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5498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提升使用的舒适性,部分空调使用了“智慧眼”功能模块。热释电方案是空调智慧眼常用的一种方式,其有成本不高,控制简单的优势。但由于其不能检测出人体离空调器的距离远近,比如:在实现“风吹人”功能时,一般只能通过垂直导风条的左右调节来实现,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解决空调吹风与客户需求的贴合程度。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其包括:

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所述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避开用户的任一种;

根据所述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种以上安装方向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所述导风方式包括:导风条的摆动角度和摆动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安装方向包括:竖直向、和/或水平向、和/或与水平向呈锐角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

接收包括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的外部指令;

根据所述外部指令,将空调的当前吹风方式切换到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

将空调服务环境内的环境温度与开机温度阈值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

将用户体表温度与体温阈值比较,得到体温比较结果;根据所述体温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当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时,根据所述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种以上安装方向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包括:

根据智慧眼检测出的人体所在区域,调整所述垂直导风条的角度至风向朝向所述人体所在区域;

所述垂直导风条左右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A1,摆动速度为N1;

所述水平导风条上下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A2,摆动速度为N2;A1>A2,N1>N2。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A1为150-170°;制冷模式下,所述A2为20-30°,制热模式下,所述A2为15-25°。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当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避开用户时,根据所述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种以上安装方向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包括:包括:

根据智慧眼检测出的人体所在区域,调整所述垂直导风条的角度至风向远离所述人体所在区域;

所述垂直导风条静止;

所述水平导风条向上摆动,静止在吹不到人的位置。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执行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的空调控制系统,其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所述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避开用户的任一种;

调控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种以上安装方向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所述导风方式包括:导风条的摆动角度和摆动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安装方向包括:竖直向、和/或水平向、和/或与水平向呈锐角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包括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的外部指令;

切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外部指令,将空调的当前吹风方式切换到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比较单元,用于将空调服务环境内的环境温度与开机温度阈值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比较单元,用于将用户体表温度与体温阈值比较,得到体温比较结果;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当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时,根据所述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种以上安装方向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包括:

根据智慧眼检测出的人体所在区域,调整所述垂直导风条的角度至风向朝向所述人体所在区域;

所述垂直导风条左右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A1,摆动速度为N1;

所述水平导风条上下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A2,摆动速度为N2;A1>A2,N1>N2。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空调本体和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所述空调本体和所述空调控制系统相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对一个以上安装方向上的导向条均进行调整,通过选择不同安装方向的导风条,通过不同安装方向上的导风条来调整风吹出的面积、效果,进而能更好的顾及风吹人的感受,效果更佳。覆盖立体空间区域,促使风在立体空间内多角度流动,进一步明确了风的吹动方向和风速和风扫过的空间体积。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能够明确用户对吹风的需求,针对该需求,选择两个或多个安装方向的导风条同时运动,能够对风向和风的流速进行多向的控制,以弥补单方向调整风向造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和空间距离不均衡的问题,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吹向用户时,垂直向、水平向的吹动,用户可以多角度体验到风吹过。又比如避开用户时,垂直向、水平向固定风的吹动空间,将该吹动空间避开用户所在区域,能更准确的将用户所在预期和风吹动空间分开,客户所在环境温度适应,身体却不直接受风,感觉舒适。又比如:可以将导风条设计成逐渐放大的一层层菱形框,通过调整某个区域的菱形框的边条(导风条),吹出更适合用户所在区域的风。提高用户的感受和吹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空调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中采用“第一”“第二”是为了方便、清楚描述部件,并不代表部件的实质区别。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现有技术中,由于不能检测出人体离空调器的距离远近,不能很好的执行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导致用户感受到的吹风方式与自身真正的需要贴合性差。对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下面通过基础设计、扩展设计及替换设计对产品、方法等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其主要的控制思路在于:

步骤110,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避开用户的任一种;

步骤120,根据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个以上安装方向上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导风方式包括:导风条的摆动角度和摆动速度。

安装方向包括:竖直向、和/或水平向、和/或与水平向呈锐角的方向。

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能够明确用户对吹风的需求,针对该需求,调整不同安装方向的导风条能够对风向和风的流速进行多向的控制,以弥补单方向(或常规垂直单向)调整风向造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和空间距离不均衡的问题。比如,针对向用户吹风的情况下,通过水平导风条的摇摆,可以让用户感受到吹出的风类似自然风一样,周期性对着人体吹,避免了由于检测不到人体远近,水平导风条一直不变,风对人吹效果差的问题。

比如吹向用户时,垂直向、水平向的吹动,用户可以多角度体验到风吹过。又比如避开用户时,垂直向、水平向固定风的吹动空间,将该吹动空间避开用户所在区域,能更准确的将用户所在预期和风吹动空间分开,客户所在环境温度适应,身体却不直接受风,感觉舒适。又比如:可以将导风条设计成逐渐放大的一层层菱形框,通过调整某个区域的菱形框的边条(导风条),吹出更适合用户所在区域的风。提高用户的感受和吹风效果。

当然,空调处了吹向用户、避开用户两种方式外,还有正常、常规的吹风方式,在这些吹风方式时,空调沿用正常的运行方式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是后续调控空调吹风的具体依据,而吹风方式的确定至少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外部指令选择、输入的方式

