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1754阅读:15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供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



背景技术:

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等,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节能潜力巨大。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大量的废热、余热未能有效利用而被白白浪费掉,这种现象主要是热能回收装备技术落后造成的。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热能的需求日益增大,各地的热力企业提供的热水或蒸汽管网供用距离和覆盖面有限,一些无法获得热力供用的用户需要自建燃煤、燃油以及燃气锅炉等来产生热能,涉及环保、安全、热能利用率低、生产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同时存在不同温度的废热水、废气等,需要采用合理手段同时进行不同温度梯度余热的回收。如果将工业余热或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量以一种经济、灵活的形式收集储存并供给小型锅炉用户,不仅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用户成本,而且能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利国利民。

针对上述问题,移动供热技术在近几年兴起发展。移动供热技术就是利用具有储热装置的车辆将工业余热回收并运输一定距离至热用户处使用,这摒弃了依靠管道输送热量的模式,能经济、灵活地将位置分散、时间不连续、不稳定的液态、气态等形式的余热收集、储存并以配送的形式将热量供给分散的用户,是余热回收和热量输送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能够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已有一些基于相变储热技术进行移动供热的设备或装置,如中国专利CN1854614A公开的《移动式供热站》、CN 102322760A公开的《智能化车载移动式相变蓄热供热系统》、CN 101968240A公开的《一种利用相变蓄热球的移动供热装置与方法》、CN102910104A公开的《一种复合式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等,但现有的这些设备或装置存在一些明显的技术缺陷和不足,具体包括:(1)设备或装置中常规的换热结构决定了其可利用的换热流体种类单一,应用范围小;(2)不具备自动监控系统或不完善,对多种热力参数的换热流体自动适应、调控能力差,在热源或用户端需要额外配备换热器、离心泵等设备来增加换热流体的稳定性和可用性;(3)设备或装置的换热结构缺陷导致充、放热过程中存在二次甚至三次换热,换热效率低下;(4)设备或装置内部相变储热材料的封装结构较复杂,导热系数低,制造成本较高;(5)设备或装置内部相变储热材料的体积占比有限,使其储热密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使之具有整体结构简单,空间利用率高,储能密度高,换热效率高,智能化控制,运行稳定安全可靠,便于维护及运行管理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如下实现的,一种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由承载汽车、储热装置、外部管路及设备以及自动监控系统构成。其特点是所述承载汽车包括牵引车和车厢,所述牵引车和车厢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所述储热装置、自动监控系统置于承载汽车的车厢内,所述外部管路及设备、自动监控系统位于储热装置外部,所述储热装置、外部管路及设备和自动监控系统外部包裹有保温材料。

所述储热装置包括蓄热箱、换热管、相变储能材料、分布管、洁净流体输入管、挡液板,所述蓄热箱通过基座固定在所述车厢内,所述蓄热箱的外部包裹有保温材料,内部填充相变储能材料,所述换热管、分布管、洁净流体输入管、挡液板设置在蓄热箱的内部,所述换热管为U型盘管,所述分布管上均匀开有多个喷口,分布管上连接有用于接入蒸汽等热源的所述洁净流体输入管,所述挡液板通过蓄热箱上部的内壁垂直固定在蓄热箱内部,所述蓄热箱的外侧设置有人孔,所述人孔上设置有盖子,便于检修。

所述外部管路及设备包括注料管、泄压管、换热管出口管、换热管进口管、循环泵、出料管及其控制阀门,所述注料管和泄压管设置在所述蓄热箱的顶部,所述注料管上设置有注料阀,所述泄压管上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洁净流体输入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调节阀,所述换热管出口管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所述换热管进口管上设置有第三电动调节阀,所述洁净流体输入管可与洁净余热源直接连接,与所述相变储能材料进行直接热交换,所述换热管进口管、换热管出口管可与余热源、热用户之间进行对接,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换热管进口管上,所述蓄热箱的下部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置有出料阀。

