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569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风装置,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领域中,通常会使用设置在空气通道中的混风装置,将两种不同温度、湿度或其他参数的空气混合,并传输至所指定的空间。例如,将较高温度的空气与较低温度的空气混合,混合后的空气温度适中。混风装置工作过程能耗较低,所以,混风装置被广泛的应用。

在专利号为ZL 201510027080.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分别开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箱体侧壁;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弧面状的挡板,以及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的转轴;所述挡板的横截面为呈圆弧状,所述挡板的高度方向与所述转轴平行;且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开口较大的一个相匹配。并且,由于进风对挡板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挡板径向的第一作用力和平行于径向的第二作用力,垂直于径向的第一作用力可以部分抵消,因此减小了进风对挡板的作用力,使得风对挡板的扭矩也随之减小。因此,使挡板固定在某一特定位置,需要驱动机构提供的输出扭矩减小,节约能耗。

但是,上述混风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体积也很大,还有弧形阀门和风口之间不易密封。所以,该混风装置实现的混风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混风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框架内的阀门、驱动装置、以及设置在框架外的风阀电机;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风阀电机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阀门至预设位置实现输出室外新风、室内回风以及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风。

其中较优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凸轮和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凸轮的轮廓边缘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阀门相连。

其中较优地,所述框架的左侧盖板、右侧盖板上设有方形孔。

其中较优地,所述框架的内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的形状与所述阀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孔的尺寸小于所述阀门的尺寸。

其中较优地,所述框架的前侧盖板上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通过盖板密封。

其中较优地,所述框架的后侧盖板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的形状与所述阀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三孔的尺寸小于阀门的尺寸。

其中较优地,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前侧盖板与后侧盖板的预定位置,所述预定位置避开第二孔与第三孔,并与所述前侧盖板与所述后侧盖板之间成45°。

其中较优地,所述框架的底部盖板上设有第四孔,凸轮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五孔,所述风阀电机的转轴分别透过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与所述凸轮相连。

其中较优地,所述阀门的一端通过合页与盖板的边缘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风装置中,第一孔所在的平面与第三孔所在的平面之间成45°,风阀电机带动驱动装置驱动阀门沿45°的弧形轨迹运动,通过调节驱动装置使阀门与第一孔、第三孔之间具有不同的角度,从而实现混风装置的不同功能。在实现混风装置不同功能的过程中新风和回风对阀门和风阀电机的作用力很小,降低了混风装置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的整体功能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新风”功能的原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新风”功能的原理简化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混风”功能的原理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混风”功能的原理简化示意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混风”功能的原理分析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回风”功能的原理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实现“回风”功能的原理简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风装置包括阀门1,驱动装置、框架4和风阀电机11。其中,驱动装置包括凸轮2和连杆机构3。连杆机构的一端与凸轮的轮廓边缘相连,另一端与阀门1相连。风阀电机11与凸轮2相连。凸轮2、连杆机构3和阀门1设置在框架4内部,风阀电机设置在框架4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框架4为长方体结构,框架4包括顶部盖板、底部盖板9、左侧盖板7、右侧盖板8、前侧盖板10、后侧盖板6。左侧盖板7、右侧盖板8上设有方形孔,后侧盖板6、前侧盖板10、底部盖板9、顶部盖板分别与左侧盖板和右侧盖板上设置的方形孔的相应边缘相连。在框架4的内部设有盖板5,该盖板5上设有第一孔。该第一孔的形状与阀门1的形状相匹配,第一孔的尺寸小于阀门1的尺寸。前侧盖板10上设有第二孔,该第二孔的形状没有特定的要求,尺寸只要不妨碍对混风装置进行故障检测与维修即可。通常情况下,会使用盖板将第二孔进行密封。后侧盖板6上设有第三孔,该第三孔的形状也与阀门1的形状相匹配,第三孔的尺寸也小于阀门1的尺寸。盖板5倾斜设置在前侧盖板10和后侧盖板6的预定位置上,该预定位置避开第二孔与第三孔,并与前侧盖板10和后侧盖板6之间成45°。阀门1的一端通过合页与盖板5的边缘相连,该合页密封性很好,有效防止发生漏风、漏气现象。底部盖板9上设有第四孔,该第四孔的形状和大小与风阀电机11的转轴形状和大小相同。凸轮2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五孔,该第五孔的形状和大小与风阀电机11的转轴的形状和大小相同。风阀电机11的转轴分别透过第四孔和第五孔与凸轮2相连。风阀电机11通过螺钉固定在底部盖板9的外表面上。通过风阀电机11的转轴可以带动凸轮2转动,从而驱动连杆机构3将阀门1打开和关闭。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风装置的后侧盖板6上设置的第三孔与室外新风口相连,左侧盖板7上设置的方形孔与室内回风口相连,右侧盖板8上设置的方形孔为混风装置的输出口。如图2所示,当需要新风时,风阀电机11通过转轴带动凸轮2转动,驱动连杆机构3使阀门1将第一孔进行覆盖。此时,室内回风无法通过第一孔从混风装置的输出口输出,该输出口只能输出室外新风。当需要回风时,同样利用风阀电机通过转轴带动凸轮转动,驱动连杆机构3使阀门1将第三孔进行覆盖。这样,室外新风就无法从混风装置的输出口输出,该输出口只能输出室内回风。当需要混风时,还可以利用风阀电机11通过转轴带动凸轮2转动,驱动连杆机构3使阀门1置于第一孔与第三孔位置之间,即可实现混风装置的输出口输出新风和回风混合后的混风。

