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节能隧道还原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气基直接还原炼铁,或炼型焦的高温反应器设备的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隧道还原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国际的隧道还原炉、窑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比较普通的是罐装法隧道还原炉,其窑型是一条笔直的涵洞,涵洞有长有短,有宽 有窄,有高有低,洞内有道轨供窑车行进。在靠近入口的部位窑顶或两侧窑墙上留有若干个 排烟气孔,通过引风机或高烟囱的吸力将烟气从窑内抽出;大约在窑的中部段的窑顶上留 有投煤或观火孔,或在窑的两侧墙上有若干个煤气火嘴。通常窑头(入口)设有窑门,顶车 时打开,运行时关闭,窑尾(出口)是敞开的。直接还原炼铁时,将铁矿粉与煤粉及脱硫剂掺 和或分层装入特别的耐火罐内,罐装到窑车上,将载罐的窑车一个接一个从窑头顶向窑尾, 在窑的中部通过窑顶投煤或窑侧喷煤气在窑内燃烧,助燃的空气是由窑头抽烟的引风机或 高烟囱,从敞开的窑尾吸入窑内的(也有个别窑尾有门,但门上有若干个鼓风机向窑内鼓 风),火焰首先加热罐体,罐体再传热给罐中的铁矿粉、煤粉等料,升温到一定温度后,罐中 的煤夺取矿粉的氧,将铁还原。当窑车被推进到燃烧区后段,窑车上的罐及罐内物被吸入窑 内与车逆行的冷空气冷却,直至冷却到50°C以下出窑后,卸出罐内的还原铁及煤灰等,再重 新将铁矿粉、煤粉等装入罐内,从头到尾再来。此法的工艺特点是燃烧投入的煤或喷入的煤 气是在窑内燃烧,火焰直接烧罐,由罐传热罐内物料,整个窑内大空间是氧化性气氛,罐内 是还原气氛。当罐处在火焰区时,罐内煤还原铁,副产的煤气(CO)以及煤的挥发份(H2、C0、 CnHm)逸出罐后将被氧化燃烧。而处在火焰区前段罐内逸出的还原副产煤气特别是煤的挥 发份(煤的挥发份在此区大量甚至全部逸出),由于此处窑内无氧或缺氧(空气中的氧在火 焰区已消耗掉),这些还原性气体(C0、H2)或可转变成还原性气体的可燃性气体(CnHm),就 混合在燃烧区产生的烟气(N2、C02、H20等)中,被引风机或高烟囱抽出窑外排空了,造成了 空气污染和有用气体的浪费,致使该法能耗较高。其优点是机械化甚至自动化程度可以提 高,连续性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窑体本身投资适中,但配套设备(外加热源的煤气 发生炉)投资大,还原罐不仅投资大,而且冷热交替易损。装卸料易产粉尘。另一种方法叫车底还原炉,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如上所述的隧道窑基本类同,主 要不同点有四其一,本法窑内空间较小,窑顶至车底间的距离较小;其二,本法不需要罐, 是将铁矿粉、煤粉、脱硫剂混合后先造球,然后将球平铺在车底上(较薄);其三,燃烧的煤 气及助燃空气都是从窑体中部分布的若干火嘴鼓入的,空气不是从窑尾口吸入,也就是其 冷却剂不是空气;其四,在窑尾口鼓入惰性气(N2),阻止空气进入,还原好的小球被惰性气 体冷却。此法的优点是不再需要罐及装罐,减少了罐的投资及日常补充开支;粉尘较小,机 械化自动化程度都可以提高,还原速度快,但设备周转运行快作业强度大。其工艺特点是, 火焰在窑的上部燃烧,上部空间是氧化性气氛,而车底围绕小球的小空间,由于还原副产煤 气的不断逸出,形成局部还原性气氛。当车载着小球未达火焰区时,已逸出的挥发份气体(H2, CO, CnHm)以及少量还原副产煤气(CO)也都不能有效利用。该法需要专门制备惰性气 体,既增加了投资又加大了成本费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隧道式煤基(煤为还原剂)直接还原炼铁设备存在的问 题,采用类似焦炉炼焦的原理,提供了一种节能遂道还原炉。