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2948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送风的多样性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现有的空调器,输出的风为风轮转动所输出,风轮在转动过程中,将气流聚集并一定程度上的压缩,使得输出的气流为聚集在一起气流。当聚集在一起的气流接触到人体时,使得用户觉得气压较大,长时间直吹不舒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使空调器送出的风更加分散柔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导风板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通风孔的导风板,多个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沿所述导风板的高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渐变。优选地,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或减小。优选地,所述导风板包括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上部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上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或减小;和/或,所述下导风板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下部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下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或减小;所述上导风板和所述下导风板相互独立设置。优选地,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自左至右逐渐增加或减小。优选地,所述述导风板包括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上部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上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自左至右逐渐增加或减小;和/或,所述下导风板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下部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下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自左至右逐渐增加或减小;所述上导风板和所述下导风板相互独立设置。优选地,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自所述导风板的中部向两端和/或两侧逐渐增加或减小。优选地,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多片,多片所述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排布,同一所述导风板上的通风孔的孔深方向相同或相异。优选地,同一所述导风板上的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相同,且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自位于所述出风口中部的导风板向两侧的导风板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包括上固定座、中固定座和下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顶部,所述中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中部,所述下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底部;所述上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上固定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下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下固定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固定座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上固定座开设有上轴孔,所述中固定座的相对两侧开设有中上轴孔和中下轴孔,所述下固定座上开设有下轴孔;所述上导风板的两端分别上轴孔和中上轴孔,所述下导风板两端转轴分别插入所述中下轴孔和下轴孔。优选地,所述中固定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和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背对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轴槽;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顶盖面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轴槽;所述第一轴槽和所述第二轴槽拼接形成中上轴孔和中下轴孔。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以及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风道;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壳体呈圆柱状设置。优选地,所述通风孔在所述导风板上排列呈多行或多列;相邻两行或两列的通风孔交错设置。优选地,所述通风孔包括扰流孔,所述扰流孔的孔径大于或者小于与其相邻的所述通风孔的孔径。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通风孔的孔深方向设置为不一致,并且渐变,使得换热后的气流在经过通风孔时,风向不相同,气流被进一步打散,使得气流更加柔合;同时,由于角度渐变,使得相邻量通风孔之间的风向相差逐渐变化,从而使得通过相邻通风孔的气流不会相互抵消,有效的保留了风能;同时,避免相邻两通风孔的气流相互摩擦,从而可以降低气流之间相互摩擦所产生的噪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空调柜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发明空调柜机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空调柜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空调柜机的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110出风口310上导风板组件320下导风板组件311上导风板321下导风板330上固定座340驱动电机350下固定座360通风孔370扰流孔150底座151第一轴槽160顶盖161第二轴槽500红外检测装置300导风板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下将主要描述空调器的具体结构。参照图1至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空调器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具有出风口110,所述出风口110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导风板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110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110流出的气流;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通风孔的导风板300,多个所述通风孔的孔深方向沿所述导风板300的高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渐变。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以空调柜机为例,空调柜机以贯流空调柜机为例。贯流空调柜机包括壳体100,进风组件、换热组件610、送风组件620以及导风组件,其中,进风组件、换热组件610、送风组件620以及导风组件均与壳体100固定连接。