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833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风机、面框、面板、主控板和操作面板,底壳上有风机安装位,风机安装位上有进风孔;操作面板设置在底壳上;出风孔设置在底壳的后壁板和侧壁板上。存在问题是:只向一个方向出风,散热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它具有在底壳与面框结合处周向出风的特点,散热性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包括底壳、风机、面框、面板、主控板和操作面板,底壳上有风机安装位,风机安装位上有进风孔;操作面板设置在底壳上;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面框包括水平环板、筒体部和筋板,筋板的顶表面与水平环板连接、外侧面与筒体部连接,筋板的下端有插接槽;水平环板上设置有连接柱;

所述底壳的周向壁板的内表面上有梯级,底板上有出风腔、环绕出风腔设置的线圈架支撑柱和连接座,出风腔内的底板上设置有风机安装位和主控板安装位;

底壳的上端插入筋板的插接槽,梯级支撑筋板的下端;螺钉穿过连接座与连接柱螺合;筒体部与底壳的外周向面之有出风间隙。

所述的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其特殊之处在于:所底壳的前端有一上开口的中空的操作面板座,操作面板座的上端面包括平面部和与后部的水平面有一锐角夹角的斜面部;平面部与底壳的上开口的端部有高度差;

所述操作面板包括平面部和翻边部,

所述面框的筒体部的前端设置有下开口的缺口,

操作面板的平面部与操作面板座的斜面部嵌合,翻边部与操作面板座的平面部嵌合;操作面板座的平面部插入面框的缺口处的筒体部内,缺口处的筒体部下端与操作面板的平面部嵌合。

所述的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底壳的四个角部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和底壳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用新型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室内空气从底壳的底部进入,风机转动,将室内空气吹向线圈盘,与此同时,将风机腔的热量带走,从面框与底壳相结合四个面处排出热风,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出风孔隐藏,可以防止外界水进入底壳,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A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周向散热式电磁炉,包括底壳1、风机(图中未示出)、面框2、面板3、主控板和操作面板4,底壳1上有风机安装位11,风机安装位11上有进风孔;操作面板4设置在底壳1上。

所述面框2包括水平环板21、筒体部22和筋板23,筋板23的顶表面与水平环板21连接、外侧面与筒体部22连接,筋板23的下端有插接槽;水平环板21上设置有连接柱24;

所述底壳1的周向壁板的内表面上有梯级11,底板上有出风腔12、环绕出风腔12设置的线圈架支撑柱13和连接座14,出风腔12内的底板上设置有风机安装位121和主控板安装位122;

底壳1的上端插入筋板23的插接槽内,梯级11支撑筋板23的下端;螺钉穿过连接座14与连接柱24螺合,连接柱24的下端插入连接座14上的端的沉孔内;筒体部22与底壳1的外周向面之有出风间隙5。线圈盘位于出风腔12的上方;

使用时,风机转动,室内空气经风机安装位121处的进风孔进入出风腔,风机的出风端与线圈盘直接相对;出风腔的空气经线圈盘,进入面板、底壳的空间内,然后出风间隙5排出,空气离开出风腔12的同时,将主控板上的热量带走。

所底壳1的前端有一上开口的中空的操作面板座6,操作面板座6的上端面包括平面部61和与后部的水平面有一锐角夹角的斜面部62;平面部61与底壳1的上开口的端部有高度差;

所述操作面板4包括平面部41和翻边部42,

所述面框2的筒体部22的前端设置有下开口的缺口25,

操作面板4的平面部41与操作面板座6的斜面部61嵌合,翻边部42与操作面板座6的平面部62嵌合;操作面板座6的平面部62插入面框2的缺口25处的筒体部22内,缺口25处的筒体部22下端与操作面板4的平面部41嵌合。

所述底壳1的四个角部设置有支撑脚7,支撑脚7和底壳1一体成型制成。

采用这样的结构,风机转动,室内空气从前端、后端和二个侧部进入,然后经进风孔进入进风腔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