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6839发布日期:2019-01-16 07:0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公知有搭载了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该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具有作为传热管的形状而言剖面形状为将长方形倒角后的形状的扁平管等。在此,将使用了扁平管的热交换器称为“扁平管热交换器”。

作为扁平管热交换器,公知有从翅片的宽度方向的一端起沿宽度方向形成u字形状的切口,并将扁平管压入至该切口的结构。在扁平管热交换器中,传热管将一根扁平管弯曲加工为u字状。扁平管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热交换部,它们将多个扁平管以扁平形状的长度方向对齐的方式排列,并将多个翅片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排列安装于扁平管。若从沿着翅片的长度方向观察,扁平管热交换器通常被弯曲为l字状或コ字状。

若将使用了相同长度的扁平管的热交换器排列多列并弯曲为l字状,则在位于l字弯曲的外侧的热交换器和位于内侧的热交换器中,弯曲半径不同。因此在位于弯曲的内侧的交换器与位于外侧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的一方的端部亦即u字弯曲加工后的部分(以下亦称为“发夹式弯头部”)或另一方的端部亦即集管连接部分的位置不对齐。在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中,构成为将多列热交换部以使一方的端部亦即发夹式弯头部对齐的方式排列。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8236号公报

在现有的扁平管热交换器中,若在扁平管的发夹式弯头部未对齐的状态下排列,则位于l字弯曲的外侧的上游侧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和位于l字弯曲的内侧的下游侧热交换器的翅片重叠地配置于风路。若该扁平管热交换器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中作为蒸发器使用,则空气也通过与下游侧热交换器的翅片重叠的上游侧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并在扁平管的发夹式弯头部产生结露。在低温外部空气条件下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在扁平管的发夹式弯头部会结霜。

空调装置在低温外部空气条件下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交替地反复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扁平管配置为使成为u字形状的部分的一方的直线部分位于上方,并使另一方的直线部分位于下方,附着于发夹式弯头部的上方的直线部分的水分,沿着发夹式弯头部的u字形状的圆弧形状部分向下方的直线部分流动。另外,扁平管在剖面形状下,由于使宽度较宽的平坦部朝向上下方向,因而流到发夹式弯头部的下方的直线部分的水分难以从平坦部流下滴落,因而水分容易存积。在扁平管的发夹式弯头部结霜的情况下,霜因除霜运转而融化,但若融化的水分未从扁平管上流尽而是残留,则结露水在制热运转时冻结而形成冰。

若该冰在除霜运转时一部分未完全融化,则水分还会汇集于该处并在制热运转时冻结。而且在反复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的过程中,冰逐渐成长。热交换器配置为使成为发夹式弯头部的u字形状的部分的一方的直线部分位于上方,而使另一方的直线部分位于下方,成长后的冰成长为将上下的直线部分连接起来。成长后的冰压迫扁平管,存在导致管的破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内容中,热交换器配置为使多列热交换部各自的发夹式弯头部对齐,但各个热交换部的翅片部,翅片与翅片之间的空间狭窄,与发夹式弯头部相比空气难以通过。因此吸入到室外机的空气也流动至空气容易通过的发夹式弯头部,与上述现有的扁平管热交换器同样产生结霜。因此存在附着于扁平管的水分冻结成冰,并因冰的生长而导致管被破坏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将附着于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而生长的冰造成的传热管的破坏防患于未然。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具备:风路,其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室外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风路;室外机风扇,其将空气导入至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以及风路遮挡物,其阻挡所述风路的一部分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具备:传热管,其供制冷剂在内部通过;和翅片,其安装于所述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具有发夹式弯头部,该发夹式弯头部是传热管弯曲折回的部分且是未安装所述翅片的部分,所述风路遮挡物覆盖所述发夹式弯头部。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遮挡向发夹式弯头部流动的空气,抑制在发夹式弯头部的结霜以及冻结。另外,风路遮挡物不会遮挡热交换器的翅片部分,因此不会使热交换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在内的制冷剂回路的回路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室外机的外观罩部件取下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a-a剖面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b-b剖面的说明图。

图7是图4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的放大图。

图10是改变图7所示的风路遮挡物的高度后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水平剖面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发夹式弯头部周边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的制冷剂回路10的回路图。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10>