所述自动监控系统包括自动控制器、信号线、第一参数监测模块、第二参数监测模块、第三参数监测模块、第四参数监测模块,所述第一参数监测模块、第二参数监测模块设置在所述蓄热箱的内部,所述第三参数监测模块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出口管上,所述第四参数监测模块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进口管上,所述第一参数监测模块、第二参数监测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参数监测模块、第四参数监测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自动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参数监测模块、第二参数监测模块、第三参数监测模块、第四参数监测模块、第一电动调节阀、第二电动调节阀、第三电动调节阀、注料阀、出料阀和循环泵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自动控制器根据所述参数模块提供的换热流体的温度、压力及流量参数和相变储能材料的温度及压力,在储热装置充/放电过程中自动控制上述电动调节阀、循环泵等设备的动作,确保供热车安全、高效的运行。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利用热电厂、钢铁厂等高耗能单位以蒸汽形式排放的余热和废热,为热能用户提供热水供应和供暖服务,具有整体结构简单、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储能密度高,换热效率高,智能化控制,运行稳定安全可靠,便于维护及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战略之际,本实用新型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牵引车,2-蓄热箱,3-相变储能材料,4-注料管,5-注料阀,6-换热管,7-第一参数监测模块,8-分布管,9-车厢,10-信号线,11-第二参数监测模块,12-泄压阀,13-泄压管,14-自动控制器,15-第一电动调节阀,16-洁净流体输入管,17-换热管出口管,18-第三参数监测模块,19-第二电动调节阀,20-换热管进口管,21-循环泵,22-第四参数监测模块,23-第三电动调节阀,24-人孔,25-出料管,26-出料阀,27-基座,28-挡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一种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由承载汽车、储热装置、外部管路及设备以及自动监控系统构成。其特点是所述承载汽车包括牵引车和车厢,所述牵引车1和车厢9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所述储热装置、自动监控系统置于承载汽车的车厢9内,所述外部管路及设备、自动监控系统位于储热装置外部,所述储热装置、外部管路及设备和自动监控系统外部包裹有保温材料。

所述储热装置包括蓄热箱2、换热管6、相变储能材料3、分布管8、洁净流体输入管16、挡液板28,所述蓄热箱2通过基座27固定在所述车箱9内,所述蓄热箱2的外部包裹有保温材料,内部填充相变储能材料3,所述换热管6、分布管8、洁净流体输入管16、挡液板28设置在蓄热箱2的内部,所述换热管6为U型盘管,所述分布管8上均匀开有多个喷口,分布管8上连接有用于接入蒸汽等热源的所述洁净流体输入管16,所述挡液板28通过蓄热箱2上部的内壁垂直固定在蓄热箱2内部,所述蓄热箱2的外侧设置有人孔24,所述人孔24上设置有盖子,便于检修。

所述外部管路及设备包括注料管4、泄压管13、换热管出口管17、换热管进口管20、循环泵21、出料管25及其控制阀门,所述注料管4和泄压管13设置在所述蓄热箱2的顶部,所述注料管4上设置有注料阀5,所述泄压管13上设置有泄压阀12,所述洁净流体输入管16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调节阀15,所述换热管出口管17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19,所述换热管进口管20上设置有第三电动调节阀23,所述洁净流体输入管16可与洁净余热源直接连接,与所述相变储能材料3进行直接热交换,所述换热管进口管20、换热管出口管17可与余热源、热用户之间进行对接,所述循环泵21设置在所述换热管进口管20上,所述蓄热箱2的下部设置有出料管25,所述出料管25上设置有出料阀26。

所述自动监控系统包括自动控制器14、信号线10、第一参数监测模块7、第二参数监测模块11、第三参数监测模块18、第四参数监测模块22,所述第一参数监测模块7、第二参数监测模块11设置在所述蓄热箱2的内部,所述第三参数监测模块18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出口管17上,所述第四参数监测模块22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进口管20上,所述第一参数监测模块7、第二参数监测模块11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参数监测模块18、第四参数监测模块22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自动控制器14与所述第一参数监测模块7、第二参数监测模块11、第三参数监测模块18、第四参数监测模块22、第一电动调节阀15、第二电动调节阀19、第三电动调节阀23、注料阀5、出料阀26和循环泵21通过信号线10连接。所述自动控制器14根据所述参数模块提供的换热流体的温度、压力及流量参数和相变储能材料的温度及压力,在储热装置充/放电过程中自动控制上述电动调节阀、循环泵等设备的动作,确保供热车安全、高效的运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