定是困难的,但不会妨碍具有多塔式的除湿单元原有的稳定的露点(露 点虽然上下地有一些波动,但以描绘大致正弦曲线的方式推移,在周期性方面稳定)的处 理气体的供给。 或者,作为除湿单元,也可以做成具备多个蜂窝状转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做成 相对于上述各路径并列地配置多个蜂窝状转子的结构。在此情况下,通过使各路径相对于 多个蜂窝状转子的各自的区域分支就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作为除湿干燥系统,也可以做成具备多个除湿单元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做 成相对于上述干燥料斗并列地配置多个除湿单元的结构。在此情况下,通过以使处理气体 除湿路径41在旁通路径44的下游侧分支而向具有各除湿单元的蜂窝状转子连接,使处理 气体供给路径40在旁通路径44的上游侧分支而与各除湿单元具有的蜂窝状转子连接的方 式构成,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在连通连接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和处理气体除湿路 径41的旁通路径44上的流量调整阀45 ,采用了开度可控制的流量调整阀,但也可以采用开 度不能够控制的简单的开闭阀。 进而,例示了仅设置一个旁通路径44的结构,但也可以例如设置多个旁通路径 44,在每个旁通路径44上配设开闭阀,在全部的开闭阀为开状态下将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 中输送的处理气体之中例如大致一半分别分配给上述多个旁通路径进行输送。在此情况 下,也可以如后述的那样基于排气温度,顺序开闭控制开闭阀,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 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由此也能够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增、渐减。
进而,也可以配设简单的开闭阀替换流量调整阀45,将该开闭阀在开时的流量设 定得小,通过以高速进行开闭控制,能够使通过旁通路径44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增、渐减。
接着,基于图3说明使向做成上述结构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A中的料斗 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的状态的一例。 在图3中,表示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处理中的三种状 态,即,间歇(batch)运转、连续运转、准备(standby)状态。 另外,在图3(a)、(b)中,横轴都表示相同的时间轴。另外,在图3(a)中,由纵轴表 示来自料斗主体21的排气温度。另外,在图3(a)中,实线表示将向料斗主体21的处理气 体的流量作为可变的情况下的排气温度的变化,双点划线表示将向料斗主体21的处理气 体的流量作为一定的情况下的排气温度的变化,都图示了将用于对加热器27进行0N/0FF 控制或者PID控制的供气温度的设定作为相同温度进行设定的情况。 在图3(b)中,由纵轴表示设置在旁通路径44上的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及向料斗 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另外,在图3(b)中,实线表示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的 变化,双点划线表示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的变化。 在此图3所示的方式中,CPU51基于排气温度检测传感器47的温度检测信号进行 控制,以便在排气温度超过上限阀值时,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渐增,在排气温度低于下限阀值时,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渐减。另外,进行控制,以便在排气温度在上限阀值和下 限阀值之间时,作为非干涉区域,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闭动作停止(维持之前的开度)。通 过这样设置非干涉区域,能够产生流量调整阀45的休止时间。 上限阀值及下限阀值,与由料斗主体21进行除湿干燥处理的粉粒体材料m的种 类、条件等相应地在使用者侧通过对操作面板52进行操作来设定,也可以存储在存储机构 53中。或者也可以预先设定、存储与粉粒体材料m的种类、条件等相应的多个上限阀值及下 限阀值,通过操作面板52的操作能够在使用者侧选择。另外,也可以与粉粒体材料m的种 类、条件等相应地如上述的那样仅设定或选择设定温度,相对于该设定温度,将加上及减去 了规定值的值分别作为上限阀值及下限阀值。 在图中,间歇运转表示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处理的初 期的运转状态(例如,除湿干燥系统A的工作开始时等),含有水分的室温左右的粉粒体材 料m被投入并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直到成为规定的贮存量。此贮存量由设置在上述的料 斗主体21的上方部位的高度仪控制,在间歇运转中,不进行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及投入,位 于料斗主体21内的下方的粉粒体材料m被进行除湿干燥,直到成为规定的温度、水分率。
此间歇运转的运转时间,与料斗主体21的容量、粉粒体材料m的种类、条件、顺序 排出的粉粒体材料m的量等相应地适当设定。 也就是说,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由从料斗主体21内的下部的输 出口 24输出的处理气体从位于最下层的粉粒体材料m起逐渐地进行加热、除湿,继续运转 以便从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最下部起5成 7成左右的粉粒体材料m 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 换言之,至少直到后述的连续运转开始前,间歇运转继续到该连续运转时顺序从 最下层排出的规定的排出量的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被充分地进行,成为规定的水分率。 在上述间歇运转中,如图3(a)所示,从运转开始时起排气温度逐渐变高。在此间 歇运转开始时,如图3(b)所示,流量调整阀45处于全闭状态,g卩,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 理气体的流量最大。换言之,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向料斗主体 21内供给。 如果进行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加热、除湿,排气温度超过上限 阀值,则流量调整阀45开始开动作。