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716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将空调机的室内机组设置在天花板处的技术已为人所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天花板埋入型空调机(室内机组),所述天花板埋入型空调机(室内机组)具有机组机体和装饰板,所述机组机体的下部敞口,并且在该机组机体的内部设置有送风机和热交换器,所述装饰板设置在机组机体的下部。就该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而言,吸气栅构成为相对于装饰板而言能够装卸,并且为了将吸气栅安装在装饰板上,在吸气栅上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朝着装饰板突出并与装饰板卡合。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9-2999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不过,在所述专利文献的示例中,在吸气栅的四个部位设置有滑动部,在所有滑动部都设置有板簧,因而当要将吸气栅拆下来时,靠一个人进行作业则很难解除所有滑动部的卡合。因此,若硬要将吸气栅拆下来,则也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吸气栅与装饰板彼此干扰而导致吸气栅或装饰板受损。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就设置在天花板处的室内机组而言,能够很容易地对吸气栅进行装卸。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组包括室内机组主体、装饰板及吸气栅,所述室内机组主体设置在天花板处,对从下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再吹出去,所述装饰板设置在所述室内机组主体的下部,在所述吸气栅上形成有空气引入口,并且该吸气栅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装饰板上,从下方所看到的、所述吸气栅的形状为具有四条边的方形,在所述四条边的缘部分别设置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装饰板而言能够进退,并且该滑动部在朝着该装饰板进行了滑动的状态下卡在所述装饰板上,仅有上述滑动部中的两个滑动部由弹性部件定位于卡在所述装饰板上的位置处,由所述弹性部件定好位的滑动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四条边中彼此成为对边的两条边的缘部。

在该结构下,若使未设置有弹性部件的滑动部滑动,则该滑动部停留在经滑动所到达的位置处。另一方面,例如,即使让设置有弹性部件的滑动部朝着远离装饰板的方向滑动,所述滑动部也会在当手离开该滑动部时返回原来的位置。

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各个滑动部设置在所述缘部的中央部。

在该结构下,吸气栅由缘部的中央部保持住。

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各个滑动部构成为:用以进行滑动操作的操作部朝所述吸气栅的下方突出;未由所述弹性部件定位的滑动部和由所述弹性部件定好位的滑动部构成为:操作部所突出的长度互不相同。

在该结构下,能够凭借操作部的尺寸辨别出未由弹性部件定位的滑动部、和已由弹性部件定好位的滑动部。

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饰板的、安装所述吸气栅的安装部位,形成有该吸气栅用开口,所述缘部的外缘尺寸比所述吸气栅用开口的尺寸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未设置有弹性部件的滑动部停留在使该滑动部滑动后所到达的位置处,因而当要将吸气栅拆下来时,若先让未设置有弹性部件的滑动部滑动,然后再让设置有弹性部件的滑动部滑动,则一个人就能将吸气栅从装饰板上拆下来。也就是说,就设置在天花板处的室内机组而言,能够很容易地对吸气栅进行装卸。

根据第二方面,当对吸气栅进行装卸时,能够以良好的平衡性保持吸气栅。

根据第三方面,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目视的方式辨别出在滑动部是否存在弹性部件。

根据第四方面,当在对吸气栅进行装卸时吸气栅与装饰板之间容易接触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两者之间相干扰,还能很容易地对吸气栅进行装卸。也就是说,当在对吸气栅进行装卸时吸气栅与装饰板之间容易接触的情况下,不使上述吸气栅和装饰板受损就能很容易地对吸气栅进行装卸。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结构示例。

图2示出了室内机组的纵向剖面。

图3是示出从下方所看到的装饰板的仰视图。

图4是从上方所看到的吸气栅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滑动部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滑动部的剖视图。

图7是构成第一滑动部的活动部的立体图。

图8是活动部的俯视图。

图9是活动部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二滑动部的俯视图。

图11是构成第二滑动部的活动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构成第二滑动部的活动部的俯视图。

图13是构成第二滑动部的活动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室内机组;20-室内机组主体;33a-空气引入口;40-开口;50-装饰板;51-吸气栅;51c-缘部;120-第一滑动部(滑动部);126-操作部;130-第二滑动部(滑动部);140-板簧(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在本质上为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组10的结构示例。室内机组10设置在空调对象即室内的天花板CE处,并经由管道与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组(省略图示)相连而构成了空调机。该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空调运转。

