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335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器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现有的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时,一般是根据用户设定的运行参数(如设定温度、设定风速等)对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作出相应制冷或制热控制,而用设定的运行参数只是用户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习惯主观设置的,设定运行参数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用户真正需求或真正适应的运行参数。例如,有些用户在比较热的环境下将设定温度设置得较低(如20℃),空调器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所在房间温度会迅速降低,用户又会感觉比较冷,于是又将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调高。因此,现有空调器的运行容易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体验,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的运行容易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体验,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所述空调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亮度检测装置采集的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

当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当房间内亮度小于预设亮度或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小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优选地,所述根据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房间内中用户的人体表面的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一冷热感值。

优选地,所述根据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用户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二冷热感值。

优选地,所述获取亮度检测装置采集的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预设时间区间;

若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则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若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执行获取亮度检测装置采集的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

优选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所述空调运行控制装置包括:

亮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亮度检测装置采集的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当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当房间内亮度小于预设亮度或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小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时,根据房间内中用户的人体表面的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一冷热感值。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时,根据用户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二冷热感值。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

时间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预设时间区间;若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则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若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调用亮度获取模块运行。

优选地,所述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本发明通过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判断当前用户是否为睡眠状态,当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第一冷热感值并根据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当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第二冷热感并根据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从而有效避免目前空调控制过程中,无法提供准确的用户冷热状态,根据这个准确的冷热状态去控制空调运行,准确的提供用户的冷热感状态,避免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体验而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进而,提高空调控制的准确性,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红外阵列传感器扫描物体的热图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更好理解本发明,在此提供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在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亮度检测装置采集的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

通过在空调器的外部设置亮度检测装置(如光敏电阻组件)以检测房间内的亮度,从而对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预设时长进行判断,若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表明在较长时间内房间内的亮度都比较高,因人一般习惯于亮度较低的黑暗环境下睡觉,故此时判定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若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的持续时长没有大于预设时长,表明房间内处于亮度较高的开灯状态十分短暂或是外部光线干扰,用户很有可能只是暂时开灯而后会继续睡觉,故此时判定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处于模式;从而以一种简易可行的方式实现了睡眠状态的检测。

步骤S20,当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中的一项或多项,在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下时,即用户当前处于清醒状态时,先获取第一冷热感值,然后确定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再确定冷热感区间所属的区间范围,根据预设的区间范围与调节策略的对应关系,获取确定的区间范围对应的调节策略;根据获取的调节策略,调节空调器在冷热感区间对应的运行参数,运行参数可包括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然后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控制空调器运行,具体地,空调器调整制冷或制热功率,将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温度逐渐调整至目标温度;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风速逐渐调整至目标风速;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角度逐渐调整至目标导风角。

可选地,根据第一冷热感值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S21,根据房间内中用户的人体表面的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一冷热感值。即当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时,根据房间内中用户的人体表面的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人体辐射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一冷热感值。

当用户当前不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时,第一冷热感的获取方式包括:

步骤1、获取房间内辐射温度值以及人体表面的温度值;

上述人体表面的温度是人体体表的温度值,辐射温度为环境四周表面对人体辐射作用的温度。以人(即用户)在房间内为例,此时辐射温度为房间内的周围环境如四周的墙体、窗户等对人体辐射作用的温度值,这两个温度值可通过具有测量热图像功能的传感器测量读取得到,例如阵列式红外传感器模块,其红外传感器扫描人体或者周围环境时会得到热图像,如图2所示,热图像通过阵列排布方式可以获得其中每个小区域即其中一个像素的温度值,如图2所示每个像素的颜色深浅表示了其温度值的高低不同,并可读取每个像素的具体温度值。热红外传感器扫描人体时同样会得到一定面积区域的热图像,因为人体表面的各个地方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反映到对应的热图像也不相同,因此测量人体表面的温度时可以通过测量人体对应热图像所有像素的温度点取平均值的方式获取,即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值表示人体表面温度值。而测量房间内辐射温度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扫描房间内的四周区域如墙壁、天花板、窗户形成的热图像后,去掉人体所在热图像部分,读取剩下部分的热图像的各个像素的温度值然后取平均值就获得了房间内的辐射温度值,即房间内的平均辐射温度值表示房间内的辐射温度值。