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节能隧道还原炉,包括炉道,其特征在于炉道 是砌筑的直筒隧道,其入口和出口处分别可升降的用入口内门、入口外门和出口内门、出口 外门封闭,炉道底部设有供隧道车行进的道轨,在靠近入口内门的两侧炉墙上各有用耐火 砖砌筑的抽煤气孔,在靠近出口内门的炉顶上有通入炉道内的还原煤气管,在靠近炉道的 中部两侧炉墙外各有一个煤气燃烧室,在每个煤气燃烧室内有数个用耐火砖砌筑的大孔花 格蓄热墙,在每个煤气燃烧室的两端都装有若干小孔蓄热体,在每个煤气燃烧室的两端外 部,都用锥形罩将各个小孔蓄热体群罩着,锥形罩中央连接有风/烟气管,在每个小孔蓄热 体群两侧有通入煤气燃烧室的燃烧煤气管。节能隧道还原炉,一种窄而高的隧道炉,在炉的两头及靠近两端适当位置各安装 一个可升降的门(共计4个门),其中两头的门都可将炉全封闭,两个内门是将炉内车底至 炉顶的上部空间隔断封闭。在靠近入口段内门处的炉墙两侧留有若干孔,通过管道阀门与 冷却器、脱水器、引风机、煤气包连通,窑内还原副产的煤气及煤挥发份可燃气,一同经孔道 被集中抽送到煤气包。在炉的中部两侧炉墙外有两个煤气燃烧室,这部分的炉墙采用导热性好的耐火材 料(如SiC)砌筑,其作用除了支撑炉顶外,还将火焰与炉内隔断,并将燃烧室的热量传输到 炉内。在每个燃烧室的两端都有煤气入口、空气入口(兼作烟气出口)及特制的余热回收 小孔蓄热体。通过特别的切换阀,使煤气、空气定时切换从两端的某一段进入燃烧室燃烧, 与此同时烟气被切换从另一段原空气管口被抽出。在靠近燃烧室两端顶部装有防爆管及盲 板,在燃烧室外有供操作及维修的小空间及人孔管与外界连通。在燃烧室横断面有数个用 耐火砖砌筑的花格孔蓄热墙。在靠近出口内门适当位置有煤气管通入隧道炉内。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操作前半流程是湿法运行(加水搅拌、压块、干燥),后半流程是块 型运行(入炉、还原、出炉、钝化、储存),没有粉尘污染,作业环境很好;2、与其它各种直接还原铁的炉型比,本炉型只需消耗还原煤,不需或极少补供燃 烧煤(或外供燃烧煤气)。还原反应所需的化学能、热能是自产自消(还原反应副产的煤气 CO及煤的挥发份H2、CO、CnHm,先从炉内抽出,此过程利用煤气作载体将炉内已还原好的铁 块的物理潜热,从炉头带到炉尾并传热给刚入炉的车载压块;煤气抽出炉外,经冷却脱水后 (H2还原铁副产H2O),一部分供燃烧室燃烧放热,维持还原反应温度,一部分从炉头的煤气 管鼓入炉内,使炉头待出炉的已还原好的热铁块冷却,煤气将物理潜热带到炉尾预热入炉 压块;鼓入炉头的煤气中富含H2 (约40% )及CnHm(约8% ),CnHm遇到高温、高气孔率、高 活性的海绵铁催化裂解成CO及H2,由此提高了煤气的还原能力。当此种煤气穿过最高温的 还原段时,H2、CO夺取氧化铁的氧还原出铁(氢气还原为主),还原反应副产的水蒸汽经冷 却脱水后又恢复了煤气的还原能力,混合中温段逸出的煤的挥发份从炉头鼓入,遇高温铁,CnHm催化裂解后进一步提高了煤气的还原能力,循环往复满足了还原反应所需的化学能和 热能。3、由于不需外供热源,本法能耗很低;特别是有相当比例的氢还原,与碳还原相 比,H2与C夺氧还原铁消耗当量相同,但H2是C重量的1/6,相比能耗极低;4、不需外供热源,亦即减少了排放;H2还原生成H2O,经脱水后,排放总量更少;特 别是减排了温室气体CO2的排放;5、本法炉内全程还原气氛,隔墙炉外的燃烧室是氧化气氛,操作易掌控,产品质量 很稳定;6、由于采用了小孔蓄热体回收烟气余热,入燃烧室的空气温度可达500°C以上,不 仅节能,而且火焰稳定,若干蓄热墙又起到了稳定炉温的作用,使整个操作过程轻松简单;7、炉两侧与燃烧室的隔墙,相当于罐装法的“罐”,但本法既不需装罐,避免了操作 的麻烦,相比罐的运行过程,本法的隔墙没有冷热频繁交换问题,寿命极高。8、本法非常简单而巧妙地兼容了煤基和气基两种还原法,综合了两种还原法的优占.