此时,流量调整阀45以其开度逐渐增加的方式进行开 动作。通过此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渐增,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减。也 就是说,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的一部分经旁通路径44向蜂窝状转子 31侧回流。由此,排气温度的上升速度逐渐变慢。 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的渐增控制,只要超出上限阀值就继续进行,在开度成为全 开的状态下,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成为最小。也就是说,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 中输送的处理气体,大致一半向旁通路径44输送,大致一半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
如上所述,如果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位于下方的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处理 被充分地进行,则向树脂成形机或一次贮存料斗排出规定量的粉粒体材料m,与该排出量相 应地向从捕集机26投入粉粒体材料m的连续运转转移。 此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及投入,例如,基于来自树脂成形机或一次贮存料斗的材
19料需求信号,例如,定期地反复进行。 在上述连续运转中,由与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量相应地新投入的粉粒体材料m使 排气温度急剧下降。 也就是说,从料斗主体21的最下部起5成 7成左右的粉粒体材料m,在间歇运转 时被充分加热而成为规定温度,但新投入到上方部位的粉粒体材料m还未被充分地加热, 例如,因为是室温左右的低温,所以排气温度下降。 如果由于此下降排气温度低于下限阀值,则使流量调整阀45进行闭动作,使其开 度渐减。由此,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增,排气温度逐渐上升,进行料斗主 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干燥。 在此连续运转中,如果伴随着反复进行的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及投入动作,排气 温度超过上限阀值,则对流量调整阀45进行渐增控制,如果低于下限阀值,则进行对其开 度进行渐减控制的控制。 在上述连续运转的期间,例如,在没有来自树脂成形机等的粉粒体材料m的需求
信号等、不在规定时间进行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投入的情况下,成为准备状态。 在此准备状态下,排气温度停留在上限阀值和下限阀值之间的非干涉区域,流量
调整阀45的开度成为金开,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成为最小的状态。 这样,即使在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为全开的情况下,如上述的那样,在处理气
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的一半左右是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由此,料斗主体21
内的粉粒体材料m通常以适当温度被加热,成为被进行了除湿干燥的状态,粉粒体材料m的
排出及投入随后开始,即使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的温度分布不一致,也能够顺利
地向通常状态的温度分布转移。 如上所述,通过基于排气温度来增加、减少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 量,与使由图3(a)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的流量为一定的情况相比,能够 防止排气温度浪费地上升。也就是说,为了使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成为 所希望的水分率,需要供给某种程度的温度的处理气体,另外,最好将该供气温度保持为一 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充分地经过工作时间,在进行了位于料斗主体21内的下方的粉 粒体材料m的除湿处理后还供给相同数量的处理气体,则排气温度浪费地上升,例如,在粉 粒体材料m中发生劣化(氧化、烧伤、分解、变色等),或者在向粉粒体材料m中添加了添加 剂的情况下,存在该添加剂飞散的危险。 另外,由于排气温度浪费地上升,所以也存在对配设在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上的 冷却器38上的负荷变高的危险。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基于排气温度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 体的流量增减,所以能够减少上述那样的问题. 另外,如上述的那样如果排气温度超过规定的阀值,则通过使处理气体向料斗主 体21内的流量减少,能够使加热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加热器27的工作率下 降,实现省电力化。换言之,如上所述,在充分地经过工作时间,在进行了位于料斗主体21 内的下方的粉粒体材料m的除湿处理后还供给同样流量的处理气体的情况下,从料斗主体 21排出的处理气体的热能,将在冷却器38中被废弃,产生能量的浪费,但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降低这样的浪费。
20
进而,即使进行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内的流量的增减,导入到除湿单元30的处
理气体的流量也不会增减。因此,不会对除湿单元30具备的蜂窝状转子31的加热再生处
理后的冷却再生处理带来影响。由此,由蜂窝状转子31中的吸附剂产生的水分的吸附及其
再生的平衡不会崩溃,由此,能够向料斗主体21供给稳定的露点的处理气体。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通过旁通路径44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在来自料斗
主体21的排气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上限阀值时渐增,另一方面在低于预先设定的下限阀
值时渐减,所以,如果超过上限阀值,则处理气体向旁通路径44的流量逐渐地增加,另一方
面,如果低于下限阀值,则处理气体向旁通路径44的流量逐渐地减少。 也就是说,如果排气温度超过上限阀值,则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逐渐地