步骤2、根据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值的差值获得人体的散热量;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人体产生的散热量基本等于人体消耗的热量,因此通过测量人体消耗的热量即可得到人体的散热量,人体消耗的热量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H=Φ(Tcl-Ta)

其中H为人体的散热量,Tcl为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a为辐射温度值,Φ为附加计算系数,这些计算系数为人体热舒适性研究领域的一些通用计算系数,如考虑周围环境的有效辐射面积系数f_eff、着装的人体面积系数f_cl,Φ=f_eff*f_cl,此时H=f_eff*f_cl*(Tcl-Ta),通过计算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cl和辐射温度Ta的差值再结合计算系数Φ,得到人体的散热量H。

当然,也可以根据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cl、辐射温度值Ta与人体散热量的映射关系,预先对温度值Tcl和温度值Ta进行取值,并设置与温度值Tcl和温度值Ta对应的人体散热量,形成映射表。当获取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cl、辐射温度值Ta时,就可以查表获得相应的人体散热量。

步骤3、根据所述人体的散热量获得人体的冷热感值。

由于人体的冷热感值与人体消耗的热量相关,而人体消耗的热量等于人体的散热量,因此人体的散热量的大小反映了人的冷热感状态,通过前期空调器研发过程中对不同用户的冷热感觉进行体验测试,并根据当时计算得到的不同冷热感觉下的散热量值,可通过拟合公式获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例如冷热感状态值M和散热量H的关系式可以表示如下:

M=a0+a1H+a2H2+a3H3+.....+anHn

其中a0、a1、a2、a3、an为根据实验获得的不同的计算系数值,n为正数值,其取值大小依据具体的H和M数据组之间的形成拟合公式确定,如N可以取值为4。通过以上公式中人体的冷热感值M与散热量H之间的关系式,当计算得到人体的散热量值H后,代入以上公式就得到了人体的冷热感值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拟合公式仅仅用来说明人体冷热感值与散热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根据前期实验过程中H和M数据组也可以根据其他拟合方法拟合,获得其他拟合公式。根据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出人体的冷热感值。由于冷热感值是根据人体确定的,因此本方案实际上是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对温度的调节。

步骤S30,当房间内亮度小于预设亮度或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小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中的一项或多项,在判定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下时,即用户当前处于睡眠状态时,先获取第二冷热感值,确定第二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根据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调节策略调节空调器运行参数,该运行参数包括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然后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控制空调器运行,具体地,空调器调整制冷或制热功率,将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温度逐渐调整至目标温度;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风速逐渐调整至目标风速;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角度逐渐调整至目标导风角。

可选地,根据第一冷热感值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S31,根据用户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二冷热感值。

当用户当前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时,第二冷热感值的获取方式包括:

步骤S4,获取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空调作用的房间内的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设定热阻基准值,在不同季节对应不同,例如,夏天为Rt,在冬天为RT等,或者根据不同的空调运行模式设置不同的热阻基准值)以及床面温度(通过红外检测床面温度)。所述睡眠状态可以是用户入睡30min中后或者40min后,所述用户入睡可以是检测房间内的光强度,在光强度值小于预设光强度值(房间内比较暗,未开灯,无其他亮度的设备开启的状态,或根据用户需求设置的值)。所述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为被子等覆盖在用户身上的床上用品,所述床面温度为被子表面的温度。

步骤S5,根据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计算冷热感状态;

