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336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器执行制冷或制热操作都是根据用户预先设定的温度进行调节的,而用户预先设定的温度只是按照用户自己以往的习惯来设置,有时并不是真正适合用户的温度。例如,有些用户在比较热的环境下设定比较低的温度如20℃,经过一段时间后房间温度会迅速降低,用户会感觉比较冷,于是又将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调高,如此将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因此,如果空调器都按照同一个设定温度去运行,也会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者过热现象,引起用户的不舒适感,这样会降低空调器的用户使用体验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器按照用户设置的温度运行,带来过冷或过热从而引起用户不舒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包括: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获取用户在所述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确定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的步骤包括: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所述设定温度;若所述热感应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则保持所述当前设定温度不变;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所述设定温度。优选地,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其中,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增加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减小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确定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未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将所述冷热感区间对应的预设温度作为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以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优选地,所述确定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的步骤之后,还包括: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按照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获取用户在所述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调节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优选地,所述调节模块包括:提高单元,用于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所述设定温度;保持单元,用于若所述热感应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则保持所述当前设定温度不变;降低单元,用于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所述设定温度。优选地,所述调节模块还用于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其中,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增加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减小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优选地,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确定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处理模块,用于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未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将所述冷热感区间对应的预设温度作为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以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优选地,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按照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本发明通过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确定所获取的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并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实现了空调器根据用户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受,自动调节当前设定温度,解决了空调器由于一直在用户设定温度下运行导致用户感到过冷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温度调节的灵活性,使空调器的运行温度更适合用户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参照图1,提出本发明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包括:步骤S10,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获取用户在所述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获取用户在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其中,冷热感值是用户热舒适度的评价指标。设定温度是空调器中用户设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的冷热感模式存在两种,一种为冷热感睡眠模式,一种为冷热感清醒模式。当空调器进入冷热感模式后,通过空调器中内置的检测装置检测空调器所在环境的亮度值,根据空调器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决定是否进入冷热感睡眠模式还是继续维持在冷热感清醒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冷热感睡眠模式一般为晚上用户睡觉时所用的冷热感模式,冷热感清醒模式一般为白天时空调器所运行的冷热感模式。检测装置可为可检测到光的光敏电阻,也可为其它可实现此功能的其它器件。空调器根据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决定是否进入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方式有两种,具体为:①当空调器侦测到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低于预设阈值时,从冷热感清醒模式切换至冷热感睡眠模式;当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大于预设阈值时,从冷热感睡眠模式切换至冷热感清醒模式。②设置空调器处于冷热感清醒模式和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时间。如设置当空调器处于早上6:30至晚上22:00这个时间段时,空调器处于冷热感清醒模式;当空调器处于晚上22:00至早上6:30这个时间段时,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时间段中,空调器判断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是否低于预设阈值,若是,空调器从冷热感清醒模式切换至冷热感睡眠模式;若否,空调器继续保持冷热感清醒模式;空调器判断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空调器从冷热感睡眠模式切换至冷热感清醒模式;若否,空调器继续保持冷热感睡眠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设置处于冷热感清醒模式和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时间段。第一预设时间段、第二预设时间段和预设阈值可以根据用户具体情况而设置。空调器在冷热感睡眠模式下获取用户在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的冷热感值的过程为:①获取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设定热阻基准值,在不同季节对应不同,例如,夏天为Rt,在冬天为RT等,或者根据不同的空调器运行模式设置不同的热阻基准值)以及床面温度(通过红外检测床面温度)。