减少,如果低于下限阀值,则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逐渐地增加,据此,由于通过与
进行干燥的粉粒体材料m的种类、条件等相应地预先设定上限阀值及下限阀值,基于这些
阀值,使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所以能够在实现省电力化的同时有效
地进行与材料相应的适当的干燥。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渐增或者渐减,所以其流量 不会急剧地变化。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由加热器27的ON/OFF控制产生的处理气体的温度 控制的跟踪。也就是说,如果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急剧地进行变化,则存在相对 于其变化不能进行由加热器27的ON/OFF控制产生的处理气体的温度控制的跟踪的危险, 例如,存在产生超过(over shoot)或不足(under shoot)等的危险,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 够减少这样的危险。 接着,基于图4说明使向除湿干燥系统A中的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 增减的方式的另一例。 主要说明与基于上述图3说明的方式例不同的点,对于同样的点省略说明。
在该图4所示的方式中,CPU51基于排气温度检测传感器47的温度检测信号进行 控制,以便在排气温度超过阀值时,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渐增,在排气温度低于阀值时, 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渐减。 也就是说,与基于上述图3说明的方式例不同,仅基于一个阀值控制流量调整阀 45的开度。 此阀值,也可以与上述的上限阀值及下限阀值同样,与在料斗主体21中进行除湿
干燥处理的粉粒体材料m的种类、条件等相应地通过在使用者侧对面板52进行操作来设
定,并存储在存储机构53中。或者,也可以预先设定、存储与粉粒体材料m的种类、条件等
相应的多个阈值,通过操作面板52的操作能够在使用者侧进行选择设定。 这样,在图4所示的本方式中,与基于图3说明的方式不同,由于没有设置非干涉
区域,所以流量调整阀45夹着阀值地进行从开动作向闭动作的切换,或者从闭动作向开动
作的切换。 另外,在上述各方式例中,使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渐增及渐减的速度,例如,也可 以从全闭状态到全开状态以1小时 2小时左右的慢的速度渐增、渐减,但可以与料斗主体 21的容量、除湿干燥的粉粒体材料m的种类、条件等相应地适当设定。 另外,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也可以以一定的速度渐增及渐减,或者也可以使其 速度为可变。
21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了如下的结构在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成为全开时, 在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之中,大致一半的处理气体分配给旁通路径44 而在旁通路径44中输送,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分配给旁通路径44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比一 半多,或者也可以不到一半。 接下来,基于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A中的粉粒体材 料m的除湿干燥处理的一实施例。 图5是模式地表示该实施例的时间图,横轴是时间轴。另外,纵轴表示排气温度 CC)、阀开度(度)、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的流量(mVh)、露点(°C)。另外,各坐标图在经 过时间为3600秒的时刻从上面起顺序地分别表示向供给料斗主体的供气温度的变化、来 自料斗主体的排气温度的变化、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的流量的变化、阀开度的变化、被进行 了除湿处理的处理气体的露点的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贮存在料斗主体21中并被进行除湿处理的粉粒体材料m, 采用了聚丁烯对酞酸盐树脂(PBT树脂)颗粒。 控制加热器27,以便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温度(供气温度)成为大致 130°C。 流量调整阀45以从全闭状态到成为全开状态或者从全开状态到成为全闭状态的 时间大约为2小时的方式设定。另外,以一定的速度进行开、闭动作。 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在流量调整阀45全开时约为15m3/h,在流 量调整阀45全闭时,约为45mVh。也就是说,在流量调整阀45全开时,经除湿单元30,在 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中输送的处理气体之中,约2/3左右的流量的处理气体分配给旁通路 径44进行输送。 排气温度的设定温度作为4(TC,将上限阀值设定成设定温度+3°C,即43t:,将下 限阀值设定成设定温度_3°C,即37°C。 如图所示,供气温度如上述的那样被控制,在稍微低于13(TC的状态的大致一定温 度下推移。 排气温度从室温左右的25t:左右起随着PBT树脂的除湿干燥处理的进行逐渐上 升,上升到9(TC左右。 在上述排气温度的上升过程中,如果超过作为上限阀值的43t:,则流量调整阀45 从全闭状态进行开动作,其开度逐渐变大。随着此流量调整阀45的开动作,向料斗主体21 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逐渐减少。 排气温度与基于上述图3及图4说明的各方式同样因PBT树脂的排出、投入而急 剧地下降。如图所示,每当PBT树脂被排出、投入时,反复进行下降和上升(在排气温度急 剧下降的经过时间中进行PBT树脂的排出、投入)。 在本实施例中,在排气温度低于下限阈值前,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成为全开。从 此状态起伴随着PBT树脂的排出、投入,反复进行排气温度的下降和上升,同时,排气温度 也逐渐下降,如果低于作为下限阈值的37t:,则流量调整阀45从全开状态起进行闭动作, 其开度逐渐地变小。随着此流量调整阀45的闭动作,处理气体向料斗主体21的流量逐渐 增加。由此,排气温度反复进行伴随着PBT树脂的排出、投入的下降和上升,同时也逐渐上 升。在此排气温度的上升过程中,与上述同样,如果超过作为上限阈值的43t:,则流量调整阀45从全闭状态起进行开动作,其开度逐渐变大。以下,同样地基于排气温度,进行流量调 整阀45的开度的渐增控制、渐减控制,进行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的增减。