在获取到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后,根据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计算冷热感状态。热阻和床面温度均对应有与冷热感对应的计算系数,在获取到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按照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状态。具体的计算过程为:获取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对应的冷热感状态的计算系数;根据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状态。先根据热阻信息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一结果,再根据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二结果,将第一结果和第二结果结合预设的比例系数计算得到冷热感状态。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准确性,在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冷热感状态的值取第一预设值;在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冷热感状态的值取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所述第二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

睡眠状态下人体的冷热感状态可通过具体的不同值来体现,如下表:

上表中通过冷热感状态值M的大小分为8个区间,分别代表了人体不同的热舒适感觉。

步骤S6,根据所述冷热感状态控制空调运行。

根据人体的冷热感状态值,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使人体的冷热感状态值往舒适的区间变化,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包括设定温度、运行风速、导风条状态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例如,人体当前的冷热感状态值为2.5位于区间1即处于热的感觉,通过自动降低空调的设定温度以使得房间内的环境温度降低,使得人的冷热感状态值逐渐减小,最后保持在区间4内,使得人体冷热感状态变化到舒适状态。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判断当前用户是否为睡眠状态,当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第一冷热感值并根据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当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第二冷热感并根据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从而有效避免目前空调控制过程中,无法提供准确的用户冷热状态,根据这个准确的冷热状态去控制空调运行,准确的提供用户的冷热感状态,避免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体验而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进而,提高空调控制的准确性,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

步骤S40,获取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预设时间区间;

步骤S50,若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则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步骤S60,若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执行步骤S10。

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可为世界时间、北京时间等,当前时间的时间形式应与预设时间区间的时间形式一致,本实施例中以北京时间为例,预设时间区间的设置是为了将一天的时间分为睡眠时间区间和清醒时间区间,预设时间区间为用户常处于清醒状态的清醒时间区间。当检测到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时,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无需继续获取亮度来判断空调器是否处于睡眠模式,从而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不处于睡眠模式下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当检测到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状态,用户可能也处于睡眠状态,但也可能不处于睡眠状态,需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来进一步判断空调器是否处于睡眠模式。

本实施例中,在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之前,先获取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并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预设时间区间,即判断空调器所在位置的当前时间是否为用户非睡眠时间区间内,在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时,用户处于非睡眠时间区间,则无需进一步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当在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时,用户处于睡眠时间区间,才进一步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提高了空调器判定是否处于睡眠模式的效率,简化了空调器整体控制流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该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可为空调器的一部分,在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该装置包括:

亮度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亮度检测装置采集的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

通过在空调器的外部设置亮度检测装置(如光敏电阻组件)以检测房间内的亮度,从而亮度获取模块10对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预设时长进行判断,若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表明在较长时间内房间内的亮度都比较高,因人一般习惯于亮度较低的黑暗环境下睡觉,故此时第一控制模块20判定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若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大于预设亮度的持续时长没有大于预设时长,表明房间内处于亮度较高的开灯状态十分短暂或是外部光线干扰,用户很有可能只是暂时开灯而后会继续睡觉,故此时第二控制模块30判定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处于模式;从而以一种简易可行的方式实现了睡眠状态的检测。

第一控制模块20,用于当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中的一项或多项,在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下时,即用户当前处于清醒状态时,第一控制模块20先获取第一冷热感值,然后确定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再确定冷热感区间所属的区间范围,根据预设的区间范围与调节策略的对应关系,获取确定的区间范围对应的调节策略;根据获取的调节策略,调节空调器在冷热感区间对应的运行参数,运行参数可包括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然后第一控制模块20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控制空调器运行,具体地,空调器调整制冷或制热功率,将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温度逐渐调整至目标温度;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风速逐渐调整至目标风速;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角度逐渐调整至目标导风角。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获取模块21,用于在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时,根据房间内中用户的人体表面的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一冷热感值。。即当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时,根据房间内中用户的人体表面的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人体辐射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一冷热感值。

当用户当前不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时,第一冷热感的获取方式包括:

步骤1、获取房间内辐射温度值以及人体表面的温度值;