下面结合图3A至图5B对混风装置的功能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3A至图3B所示,通过风阀电机带动凸轮转动,驱动连杆机构使阀门将第一孔进行覆盖可以实现混风装置的“新风”功能。在实现“新风”功能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孔与第三孔之间角度为45°,室外新风单独通过第一孔进入混风装置内,阀门上表面受到新风的作用力与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作用在阀门下表面的作用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致使阀门所受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风阀电机基本不受力,所以,风阀电机实现混风装置的“新风”功能过程中的功耗很低。

如图4A至图4C所示,通过风阀电机带动凸轮转动,驱动连杆机构使阀门置于第一孔与第三孔位置之间可以实现混风装置的“混风”功能。由于阀门所在位置与第一孔之间角度为30°,阀门所在位置与第三孔之间角度为15°,这个角度是经过计算热交换量后所得。室外新风风量是室内回风风量的一半,可视为阀门的受力中,室内回风的作用力是室外新风的作用力的两倍,而经过受力分解后,沿阀门方向的作用力F2和作用力F6对阀门电机的转轴无影响,有影响的是作用力F3和作用力F5,而通过分解后这两个力可以相互抵消。所以,风阀电机实现混风装置的“混风”功能过程中的功耗也很低。还有,混风装置输出的混风起到了预热新风的作用,有效防止凝露现象的发生。

如图5A至图5B所示,通过风阀电机带动凸轮转动,驱动连杆机构使阀门将第三孔进行覆盖可以实现混风装置的“回风”功能。同样,由于第一孔与第三孔之间角度为45°,室内回风单独通过第一孔进入混风装置内,阀门上表面受到新风的作用力与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作用在阀门下表面的作用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致使阀门所受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风阀电机基本不受力,所以,风阀电机实现混风装置的“回风”功能过程中的功耗也很低。

本实用新型的混风装置在实现不同功能过程中,对阀门产生的力矩很小,致使风阀电机的功耗很低(<1W)。由于“混风”功能还可以起到预热功能,“回风”功能还可以起到防冻功能,所以,该混风装置可以用于任何需要进行“新风”、“混风”、“回风”、“预热”、“防冻”功能的装置上。同时,将风阀电机设置在混风装置的框架的外部,可以增加气体的流动空间,提高其流动速度,还可以方便风阀电机散热,从而提高了混风装置的效率。所以,该混风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体积小巧,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很低的功耗。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风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