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为被子等覆盖在用户身上的床上用品,床面温度为被子表面的温度。②在获取到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后,根据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计算冷热感值。热阻和床面温度均对应有与冷热感对应的计算系数,在获取到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按照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值。具体的计算过程为:获取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对应的冷热感值的计算系数;根据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值。先根据热阻信息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一结果,再根据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二结果,将第一结果和第二结果结合预设的比例系数计算得到冷热感值。需要说明的是,计算系数和预设的比例系数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的。进一步地,空调器在冷热感睡眠模式下获取用户在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的冷热感值过程中,还可获取被子覆盖变化率,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冷热感值。被子覆盖变化率为被子不同检测周期内的变化率,可以通过红外扫描热源面积来检测得到。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计算的冷热感值的准确性,在计算的冷热感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冷热感值取第一预设值;在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冷热感值取第二预设值,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第一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第二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空调器进入冷热感模式的方式包括:①用户通过与空调器连接的移动终端发送开启冷热感功能的启动请求给空调器,当空调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启动请求时,开启冷热感功能,进入冷热感模式;②用户通过按压设置在遥控器中的启动冷热感功能的按钮,发送开启冷热感功能的启动请求给空调器,当空调器接收到与其配对的遥控器发送的启动请求时,开启冷热感功能,进入冷热感模式。其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步骤S20,确定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当空调器获取到用户的冷热感值后,确定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中存储有冷热感值与冷热感区间的映射关系表。在该映射关系表中,一个冷热感区间可对应一个冷热感值,也可对应一个冷热感的范围值。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冷热感区间对应一个冷热感范围值,并且冷热感区间的个数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个数。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理解整个方案,以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进行详述。其中,冷热感区间与冷热感范围值之间的映射关系表可参照表1,表1为冷热感区间冷热感值热舒适感区间14<M≤6热区间22<M≤4有点热区间31<M≤2暖区间40≤M≤1舒适(有点暖)区间5-1≤M<0舒适(有点凉)区间6-2<M≤-1凉区间7-4<M≤-2有点冷区间8-6≤M<-4冷由表1可知,8个冷热感区间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相应地,冷热感值的变化趋势是从大到小,且8个冷热感区间的热舒适度是先从热到舒适,再从舒适到冷的变化过程。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冷热感区间以及其对应的冷热感值范围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成其它的值,在此不做限定。步骤S30,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后,根据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冷热感区间范围都对应着不同的控制策略。在本实施例中,将冷热感区间划分为三个冷热感区间范围,分别为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和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可以理解的是,冷热感区间范围的个数不做限定,还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为其它值,如四个或五个等等。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0包括:步骤a,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所述设定温度;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该设定温度。具体地,以上述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优选将区间6、区间7和区间8划分在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中。由于每个冷热感区间中的冷热感值不同,因此,在区间6、区间7和区间8中提高设定温度的幅度可不不同,也可相同。具体地,如表2所示,表2为:冷热感区间设定温度区间8TS=TS+1.5,TS≤28(制冷);TS≤27(制热)区间7TS=TS+1.5,TS≤28(制冷);TS≤27(制热)区间6TS=TS+0.5,TS≤28(制冷);TS≤27(制热)其中,TS表示当前设定温度。如当冷热感值在区间8时,且TS=25℃时,将TS增加1.5℃,即调节后的设定温度为TS=26.5℃;由表2可知,在区间6、区间7和区间8中,设定温度的调节策略基本是一致的,都是计算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设定温度,只是提高的幅度不一样。进一步地,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包括:步骤d,确定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步骤e,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未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将所述冷热感区间对应的预设温度作为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以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步骤f,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按照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当按照调节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后,空调器确定调节后的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未在预设范围内,空调器则以冷热感区间对应的预设温度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内,空调器则按照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如表2所示,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设定温度的最大值为28℃;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大于28℃,空调器则以设定温度的最大值28℃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小于或者等于28℃,如上所述的26.5℃,空调器则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26.5℃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的方法和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步骤b,若所述热感应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则保持所述当前设定温度不变;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保持当前设定温度不变。具体地,以上述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优选将区间4和区间5划分在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中。