上述人体表面的温度是人体体表的温度值,辐射温度为环境四周表面对人体辐射作用的温度。以人(即用户)在房间内为例,此时辐射温度为房间内的周围环境如四周的墙体、窗户等对人体辐射作用的温度值,这两个温度值可通过具有测量热图像功能的传感器测量读取得到,例如阵列式红外传感器模块,其红外传感器扫描人体或者周围环境时会得到热图像,如图2所示,热图像通过阵列排布方式可以获得其中每个小区域即其中一个像素的温度值,如图2所示每个像素的颜色深浅表示了其温度值的高低不同,并可读取每个像素的具体温度值。热红外传感器扫描人体时同样会得到一定面积区域的热图像,因为人体表面的各个地方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反映到对应的热图像也不相同,因此测量人体表面的温度时可以通过测量人体对应热图像所有像素的温度点取平均值的方式获取,即人体表面的平均温度值表示人体表面温度值。而测量房间内辐射温度是通过红外传感器扫描房间内的四周区域如墙壁、天花板、窗户形成的热图像后,去掉人体所在热图像部分,读取剩下部分的热图像的各个像素的温度值然后取平均值就获得了房间内的辐射温度值,即房间内的平均辐射温度值表示房间内的辐射温度值。

步骤2、根据所述人体表面温度值和房间内辐射温度值的差值获得人体的散热量;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人体产生的散热量基本等于人体消耗的热量,因此通过测量人体消耗的热量即可得到人体的散热量,人体消耗的热量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H=Φ(Tcl-Ta)

其中H为人体的散热量,Tcl为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a为辐射温度值,Φ为附加计算系数,这些计算系数为人体热舒适性研究领域的一些通用计算系数,如考虑周围环境的有效辐射面积系数f_eff、着装的人体面积系数f_cl,Φ=f_eff*f_cl,此时H=f_eff*f_cl*(Tcl-Ta),通过计算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cl和辐射温度Ta的差值再结合计算系数Φ,得到人体的散热量H。

当然,也可以根据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cl、辐射温度值Ta与人体散热量的映射关系,预先对温度值Tcl和温度值Ta进行取值,并设置与温度值Tcl和温度值Ta对应的人体散热量,形成映射表。当获取人体表面的温度值Tcl、辐射温度值Ta时,就可以查表获得相应的人体散热量。

步骤3、根据所述人体的散热量获得人体的冷热感值。

由于人体的冷热感值与人体消耗的热量相关,而人体消耗的热量等于人体的散热量,因此人体的散热量的大小反映了人的冷热感状态,通过前期空调器研发过程中对不同用户的冷热感觉进行体验测试,并根据当时计算得到的不同冷热感觉下的散热量值,可通过拟合公式获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例如冷热感状态值M和散热量H的关系式可以表示如下:

M=a0+a1H+a2H2+a3H3+.....+anHn

其中a0、a1、a2、a3、an为根据实验获得的不同的计算系数值,n为正数值,其取值大小依据具体的H和M数据组之间的形成拟合公式确定,如N可以取值为4。通过以上公式中人体的冷热感值M与散热量H之间的关系式,当计算得到人体的散热量值H后,代入以上公式就得到了人体的冷热感值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拟合公式仅仅用来说明人体冷热感值与散热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根据前期实验过程中H和M数据组也可以根据其他拟合方法拟合,获得其他拟合公式。根据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出人体的冷热感值。由于冷热感值是根据人体确定的,因此本方案实际上是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对温度的调节。

第二控制模块30,用于当房间内亮度小于预设亮度或房间内亮度大于预设亮度持续时长小于第一时长时,判定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中的一项或多项,在判定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下时,即用户当前处于睡眠状态时,第二控制模块30先获取第二冷热感值,确定第二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第二控制模块30根据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调节策略调节空调器运行参数,该运行参数包括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度。然后第二控制模块30根据调整后的目标温度、目标风速和目标导风角,控制空调器运行,具体地,空调器调整制冷或制热功率,将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温度逐渐调整至目标温度;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风速逐渐调整至目标风速;空调器基于预设的调整规则将空调器当前角度逐渐调整至目标导风角。