下面介绍上述各组件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壳体100沿上下方向呈柱状设置,壳体100的左侧、右侧和/或后侧开设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可以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壳体100的前侧开设有出风口110,出风口110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在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10之间形成有风道。进风组件可以包括进风格栅、过滤网等,进风组件沿进风口12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壳体100上对应进风口120的位置。换热组件610可以包括换热器611、换热器611支架以及电辅热等,换热组件610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对应出风口110设置于风道内。送风组件620可以包括贯流风轮621,用于驱动贯流风轮621的风轮电机等,其中,贯流风轮621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于风道内。送风组件620包括导风板组件、百叶组件,以及门体组件等等,其中,导风板组件、百叶组件以及门体组件均沿出风口1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壳体100上对应出风口110的位置,以引导贯流空调柜机的出风方向。导风板组件位于百叶组件和门体组件之间,当然,在一些实施中百叶组件和导风板组件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导风板300对应所述出风口110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110流出的气流;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通风孔360的导风板300,多个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沿所述导风板300的高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渐变。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逐渐改变,使得通风孔360的送风方向逐渐改变,在通风孔360打散气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气流分散,从而使得气流柔合,更加接近于自然风。值得说明的是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渐变的起点,可以为导风板300的任意一端、任意一侧,也可以从导风板300的中部向两端或者两侧渐变。当孔深方向从导风板300的中部同时向两端和两侧渐变时,气流呈弧面辐射或者聚集。当气流呈弧面辐射时,不仅仅使气流更加柔合,还使得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得到大幅增加。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设置为不一致,并且渐变,使得换热后的气流在经过通风孔360时,风向不相同,气流被进一步打散,使得气流更加柔合;同时,由于角度渐变,使得相邻量通风孔360之间的风向相差逐渐变化,从而使得通过相邻通风孔360的气流不会相互抵消,有效的保留了风能;同时,避免相邻两通风孔360的气流相互摩擦,从而可以降低气流之间相互摩擦所产生的噪音。下面具体介绍通风孔360孔深方向渐变的几种情形。第一种,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110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300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或减小。即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出风口1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从上至下逐渐增加,或者从下向上逐渐增加。此时,角度从大于0°开始,逐渐增加,最终可以增加至9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跨过90°后夹角又逐渐减小。第二种,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110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300的宽度方向自左至右逐渐增加或减小。即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出风口1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从左至右逐渐增加,或者从右至左逐渐增加。此时,角度从大于0°开始,逐渐增加,最终可以增加至9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跨过90°后夹角又逐渐减小。第三种,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1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自所述导风板300的中部向两端和/或两侧逐渐增加或减小。即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出风口1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从左至右逐渐增加,或者从右至左逐渐增加。此时,角度从大于0°开始,逐渐增加,最终可以增加至90°。其渐变的起点设置在导风板300的中部,使得孔深方向从导风板300的中部向四周辐射,从而使得气流也将呈辐射状送风。值得说明的是,导风板组件可以包括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且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均沿出风口1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出风口110处;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分别由不同的电机单独驱动,单独控制送风;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可以位于同一工作平面(工作平面并非绝对意义的平面,仅用于说明两组导风板的空间位置)内,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不同的工作平面内。此时,出风口110被分为上出风口111和下出风口112,分别由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控制送风。通过将导风板组件设置为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使得出风口110的上部和下部的送风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当导风板为无风感导风板时,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可以分别实现上出风口111和下出风口112的无风感送风。以导风板为无风感导风板为例,当在某一工况下,关闭下导风板组件320时,实现下出风口112的无风感送风,上出风口111的传统送风。在此过程中,风轮对上、下出风口112的送风速度相当,由于下出风口112出风受阻,使得风道下部的风压逐渐增加,当风道下部的风压大于上部风道的风压时,风道下部的气流将有一部分流向风道上部,使得风道上部的风压增加,从而使得上出风口111的出风风速得到增加,送风距离也得到增加。同理,当在某一工况下,关闭上导风板组件310时,实现上出风口111的无风感送风,上出风口111的传统送风。在此过程中,风轮对上、下出风口112的送风速度相当,由于上出风口111出风受阻,使得风道上部的风压逐渐增加,当风道上部的风压大于下部风道的风压时,风道上部的气流将有一部分流向风道下部,使得风道下部的风压增加,从而使得下出风口112的出风风速得到增加,送风距离也得到增加。当然,当上导风板组件310和下导风板组件320都关闭进行无风感送风时,整个风道内的风压都会增加。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导风板组件和下导风板组件相互独立设置,使得出风口上部和下部的送风相互独立,使得空调柜机上部和下部的送风方向可以不同,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控制空调上部和下部的出风方向,以满足用户对出风方向的需求;另外,当空调柜机的上部和下部的送风方向不同时,使得整个空调柜机同时送风的区域得到大幅增加,有利于增加同时送风区域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换热气流更好的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以提高送风制冷或制热的速度;另外,当关闭上导风板组件或者下导风板组件时,可以提高未关闭的导风组件的对应位置的送风速度,具体地,关闭上导风板组件时,可以提高下出风口的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当关闭下导风板组件时,可以提高上出风口的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有利于用户调节送风速度和送风距离。