这种方式基于空调本身给出各种吹风方式供外部选择。具体为:

接收包括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的外部指令;

根据外部指令,将空调的当前吹风方式切换到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用户或控制者根据判断确定所需要的吹风方式,然后选择相应的选择项,选择项一旦选择,通过遥控器或有线信号传输到空调的控制系统,空调解读并切换。该方式依赖于用户或控制者的自身判断,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准确抓取到客户的实际需要。

方式二:基于信息采集-比较-判断的智能化控制

考虑到某些情况下的空调服务环境的信息能从一些层面反应用户的需求,比如:屋内温度高于人体的舒适存在的环境温度,此时需要对屋内降温,尤其需要先对用户进行吹风,以更快、更直接的让用户直接感觉到降温的舒适性。

因此,该智能化控制具体为:将空调服务环境内的环境温度与开机温度阈值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比如:高于开机温度阈值,则需要向用户直接吹风;处于开机温度阈值,避开用户吹风等。需要说明的是,具体根据比较结果进行确定吹风方式,可以具体设计。

方式三:基于信息采集-比较-判断的智能化控制

该方式三与方式二相似,都是实现智能化控制,不同的在于,方式三考虑的是直接提取用户体表温度,将其与正常体温阈值进行比较。这种方式,能更贴近用户本身的现实状态,更准确抓取用户的实际需求。

该智能化控制具体为:将用户体表温度与体温阈值比较,得到体温比较结果;根据体温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比如高于体温阈值时,对用户吹风;在体温阈值内时,避开向用户吹风。需要说明的是,具体根据比较结果进行确定吹风方式,可以具体设计。

基于上述各种陈述的实施例,下面以垂直向导风条、水平向导风条两个安装方向为例,对吹风方式-和导风条运行方式进行细化说明:

情况一:当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即风吹人)时,根据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垂直导风条和水平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包括:

根据智慧眼检测出的人体所在区域,调整垂直导风条的角度至风向朝向人体所在区域;

垂直导风条左右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A1,摆动速度为N1;

水平导风条上下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A2,摆动速度为N2;A1>A2,N1>N2。垂直导风条调节速度(摆动速度)相对较快,营造更好的风对人吹效果,水平导风条摇摆速度相对慢一些,一方面实现了风吹人,同时保证舒适性,具体速度值,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及机型大小来合理设定。

上述参数的取值,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及机型大小来合理设定。而且,设定可以为出厂前设置,也可以为售后用户自己根据需求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参数可以为:A1为150-170°;制冷模式下,A2为20-30°,制热模式下,A2为15-25°。

有关空调吹风的定位技术已经在较多现有技术中公开,此处不再赘述。

情况二:当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避开用户(即风避人)时,根据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垂直导风条和水平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包括:

根据智慧眼检测出的人体所在区域,调整垂直导风条的角度至风向远离人体所在区域;

垂直导风条静止;即,摆动角度范围为零,摆动速度为零。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微弱的摆动,但是摆动运动控制在用户难以察觉的范围内。

水平导风条向上摆动,静止在吹不到人的位置,即,不做上下的摆动,摆动角度范围为零,摆动速度为零。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微弱的摆动,但是摆动运动控制在用户难以察觉的范围内。为保证更好的制冷,制热效果,制冷及制热状态下水平导风条的位置可以设置成不一样,如制冷为位置C,制热为位置D,具体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

当用户退出“风吹人”功能时,垂直导风条恢复正向吹出的出风状态,水平导风条恢复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对应的标准角度,正常运行,实现良好的制冷,制热效果。

为了更好的执行上述空调控制方法,提供一种空调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可以加载于某个硬件中,集成安装在空调中;也可以写入现有空调的控制程序中。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根据空调的设计来定。下面主要针对功能对各模块、单元进行说明。

该空调控制模块,如图2所示,主要由确定模块、调控模块组成,其中,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包括:吹向用户、避开用户的任一种;调控模块,用于根据吹风方式和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调控一个以上安装方向上的导风条的导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包括:导风条的摆动角度和摆动速度。

根据上文阐述可知,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的不同,确定模块也对应不同的结构组成。接下来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工作原理等相关内容请参照上文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方式1,确定模块包括:接收单元和切换单元。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包括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的外部指令;切换单元,用于根据外部指令,将空调的当前吹风方式切换到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方式2,确定模块包括:第一比较单元和第一判断单元。第一比较单元,用于将空调服务环境内的环境温度与开机温度阈值比较,得到比较结果;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方式3,确定模块包括:第二比较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第二比较单元,用于将用户体表温度与体温阈值比较,得到体温比较结果;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相对用户的吹风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对应关系在该控制方法中起到关键作用,是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稳定执行,建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对其单独存储,即存储模块,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确定的吹风方式,来读取对应的导风条导风方式,进而对空调进行调控。

有关吹风方式-导风条导风方式的细化内容可以参照和沿用前文控制方法中不同实施例的文字描述内容。

另一方面,将新的控制控制系统应用到空调中,对空调进行了改进,构成了新的空调,该空调包括空调本体和上述的空调控制系统,空调本体和空调控制系统相连接。空调控制系统及其执行的空调控制方法可以参见并沿用上文的文字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