所述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31,用于在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时,根据用户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用户的第二冷热感值。

当用户当前处于睡眠状态(即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模式)时,第二冷热感值的获取方式包括:

步骤S4,获取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空调作用的房间内的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设定热阻基准值,在不同季节对应不同,例如,夏天为Rt,在冬天为RT等,或者根据不同的空调运行模式设置不同的热阻基准值)以及床面温度(通过红外检测床面温度)。所述睡眠状态可以是用户入睡30min中后或者40min后,所述用户入睡可以是检测房间内的光强度,在光强度值小于预设光强度值(房间内比较暗,未开灯,无其他亮度的设备开启的状态,或根据用户需求设置的值)。所述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为被子等覆盖在用户身上的床上用品,所述床面温度为被子表面的温度。

步骤S5,根据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计算冷热感状态;

在获取到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后,根据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计算冷热感状态。热阻和床面温度均对应有与冷热感对应的计算系数,在获取到睡眠状态下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按照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状态。具体的计算过程为:获取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对应的冷热感状态的计算系数;根据所述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状态。先根据热阻信息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一结果,再根据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二结果,将第一结果和第二结果结合预设的比例系数计算得到冷热感状态。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准确性,在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冷热感状态的值取第一预设值;在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冷热感状态的值取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所述第二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

睡眠状态下人体的冷热感状态可通过具体的不同值来体现,如下表:

上表中通过冷热感状态值M的大小分为8个区间,分别代表了人体不同的热舒适感觉。

步骤S6,根据所述冷热感状态控制空调运行。

根据人体的冷热感状态值,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使人体的冷热感状态值往舒适的区间变化,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包括设定温度、运行风速、导风条状态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例如,人体当前的冷热感状态值为2.5位于区间1即处于热的感觉,通过自动降低空调的设定温度以使得房间内的环境温度降低,使得人的冷热感状态值逐渐减小,最后保持在区间4内,使得人体冷热感状态变化到舒适状态。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判断当前用户是否为睡眠状态,当用户不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第一冷热感值并根据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当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获取第二冷热感并根据第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对应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从而有效避免目前空调控制过程中,无法提供准确的用户冷热状态,根据这个准确的冷热状态去控制空调运行,准确的提供用户的冷热感状态,避免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体验而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进而,提高空调控制的准确性,提高空调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

时间判断模块40,用于获取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预设时间区间;若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则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并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若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调用亮度获取模块10运行。

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可为世界时间、北京时间等,当前时间的时间形式应与预设时间区间的时间形式一致,本实施例中以北京时间为例,预设时间区间的设置是为了将一天的时间分为睡眠时间区间和清醒时间区间,预设时间区间为用户常处于清醒状态的清醒时间区间。当检测到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时,时间判断模块40判定空调器当前不处于睡眠模式,无需继续获取亮度来判断空调器是否处于睡眠模式,从而根据获取的第一冷热感值所在区间不处于睡眠模式下所对应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当检测到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空调器当前处于睡眠状态,用户可能也处于睡眠状态,但也可能不处于睡眠状态,需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来进一步判断空调器是否处于睡眠模式。

本实施例中,在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之前,时间判断模块40先获取空调器的当前时间,并判断当前时间是否处于预设时间区间,即判断空调器所在位置的当前时间是否为用户非睡眠时间区间内,在当前时间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时,用户处于非睡眠时间区间,则无需进一步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当在当前时间不处于预设时间区间时,用户处于睡眠时间区间,时间判断模块40才进一步获取空调器所在房间内的亮度,提高了空调器判定是否处于睡眠模式的效率,简化了空调器整体控制流程。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