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具有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借助制冷剂配管而依次连接压缩机11、流路切换装置14、室外热交换器90、减压装置12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3而构成制冷循环回路。制冷剂回路10中用虚线包围的部分表示室外机100。室外机100具备压缩机11、流路切换装置14、室外热交换器90以及减压装置12,在室外热交换器90附近设置有用于将空气送入室外热交换器90的室外机风扇60。另外,制冷剂回路10中用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表示室内机101。室内机101具备室内热交换器13,在室内热交换器13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的空气送入室内热交换器13的室内机风扇15。

压缩机11吸引并压缩制冷剂以使其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由涡旋式压缩机、叶片型压缩机等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4根据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等运转模式来进行制热流路与制冷流路的切换,例如由四通阀组成。流路切换装置14在制热运转时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13连接,并且将室外热交换器90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此时,制冷剂在图1的制冷剂回路图中的流路切换装置14的用实线表示的路径流动。另一方面,流路切换装置14在制冷运转时将压缩机1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90连接,并且将室内热交换器13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此时,制冷剂在图1的制冷剂回路图中的流路切换器的用虚线表示的路径流动。另外,对使用了四通阀作为流路切换装置14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多个二通阀等组合而构成。

室外热交换器90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90附近的室外机风扇60将外部空气向室外热交换器90送风。

减压装置12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3与室外热交换器90之间,通过调整流量来调整制冷剂的状态。例如由节流装置、通过开闭来进行制冷剂的流动的导通、断开的开闭阀等构成。

<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的动作例进行说明。首先,对室外热交换器90作为蒸发器进行动作的制热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图1中,在制热时制冷剂向附图中的用实线表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流路切换装置14也使制冷剂在用实线表示的路径流动。制冷剂在压缩机1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4向室内热交换器13流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1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3中散热,并从气体冷凝为液体。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13中散出的热,对设置有室内机101的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13中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3向减压装置12流入,通过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减压后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90流入,通过从由室外机风扇60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90的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并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4被压缩机11吸入。

<制冷运转以及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

接下来,对室外热交换器90作为冷凝器进行动作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的制冷剂回路10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制冷时,制冷剂向图中用虚线表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流路切换装置14也使制冷剂在用虚线表示的路径流动。制冷剂在压缩机1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4向室外热交换器90流入。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90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外机风扇60输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从气体冷凝为液体。在室外热交换器90中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90向减压装置12流入,通过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减压后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13流入,并与由室内机风扇15送入的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4向压缩机11被吸入。

<室外机100的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2所示的室外机100的外观罩部件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2的a-a剖面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表示的x、y、z方向分别对应。

例如,室外机10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壳体。即,如图2所示,室外机100具备构成室外机100的壳体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面板51、构成壳体的侧面侧的侧面面板52、构成壳体的顶面侧的顶面面板53。另外,如图4所示,室外机100具备对室外机100的背面侧以及与侧面面板52对置的一侧的侧面侧进行覆盖的背面面板55。背面面板55设置有将空气取入至室外机100的内部的空气吸入口59。在室外机100的前表面面板51设置有将空气向外部排出的空气吹出口62。空气吹出口62由风扇保护件61覆盖外侧。另外,室外机100的壳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而是能够适当地变更。前表面面板51等构成室外机100的壳体的各面板可以组合而形成为一体。另外,各面板还可以由多个独立的面板构成。

室外机100的内部空间由分隔件64分隔为机械室80和风路63。在机械室80收纳有压缩机11、减压装置12以及流路切换装置14。在风路63的上游侧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90,在下游侧配置有室外机风扇60。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90的一端配置于机械室80内。在室外热交换器90的配置于机械室80内的一端设置有接头部6e。接头部6e与室外热交换器90的各传热管1的一端连接。在图3和图4中省略图示,但配置于机械室80内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接头部6e通过制冷剂配管而与减压装置12、流路切换装置14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

如图4中箭头所示,设置于风路63的室外机风扇60将室外机100的外部的空气从空气吸入口59吸入至内部,并从空气吹出口62吹出。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90从顶面侧观察时呈l字形,并沿着设置于背面面板55的空气吸入口59配置。即,室外热交换器90遍布风路63的整个区域配置为阻挡从空气吸入口59至空气吹出口62之间的空气的流动。通过这样构成,从空气吸入口59流入到室外机100内部的风路63的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90,与在室外热交换器90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从空气吹出口62吹出。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室外热交换器90弯曲为l字形状,但例如也可以是矩形的一个边开放的形状,即コ字形状的弯曲了2处以上的形状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90由两个热交换部构成,并由配置于风路63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配置于下游侧的下游侧热交换部92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分别通过将多个翅片2沿着传热管1的制冷剂流路以具有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排列安装而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以使排列有各自的翅片2的部分亦即翅片设置部7b重叠的方式,沿风路63的空气流动的方向排列配置。