如上所述,基于排气温度,使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的结果, 如图所示,由除湿单元30进行除湿处理的处理气体的露点稳定,以-451:前后的大致一定 的露点推移。 通过向料斗主体21供给此稳定的低的露点的处理气体,能够有效地对贮存在料 斗主体21内的PBT树脂进行除湿干燥处理。 另外,如上述的那样,通过基于排气温度使向料斗主体21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 增减,能够如上述的那样实现省电力化。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模式地表示第二实 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概略说明图,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 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另外,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结构赋予相 同符号,省略其说明或者简略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B中,生成用于对通过旁通路径44的 处理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温度检测信号的温度检测传感器的配设部位,与上述第一实施 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A不同。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设置于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上的排气温度检测 传感器47而具备用于检测料斗主体21内的上层部的温度的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A。
上述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A,在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贮存到 满高度的状态下,以其检测部面临从该粉粒体材料m的最上层部到闭塞料斗主体21的上端 部的顶盖的空间的方式配置。 也就是说,该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A,测定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 料层的上方空间(以下,简略为材料非贮存空间)sp的氛围气体温度。
此料斗主体21内的上述材料非贮存空间sp的温度,与基于图3或者图4说明的 上述各方式的排气温度的变化同样,伴随着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及投入,反复进行下降和 上升,与上述排气温度的温度变化大致同样地推移。 如上所述,从料斗主体21内的下部的输出口 24向料斗主体21输出的高温的处理 气体,向上方通过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之间,从上述排气口 25向料斗主体 21外排出。此时,该处理气体,与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m(特别是贮存在上层 部的没有充分升温的粉粒体材料或新投入的粉粒体材料)进行热交换,上述材料非贮存空 间sp的温度,因新的粉粒体材料m向料斗主体21内的投入而暂时下降,并因处理气体的供 给而升温且逐渐上升。 即使在做成了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B中,与基于 图3或图4说明的上述各方式同样,基于该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A检测的温度检测信 号,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通过由控制部50的CPU51进行的控制,与上述同样,基于 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A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对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进行增减控制, 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
23
根据做成了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B,起到与上述 第一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A同样的效果。 接着,基于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 (a) 、 (b)都是模式地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一变形 例的概略局部说明图。 另外,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同 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或者简略地说明。 另外,在图8(a)、 (b)中,省略图示除湿单元,但与上述各例是同样的。 另外,以下的各变形例的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的内部结构,是与基于图7
说明的上述除湿干燥系统B大致同样的,在图7中赋予参照符号,省略其说明。 图8 (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C,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
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B,其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B的配设部位不同。 在本变形例中,以与上述例的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A相比,其检测部在料斗
主体21内处于稍微下方位置的方式配设上述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B。 g卩,如图8(a)所示,该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B,以其检测部位于贮存在料斗主
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的粉粒体材料层内的方式配设,测定该上层部的粉粒体
材料层的温度,即,实质上测定该粉粒体材料层中的粉粒体材料npm的温度。 此上层部的粉粒体材料npm,是在上述连续运转时,与料斗主体21的下部的材料
排出阀23被开放而排出的粉粒体材料m的排出量相应地从捕集器26新投入的粉粒体材
料。换言之,粉粒体材料npm是料斗主体21的粉粒体材料m的贮存高度因从下部排出而降