如图1所示,室内机组10具有室内机组主体20、装饰板50及吸气栅51。在该示例中,室内机组10在天花板CE的上方空间(即,天花板背面)由悬挂机构(省略图示)悬挂住。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示出从斜下方所看到的室内机组10的立体图。图2示出室内机组10的纵向剖面,相当于图3的II-II线处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示出从下方所看到的装饰板50的仰视图。图4是从上方所看到的吸气栅51的立体图。

〈室内机组主体〉

室内机组主体20在内部具有室内风扇31和室内热交换器32,该室内机组主体20设置在天花板CE处,并且构成为:对从下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后再吹出去。在该示例中,室内机组主体20除了具有室内风扇31及室内热交换器32以外,还具有壳体21、集水盘33以及喇叭状部件34。

-壳体-

壳体21形成为下面敞口的长方体箱状。在壳体2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材(省略图示)。壳体21收纳有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以及喇叭状部件34。

-室内风扇-

室内风扇31布置在壳体21的内部中央位置。在该示例中,室内风扇31构成为:将从下方吸入的空气从侧面朝径向外侧吹出去。具体而言,室内风扇31具有风扇电机31a和叶轮31b。风扇电机31a固定在壳体21的顶板上,叶轮31b与风扇电机31a的转轴相连结。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32被布置成将室内风扇31的周围包围起来,并且该室内热交换器32构成为:让制冷剂与已由室内风扇31输送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内热交换器32由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设置在室内机组10中的室内热交换器32、以及设置在室外机组(省略图示)中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和膨胀阀经由管道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了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进行可逆循环,从而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并且,室内热交换器32在制冷运转下起蒸发器的作用,对空气进行冷却;该室内热交换器32在制热运转下起放热器(冷凝器)的作用,对空气进行加热。

-集水盘-

集水盘33形成为上下扁平的正方体形状,并被布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侧。在集水盘33上形成有一个空气引入口33a、多个(在该示例中为四个)空气引出口33b、以及集水槽33c。空气引入口33a形成在集水盘33的中央部,并上下贯穿集水盘33。四个空气引出口33b形成在空气引入口33a的周围,并上下贯穿集水盘33。集水槽33c沿着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形成为环状,并接收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产生的冷凝水。在该示例中,四个空气引出口33b在俯视时分别沿着集水盘33的四条边部形成。集水槽33c在俯视时在空气引入口33a与四个空气引出口33b之间呈环状延伸。

-喇叭状部件-

喇叭状部件34形成为开口面积随着从上缘朝向下缘而扩大的筒状,在该喇叭状部件34的上缘插入到室内风扇31的开口下端(吸入口)的状态下,该喇叭状部件34被收纳在集水盘33的空气引入口33a中。

〈装饰板〉

装饰板50设置在室内机组主体20的下部。本实施方式的装饰板50具有多个(在该示例中为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6,在装饰板50上形成了多个(在该示例中为四个)空气吹出口51b。就该装饰板50而言,在位于比上述四个空气吹出口51b靠内侧的部位形成了平坦面部50a,并且该装饰板50形成为其下表面的外周缘部分随着朝向外周而缓缓地朝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状。在装饰板50上,形成有用以安装吸气栅51的吸气栅51用开口40,并且吸气栅51的外缘(下述缘部51c)与平坦面部50a接触。

该平坦面部50a的上侧成为大致垂直的壁部50b,在该壁部50b上形成有卡住下述滑动部120、130的孔(以下称作卡合孔50c)。

四个空气吹出口51b形成在吸气栅51的周围。进一步具体而言,四个空气吹出口51b沿着吸气栅51的四条边部(下述缘部51c)形成。这些空气吹出口51b上下贯穿吸气栅51而与集水盘33的四个空气引出口33b连通。

如图1等所示,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6分别设置在四个空气吹出口51b的下端部,并且构成为:对流经空气吹出口51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调节。风向调节叶片56形成为沿着空气吹出口51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并在该风向调节叶片5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摆动轴。风向调节叶片56由装饰板50支承住,并能够以摆动轴为轴心进行摆动。

〈吸气栅〉

吸气栅51形成为上下扁平的板状,当俯视该吸气栅51时(从下方所看到的形状)呈具有四条边的方形形状(进一步具体而言为正方形形状)。在该示例中,在吸气栅51的下部形成有规定宽度的板状边缘(以下称作缘部51c)。该缘部51c的尺寸(缘部51c的最外周尺寸)形成为大于吸气栅51用开口40的尺寸。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将吸气栅51安装在装饰板50上,吸气栅51的缘部51c就会与装饰板50的平坦面部50a接触(参照图2)。