在室外机100的下部配置有底座面板56,构成室外机100的壳体的底面侧。底座面板56对室外热交换器90、室外机风扇60以及收纳于机械室80的压缩机11、减压装置12、流路切换装置14等进行支承。

<室外热交换器90>

室外热交换器90如上述那样由两个热交换部构成,并由配置于风路63的上游侧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配置于下游侧的下游侧热交换部92构成。在实施方式1中,室外热交换器90由两列热交换部构成,但不限定于两列,也可以从风路63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排列配置三列以上热交换部。

<传热管1>

图5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侧的端部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上游侧热交换部91以及下游侧热交换部92构成为多个传热管沿z方向排列并将翅片2安装为与多个传热管1正交。从室外机100的顶面侧观察时,传热管1分别弯曲为l字形。翅片2在沿着弯曲为l字形的传热管1的制冷剂流路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多个翅片2彼此安装为具有规定的间隔。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传热管1分别构成为:从机械室80侧的端部亦即接头部6e向另一方的端部延伸并,在另一方的端部向下方弯曲折回,向机械室80返回。在另一方的端部处,传热管1不安装翅片2而是露出,并弯曲为u字形。将在另一方的端部露出的传热管1的一部分特别地称为发夹式弯头部6a。在一根传热管1中,接头部6e和发夹式弯头部6a之间的配管部6f配置于室外机100的上下且平行,从室外机100的顶面观察时,上下的配管部6f通过相同的路径。另外在图4中,配管部6f为虚线所示的部分,在该部分安装翅片2,成为翅片设置部7b。

如图4所示,在与连接有传热管1的发夹式弯头部6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设置有供省略图示的集管连接的接头部6e。传热管1的内部成为制冷剂的流路,制冷剂以从接头部6e侧流入、在发夹式弯头部6a折回、并返回至接头部6e侧的方式流动。对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各传热管1而言,制冷剂从配置于接头部6e侧的传热管1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流入,通过一方的配管部6f,在发夹式弯头部6a折回,通过另一方的配管部6f而返回至接头部6e侧,从室外热交换器90流出。另外作为在传热管1内流动的热交换介质,例如能够使用水、制冷剂、载冷剂等流体。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传热管1特别使用了扁平管。传热管1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对长方形的角倒圆后的形状,该长方形成为规定的纵横比。另外,传热管1由铝或铜等热传导性良好的空心金属管构成。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扁平管作为传热管1,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剖面形状为圆形的传热管。

<翅片2>

翅片2形成为薄的板状,形成有多个供传热管1插入的切缺部3。该切缺部3沿着翅片2的长度方向以一定间距形成有多个。如图3所示,翅片2的剖面形状具有对长方形的角倒圆后的形状。即,切缺部3为了能够供传热管1插入而形成为与传热管1的剖面形状匹配。对于翅片2而言,传热管1插入至切缺部3,在切缺部3例如通过焊接等与传热管1固定。翅片2沿着传热管1的长度方向,即传热管1的内部的制冷剂流路方向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但是在传热管1的发夹式弯头部6a的周边未安装翅片2,传热管1露出。

图6是表示图5的b-b剖面的说明图。翅片2的切缺部3从与翅片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的端部朝向另一方的端部延伸。在实施方式1中,切缺部3的风路63的上游侧开放。另外在图5中,省略切缺部3的表示。这样,借助对翅片2开槽后留下的板相连的部分亦即缘部2b,将传热管1配置为远离风路遮挡物50。因此能够防止在组装室外机100时风路遮挡物50与传热管1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发夹式弯头部6a的损伤。另外,在风路遮挡物50位于室外热交换器90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只要以使切缺部3的开放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式配置翅片2,就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室外热交换器90的配置>

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90配置于室外机100的内部的风路63,并沿着空气吸入口59配置。而且上游侧热交换部91以及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翅片设置部7b配置为覆盖空气吸入口59的整个区域。通过这样配置,从空气吸入口59流入的空气在多个翅片2之间通过,从而促进与在传热管1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

