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348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许多液态药水常常采用软袋包装,目前软袋药液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为:制袋灌封-水浴灭菌-检漏-灯检-包装-封箱。在此工艺流程中,灌封好的大输液软袋在水浴灭菌后,软袋表面粘附着一层水膜或水珠,若不去除其表面的水,会影响后面的工序,如检漏过程无法辨认软袋的密封完整性,增加灯检的难度(灯检前需将软袋表面擦干);软袋外表面有水而进行外包袋包装,时间长容易导致整个外包装内产生水雾或长霉,不能临床使用。现有技术中,采用的软袋烘干机主要是蒸汽为热源,通过板式热交换器对工作环境散热升温,从而对大输液软袋表面进行干燥,以达到干燥的效果。由于软袋表面的液体有时会聚集在一起比较形成大水珠,直接采用蒸汽热交换器散热方式升温,为了达到完全烘干软袋表面目的,热量损失大,加热温度不够高,要求干燥时间足够长,整个设备能耗很高,效率很低,导致生长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效率更高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包括甩水装置与烘干装置,所述甩水装置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安装有转盘,所述甩水装置通过所述转盘与所述烘干装置连接,所述转盘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夹持大输液软袋的夹具。

所述转盘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夹具的个数为2以上偶数个,2以上偶数个夹具对称设置于所述转盘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为圆形,所述夹具设置在靠近所述转盘的圆心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的边缘设有拦挡网,所述拦挡网为内部中空且无底面的圆柱形,所述挡拦网的侧面设有第一出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甩水装置还包括一无顶面的内部中空的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套设在所述拦挡网外;所述圆柱体与所述拦挡网之间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连接有排水管;所述圆柱体靠近所述烘干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二出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呈倾斜设置,所述转盘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45°。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装置包括传送带,所述输送带为金属网链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输送带的高压热风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夹具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夹具及第二夹具,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夹持凹槽,所述第一夹具背离所述第二夹具的一侧连接有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甩水装置与烘干装置并用,利用甩水装置将液体包装外表面的大滴水珠快速去除,再进行烘干,能大大缩短烘干时间,进而实现对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快速干燥,即干燥效率高;进行甩水后再进行烘干,可以大大减小烘干装置的能耗,节能且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甩水后再进行烘干,缩短了烘干的时间,要实现连续烘干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烘干的流程线,进而使得烘干装置结构更加紧凑,节约了放置空间;采用开放式的甩水装置,即通过转盘上设置夹具夹持住大输液软袋,通过转盘转动的离心力将大输液软袋上的大滴水珠甩去,方便大输液软袋的取放,大输液软袋可以分批次快速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干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中的甩水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甩水装置;11-转盘;12-夹具;121-第一夹具;122-第二夹具;13-拦挡网;14-圆柱体;15-排水管;16-伸缩杆;2-烘干装置;21-传送带;22-高压热风喷嘴;23-热风管;24-热集风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将甩水装置与烘干装置并用,快速去除液体包装外表面大滴水珠,来实现对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快速干燥。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包括甩水装置1与烘干装置2,所述甩水装置1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安装有转盘11,所述甩水装置1通过所述转盘与所述烘干装置2连接,所述转盘1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夹持大输液软袋的夹具1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原理:水浴灭菌完的大输液软袋通过传送带传送至甩水装置的入口,同时,开启甩水装置,控制的转盘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适应,通过控制夹具的张紧来实现对大输液软袋的夹紧,当所有的夹具上都夹有大输液软袋后再将转盘转速调大,数分钟后即可将转盘上的大输液软袋输出到烘干装置进行短时间的烘干。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甩水装置与烘干装置并用,利用甩水装置将液体包装外表面的大滴水珠快速去除,再进行烘干,能大大缩短烘干时间,进而实现对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快速干燥,即干燥效率高;进行甩水后再进行烘干,可以大大减小烘干装置的能耗,节能且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甩水后再进行烘干,缩短了烘干的时间,要实现连续烘干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烘干的流程线,进而使得烘干装置结构更加紧凑,节约了放置空间;采用开放式的甩水装置,即通过转盘上设置夹具夹持住大输液软袋,通过转盘转动的离心力将大输液软袋上的大滴水珠甩去,方便大输液软袋的取放,大输液软袋可以分批次快速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干燥效率。

