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180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为常用的制冷设备。其中,现有中的空调器的连接管通常位于壳体的侧边上,因此在对空调器进行安装时,接管的操作空间较小,并对空调器的接管操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接管操作空间较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位于换热器本体的侧边上的连接管,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换热器设置在壳体本体内,连接管端部突出于壳体本体;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本体的前侧,盖板遮挡连接管,以使盖板与壳体本体分离后,增大连接管的端部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地,盖板和壳体本体之间设置有固定结构。

进一步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孔,设置在壳体本体上;第二连接孔,设置在盖板上;连接螺钉,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

进一步地,壳体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块,第一连接孔设置在连接块上,盖板上设置有连接凸起,第二连接孔设置在连接凸起上,连接块与连接凸起抵接设置,并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齐。

进一步地,盖板和壳体本体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

进一步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设置在壳体本体上,第一连接板沿平行于盖板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插槽;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均设置在盖板上,第二连接板沿平行于盖板的方向延伸,第三连接板与盖板呈角度地设置,安装盖板时,第三连接板插入至插槽内,且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至少部分重合。

进一步地,定位结构还包括:定位凸筋,设置在盖板上;定位槽,设置在壳体本体上,定位凸筋伸入至定位槽内。

进一步地,壳体本体包括:基座,换热器设置在基座上;底壳,设置在基座上并位于基座的下方;出风框基板,设置在底壳上,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出风框基板上,其中,连接块设置在出风框基板的朝向盖板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壳体本体包括:基座,换热器设置在基座上;底壳,设置在基座上并位于基座的下方;出风框基板,设置在底壳上,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出风框基板上,其中,第一连接板和定位槽均设置在出风框基板的朝向盖板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设置在基座的侧端的侧板,侧板遮盖连接管。

进一步地,底壳和出风框基板之间设置有连接件,以使出风框基板能够沿背离底壳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滑动导轨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空调器进行接管操作时,将盖板从壳体本体拆卸下来,从而使连接管露出,进而增大接管操作的操作空间。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接管操作空间较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底壳、出风框基板和盖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盖板和出风框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出风框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d处放大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基座、换热器和底壳的主视分解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基座、换热器和底壳的侧视分解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壳体本体;111、基座;112、底壳;113、出风框基板;12、盖板;121、连接凸起;13、侧板;20、换热器;21、换热器本体;22、连接管;30、固定结构;31、第一连接孔;32、第二连接孔;40、连接块;50、定位结构;51、第一连接板;52、插槽;53、第二连接板;54、第三连接板;55、定位凸筋;56、定位槽;6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内的换热器20。换热器20包括换热器本体21以及位于换热器本体21的侧边上的连接管22。其中,壳体10包括壳体本体11和盖板12。换热器20设置在壳体本体11内,连接管22端部突出于壳体本体11。盖板12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本体11的前侧,盖板12遮挡连接管22。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空调器进行接管操作时,将盖板12从壳体本体11拆卸下来,从而使连接管22露出,进而增大接管操作的操作空间。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接管操作空间较小的问题。

进一步地,从图2可以看到,本实施例的换热器20的连接管22设置在换热器本体21的两侧。其中,换热器本体21包括翅片等换热结构。连接管22的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后,在朝向沿背离换热器本体21的纵向延伸。也即当换热器20安装在壳体本体11上时,连接管22的开口朝向背离壳体本体11的方向。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盖板12和壳体本体11之间设置有固定结构30。固定结构30将盖板12固定在壳体本体11上。当需要对空调器进行接管操作时,将盖板12从壳体本体11上拆卸下来。当接管操作完成后,通过固定结构30将盖板12固定在壳体本体11上。

如图5至图9所示,固定结构30包括第一连接孔31、第二连接孔32以及连接螺钉。其中,第一连接孔31设置在壳体本体11上。第二连接孔32设置在盖板12上。连接螺钉穿设在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内。具体地,当需要对空调器进行接管操作时,将连接螺钉从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旋出,此时可以将盖板12从壳体本体11上拆卸下来。当完成接管操作后,将盖板12定位在壳体本体11上,并将连接螺钉旋入至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内,从而将盖板12固定在壳体本体11上。

当然,固定结构30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固定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的常用固定结构,例如卡扣结构,插销结构等。

如图6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本体11上设置有连接块40,第一连接孔31设置在连接块40上。盖板12上设置有连接凸起121,第二连接孔32设置在连接凸起121上,连接块40与连接凸起121抵接设置,并且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对齐。