如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4,且TS=23℃时,保持TS=23℃不变。进一步地,在冷热感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时,即在保持当前设定温度不变的过程中,空调器使该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内。如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设定温度在24℃至28℃范围内保持不变。如当前设定温度为23℃,则将当前设定温度调整为24℃,并使设定温度保持在24℃不变;若当前设定温度为26℃,则保持设定温度为26℃不变。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可将设定温度保持不变的范围设置为22℃至29℃,具体控制设定温度在22℃至29℃范围保持不变的方式与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步骤c,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所述设定温度。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该设定温度。具体地,以上述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优选将区间1、区间2和区间3划分在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中。由于每个冷热感区间中的冷热感值不同,因此,在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提高设定温度的幅度可不不同,也可相同。具体地,如表3所示,表3为:冷热感区间设定温度区间3TS=TS-1.5,TS≥24(制冷);TS≥19(制热)区间2TS=TS-1,TS≥24(制冷);TS≥19(制热)区间1TS=TS-0.5,TS≥24(制冷);TS≥19(制热)其中,TS表示当前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在区间1时,且TS=27℃时,将TS减小1.5℃,即调节后的设定温度为TS=25.5℃。由表3可知,在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设定温度的调节策略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设定温度,只是降低设定温度的幅度不一致。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如表3所示,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设定温度的最小值为24℃。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小于24℃,空调器则以设定温度的最小值24℃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大于或者等于24℃,如上所述的25.5℃,空调器则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25.5℃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的方法和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还可以设置调节后的设定温度的最大值,使空调器只能在某个设定的范围内,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设定温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在不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的调节幅度,即设定温度的提高幅度和降低幅度、设定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仅仅是示例性的,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为其它值。本实施例通过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确定所获取的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并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实现了空调器根据用户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受,自动调节当前设定温度,解决了空调器由于一直在用户设定温度下运行导致用户感到过冷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温度调节的灵活性,使空调器的运行温度更适合用户的要求。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本发明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方法包括:步骤g,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其中,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增加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减小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空调器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随着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增加调节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如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8时,空调器每隔5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7时,空调器每隔8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6时,空调器每隔12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随着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减小调节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如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3时,空调器每隔12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2时,空调器每隔8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1时,空调器每隔5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即冷热感值处于区间4和区间5时,空调器会在预设时间间隔后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处于不同冷热感区间重新获取冷热感值的预设时间间隔,即空调器在不同冷热感区间调节设定温度的预设时间间隔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所示,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为其它值。本实施例通过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使用户在感觉到舒适时,间隔比较长的时间再去重新获取冷热感值,而当用户感到冷或热时,间隔较短时间后去重新获取冷热感值,并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使空调器当前的设定温度更符合用户的真实感受,提高了空调器的智能性。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参照图2,提出本发明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0,用于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获取用户在所述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获取用户在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其中,冷热感值是用户热舒适度的评价指标。设定温度是空调器中用户设定的空调器的运行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的冷热感模式存在两种,一种为冷热感睡眠模式,一种为冷热感清醒模式。当空调器进入冷热感模式后,通过空调器中内置的检测装置检测空调器所在环境的亮度值,根据空调器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决定是否进入冷热感睡眠模式还是继续维持在冷热感清醒模式。可以理解的是,冷热感睡眠模式一般为晚上用户睡觉时所用的冷热感模式,冷热感清醒模式一般为白天时空调器所运行的冷热感模式。检测装置可为可检测到光的光敏电阻,也可为其它可实现此功能的其它器件。空调器根据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决定是否进入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方式有两种,具体为:①当空调器侦测到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低于预设阈值时,从冷热感清醒模式切换至冷热感睡眠模式;当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大于预设阈值时,从冷热感睡眠模式切换至冷热感清醒模式。