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安装如图I和2所示,压缩机本体20’通过安装板10’以及定位螺栓31’固定在空调底板30’上,安装板10’与压缩机本体20’的焊接点A’位于压缩机本体20’的下盖上。具有这样安装的压缩机的空调器室外机在600-800HZ段噪声超标一直很严重,同时在做跌落实验和外机随机振动时,空调定位螺栓变形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有效降低压缩机噪声的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压缩机噪声超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安装板,安装板位于压缩机本体下部并与其固定连接;安装板与压缩机本体之间的焊接点位于压缩机本体的侧壁上。进一步地,安装板具有向上延伸的立壁,立壁的上部与压缩机本体的侧壁焊接。进一步地,立壁的呈直线型或者弧形,立壁的高度为20 50mm。进一步地,立壁上部设置有焊接板,焊接板与压缩机本体的侧壁焊接。进一步地,焊接板上设置有焊接预冲位。进一步地,安装板还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底板,立壁为两个,两个立壁对称地设置在底板两端。进一步地,安装板的底板宽度为30 50mm。进一步地,底板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减震垫圈相配合。进一步地,安装板的厚度为I. 5 3mm。本实用新型的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底板和安装在空调底板上的压缩机,压缩机为前述的压缩机,压缩机的安装板的底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在空调底板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安装板与压缩机本体的焊接点位于压缩机本体的侧壁上,相对现有技术,提高了焊接位置,即压缩机本体的重心相对焊接点的高度降低,从而减小了压缩机本体的倾覆力矩,改变压缩机本体产生的震动通过安装板向其他部件的传递函数,从而降低压缩机振动导致的噪声。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标号I处的局部放大图;[0018]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标号I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安装板的侧视图;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安装板的主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的安装结构对比图;以及图7为图6中标号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20 ;安装板10,安装板10位于压缩机本体20下部并与其固定连接;安装板10与压缩机本体20的焊接点A位于压缩机本体20的侧壁上。相对现有技术,焊接点A位于侧壁上,提高了焊接位置,SP压缩机本体的重心相对焊接点A的高度降低,从而减小了压缩机本体20的倾覆力矩,改变压缩机本体20产生的震动通过安装板10向其他部件的传递函数,从而降低压缩机振动导致的噪声。如图5a和5b所示,安装板10具有向上延伸的立壁12,立壁12的上部与压缩机本体20的侧壁焊接,立壁12的高度决定了焊接点A相对现有技术中的焊接点A’提高的高度,根据需要,可以对立壁12的高度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提高降低噪声的效果。立壁12的高度在20-50mm最佳,其外观优选地为直线型或弧线形。优选地,立壁12上部设置有焊接板13,焊接板13呈弧形,与压缩机本体20的圆柱形侧壁配合,通过焊接板13与压缩机本体20的侧壁,提高焊接强的和焊接质量。更优选地,焊接板13上设置有焊接预冲位13a,多个安装板10与压缩机本体20焊接时,每个安装板10均按照焊接板13上的焊接预冲位13a焊接,从而保证所有安装板10焊接统一,焊接高度一致,提高焊接精度。焊接预冲位优选地为4-6个,安装板10的板材厚度优选地I. 5_3mm。安装板10还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底板11,立壁12为两个,两个立壁12对称地设置在底板11两端,两个立壁12上端的焊接板13均与侧壁焊接,每个安装板10设置两个立壁12与侧壁焊接,提高焊接强度和焊接稳定性,保证焊接质量,底板11的宽度即两个安装板10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为30-50mm。底板11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孔11a,安装孔Ila与减震垫圈相配合,定位螺栓31固定减震垫圈,从而将压缩机本体20通过安装板10固定在空调底板30上。本实用新型的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的压缩机,压缩机的安装板10的底板11通过减震垫圈和定位螺栓31固定在空调器的底板30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焊接点A位于侧壁上,相对现有技术中的焊接点的位置提高了 h2,优选地,h2的高度为20-40_,在本实施例中,h2为30mm,等效地,压缩机本体20的中心相对支持受力点(焊接点A)下降了 30mm,压缩机的抗倾覆能力增强,提高了压缩机运行和运输途中的稳定性。重心距离支持点的距离降低,优化了从压缩机本体20到安装板10到减震垫圈到定位螺栓31到空调底板30以及空调外罩这一整个过程的传递函数,有效地降低了空调外机在600-800Hz的激励响应,使其单位激励力下的响应,变成只有原来的I ^,从而实现