在上面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气流打散,所述导风板包括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所述上导风板311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上部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上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或减小;和/或,所述下导风板321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下部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下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高度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增加或减小;所述上导风板311和所述下导风板321相互独立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风板设置为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并且,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相互独立设置,使得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方向可以不同,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的通风孔360与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也可以不同,即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方向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因此,通过将导风板分为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使得气流可以更好的被打散,使得气流更加柔合。在上面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气流打散,所述述导风板包括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所述上导风板311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上部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上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自左至右逐渐增加或减小;和/或,所述下导风板321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下部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以引导自所述出风口下部流出的气流;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沿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自左至右逐渐增加或减小;所述上导风板311和所述下导风板321相互独立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风板设置为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并且,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相互独立设置,使得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在左右方向的出风方向可以不同的同时,上下方向的出风方向也会有所不同;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的通风孔360与出风口所在平面的夹角也可以不同。因此,通过将导风板分为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可以更好的配合孔深方向的变化,使得气流可以更好的被打散,使得气流更加柔合。为了更好的将气流打散,所述导风板的数量为多片,多片所述导风板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排布,同一所述导风板300上的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相同或相异。导风板300的数量为多个,不同导风板之间的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以相邻的两个导风板之间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不同为例。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实施例中的通风孔360孔深方向指的是单片导风板上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其孔深方向渐变也是基于单片导风板。而在此实施例中,通风孔360方向的渐变指的众多导风板通风孔360方向的渐变,此时,单片导风板上的孔深方向相同或相异,均可以实现多片导风板上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的渐变(只需相邻导风板的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存在渐变即可)。通过将相邻两导风板的孔深方向设置不同,使得相邻导风板的导风方向不同,从而使得经过相邻导风板的流向不同,使得用户可以感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微气流,更加接近于自然风,使得用户更加舒适。为了更好的将气流打散,并排布气流的流向,同一所述导风板上的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相同,且所述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与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自位于所述出风口中部的导风板向两侧的导风板逐渐增大。即每一导风板的通风孔360的孔深方向相同,并且孔深方向与出风口所在面的夹角自中间导风板向两侧的导风板逐渐增加。当空调面板包括上导风板311和下导风板321时,所述空调器包括上固定座、中固定座和下固定座;所述上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顶部,所述中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中部,所述下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底部;所述上导风板311的一端与所述上固定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下导风板321的一端与所述下固定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固定座转动连接。所述上固定座开设有上轴孔,所述中固定座的相对两侧开设有中上轴孔和中下轴孔,所述下固定座上开设有下轴孔;所述上导风板311的两端分别上轴孔和中上轴孔,所述下导风板321两端转轴分别插入所述中下轴孔和下轴孔。所述中固定座包括:底座150,所述底座150和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50背对所述壳体10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轴槽151;顶盖160,所述顶盖160与所述底座150可拆卸连接,所述顶盖160面向所述底座15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轴槽161;所述第一轴槽151和所述第二轴槽161拼接形成中上轴孔和中下轴孔。下面具体介绍上导风板311组件310和下导风板321组件320的安装和连接关系。所述上导风板311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通风孔360的上导风板311,所述上导风板311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下导风板321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通风孔360的下导风板321,所述下导风板321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上导风板311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上导风板311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下导风板321的数量为多块,多块所述下导风板321沿所述出风口的宽度方向排列。