②设置空调器处于冷热感清醒模式和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时间。如设置当空调器处于早上6:30至晚上22:00这个时间段时,空调器处于冷热感清醒模式;当空调器处于晚上22:00至早上6:30这个时间段时,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时间段中,空调器判断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是否低于预设阈值,若是,空调器从冷热感清醒模式切换至冷热感睡眠模式;若否,空调器继续保持冷热感清醒模式;空调器判断其所在环境的亮度值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空调器从冷热感睡眠模式切换至冷热感清醒模式;若否,空调器继续保持冷热感睡眠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设置处于冷热感清醒模式和冷热感睡眠模式的时间段。第一预设时间段、第二预设时间段和预设阈值可以根据用户具体情况而设置。空调器在冷热感睡眠模式下获取用户在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的冷热感值的过程为:①获取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设定热阻基准值,在不同季节对应不同,例如,夏天为Rt,在冬天为RT等,或者根据不同的空调器运行模式设置不同的热阻基准值)以及床面温度(通过红外检测床面温度)。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为被子等覆盖在用户身上的床上用品,床面温度为被子表面的温度。②在获取到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后,根据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计算冷热感值。热阻和床面温度均对应有与冷热感对应的计算系数,在获取到房间内床褥系统的热阻信息以及床面温度,按照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值。具体的计算过程为:获取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对应的冷热感值的计算系数;根据热阻信息和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冷热感值。先根据热阻信息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一结果,再根据床面温度及对应的计算系数计算出一个第二结果,将第一结果和第二结果结合预设的比例系数计算得到冷热感值。需要说明的是,计算系数和预设的比例系数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的。进一步地,空调器在冷热感睡眠模式下获取用户在空调器当前设定温度的冷热感值过程中,还可获取被子覆盖变化率,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冷热感值。被子覆盖变化率为被子不同检测周期内的变化率,可以通过红外扫描热源面积来检测得到。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计算的冷热感值的准确性,在计算的冷热感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冷热感值取第一预设值;在计算的冷热感状态的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冷热感值取第二预设值,第一预设值大于第二预设值。第一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第二预设值可以是-3或-4等。空调器进入冷热感模式的方式包括:①用户通过与空调器连接的移动终端发送开启冷热感功能的启动请求给空调器,当空调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启动请求时,开启冷热感功能,进入冷热感模式;②用户通过按压设置在遥控器中的启动冷热感功能的按钮,发送开启冷热感功能的启动请求给空调器,当空调器接收到与其配对的遥控器发送的启动请求时,开启冷热感功能,进入冷热感模式。其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确定模块20,用于确定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当空调器获取到用户的冷热感值后,确定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中存储有冷热感值与冷热感区间的映射关系表。在该映射关系表中,一个冷热感区间可对应一个冷热感值,也可对应一个冷热感的范围值。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冷热感区间对应一个冷热感范围值,并且冷热感区间的个数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个数。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理解整个方案,以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进行详述。其中,冷热感区间与冷热感范围值之间的映射关系表可参照表1,表1为冷热感区间冷热感值热舒适感区间14<M≤6热区间22<M≤4有点热区间31<M≤2暖区间40≤M≤1舒适(有点暖)区间5-1≤M<0舒适(有点凉)区间6-2<M≤-1凉区间7-4<M≤-2有点冷区间8-6≤M<-4冷由表1可知,8个冷热感区间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相应地,冷热感值的变化趋势是从大到小,且8个冷热感区间的热舒适度是先从热到舒适,再从舒适到冷的变化过程。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冷热感区间以及其对应的冷热感值范围仅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成其它的值,在此不做限定。调节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后,根据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冷热感区间范围都对应着不同的控制策略。在本实施例中,将冷热感区间划分为三个冷热感区间范围,分别为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和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可以理解的是,冷热感区间范围的个数不做限定,还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为其它值,如四个或五个等等。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模块30包括:提高单元,用于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所述设定温度;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该设定温度。具体地,以上述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优选将区间6、区间7和区间8划分在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中。由于每个冷热感区间中的冷热感值不同,因此,在区间6、区间7和区间8中提高设定温度的幅度可不不同,也可相同。具体地,如表2所示,表2为:冷热感区间设定温度区间8TS=TS+1.5,TS≤28(制冷);TS≤27(制热)区间7TS=TS+1.5,TS≤28(制冷);TS≤27(制热)区间6TS=TS+0.5,TS≤28(制冷);TS≤27(制热)其中,TS表示当前设定温度。如当冷热感值在区间8时,且TS=25℃时,将TS增加1.5℃,即调节后的设定温度为TS=26.5℃;由表2可知,在区间6、区间7和区间8中,设定温度的调节策略基本是一致的,都是计算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提高设定温度,只是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所述确定模块20还用于确定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所述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处理模块40,用于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未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将所述冷热感区间对应的预设温度作为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以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所述处理模块40还用于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在所述预设范围内,则按照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后的所述设定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当按照调节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后,空调器确定调节后的设定温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未在预设范围内,空调器则以冷热感区间对应的预设温度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内,空调器则按照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如表2所示,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设定温度的最大值为28℃;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大于28℃,空调器则以设定温度的最大值28℃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小于或者等于28℃,如上所述的26.5℃,空调器则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26.5℃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的方法和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保持单元,用于若所述热感应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则保持所述当前设定温度不变;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保持当前设定温度不变。