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306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管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风管机作为一种隐藏式空调器,因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空调器室内机因裸露在外而影响室内美观性的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示例的,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风管机,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01,壳体01内设有风道02,壳体01上开设有与风道02连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风道02内设有风机03和热交换器04,热交换器04倾斜安装于风机03的出风侧,且热交换器04与风道02的侧壁和/或底壁连接,从而在提高进入热交换器04的气流的均匀性的同时,增大了气流与热交换器04的接触面积。

但是,由于热交换器04倾斜设置于风道02内,热交换器04的最高点位置为边角P,边角P与风道02的顶壁相对或抵接,且由于热交换器04通常固定连接于风道02的侧壁和/或底壁上,热交换器04与风道02的顶壁配合较弱,因此风管机在倒置运输的过程中,边角P容易与风道02的顶壁之间产生冲击作用,在冲击的瞬间,边角P与风道02的顶壁之间为线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冲击压强较大,可导致热交换器04损坏,或者导致热交换器04的边角P处发生磨损或变形,热交换器04的边角P处磨损后与风道02顶壁之间的间隙增大,由此间隙通过的气流比例增大,未与热交换器04进行热交换即被吹出的气流比例增大,热交换器04的利用率降低,整机的性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管机,能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热交换器损坏,或热交换器的顶部边角位置出现磨损或变形,提高热交换器的利用率,保证风管机的整机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内设有风机和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倾斜安装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且所述热交换器通过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风道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所述风道的顶壁上固定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热交换器的顶面抵靠。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管机,由于风道的顶壁上固定有支撑件,支撑件包括有支撑面,且支撑面与热交换器的顶面抵靠,因此在风管机倒置运输过程中,支撑件可通过支撑面支撑热交换器的顶壁,以阻止热交换器的顶部边角冲击到风道的顶壁,由此可防止热交换器损坏,避免热交换器的顶部边角出现冲击磨损或变形,从而可防止热交换器与风道顶壁之间的间隙变大,进而提高了热交换器的利用率,保证了风管机的整机性能。而且,由于支撑件的支撑面与热交换器的顶面接触,面与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在风管机倒置运输过程中,支撑面与热交换器顶面之间的挤压或冲击压强较小,从而能够避免热交换器的顶面出现损坏。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风管机的生产装配过程通常为:首先放置风道的顶板,并使顶板位于风道内的一侧朝上,然后在顶板的上表面安装侧板以及热交换器,最后在侧板上方安装底板。由于顶壁上固定有支撑件,因此在放置顶板之后,可首先在顶板上表面固定支撑件,然后再安装侧板,并使热交换器的顶面与支撑件的支撑面贴合来定位热交换器,以实现热交换器在侧板上的快速安装,从而有利于热交换器的安装操作,提高了风管机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风管机中支撑件与风道顶壁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风管机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风管机中支撑件、连接件、蒸发器与风道顶壁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风管机倒置时风道内风的风场分析图。

附图标记:

01-壳体;02-风道;03-风机;04-热交换器;1-壳体;2-风道;3-风机;4-热交换器;5-连接件;6-支撑件;61-支撑面;51-第一连接板;52-第二连接板;62-导流部;63-连接部;41-背风面;42-迎风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风管机安装于吊顶内,风管机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风道,壳体上开设有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出风口,吊顶上开设有吊顶进风口和吊顶出风口,吊顶进风口与风道进风口相对,吊顶出风口与风道出风口相对,风道内设有风机和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位于风机的出风侧,风机旋转时,室内的空气将依次通过吊顶进风口、风道进风口进入风机内,并由风机的出风侧排出至热交换器处与热交换器进行热量交换,交换后的气流依次通过风道出风口和吊顶出风口排出至室内环境中,由此循环以调节室内温度。