7 16
大幅减震降噪的目的。另外,由于取消了原压缩机安装板,使压缩机最低部由原安装板变成了下盖,这样在保证图2中所示的hi尺寸的前提下,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与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的安装结构对比图,可用看出,压缩机本体20在空调器中的位置又可以下降h3,一股地,h3为5-8_,进一步将压缩机本体的重心下调,提高减振降噪效果,又给压缩机上部加大了布管路、布线和包隔声棉的空间,而这些措施又更进一步促进了减震降噪。空调外机的内部空调得到了释放,使布管布线包隔声棉等均较之前方面,有利了提高工人的现场生产效率,也可防止管路互相碰撞保证了空调的可靠性。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后,减震降噪效果非常好,使得可用去掉原空调系统上起减震降噪作用所采用的阻尼块,降低了系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采用新的安装板,在一定程度上切断压缩机噪声振动传播路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降噪效果取得了重大突破,制冷数据完全合格而且远低于企标要求。具体实验数据见下表I和表2。如表I和表2分别为现有技术和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空调系统的噪声复测结果。在表I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空调系统的噪声复测结果数据中,制冷情况下总值超过58分贝的有3不合格点,峰值超过49分贝的有20个不合格点(具体不合格点见表中斜体带下划线)。在表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空调系统的噪声复测结果数据中,对比表I的实验数据可以统计得出,正面总值下降1-3分贝,正面峰值下降1-12. 8分贝,侧面总值下降2-8分贝;侧面峰值普遍下降2-16. 5分贝。从实验数据上来说,采用新的安装板的压缩机及空调系统,在降低噪声上确定了明显的效果,整体无一不合格点。表I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噪声复测结果数据表[0039]
权利要求1.一种压缩机,包括 压缩机本体(20); 安装板(10),所述安装板(10)位于所述压缩机本体(20)下部并与其固定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0)与所述压缩机本体(20)之间的焊接点(A)位于所述压缩机本体(20)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10)具有向上延伸的立壁(12),所述立壁(12)的上部与所述压缩机本体(20)的侧壁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壁(12)的呈直线型或者弧形,所述立壁(12)的高度为20 5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壁(12)上部设置有焊接板(13),所述焊接板(13)与所述压缩机本体(20)的侧壁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板(13)上设置有焊接预冲位(13a)。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10)还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底板(11),所述立壁(12)为两个,两个所述立壁(12)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0)的底板(11)宽度为30 5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11)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孔(11a),所述安装孔(Ila)与减震垫圈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0)的厚度为L 5 3mm n
10.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底板(30)和安装在所述空调底板(30)上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安装板(10)的底板(11)通过定位螺栓(31)固定在所述空调底板(30)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安装板,安装板位于压缩机本体下部并与其固定连接;安装板与压缩机本体之间的焊接点位于压缩机本体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底板和安装在空调底板上的前述的压缩机,压缩机的安装板的底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在空调底板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安装板与压缩机本体的焊接点位于压缩机本体的侧壁上,相对现有技术,提高了焊接位置,即压缩机本体的重心相对焊接点的高度降低,从而减小了压缩机本体的倾覆力矩,改变压缩机本体产生的震动通过安装板向其他部件的传递函数,从而降低压缩机振动导致的噪声。
文档编号F24F1/12GK202521750SQ201220184920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6日
发明者兰江华 申请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