在该示例中,吸气栅51包括:第一板部件52、第二板部件53、多个(在该示例中为两个)连结部54、过滤器55以及两种滑动部120、130,并且在该吸气栅51上形成有一个空气吸入口51a。在该示例中,吸气栅51的除了缘部51c以外的部分都收纳在开口40内。

如图2所示,过滤器55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上侧,并且构成为:对已通过空气吸入口51a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捉。

-第一板部件52-

第一板部件52形成为阻碍空气流动的板状(具体而言为无孔板状),并被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当俯视时,第一板部件52覆盖住空气吸入口51a的中央部,从而在该第一板部件52的外周缘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边缘之间形成了吸入开口60。

具体而言,在该示例中,第一板部件52形成为比俯视时形成为正方形的空气吸入口51a小的正方形板状,第一板部件52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部,并且使该第一板部件52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的高度相等。第一板部件52的下表面形成为平坦面状,并且该第一板部件52的下表面隔着吸入开口60与吸气栅5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分齐平。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板部件52的下表面高度为一个示例,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板部件52的下表面位于比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高的位置处。

-第二板部件53-

第二板部件53形成为沿着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延伸的板状,该第二板部件53设置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并且使该第二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其下缘靠内周侧的位置处。第二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空气吸入口51a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处,当俯视时该第二板部件53的下缘包围住第一板部件52的外周。

进一步具体而言,在该示例中,第二板部件53在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的整个一周上连续延伸。第二板部件53以相对于第一板部件52的外周缘凹陷下去的方式弯曲。具体而言,第二板部件53形成为横截面呈正方形的筒状(框状),该第二板部件53弯曲成相对于第一板部件52的外周缘凹陷下去的圆弧状,从而该第二板部件53的上缘位于比其下缘靠内周侧的位置处。

在该示例中,第二板部件53的下缘在俯视时位于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之间,并且当俯视时将吸入开口60分隔成位于比第二板部件53的下缘靠内周侧的第一吸入开口61、和位于比第二板部件53的下缘靠外周侧的第二吸入开口62。需要说明的是,吸入开口60的内周缘相当于第一板部件52的外周缘,吸入开口60的外周缘相当于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边缘。

-空气吸入口51a-

吸气栅51的空气吸入口51a构成为:该空气吸入口51a的开口面积随着从上端朝向下端而逐渐地增大。空气吸入口51a的内周面以相对于第一板部件52的外周缘凹陷下去的方式弯曲。

-连结部54-

连结部54由绳子、金属线等(以下称作绳子等)连结在装饰板50等上(省略图示)。也就是说,吸气栅51在连结部54处悬挂在装饰板50等上。

〈滑动部〉

在该吸气栅51上具有第一滑动部120和第二滑动部130这两种滑动部。第一滑动部120和第二滑动部130都是本实用新型的滑动部之一例。

-第一滑动部120-

图5是第一滑动部120的俯视图,示出安装在吸气栅51上的状态。图6是第一滑动部120的剖视图。图6相当于图5中的VI-VI剖面。图7是构成第一滑动部120的活动部122的立体图,图8是活动部122的俯视图。图9是活动部122的剖视图。图9相当于图8中的IX-IX剖面。

第一滑动部120构成为相对于装饰板50而言能够进退,并在朝着装饰板50进行了滑动的状态下卡在装饰板50上。在该示例中,具体而言,第一滑动部120包括基台部121、活动部122、导向销123以及板簧140,活动部122沿着固定在基台部121上的导向销123在基台部121上滑动。

在该示例中,基台部121为棱柱状部件,并与吸气栅51的缘部51c一体地形成在该缘部51c的上表面上。本实施方式的缘部51c由树脂制成,基台部121也由树脂制成。该基台部121的上端面成为供活动部122滑动的平坦面,在该上端面上设置有固定导向销123的螺钉孔。

活动部122具有引导部124、四根肋125以及操作部126,并且该活动部122是通过对树脂进行注塑成形而形成的。

如图7等所示,引导部124为板状部件,被布置在基台部121上,并且可相对于装饰板50进退,当该引导部124朝着装饰板50一侧产生了移动时,该引导部124的前端(装饰板50一侧的端部)便进入装饰板50的卡合孔50c中而卡在装饰板50上。

为了实现上述进退动作,在引导部124上形成有导向孔127。导向孔127是供导向销123通过的较长的孔。具体而言,导向孔127形成为该导向孔127的长度方向朝向装饰板50的卡合孔50c,该导向孔12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导向销123的宽度略大,并且按照引导部124需要移动的移动量来规定该导向孔127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示例中,导向销123采用了外螺纹,导向销123被拧进基台部121中直到该导向销123的头部快要接触引导部124的上表面为止。由此,引导部124就能够沿着导向销123移动。