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风管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风道2,所述风道2内设有风机3和热交换器4,所述热交换器4倾斜安装于所述风机3的出风侧,且所述热交换器4通过连接件5(参见图5)连接于所述风道2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所述风道2的顶壁上固定有支撑件6,所述支撑件6包括有支撑面61,所述支撑面61与所述热交换器4的顶面抵靠。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管机,由于风道2的顶壁上固定有支撑件6,支撑件6包括有支撑面61,且支撑面61与热交换器4的顶面抵靠,因此在风管机倒置运输过程中,支撑件6可通过支撑面61支撑热交换器4的顶壁,以阻止热交换器4的顶部边角P′冲击到风道2的顶壁,由此可防止热交换器4损坏,避免热交换器4的顶部边角出现冲击磨损或变形,从而可防止热交换器4与风道2顶壁之间的间隙变大,进而提高了热交换器4的利用率,保证了风管机的整机性能。而且,由于支撑件6的支撑面61与热交换器4的顶面接触,面与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在风管机倒置运输过程中,支撑面61与热交换器4顶面之间的挤压或冲击压强较小,从而能够避免热交换器4的顶面出现损坏。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风管机的生产装配过程通常为:首先放置风道2的顶板,并使顶板位于风道2内的一侧朝上,然后在顶板的上表面安装侧板以及热交换器4,最后在侧板上方安装底板。由于顶壁上固定有支撑件6,因此在放置顶板之后,可首先在顶板上表面固定支撑件6,然后再安装侧板,并使热交换器4的顶面与支撑件6的支撑面61贴合来定位热交换器4,以实现热交换器4在侧板上的快速安装,从而有利于热交换器4的安装操作,提高了风管机的装配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热交换器4在风道2内的倾斜方式可以为:热交换器4的下端位置固定,上端向远离或者靠近风机3的一侧倾斜;或者,热交换器4的上端位置固定,下端向靠近或者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由于当热交换器4的下端位置固定,上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或者,热交换器4的上端位置固定,下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时,热交换器4整体与风机3的距离较远,进入热交换器4的气流更均匀,因此优选热交换器4的下端位置固定,上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或者,优选热交换器4的上端位置固定,下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进一步的,由于现有技术中风机3通常为离心风机,受离心风机结构的限制,如图2所示,风机3的出风口位于风道2的中部上方,因此风机3吹出的风大部分进入了热交换器4的中部上方区域,由此为了使进入热交换器4中部上方的气流更均匀,优选热交换器4的下端位置固定,上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由此热交换器4的中部上方区域与风机3之间的距离较远,进入热交换器4中部上方的气流更均匀。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描述,下文仅以热交换器4的下端位置固定,上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热交换器4倾斜角度可以为10°、20°或30°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热交换器4可以通过连接件5连接于风道2的侧壁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5连接于风道2的底壁上,还可以通过连接件5同时连接于风道2的侧壁和底壁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实现热交换器4在风道2内的稳定连接,同时为了缩小连接件5的体积,优选,热交换器4通过连接件5连接于风道2的侧壁上。进一步的,由于热交换器4的下端固定,上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因此为了有效支撑热交换器4,以抵抗气流对热交换器4的冲击,优选,连接件5连接热交换器4的一端支撑于热交换器4的背风面,以抵抗气流对热交换器4的冲击。

再者,对连接件5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将热交换器4连接于风道2的侧壁即可。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固定热交换器4的位置,以防止热交换器4顶部棱角与风道2的顶壁之间产生冲击,优选的,如图5所示,连接件5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第一连接板51与风道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52与热交换器4的背风面41固定连接,支撑件6远离风机的一侧侧壁K与热交换器4的背风面4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支撑件6远离风机的一侧侧壁K与第二连接板52固定连接,由此通过连接件5进一步实现了热交换器4和支撑件6的固定,从而进一步固定了热交换器4的位置,防止了热交换器4顶部棱角与风道顶壁之间产生冲击。而且,由于支撑件6远离风机的一侧侧壁K与热交换器4的背风面41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第二连接板52只需设计成直板结构即可,直板结构简单,容易制作。

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器4的背风面41是指热交换器4远离风机3的出风口的一侧侧壁。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当热交换器4的下端位置固定,上端向远离风机3的一侧倾斜时,热交换器4的迎风面42的上端与风道2的顶壁之间形成了锐角区域N,若风机3吹出的风进入此锐角区域N,则会产生涡流并形成翅片音,导致风管机的噪声增大,用户体验度降低。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优选的,热交换器4的迎风面42的上端与风道2的顶壁之间形成有锐角区域N,支撑件6形成有导流部62,导流部62位于锐角区域N与风机3的出风口之间,用于阻止由风机3的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N内,由此可防止涡流的产生,从而降低了噪声,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器4的迎风面42是指热交换器4靠近风机3的出风口的一侧侧壁。