低,从开始来自捕集器26的材料的投入的材料投入开始高度的位置到成为规定的满高度
的新投入而贮存的粉粒体材料。 如上述的那样新投入的粉粒体材料npm,在刚投入之后,例如,是室温左右,由向料 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逐渐升温。此粉粒体材料npm的温度,以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 式中说明的排气温度及上述例的材料非贮存空间sp的温度大致同样的温度变化推移。
S卩,此粉粒体材料npm的温度,从刚投入之后的室温左右的温度起,随着通过处理 气体的供给进行除湿干燥处理,逐渐上升。由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B测定该粉粒体材 料npm的温度,与上述同样,基于其温度检测信号对上述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进行增减控 制,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 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A 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直接测定刚投入之后的粉粒体材料npm的温度,与上述的各例相比,能 够迅速地检测伴随投入的温度的下降。 图8 (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D,与上述第一变形例的
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C,其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C的配置部位不同。 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以与在上述第一变形例中说明的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
器47B相比,检测部在料斗主体21内处于更下方位置的方式配设上述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
器47C。 此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C,以其检测部位于在上述间歇运转后的连续运转时处于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层内的方式配设,测定贮存在此上层部的处于升温过程中的粉
粒体材料层的温度,即,实质上测定该粉粒体材料层中的粉粒体材料nhm的温度。 处于上述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nhm,是在上述间歇运转及连续运转时还没有充
分升温的粉粒体材料,是与在上述间歇运转中充分升温而达到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下层部
的粉粒体材料hm相比低温的粉粒体材料。 也就是说,下层部的粉粒体材料hm,与基于图3或者图4说明的各方式同样,在向 上述连续运转的转移前升温到了规定的温度,但贮存在其上层的粉粒体材料nhm,在上述间 歇运转及连续运转时,是没有升温到规定的温度的状态。 S卩,贮存在料斗主体21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分布,在上述下层部中成为大致一 定的设定温度,而在该下层部的上层侧中,成为向最上层部温度逐渐变低的那样的分布。换 言之,贮存在上述下层部的粉粒体材料hm,在上述间歇运转结束时,另外在上述连续运转 中,大致全量达到了设定温度。另一方面,贮存在其下层中的粉粒体材料hm的上层侧的粉 粒体材料nhm及新投入的粉粒体材料npm,处于升温过程,没有达到设定温度,以向最上层 部温度逐渐变低的方式积层。 处于上述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nhm的温度,与上述各例相比是在高温区域中的
变化,伴随着粉粒体材料的排出及投入,以反复下降和上升的方式推移。 也就是说,在作为上述的那样的温度分布的料斗主体21内,伴随着来自料斗主体
21的下部的下层部的粉粒材料hm的一部分的排出,在上述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D的检
测部周围,在处于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nhm之中,更低温的粉粒体材料降下来。该降下来
的粉粒体材料nhm,与上述各例同样,因从输出口 24供给的处理气体而逐渐升温,其温度逐
渐上升。 在本变形例中,测定处于此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nhm的温度,与上述同样,基于 上述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47D的温度检测信号,对流量调整阀45的开度进行增减控制, 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 在本变形例中,在上述各例中说明的各个阀值,由于没有如上述各例的那样因新 投入的粉粒体材料而导致的急剧的温度下降,另外,测定了进行某种程度的升温的粉粒体 材料nhm的温度,所以与上述的各例相比设定得高。 根据上述的那样的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 燥系统A同样的效果。 另外,特别是,通过基于处于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nhm的温度使向料斗主体21 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与上述各例相比,检测的温度变化的上下幅度小,能够进行 更精密且细致的控制。 另外,伴随从料斗主体21的下部的排出,基于向下层部转移前的粉粒体材料nhm 的温度,如上所述,由于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所以也能够以下 层部的粉粒体材料hm成为上述规定的设定温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换言之,通过基于位于需 要成为规定的设定温度的下层部的粉粒体材料hm的上一层并处于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 nhm的温度,如上述的那样使向料斗主体21内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增减,也能够控制料 斗主体21内的如上述那样的良好的粉粒体材料的温度分布。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上述下层部的粉粒体材料hm的量、处于上述升温过程的粉粒体材料nhm的量,与来自料斗主体21的下部的排出量或排出状态(排出频度等)相应地 适当设定。也就是说,可以设定上述下层部的粉粒体材料hm及处于上述升温过程的粉粒体 材料nhm的各量,以便与来自成型机等的材料需求信号相应地排出的最下层的规定量的粉 粒体材料成为通常充分地进行了除湿干燥的粉粒体材料。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表示了将用于分别检测料斗主体21内 的上层部的温度的各上层部温度检测传感器从料斗主体21的侧壁向内方设置的例子,但 也可以使之成为从料斗主体21的顶盖向内方设置的那样的状态。
