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41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控制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



背景技术:

控制器(英文名称:controller)是指按照预定顺序改变主电路或控制电路的接线和改变电路中电阻值来控制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和反向的主令装置。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组成,它是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即完成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

船用空调控制器所处的环境为海水环境,所接触的雾气和盐水腐蚀性较强,对船上设备的腐蚀性较强,设备使用寿命大大被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通过采用控制器与压环固定的方式进行设置,避开控制器与安装面的直接接触,并且,通过在控制器的一表面设置一层减震层,使得控制器弹性安装更加稳定,解决了现有的控制器安装不易、易腐蚀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包括控制器本体和固定套环,所述控制器本体两侧分别固定有一限位条,所述控制器本体一表面并排固定有减震条;所述固定套环一表面开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套环上开有与限位条配合的槽道;所述固定套环与控制器本体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环为矩形环结构或圆环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条为厚度在1mm-20mm范围内的橡胶条或采用若干层的金属片组成的柔性条。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孔的位置上开有槽口,在固定套环上开有四个固定孔用于固定该控制器本体,设置的槽口用于隐藏固定连接件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控制器与压环固定的方式进行设置,避开控制器与安装面的直接接触,并且,通过在控制器的一表面设置一层减震层,使得控制器弹性安装更加稳定,具有安装方便、使用简单。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固定套环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固定套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控制器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船用空调防振控制器结构,包括控制器本体1和固定套环2,控制器本体1两侧分别固定有一限位条102,控制器本体1一表面并排固定有减震条101;固定套环2一表面开有固定孔201,固定套环2上开有与限位条102配合的槽道203;固定套环2与控制器本体1间隙配合。

其中,固定套环2为矩形环结构或圆环形结构,采用PE材料等防腐材料,并在固定套环2和控制器本体1的表面涂覆一层蜡层,蜡层厚度在0.1mm-1mm。

其中,减震条101为厚度在1mm-20mm范围内的橡胶条或采用若干层的金属片组成的柔性条。

其中,固定孔201的位置上开有槽口202,在固定套环2上开有四个固定孔201用于固定该控制器本体1,设置的槽口202用于隐藏固定连接件的端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