在实施方式1中,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配置为使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部对齐。换言之,对于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而言,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部的沿着传热管1的制冷剂流路的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发夹式弯头部6a配置在前表面面板51附近,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部配置为距前表面面板51具有规定的间隙p。另外,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配置有翅片2的部分的端部亦即翅片端部7a,也配置为使传热管1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对齐。翅片端部7a配置为距前表面面板51具有规定的距离q。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翅片端部7a的位置配置为对齐,由此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翅片2之间通过的空气,通过下游侧热交换部的翅片2。

<风路遮挡物50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1中,在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附近配置有风路遮挡物50。风路遮挡物50设置于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以阻挡风路63内的空气的流动的方式立设于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风路遮挡物50例如与壁面51a设置为一体。或者风路遮挡物50也可以通过螺丝固定等手段固定于壁面51a。

图7是图4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周边的放大图。

在实施方式1中,风路遮挡物50配置于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发夹式弯头部6a和翅片端部7a的下游侧。风路遮挡物50从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朝向设置有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翅片端部7a的方向延伸。风路遮挡物50距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的高度h设定为:从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至翅片端部7a为止的距离q以上。另外,风路遮挡物50以图6所示的剖面形状沿室外机100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设置为从风路的下游侧覆盖下游侧热交换部92所具有的多个发夹式弯头部6a全体。通过这样构成,从空气吸入口59流入的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90的翅片设置部7b侧。发夹式弯头部6a的风路63的下游侧被遮挡,因此空气不会流入。另外,风路遮挡物50不局限于设置为覆盖发夹式弯头部6a全体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在一部分设置切口而使发夹式弯头部6a的一部分未被覆盖。在该情况下,空气有可能流入发夹式弯头部6a的一部分而产生冻结,但由于局限于一部分发夹式弯头部6a,因此能够通过除霜运转的控制等来防止冻结。另外,即便在风路遮挡物50的一部分有切口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利用位于室外热交换器90附近的其他部件来堵塞切缺部。

另外,也可以使从壁面51a向风路63的内侧方向延伸的风路遮挡物50的前端部50a抵接与翅片设置部7b。还可以在使前端部50a和翅片设置部7b抵接的部分夹装橡胶片等干涉部件。通过这样构成,在翅片设置部7b与风路遮挡物50之间不产生供空气流动的间隙,能够提高抑制空气向发夹式弯头部6a流入的效果。

<比较例>

图8和图9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a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的放大图。另外,比较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a与室外机100不同点在于不设置风路遮挡物50。对于除此以外的结构,室外机100与室外机100a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共通的部分附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在空调装置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90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因此若在流入空气吸入口59的空气中含有较多湿气,则在室外热交换器90产生结露水。特别是在空气的温度低的情况下结露水冻结,从而霜附着于翅片2、传热管1。若霜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90,则翅片2堵塞而导致空气难以通过,因此热交换效率降低。于是,制冷循环的效率也下降,因此空调装置的空调能力降低。因此空调装置被控制为交替地反复进行制热运转和除霜运转,由此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90的霜融化,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

在比较例的室外机100a未设置风路遮挡物50,因此从空气吸入口59流入的空气容易通过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在发夹式弯头部6a未设置翅片2,但由于从空气吸入口59流入的空气与传热管1接触,因此结霜。附着于发夹式弯头部6a的霜因除霜运转而融化成为结露水,但如图8和图9所示,结露水的一部分保持附着于发夹式弯头部6a的上侧的水平部6b的状态而残留,流动的结露水也沿着发夹式弯头部6a的圆弧部6c向图8和图9中的箭头的方向流动,并流动至下侧的水平部6d。这样,在除霜运转时结露水9a、9b、9c、9d附着于发夹式弯头部6a的水平部6b、6d。

如上所述,若结露水9a、9b、9c、9d保持附着于发夹式弯头部6a的状态,空调装置切换至制热运转,则结露水9a、9b、9c、9d再次冻结。另外,对发夹式弯头部6a而言,因通过的空气而重新结霜。而且若空调装置再次切换为除霜运转,则在制热运转时附于发夹式弯头部6a的霜和在前次除霜运转时残留的结露水冻结而形成的冰融化。但是若在发夹式弯头部6a残留有未化尽的冰,则融化的霜、冰所得的结露水又附着于该冰并在制热运转时冻结,因此冰例如像图9的冰8a所示的那样逐渐变大,进而如冰8b所示的那样与存积于下侧的水平部6d上的结露水9d冻结而形成的冰相连。