权利要求
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采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由旁通路径连通连接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在上述除湿单元中,执行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除湿处理工序、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生的加热再生工序、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冷却再生工序;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基于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调整在上述旁通路径中通过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对向上述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进行增减控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旁通路径上设置调整处理气体的通过量的调整阀,基于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 的处理气体的温度,对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来调整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如下的方式对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即,在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 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阀值时,使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增,另一方面,在低 于该阀值时,使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减。
4. 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采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 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 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 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 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由旁通路径连通连接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 在上述除湿单元中,执行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 理的除湿处理工序、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 生的加热再生工序、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 冷却再生工序;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 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基于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调整通过上述旁通 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对向上述干燥料斗供给的处理气体的流量进行增减控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是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方空 间的温度。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是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 的温度。
7. 如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旁通路径上设置调整处理气体的通过量的调整阀,基于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对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来调整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的方式对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即,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超过预先设定的阀值时,使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增,另一方面,在低于该阀 值时,使通过上述旁通路径的处理气体的流量渐减。
9. 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将多个气体流通路形成为蜂窝状的除湿转子构成上述吸附体;该除湿转子以其旋转轴为中心区分成除湿处理区域、加热再生区域、冷却再生区域三 个区域,通过使上述处理气体、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上述再生用冷却气体分别通过上述三 个区域,使上述除湿转子连续旋转,来并列地进行上述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工序、该除湿转 子的一部分的加热再生工序、该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的冷却再生工序。