具体地,从图6可以看到,连接块40的上端连接在壳体本体11上,下端为自由端。连接块40的朝向盖板12的表面上设置有开口,第一连接孔31设置在连接块40上。

具体地,从图6可以看到,盖板12的朝向壳体本体11的表面上设置有连接凸起121。连接凸起121与连接块40相对设置。第二连接孔32设置在连接凸起121上并且贯穿连接凸起121。

根据上述结构,在安装盖板12时,将连接凸起121的侧面与连接块40的侧面抵接并且贴合,然后使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对齐。当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对齐后,将连接螺钉穿设在第一连接孔31和第二连接孔32内,从而将盖板12紧固在壳体本体11上。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盖板12和壳体本体11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0。具体地,在通过固定结构30将盖板12固定在壳体本体11上之前,盖板12通过定位结构50连接在壳体本体11上,进而便于后续的装配操作。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定位结构50包括第一连接板51、第二连接板53以及第三连接板54。其中,第一连接板51设置在壳体本体11上,第一连接板51沿平行于盖板12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板51上设置有插槽52。第二连接板53和第三连接板54,第二连接板53和第三连接板54均设置在盖板12上。具体地,第二连接板53沿平行于盖板12的方向延伸,第三连接板54与盖板12呈角度地设置。安装盖板12时,第三连接板54插入至插槽52内,且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3至少部分重合。从图7可以看到,第一连接板51形成在壳体本体11的凸筋上,并且第一连接板51的侧边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的插槽52。从图10可以看到,第三连接板54的第一端连接在盖板12上,第二端朝向壳体本体11延伸。第二连接板53连接在第三连接板54的第二端上。进一步地,为了加强结构,第二连接板53和第三连接板54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的三条边分别与盖板12、第二连接板53和第三连接板54连接。从图10可以看到,第二连接板53、第三连接板54和加强板之间形成了类似于立方体的相邻的且互相连接的三个表面的结构。优选地,第三连接板54的下方设置有加强筋。

基于上述结构,盖板12和壳体本体11的定位方式为:将盖板12靠近壳体本体11,并使第三连接板54与插槽52对齐,然后侧向移动盖板12,并使第三连接板54插入至插槽52内。

如图7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定位结构50还包括定位凸筋55和定位槽56。其中,定位凸筋55设置在盖板12上。定位槽56设置在壳体本体11上,定位凸筋55伸入至定位槽56内。具体地,在对盖板12进行定位操作时,先将定位凸筋55伸入至定位槽56内,并使第三连接板54与插槽52大致对齐,从而便于后面的找准操作。由于在安装盖板12时,操作人员无法从正面看到第三连接板54与插槽52的对齐情况,因此上述结构可以减小装配难度。

进一步优选地,从图7可以看到,在沿左右方向上(也即沿插槽52的开口方向),定位槽56包括一个较宽的第一槽段和较窄的第二槽段。在装配盖板12时,定位凸筋55先插入至第一槽段内。此时盖板12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沿上下移动,进而便于操作人员找准并使第三连接板54与插槽52对齐。当第三连接板54与插槽52对齐后,操作人员沿水平移动盖板,并使第三连接板54与插入至插槽52内,此时定位凸筋55滑入至第二槽段内。第二槽段的宽度与定位凸筋55的宽度适配,此时盖板12基本无法沿上下移动。

如图1、图3、图11以及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本体11包括基座111、底壳112以及出风框基板113。其中,换热器20设置在基座111上。底壳112设置在基座111上并位于基座111的下方。出风框基板113设置在底壳112上,盖板12可拆卸地设置在出风框基板113上。具体地,从图11和图12可以看到,换热器20安装在基座111上,底壳112装配在基座111的下侧并位于换热器20的下侧。出风框基板113安装在底壳112上。

如图4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连接块40设置在出风框基板113的朝向盖板12的表面上。连接块40设置在出风框基板113的侧边上。第一连接板51和定位槽56均设置在出风框基板113的朝向盖板12的表面上。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10还包括设置在基座111的侧端的侧板13,侧板13遮盖连接管22。具体地,侧板13盖设在基座111的侧边上,并从侧方将连接管22遮盖。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底壳112和出风框基板113之间设置有连接件60,以使出风框基板113能够沿背离底壳112的方向移动。具体地,当需要对风道部件进行维护时,将出风框基板113沿背离底壳112的方向移动,从而暴露出风道部件。当维护结束后,将出风框基板113推回至与底壳112抵接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连接件60为滑动导轨组件。滑动导轨组件使得出风框基板113移动顺畅,同时导向结构较为稳定。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