其中,导流部62可以为遮挡板、遮挡块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具体的,导流部62可以为如图2所示结构,即,导流部62的下端形成V型导流面,V型导流面靠近风机一侧的边沿与风道2的顶面相接触。由此,V型导流面能够阻止由风机3的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N内,从而防止了涡流的产生,且V型导流面与风道2顶面接触处过度平缓,能够有效减小风量损失。

其中,导流部62可以为V型结构,也可以为▽型结构,当然还可为其他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在导流部62的下表面形成V型导流面,且能够使V型导流面靠近风机3一侧的边沿与风道2的顶壁接触即可。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导流部62能够有效阻止由风机3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N,同时为了避免因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较大而导致风量损失较大,优选的,如图4所示,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h为10毫米~15毫米,导流部62的高度在此范围内时,既可有效阻止由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又可避免因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较大而导致风量损失较大。当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h小于10毫米时,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较小,不能有效阻止由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而当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15毫米时,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较大,风量损失较大,而且导流部62的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支撑件6的结构小型化设计。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风通过导流部62导流后的风量损失,同时为了保证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以有效阻止由风机3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N内,优选的,V型导流面包括的两侧面之间的夹角θ为120°~130°,θ在此范围内时,既可降低风通过导流部62导流后的风量损失,又可保证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能够有效遮挡锐角区域以防止涡流的产生。当θ小于120°时,导流部62形成的V型导流面与风道顶面邻接处过度平缓性较小,风量损失较大,由此不能降低风通过导流部62导流后的风量损失;而当θ大于130°时,导流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相应变小,不能有效阻止由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内,从而不能有效降低翅片音。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导流部62的导流顺畅性,优选的,V型导流面包括的两侧面之间的拐角处形成有圆弧形倒角C,由此通过设置圆弧形倒角C增大了V型导流面的平滑性,以利于提高导流部62的导流顺畅性,降低风量损失。

进一步的,优选圆弧形倒角C的半径为5毫米~15毫米,当圆弧形倒角C的半径在5毫米~15毫米范围内时,既可提高导流部62的导流顺畅性,降低风量损失,又可防止风沿圆弧形倒角C进入锐角区域。当圆弧形倒角C的半径小于5毫米时,圆弧形倒角C的半径较小,导流面的平滑度较小,导流顺畅性较小,风量损失较大;而当圆弧形倒角C的半径大于15毫米,圆弧形倒角C的半径较大,沿V型导流面流动的气流容易绕过圆弧形倒角C进入锐角区域内,由此不能有效阻止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进入锐角区域,从而不能有效降低翅片音。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导流部62的结构参数采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优选方案时,对风管机倒置时风道2内风的风场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当导流部的结构采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优选方案时,风道内未出现涡流,由此可有效降低风管机的运行噪音。

为了能够将支撑件6固定于风道2的顶壁上,优选的,如图3所示,支撑面61与导流部62之间形成连接部63,支撑件6通过连接部63与风道的顶壁固定连接,由此通过将固定部与风道顶壁固定连接,实现了支撑件6与风道顶壁的固定连接。由于连接部63位于支撑面61与导流部62之间,因此支撑件6的固定位置位于支撑件6的中部,相比于固定位置设置于支撑件6靠近风机的一端或远离风机的一端,固定更可靠。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优选连接部63在风道延伸方向上的宽度W为10毫米~20毫米,当连接部63在风道延伸方向上的宽度W位于10毫米~20毫米范围内时,连接部63与风道顶壁之间既能够实现稳定连接,又能够满足支撑件6的小型化设计需求。当W小于10毫米,一方面锐角区域有少量涡流产生,另一方面连接部63的宽度较小,不能与风道顶壁进行稳定可靠连接;当W大于20毫米,连接部63的宽度较大,不利于支撑件6的结构小型化设计。

其中,连接部63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粘接、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于风道的顶壁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为了节省支撑件6的维修成本,优选连接部63通过螺纹连接于风道的顶壁上,也即是,如图3所示,连接部63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于风道的顶壁上,由此在支撑件6损坏时,可由风道的顶壁上拆卸出支撑件6以进行维修更换,从而避免更换维修支撑件6与风道顶板组成的整体,由此节省了支撑件6的维修成本。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6可以由金属、塑料或泡沫等材质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6可以为块状结构,也可以为钣金件结构。由于块状结构用料多,用料成本较高,因此优选支撑件6为钣金件,钣金件能够以较少的用料满足与块状结构相同的功能,有助于节省用料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