在导向孔127的两侧,沿着导向孔127的长度方向各设置有两根肋125。这些肋125在装饰板50的卡合孔50c一侧形成有凹口125a。当使引导部124朝着卡在卡合孔50c中的方向(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称作卡合方向)滑动时,借助该凹口125a,就能很容易地将引导部124引入卡合孔50c内。

在引导部124上设置有与该引导部124成为一体的操作部126,该操作部126用以供作业人员利用手指进行滑动操作。在该示例中,操作部126为板状部件,并朝着吸气栅51的下方突出。具体的突出量约为使操作部126的前端在比吸气栅51的下表面靠室内一侧略微露出来的突出量。

进而,在引导部124上设置有板簧140。板簧140用以在引导部124(即,滑动部)卡在装饰板50上的位置(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称作卡合位置)处,对引导部124进行定位,该板簧140是本实用新型的弹性部件之一例。

在该示例中,如图5等所示,板簧140分别设置在引导部124的两侧。具体而言,板簧140与引导部124形成为一体,板簧140是由树脂制成的弹簧。如图8所示,各个板簧140沿着与引导部124的进退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该示例中,在缘部51c上,相对于一个第一滑动部120各形成有两个圆柱状凸柱51d,板簧140的前端与凸柱51d接触(参照图5)。板簧140与凸柱51d的位置关系被规定成:在未对操作部126施加力的状态(人未进行操作的状态)下引导部124被定位于所述卡合位置处。进一步具体而言,被定位于引导部124滑动到最靠近卡合孔50c而使导向孔127的端部与导向销123接触的位置(或者,在两者间存在微小间隙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状态是板簧140的自然状态(未作用有力的状态)。

另一方面,若人使操作部126朝着远离装饰板50的方向移动,则不久引导部124就会脱离卡合孔50c。此时,板簧140与凸柱51d接触而产生弯曲,例如若人将手离开操作部126,引导部124就会在板簧140的反弹力的作用下返回到上述卡合位置处。

-第二滑动部130-

第二滑动部130也是构成为相对于装饰板50而言能够进退,并在朝着装饰板50进行了滑动的状态下卡在装饰板50上。图10是第二滑动部130的俯视图,示出安装在吸气栅51上的状态。图11是构成第二滑动部130的活动部122的立体图,图12是构成第二滑动部130的活动部122的俯视图。图13是构成第二滑动部130的活动部122的剖视图。图13相当于图12中的XIII-XIII剖面。

第二滑动部130也包括基台部121、活动部122以及导向销123,活动部122沿着固定在基台部121上的导向销123滑动(参照图10~图13)。第二滑动部130中的基台部121、活动部122及导向销123的结构与第一滑动部120的结构(参照图6)相同,不过首先第二滑动部130不具有板簧140这一点就与第一滑动部120不同。因此,就第二滑动部130而言,活动部122会停留在经滑动后所到达的位置处。

第二滑动部130的操作部126从吸气栅51的下表面突出来的长度(以下称作突出长度)与第一滑动部120不同。在该示例中,使第二滑动部130中的操作部126的突出长度L2大于第一滑动部120中的操作部126的突出长度L1(即,L2>L1)。这样一来,通过在操作部126之间设置长度差,就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目视的方式辨别出第一滑动部120和第二滑动部130,也就是说,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目视的方式辨别出有没有板簧140,从而吸气栅51的装卸作业的利便性得以提高。

〈滑动部的安装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一滑动部120及两个第二滑动部130。由板簧140定好位的第一滑动部120分别设置在吸气栅51的四条边中彼此成为对边的两条边的缘部51c(参照图3、图4)。也就是说,第二滑动部130就设置在剩余的两条边的缘部51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部120及第二滑动部130在缘部51c上的位置为该缘部51c的中央部(参照图3、图4)。

〈对于吸气栅51的装卸〉

-对于吸气栅51的拆卸-

当要将吸气栅51从装饰板50上拆下来时,首先,让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两个第二滑动部130滑动,使该引导部124离开卡合孔50c(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此时的位置称作卡合解除位置)。因为在第二滑动部130未设置板簧140,所以所述第二滑动部130就会停留在使该第二滑动部130滑动后所到达的位置(在此为卡合解除位置)处。在这一阶段,吸气栅51由两个第一滑动部120保持在装饰板50上,因而例如即使作业人员的手离开了吸气栅51,吸气栅51也不会掉下来。