10. —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其采用如下的结构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 的干燥料斗;配备了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 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 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 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由具有调整阀的旁通路径连通连 接,在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上,设置检测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 检测传感器;上述除湿单元具备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 除湿处理区域;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生 的加热再生区域;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冷 却再生区域;用于使上述处理气体、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及上述再生用冷却气体分别导入 并通过上述除湿处理区域、上述加热再生区域及上述冷却再生区域的各自的导入口及导出 □;具备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 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基于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 温度检测信号,对设置在上述旁通路径上的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
11. 一种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具备贮存、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料斗;配备了 吸附体的除湿单元;具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 理气体供给路径及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的循环路径;在使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处 理气体由加热器加热而通过上述干燥料斗内后,从该干燥料斗经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返 回到上述除湿单元而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由具有调整阀的旁通路径连通连 接,在上述干燥料斗内,设置了检测该干燥料斗内的上层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上述除湿单元具备使从上述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通过吸附体而进行除湿处理的 除湿处理区域;使再生用加热气体通过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加热再生 的加热再生区域;使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进行了加热再生后的吸附体而进行冷却再生的冷 却再生区域;用于使上述处理气体、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及上述再生用冷却气体分别导入 并通过上述除湿处理区域、上述加热再生区域及上述冷却再生区域的各自的导入口及导出 □;具备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 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基于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 温度检测信号,对设置在上述旁通路径上的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是检测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方空间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是检测贮存在上述干燥料斗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上层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
14. 如权利要求10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附体由将多个气体流通路形成为蜂窝状的除湿转子构成,在该除湿转子的两端部,配设了以该除湿转子的旋转轴为中心区分成除湿处理区域、 加热再生区域、冷却再生区域三个区域的区分形成机构,在各个区域中,为了使上述处理气 体、上述再生用加热气体、上述再生用冷却气体通过,相对应地设置了导入口和导出口,通 过使上述除湿转子连续旋转,并列地执行上述处理气体的除湿处理、该除湿转子的一部分 的加热再生处理、该除湿转子的一部分的冷却再生处理。
15. 如权利要求10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阀做成了能够进行控制开度的结构。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存储预先设定的阀值的存储机构,上述控制机构做成了如下的结构在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超过上 述阀值时,对上述调整阀的开度进行渐增控制,另一方面,在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 度检测信号低于上述阀值时,对上述调整阀开度进行渐减控制。
全文摘要
粉粒体材料的除湿干燥系统,做成如下结构具备料斗主体(21)、除湿单元(30)、具有将该干燥料斗和该除湿单元之间连通连接而使处理气体循环的处理气体供给路径(40)及处理气体除湿路径(41)的循环路径,使处理气体在上述循环路径内反复循环供给,其中,上述处理气体供给路径和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由具有调整阀(45)的旁通路径(44)连通连接,在上述处理气体除湿路径上,设置了检测从干燥料斗排出的处理气体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47),并具备在将在上述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处理气体的全部循环风量包含上述旁通路径的通过量地保持在大致一定的条件下,基于上述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检测信号,对设置在上述旁通路径上的上述调整阀进行开闭控制的控制机构(51)。
文档编号F26B25/00GK101772685SQ20088010171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日
发明者刘予建, 多田浩司, 野坂雅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