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439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尤其是一种气流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对空气产生了较严重的污染,特别是PM2.5超标,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同时,在室内,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们身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为了保障身体健康,很多家庭开始采用空气净化设备,净化室内空气。

在现有空气净化设备的应用中,为了对排出室外的空气进行冷/热量回收,通常都会在空气净化设备中设置专门的热回收装置来实现,比如全热交换器。但是传统的全热交换器体积大而占用机组内部较大的空间,严重影响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并且全热交换器工作需要电力驱动,电能耗量大且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全热交换器存在体积大而占用机组内部较大的空间,严重影响空气净化设备的小型化设计,并且全热交换器工作需要电力驱动,电能耗量大且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体积小、节能和使用方便的热交换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内管、外管和接头,所述内管套设于所述外管内部,且内管与外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接头密封安装于所述外管的一端,所述接头开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间隙相连通,所述出气口与内管相连通;所述内管的外表面上设有翅片,所述内管通过固定筋固定套设于外管的内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接头的出气口外圈开有环形凹槽,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且内管和外管分别顶压环形凹槽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内管与外管的端面与环形凹槽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气口与环形凹槽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环形凹槽的外壁上设有轴肩,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且外管的端面顶压所述轴肩;所述轴肩与环形凹槽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气口与环形凹槽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筋与所述内管过盈配合连接,固定筋顶压所述内管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翅片均匀设为多个,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管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平行。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翅片与外管的内壁不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管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外管的材料导热系数。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当室内的空气需排出室内时,室内空气由进气口进入外管并与内管的外壁和翅片相接触,在室内空流动的过程中,室内空气的冷/热量传递到翅片和内管的外壁上,进而对内管进行冷却或加热,从而使从室外流入内管的室外空气被冷却或加热后通过出气口流向室内,实现室内空气热交换和能量再回收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和节能的特点。

2、本发明翅片的设置增大了内管与室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快速地吸收室内空气的能量并传递到内管上,提高了室内空气将能量传递到内管的速度和效率。并且为了防止内管产生晃动和摆动的不稳定情况,在固定筋的定位作用下,内管在径向和轴向方向被约束,从而使得内管能被稳定地固定于外管的内部。

3、本发明在安装时,只需将内管和外管的一端对准并插入环形凹槽内,在外管的端面伸入到顶压轴肩的位置时,即可判断出外管和内管安装到位,此时安装完成,安装快速且方便,可防止出现因外管插入过深而阻挡到进气口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接头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热交换装置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热交换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见图1、图2和图4,本实施例涉及热交换装置,包括内管1、外管2和接头3,所述内管1套设于所述外管2内部,且内管1与外管2之间具有间隙12;所述接头3密封安装于所述外管2的一端,所述接头3开有进气口31和出气口32,所述进气口31与所述间隙12相连通,所述出气口32与内管1相连通;所述内管1的外表面上设有翅片33,所述内管1通过固定筋34固定套设于外管2的内部。所述进气口31接室内空气且通过外管2排到室外。所述内管1的一端接室外空气且通过出气口32流向室内。当室内的空气需排出室内时,室内空气由进气口31进入外管2并与内管1的外壁和翅片33相接触,在室内空流动的过程中,室内空气的冷/热量传递到翅片33和内管1的外壁上,进而对内管1进行冷却或加热,从而使从室外流入内管1的室外空气被冷却或加热后通过出气口32流向室内,实现室内空气热交换和能量再回收的目的,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和节能的特点。

翅片33的设置增大了内管1与室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快速地吸收室内空气的能量并传递到内管1上,提高了室内空气将能量传递到内管1的速度和效率。为了防止内管1产生晃动和摆动的不稳定情况,在固定筋34的定位作用下,内管1在径向和轴向方向被约束,从而使得内管1能被稳定地固定于外管2的内部。更佳的,为进一步提高内管1的安装稳固性,固定筋34与外管2的内壁之间通过胶水进行粘贴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接头3的出气口32外圈开有环形凹槽35,所述内管1和外管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环形凹槽35内,且内管1和外管2分别顶压环形凹槽35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内管1与外管2的端面与环形凹槽35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气口31与环形凹槽35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该接头3与内管1和外管2密封连接。在安装时,只需将内管1和外管2的一端对准并插入环形凹槽35内,即可完成安装,安装快速且方便。为了保证接头3与内管1和外管2之间连接的密封性,环形凹槽35的内壁与内管1之间,以及环形凹槽35的外壁与外管2之间通过胶水进行粘贴固定连接。

在内管1和外管2的一端对准并接入环形凹槽35时,为了防止插入的深度过大而导致进气口31被外管2阻挡而关闭,从而使室内空气无法进入进气口31,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环形凹槽35的外壁上设有轴肩351,所述内管1和外管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环形凹槽35内,且外管2的端面顶压所述轴肩351。所述轴肩351与环形凹槽35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进气口31与环形凹槽35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在安装时,只需将内管1和外管2的一端对准并插入环形凹槽35内,在外管2的端面伸入到顶压轴肩351的位置时,即可判断出外管2和内管1安装到位,此时安装完成,安装快速且方便,可防止出现因外管2插入过深而阻挡到进气口31的问题。

所述固定筋34与所述内管1过盈配合连接,固定筋34顶压所述内管1的内壁。在装配时,将内管1插装入外管2内部,则在固定筋34的顶压作用下,固定筋34与外管2的内壁之间具有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内管1在径向和轴向方向被约束而被固定于外管2上。

所述固定筋3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管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平行。该方向的固定筋34与外管2内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可极大地减少流气的阻力,提高气流的通流量,使得室内气体能顺畅地排到室外,进而减小气流流动的噪音。

所述翅片33均匀设为多个,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管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平行。多个翅片33可增大与室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翅片33吸收室内空气的能量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室内空气能量的回收利用的效率。该方向的翅片33与外管2内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可极大地减少流气的阻力,提高气流的通流量,使得室内气体能顺畅地排到室外,进而减小气流流动的噪音。

所述翅片33与外管2的内壁不接触。该结构的翅片33与外管2之间不具有摩擦力,可以减少内管1在插入外管2时的摩擦力,方便了内管1的安装,使得安装更加快速和便捷。

所述内管1的材料导热系数大于外管2的材料导热系数。内管1可选择铝合金材料制造,而外管2可选择PE材料进行制造,内管1可经过预加热再由模具挤出和冷却成型;而接头3可以采用HDPE材料开模注塑成型。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