具体地,以上述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优选将区间4和区间5划分在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中。如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4,且TS=23℃时,保持TS=23℃不变。进一步地,在冷热感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时,即在保持当前设定温度不变的过程中,空调器使该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内。如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设定温度在24℃至28℃范围内保持不变。如当前设定温度为23℃,则将当前设定温度调整为24℃,并使设定温度保持在24℃不变;若当前设定温度为26℃,则保持设定温度为26℃不变。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可将设定温度保持不变的范围设置为22℃至29℃,具体控制设定温度在22℃至29℃范围保持不变的方式与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降低单元,用于若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则在所述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所述设定温度。当空调器确定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该设定温度。具体地,以上述8个冷热感区间为例,优选将区间1、区间2和区间3划分在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中。由于每个冷热感区间中的冷热感值不同,因此,在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提高设定温度的幅度可不不同,也可相同。具体地,如表3所示,表3为:冷热感区间设定温度区间3TS=TS-1.5,TS≥24(制冷);TS≥19(制热)区间2TS=TS-1,TS≥24(制冷);TS≥19(制热)区间1TS=TS-0.5,TS≥24(制冷);TS≥19(制热)其中,TS表示当前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在区间1时,且TS=27℃时,将TS减小1.5℃,即调节后的设定温度为TS=25.5℃。由表3可知,在区间1、区间2和区间3中,设定温度的调节策略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设定温度,只是降低设定温度的幅度不一致。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如表3所示,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设定温度的最小值为24℃。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小于24℃,空调器则以设定温度的最小值24℃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大于或者等于24℃,如上所述的25.5℃,空调器则以调节后的设定温度25.5℃作为调节后的设定温度运行。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调节后的设定温度在预设范围的方法和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还可以设置调节后的设定温度的最大值,使空调器只能在某个设定的范围内,在当前设定温度的基础上降低设定温度。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在不同冷热感值所在区间的调节幅度,即设定温度的提高幅度和降低幅度、设定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仅仅是示例性的,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为其它值。本实施例通过当空调器处于冷热感睡眠模式时,确定所获取的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并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实现了空调器根据用户在当前设定温度下的冷热感受,自动调节当前设定温度,解决了空调器由于一直在用户设定温度下运行导致用户感到过冷过热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温度调节的灵活性,使空调器的运行温度更适合用户的要求。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本发明基于冷热感值的温度调节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模块30还用于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所述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其中,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增加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当所述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随着所述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减小调节所述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空调器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一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随着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增加调节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如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8时,空调器每隔5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7时,空调器每隔8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6时,空调器每隔12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三冷热感区间范围时,空调器随着冷热感值的增大而减小调节设定温度的时间间隔。如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3时,空调器每隔12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2时,空调器每隔8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区间1时,空调器每隔5分钟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当冷热感值处于第二冷热感区间范围,即冷热感值处于区间4和区间5时,空调器会在预设时间间隔后重新获取冷热感值,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处于不同冷热感区间重新获取冷热感值的预设时间间隔,即空调器在不同冷热感区间调节设定温度的预设时间间隔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所示,可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为其它值。本实施例通过按照预设时间间隔,根据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调节设定温度,使用户在感觉到舒适时,间隔比较长的时间再去重新获取冷热感值,而当用户感到冷或热时,间隔较短时间后去重新获取冷热感值,并根据所获取的冷热感值所在的冷热感区间范围对应的控制策略再次调节设定温度,使空调器当前的设定温度更符合用户的真实感受,提高了空调器的智能性。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