^ \\\ 9、本法可大可小很易实现,就象焦炉一样,只需增加并联数就增加了产能,而且并 联比单炉更节能,一是相对减少了燃烧室,二是并联使窑体保温性能更好。10、比其它炉、窑型占地少、投资少,运行成本低。
图0为节能隧道还原炉纵剖视图图1为图0的1-1横剖视图图2为图0的2-2横剖视图图3为图0的3-3横剖视图图4为图0的4-4横剖视图图5为图0的5-5横剖视图图6为图0的6-6横剖视图图中1_入口外门(钢焊),2-入口内门(钢焊、水冷),3-抽煤气蝶阀(外购), 4-抽煤气孔(耐火砖砌筑),5-人孔筒、盖(钢焊),6-风/烟气管(钢焊),7-燃烧煤气管 (钢管),8_调风/烟蝶阀(外购),9-调煤气蝶阀(外购),10-小孔蓄热体(瓷,外购), 11-防爆管、盲板(钢管、橡胶石绵板),12-大孔花格蓄热墙(耐火砖砌),13-还原煤气管 (钢管),14-出口内门(钢焊、水冷),15-出口外门(钢焊、水冷),16-还原铁压块,17-隧 道车,18-道轨,19-煤气燃烧室,20-锥形罩,21-冷却器,22-脱水器,23-引风机,24-煤气 包。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是用来说明本实用 新型的,而不是对其作任何限制。由图0可见,节能隧道还原炉首先是一个用门封闭的卧倒的直筒砌体。在其左右 两头分别由入口外门1及出口外门15将整个炉道与外界封闭(进、出车时分别开启,但两
5内门封闭)。由图0结合图6可见,在节能隧道还原炉靠近左右两端分别由入口内门2及出口 内门14将隧道车17上部的空间进一步封闭(车前进时两外门封闭,两内门同时开启)。由图0结合图1可见,在靠近入口内门2适当位置的两侧炉墙下部(与隧道车17 的车底平面高度相当),用耐火砖砌筑成若干个抽煤气孔4,通过管道、抽煤气蝶阀3与煤气 总管、冷却器21、脱水器22、引风机23、煤气包24(后4项图中仅为示意)联通。通过煤气 包将煤气分送到燃烧煤气管7及还原煤气管13。由图0结合图2、图3、图4可见,在还原炉中部两侧炉墙外,各有一个煤气燃烧室 19。由图0结合图4可见,煤气燃烧室19的左右两头装有一定厚度的小孔蓄热体10, 在两侧小孔蓄热体附近位置,煤气燃烧室19的顶部装有通向外界的防爆管、盲板11。由图0结合图2、图4可见,在煤气燃烧室19的两头外部有一个供调阀和检修的空 间,该空间通过爬梯及人孔筒、盖5与外界相通。在该空间用若干个钢焊的锥形罩将小孔蓄 热体10罩住,锥形罩的中央联接有风/烟气管6,每根风/烟气管6都装有调风/烟气蝶阀 8 ;在每个锥形罩的两侧,亦即每个小孔蓄热体10的两侧装有通入煤气燃烧室19的燃烧煤 气管7,每根燃烧煤气管7均装有调煤气蝶阀9。由图0结合图5可见,在靠近出口内门14 一个车位的炉顶上装有还原煤气管1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前期准备1、铁矿粉、褐煤面、石灰石粉、粘结剂以一定比例配料;2、上述四种料补水充分搅拌均勻;3、高压压块(湿强度彡3MPa)并码车(全部自动化,本图例为码10层);4、车载压块入干燥窑预热干燥,提高强度(干燥窑热源为隧道还原炉燃烧室透过 小孔蓄热体排出的烟气);5、干燥好的车载压块顶入隧道还原炉至燃烧室的部位为止。(二)、点炉1、由图0和图2所示,燃烧煤气管7和风/烟气管6将零时外补煤气和空气送至 煤气燃烧室19燃烧,(此前一定特别注意提前在燃烧室内预先点着液化气明火,当燃烧室 内温度高于煤气燃点后,才可撒去明火);2、开启烟气引风机将煤气燃烧的烟气从煤气燃烧室19另一侧的风/烟气管6抽 出;3、注意调整煤气及风的送入量以及引风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点炉火太大容易 烧裂煤气燃烧室19与炉道的隔墙,隔墙有裂缝就难保炉道的还原气氛;4、当炉道内温度达到煤的挥发份溢出温度时,开启煤气引风机并微调抽煤气蝶阀 3,使炉道内保持微负压,抽出的挥发份可燃烧气逐步替补临时外补煤气量,直至取而代之。