如上述那样形成于发夹式弯头部6a的冰成长为将上侧的水平部6b与下侧的水平部6d相连,并在上下方向上压迫水平部6b和水平部6d。因此传热管1以被冰压迫的部分为起点而导致破坏。如上所述,比较例的室外机100a因不具有风路遮挡物50因而在发夹式弯头部6a产生冻结,并导致传热管1的破坏。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中,传热管1使用扁平管,由此结露水容易残留在传热管1上。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90使用扁平管的情况下,与使用剖面圆形的管作为传热管1的情况相比较,应对使空气不接触发夹式弯头部6a的必要性变高。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借助风路遮挡物50而变为空气难以通过发夹式弯头部6a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如比较例涉及的发夹式弯头部6a那样产生冻结。因此能够将传热管1的破损防患于未然。另外,风路遮挡物50设置为仅覆盖发夹式弯头部6a,即遮挡从翅片端部7a到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为止的范围的风路63。因此不会遮挡通过翅片2的空气,不会使室外热交换器90的性能降低。

图10是改变图7所示的风路遮挡物50的高度之后的图。

风路遮挡物50的距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的高度h设定为从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至翅片端部7a为止的距离q以上。如图10所示,将高度h设定得大于距离q,使风路遮挡物50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翅片2重叠,由此即便存在制造时的尺寸偏差,也能够抑制空气向发夹式弯头部6a流入。

(1)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具备:风路63,其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室外热交换器90,其设置于风路63;室外机风扇60,其将空气导入至室外热交换器90;以及风路遮挡物50,其阻挡风路63的一部分空气的流动。室外热交换器90具备:传热管1,其供制冷剂在内部通过;翅片2,其安装于传热管1。传热管1具有发夹式弯头部6a,该发夹式弯头部6a是弯曲折回传热管1的部分且是未安装翅片2的部分。风路遮挡物50覆盖发夹式弯头部6a。

另外,风路遮挡物50对风路63中的形成供发夹式弯头部6a配置的一侧的风路63的壁面51a、和供发夹式弯头部6a配置的一侧的翅片2的端面之间的空间进行遮挡。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能够抑制室外机100的外部空气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由于空气不流入发夹式弯头部6a,因此能够抑制在发夹式弯头部6a产生结露和结霜,进而能够防止发夹式弯头部6a冻结而损伤。

(2)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风路遮挡物50立设于形成供发夹式弯头部6a配置的一侧的风路63的壁面51a,风路遮挡物50距壁面51a的高度设定为:与从距壁面51a最近的翅片端部7a至壁面51a的距离q相同或大于距离q。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能够使翅片端部7a与风路遮挡物50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室外机100的外部的空气流入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

(3)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传热管1插入设置于翅片2的切缺部3,对于切缺部3而言,与翅片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端开放,并从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室外热交换器90使翅片2的另一端朝向配置有风路遮挡物50的一侧。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在风路遮挡物50与传热管1之间存在翅片2的缘部2b,因此风路遮挡物50与传热管1不直接接触。由此在室外机100组装时风路遮挡物50与传热管1也不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传热管1的损伤。

(4)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对风路遮挡物50而言,其前端部与翅片2抵接。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能够使翅片端部7a与风路遮挡物50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室外机100的外部的空气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

(5)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风路遮挡物50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90位于空气流动的下游侧。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能够获得与上述(1)同样的效果。

(6)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传热管1的特征在于,其剖面形状为扁平形状,并配置为使扁平形状的长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

通过这样构成,空调装置的室外机100有利于热交换,但能够使用难以除去结露水的扁平管作为传热管1。能够抑制相对于难以除去结露水的扁平管的结露、结霜,防止因发夹式弯头部6a的冻结所造成的损伤。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l字形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排列配置在风路6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因此若构成为使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部对齐,则传热管1的长度各自不同。在这样构成室外热交换器90的情况下,制造上部件个数增加,因此还能够实现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使用相同长度的传热管1。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的侧视图。图11中的(a)是室外热交换器90的传热管1的长度相同情况下发夹式弯头部6a的说明图。图11中的(b)是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改变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传热管1的长度的情况下发夹式弯头部6a的说明图。在图11中,用实线表示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传热管1,用虚线表示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传热管1。另外,为了使图示易懂,将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传热管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传热管1沿上下错开表示。