具体地,上导风板组件310包括上导风板311、上固定座330以及用于驱动上导风板311转动的驱动电机340,上导风板311和驱动电机340分别设置于上固定座330的两侧,驱动电机340固定设置在上固定座330上,且驱动电机340的转轴与一上导风板311的转轴固定连接,以驱动一上导风板311转动。上导风板3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上导风板311沿上固定座330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一上导风板311一端的转轴与延伸至上固定座330的轴孔内。多个上导风板311之间通过连杆连接,当其中一上导风板311转动时,通过连杆驱动其它上导风板311转动。上导风板311上开设若干沿其厚度方向的通风孔,通风孔贯穿上导风板311。当换热后的气流穿过上导风板311时,使通过上导风板311的气流非常柔合,或者说,有微风感或无风感,但是有可以将冷能或者热能传递至室内空气。值得说明的是,出风口110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多个上导风板311分别竖直延伸且在水平方向上分布设置,每个上导风板311形成为片状,每个上导风板311具有与出风口110所在的出风口110竖直面成夹角的状态。夹角的度数范围可以有很多,以具有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为例,在第一角度内,每相邻两个上导风板311接触以使风道内的空气从所述多个上导风板311上的通风孔吹出。在第一角度,每相邻两个上导风板311中的其中一个上导风板311的一部分搭在另一个所述上导风板311上。在第二角度内,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成夹角,且每相邻的两个上导风板311之间具有间隙,风道内的至少一部分空气从每个上导风板311上的多个通风孔吹向与其对应的间隙后吹出所述出风口110。当然,也可以直接从风道经过间隙吹出。当相邻上导风板311之间的间隙较大时,无风感效果较弱;当相邻上导风板311之间的间隙较小时,无风感效果较强。因此,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无极调节,即其范围为0~180度,不同的角度对应不同的工况需求。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110竖直面的形状与机壳的形状相关,出风口110竖直方向上延伸方向为曲线,和出风口110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为曲线,可以相互独立存在。以出风口110竖直方向上延伸方向为曲线和出风口110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为曲线同时存在为例。当出风口110在水平方向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为曲线时,则出风口110竖直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也为曲线,此时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成夹角指的是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相应位置处的竖直切线之间具有夹角。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出风口110竖直面还可以形成为平面。由于多个上导风板311可以在出风口110内转动,因此出风口110具有导风状态和覆盖状态,在导风状态时,多个上导风板311打开出风口110,风道内的空气在多个上导风板311的导引下从出风口110吹出。在覆盖状态时,多个上导风板311转动至使得相邻的两个上导风板311接触或者具有间隙,在该情况下,由于多个上导风板311的阻挡情况,风道内的大部分风从每个上导风板311上的多个通风孔吹出,从而由于出风通道的减小,降低风速,同时多个通风孔将风打散,使得从出风口110吹出的风柔和,人体感受到的风感较低。具体而言,在第一角度内,每相邻两个上导风板311接触以使风道内的空气从多个上导风板311上的通风孔吹出。也就是说,在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的夹角为第一角度时,每相邻两个上导风板311接触而覆盖出风口110,由于相邻的两个上导风板311之间接触而接近无间隙状态,因此风道内的风从每个上导风板311的多个通风孔吹出出风口110。其中为了进一步保证两个上导风板311之间的无间隙状态,在第一角度,每相邻两个上导风板311中的其中一个上导风板311的一部分搭在另一个上导风板311上,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上导风板311的一部分处于重叠状态。在第二角度内,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成夹角,且每相邻的两个上导风板311之间具有间隙,风道内的至少一部分空气从每个上导风板311上的多个通风孔吹向与其对应的间隙后吹出出风口110。也就是说,在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的夹角为第二角度时,每相邻的两个上导风板311之间不接触而具有间隙,风道内的风在吹向出风口110时,一部分风会直接流经该间隙,另一部分风从每个上导风板311的多个通风孔流向该间隙,从而从多个通风孔流向该间隙的风会扰乱直接流向间隙的风的方向和速度,起到扰流的作用,从而使得从出风口110吹出的风柔和。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可以根据空调柜机的具体结构例如上导风板311的具体尺寸进行具体设定,这里就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第一角度为0度-5度,第二角度为10度-20度。可以理解的是,每个上导风板311与出风口110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度,指的是上导风板311平行于出风口110竖直面,上导风板311与出风方向呈垂直状态以阻挡风的流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柜机,通过在每个上导风板311上设有多个通风孔,且多个上导风板311可转动,从而可以将多个上导风板311转动至覆盖出风口110的状态,使得风道内的大部分空气从通风孔吹出出风口110,降低了风速且打散风的流向,使得从出风口110吹出的风柔和而提高体感舒适度。具体地,底座150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或者与壳体100一体成型设置,以与壳体100一体成型设置为例。底座150上背对风道的一侧,开设置有第一轴槽151151,第一轴槽151151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以圆弧形为例。顶盖160160与底座15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等,以通过卡扣定位并通过螺钉紧固为例。顶盖160160上对应第一轴槽15115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轴槽161161,第二轴槽161161与第一轴槽151151围合形成孔,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孔、椭圆形孔、三角形孔等等。可以理解的是,结合上面的实施例,孔可以为供上导风板311下端转动连接的中上轴孔,和/或,为供下导风板321上端转动连接的中下轴孔。中上轴孔和中下轴孔的数量为多个,均沿底座150的长度方向排列。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固定座可以与出风框固定连接。值得说明的是,中固定座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由多个部件装配而成。为了进一步的将气流打散,使得气流更加柔合,所述通风孔360在所述导风板300上排列呈多行或多列;相邻两行或两列的通风孔360交错设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将通风孔360在导风板300上呈行排列或者呈列排列。通过将相邻两行或者相邻两列之间的通风孔360交错排列,使得气流从通风孔360交错流出,交错流出的气流相较于规整的气流更加分散,使得风更加柔合。为了进一步的将气流打散,使得气流更加柔合,所述通风孔360包括扰流孔370,所述扰流孔370的孔径大于或者小于与其相邻的所述通风孔360的孔径。扰流孔37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与其余的通风孔360间隔设置,使得每一扰流孔370的周边均为与其孔径不同的通风孔360。由于扰流孔370的存在,使得导风板300各处的出风量为较大风量和较小风量交错呈现,使得气流更加接近自然风,更加柔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