5、当燃烧室温度达到煤气燃点后,除撤去明火外,开启自动四通换向阀(约30秒 换一次向)及煤气自动切断阀,让煤气和空气分别从图0所示的左、右煤气管及风/烟气管 6进入燃烧室,同时烟气交替从图0所示的右、左风/烟气管7抽出,此时烟气的余热被小孔 蓄热体回收,交替换向后又被穿过小孔蓄热体的空气将余热带入燃烧室,减少煤气消耗,实现节能减排。(三)、运行1、当炉道内温度达到1100-1200°C时,还原铁压块内快速发生煤(C)夺取铁矿粉 (氧化铁)中的氧(0),还原铁的反应。副产大量煤气(CO)和挥发份(H2、CO、CnHm)气体, 除供给燃烧室燃烧放热,维持炉温外,可分流一部分混合气(煤气+挥发份)通过还原煤气 管13进入靠近出口的炉道,依靠煤气引风机的抽力,此部分煤气将顺炉道流向炉道入口的 抽煤气孔4,与车载的还原铁压块16逆流而行,途经最高温的煤气燃烧室19对应炉道区,混 合气中的C0,特别是H2积极参与夺0还原铁的反应,混合气中的CnHm被高温高活性的还原 铁催化裂解为CO、H2,进一步参与夺0还原铁的反应。2、开始向炉内顶车(补加压块),首先开启入口外门1,将新补车顶入入口外门1 与入口内门2之间的炉道内,关闭入口外门1 ;3、然后同时打开入口内门2及出口内门14将新补车顶进一个车位,亦即将已还原 好的载铁隧道车17顶出一个车位,停止后隧道车17中央的空位恰好正对二个内门,如图0 所示车空位正对出口内门14。关闭入口内门2及出口内门14将隧道还原车上部炉道空间 进一步封闭;4、开启出口外门15,将还原好的一车还原铁压块16拉出炉道后,关闭出口外门 15 ;5、如此循环往复,实现节能隧道还原炉以煤、气基直接还原铁。
权利要求一种节能隧道还原炉,包括炉道,其特征在于炉道是砌筑的直筒隧道,其入口和出口处分别用可升降的入口内门(2)、入口外门(1)和出口内门(14)、出口外门(15)封闭,炉道底部设有供隧道车(17)行进的道轨(18),在靠近入口内门(2)的两侧炉墙上各有用耐火砖砌筑的抽煤气孔(4),在靠近出口内门(14)的炉顶上有通入炉道内的还原煤气管(13),在靠近炉道的中部两侧炉墙外各有一个煤气燃烧室(19),在每个煤气燃烧室(19)内有数个用耐火砖砌筑的大孔花格蓄热墙(12),在每个煤气燃烧室(19)的两端都装有若干小孔蓄热体(10),在每个煤气燃烧室(19)的两端外部,都用锥形罩(20)将各个小孔蓄热体群罩着,锥形罩(20)中央连接有风/烟气管(6),在每个小孔蓄热体群两侧有通入煤气燃烧室(19)的燃烧煤气管(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煤、气基直接还原炼铁,或炼型焦的高温反应器设备,具体是一种节能隧道还原炉,解决现有隧道式煤基直接还原炼铁设备存在的问题。节能隧道还原炉,包括炉道,其出、入口处分别设两道门,在靠近入口内门的两侧炉墙上各有抽煤气孔,在靠近出口内门的炉顶上有通入炉道内的还原煤气管,在靠近炉道的中部两侧炉墙外各有一个煤气燃烧室,在每个煤气燃烧室内有大孔花格蓄热墙,在每个煤气燃烧室的两端都装有若干小孔蓄热体,将各个小孔蓄热体群罩着的锥形罩中央连接有风/烟气管,在每个小孔蓄热体群两侧有燃烧煤气管。本实用新型将还原副产的煤气及煤的挥发份完全彻底回收利用,解决了其他各种煤基直接还原铁设备高能耗的致命问题。
文档编号F27B9/26GK201653126SQ20102013902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0日
发明者成宏福, 王玉莲, 范文斌, 郭文平, 郭智宜, 郭瑛, 马光禄 申请人: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