接着,若作业人员边用手支撑着吸气栅51,边用手指使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两个第一滑动部120滑动,来使上述引导部124离开卡合孔50c,则吸气栅51的所有滑动部120、130就会脱离开装饰板50。因为具有板簧140的第一滑动部120仅位于所述对边上的两个部位,所以在这一阶段作业人员能够用双手支撑住吸气栅51,并且作业人员能够使吸气栅51朝着正下方移动,使吸气栅51与装饰板50分离开。

就本实施方式的吸气栅51而言,缘部51c的最外周尺寸大于吸气栅51用开口40的尺寸,因而若不小心致使吸气栅51倾斜,就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即:吸气栅51的缘部51c与装饰板50彼此干扰而导致吸气栅51在装卸作业中受损。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的那样布置好具有板簧140的第一滑动部120和不具有板簧的第二滑动部130,从而靠一个人进行作业就能够在不使吸气栅51的缘部51c与装饰板50彼此干扰的情况下很容易地将吸气栅51拆下来。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20、130对于下述情况是很有用的,该情况为吸气栅51的缘部51c的最外周尺寸大于形成在装饰板50上的吸气栅51用开口40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示例中,因为吸气栅51与装饰板50在连结部54处由绳子等连接起来,所以在这一阶段,假设作业人员的手离开了吸气栅51,吸气栅51也不会掉到地面上。若作业人员将该绳子等解开,就能完全将吸气栅51从装饰板50上拆下来。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靠一个人进行作业就能够很容易地将吸气栅51拆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当操作部126的突出长度存在长短差别时,人倾向于先对较长的操作部126进行操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认为作业人员会极为自然地先对不具有板簧140的第二滑动部130进行操作,因而可以认为能够很自然地实施上述拆卸步骤。

-对于吸气栅51的安装-

为了将吸气栅51安装在装饰板50上,在该示例中,首先用绳子等将吸气栅51的连结部54与装饰板50连接起来。接着,使吸气栅51的第二滑动部130的位置位于所述卡合解除位置,将吸气栅51放入开口40内。在将吸气栅51放入开口40内的过程中,第一滑动部120的设置在活动部122上的凹口125a就会接触到装饰板50的壁部50b,由此活动部122就被朝着所述卡合解除位置的方向塞进去。然后,边使各个第一滑动部120的活动部122的前端部在壁部50b上滑动,边进一步将吸气栅51塞进去,从而若上述活动部122到达卡合孔50c的旁边,上述活动部122就会借助板簧140的力滑动到所述卡合位置而嵌入到卡合孔50c中。

在这一阶段,吸气栅51由第一滑动部120保持在装饰板50上,即使作业人员的手离开吸气栅51,吸气栅51也不会脱离开装饰板50。然后,若作业人员让位于所述卡合解除位置的两个第二滑动部130滑动到所述卡合位置,就完成了对吸气栅51的安装。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靠一个人进行作业就能够很容易地安装吸气栅51。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就设置在天花板处的室内机组而言,能够很容易地对吸气栅进行装卸。

因为第一滑动部120及第二滑动部130设置在缘部51c的中央部,所以当进行吸气栅51的装卸作业时,能够以良好的平衡性保持吸气栅51。

因为就第一滑动部120和第二滑动部130而言使操作部126的突出长度存在长度差,所以能够很容易地通过目视的方式辨别出在滑动部120、130是否存在板簧140。也就是说,作业人员能很容易地掌握作业步骤。

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在装卸作业中不小心导致吸气栅51的缘部51c与装饰板50之间彼此干扰,因而能够防止在装卸作业时吸气栅51受损。

(其它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滑动部120、130的布置位置并不局限于缘部51c的中央部。

也可以使第二滑动部130中的操作部126的突出长度L2小于第一滑动部120中的操作部126的突出长度L1(即,L2<L1),还可以使两者的突出长度相等(即,L1=L2)。

各个滑动部120、130中的活动部122的形状为一个示例,只要是能够将吸气栅51卡在装饰板50上的形状即可。

用于第一滑动部120的板簧140为一个示例,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弹簧,该弹簧还可以与活动部122分开设置。

吸气栅51上的空气吸入口51a的布置位置、形状和第一板部件52的布置位置、形状以及第二板部件53的布置位置、形状也为一个示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设置在连结部54处的绳子等并不是必须的。

-产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对于空调机的室内机组很有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