如图11中的(a)所示,若室外热交换器90构成为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使传热管1的长度相同并使翅片端部7a对齐,则位于弯曲为l字形的外侧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发夹式弯头部6a变短。另一方面,如图11中的(b)所示,若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改变传热管1的长度,则能够使翅片端部7a对齐并使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对齐。

如图11中的(a)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90构成为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使传热管1的长度相同并使翅片端部7a对齐的情况下,存在能够使用相同长度的传热管1的优点。但是如图11中的(a)所示,无法使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部对齐,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发夹式弯头部6a配置为比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发夹式弯头部6a更向图11的y方向缩进。使图11中的(a)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图11中的(b)的下游侧热交换部92各自构成为传热管1为相同长度的情况下,仅图11中的(a)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发夹式弯头部6a较短,因此发夹式弯头部6a的圆弧部6c接近翅片端部7a。于是,为了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和下游侧热交换部92使翅片端部7a对齐,原本能够比上游侧热交换部91安装更多翅片2的下游侧热交换部92也必须配合上游侧热交换部91减少翅片2的数量。由此,从上述可知,从热交换性能的观点考虑,室外热交换器90构成为将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传热管1的长度设定得比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传热管1的长度更长并使发夹式弯头部6a的端对齐较有利。

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00,对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改变了风路遮挡物50的位置。在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00中,以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变更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实施方式2的室外机200的各部,在各附图中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与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外机200的水平剖面的说明图。图13是图12的室外热交换器90的发夹式弯头部6a周边的放大图。另外图12所示的剖面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2中的a-a剖面。

在实施方式2中,风路遮挡物250配置于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发夹式弯头部6a的上游侧。风路遮挡物250与传热管1的长度方向即在传热管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平行地从前表面面板51朝向风路63的内侧延伸。另外,风路遮挡物250的距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的高度h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定为从前表面面板51到翅片端部7a为止的距离q以上。

另外,在图12和图13中,风路遮挡物250从前表面面板51的内侧的壁面51a立设,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风路遮挡物250与背面面板55一体地形成。即,风路遮挡物250只要能够遮挡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发夹式弯头部6a的上游侧、抑制空气向从前表面面板51至翅片端部7a之间的空间流入即可。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翅片2的切缺部3设置为使下游侧开放,如图12和图13所示,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传热管1配置为靠近下游侧。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同样,传热管1配置为从风路遮挡物250空出距离,因此能够防止传热管1与风路遮挡物250接触所造成的损伤。

<实施方式2的效果>

(7)根据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00,风路遮挡物250相对室外热交换器90位于上述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所述的(1)~(6)相同的效果。另外,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200能够防止空气向更容易产生结露、结霜的上游侧热交换部91流入,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相比较,抑制冻结的效果高。此外室外机200的风路遮挡物250遮挡风路63的上游侧,因此能够防止从室外机200外部飞来的污物、雪、水等的侵入。由此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机100相比,室外机200不仅抑制空气向发夹式弯头部6a流入,而且由于也能够防止其他飞来物的侵入,因此防止发夹式弯头部6a损伤的效果较高。

另外,将风路遮挡物250配置于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上游侧,由此存在通过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翅片2后的空气从上游侧热交换部91与下游侧热交换部92之间流入至下游侧热交换部92的发夹式弯头部6a的情况。但是通过上游侧热交换部91的翅片2后的空气因在上游侧热交换部91进行热交换而被除湿,因此即便流入发夹式弯头部6a也难以产生结霜。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使风路遮挡物250的前端部250a与翅片2抵接,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空气向发夹式弯头部6a流入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1…传热管;2…翅片;2b…缘部;3…切缺部;4…压缩机;6a…发夹式弯头部;6b…水平部;6c…圆弧部;6d…水平部;6e…接头部;6f…配管部;7a…翅片端部;7b…翅片设置部;8a…冰;8b…冰;9a…结露水;9b…结露水;9c…结露水;9d…结露水;10…制冷剂回路;11…压缩机;12…减压装置;13…室内热交换器;14…流路切换装置;15…室内机风扇;50…风路遮挡物;50a…前端部;51…前表面面板;51a…壁面;52…侧面面板;53…顶面面板;55…背面面板;56…底座面板;59…空气吸入口;60…室外机风扇;62…空气吹出口;63…风路;64…分隔件;80…机械室;90…室外热交换器;91…上游侧热交换部;92…下游侧热交换部;100…室外机;100a…室外机;101…室内机;200…室外机;250…风路遮挡物;250a…风路遮挡物;h…高度;p…间隙;q…距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