所述转盘11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夹具12的个数为2以上偶数个,2以上偶数个夹具12对称设置于所述转盘11的上表面。

由上述描述可知,夹具为2以上偶数个且对称设置在转盘的上表面,使得转动时,转盘更平稳,可以减小甩水过程中大输液软袋从夹具脱落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1为圆形,所述夹具12设置在靠近所述转盘11的圆心的一端。

由上述描述可知,转盘设置成圆形,在占用同等面积的情况可以摆放更多的大输液软袋,加快甩水速度,夹具设置在靠近转盘的圆心的一端,大输液软袋(软袋输液)的封口处夹在夹具上,则大输液软袋的袋体背离转盘的圆心,相对于夹具在外侧,袋体在内侧,等大的转盘可以放置更多的大输液软袋,同时方便将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水甩到转盘外,避免出现袋体的外表面的水甩到转盘对称处的袋体上,导致有些袋体外表面重新沾上其他袋体甩下的水,同时方便水的收集。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1的边缘设有拦挡网13,所述拦挡网13为内部中空且无底面的圆柱形,所述挡拦网13的侧面设有第一出料口。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转盘边缘设置挡拦网既可以防止大输液软袋被甩出转盘,又不会妨碍被甩出的水从转盘流走。

进一步的,所述甩水装置1还包括一无顶面的内部中空的圆柱体14,所述圆柱体14套设在所述拦挡网13外;所述圆柱体14与所述拦挡网13之间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连接有排水管15;所述圆柱体15靠近所述烘干装置2的一侧设有第二出料口。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一个圆柱体罩住挡拦网,避免甩出的水弄湿整个干燥房,影响干燥的进度,在圆柱体与挡拦网之间设置集水槽并用排水管引走,一方面可以加快干燥的速度,另一方面确保整个干燥环境更干净。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11呈倾斜设置,所述转盘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45°。

由上述描述可知,转盘与水平面的夹角在10-45°,确保转盘有一定的倾斜度,避免被从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甩出的水滞留在转盘上。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装置2包括传送带21,所述传送带21为金属网链传送带,所述传送带21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传送带21的高压热风喷嘴22。

由上述描述可知,采用金属网链传送带确保热风可以分别从上下两面吹向大输液软袋的外表面,无需进行翻面,也加快了烘干的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装置2还包括热风发生装置、热风管23及热集风箱24,所述热风发生装置通过热风管23与所述热集风箱24连接,所述热集风箱24与高压热风喷嘴22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夹具12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夹具121及第二夹具122,第一夹具121与第二夹具122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夹持凹槽,所述第一夹具121背离所述第二夹具122的一侧连接有伸缩杆16。

由上述描述可知,将夹具设计成第一、二夹具相对设置,在相对面设置凹槽,并在第一夹具的背离第二夹具的那面连接一伸缩杆,方便控制夹具的张紧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16为气缸的活塞杆。

由上述描述可知,伸缩杆为汽缸的活塞杆,则每一个夹具对应一个小汽缸,通过同时控制汽缸的开关可以实现转盘上的大输液软袋同步从夹具上脱落输送至烘干装置,缩短大输液软袋输出的时间。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包括甩水装置1与烘干装置2,所述甩水装置1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安装有转盘11,所述甩水装置1通过所述转盘与所述烘干装置2连接,所述转盘1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夹持大输液软袋的夹具12。

所述转盘11与水平面平行,所述夹具12的个数为2以上偶数个,2以上偶数个夹具12对称设置于所述转盘11的上表面;所述转盘11为圆形,所述夹具12设置在靠近所述转盘11的圆心的一端。

所述烘干装置2包括传送带21,所述传送带21为金属网链传送带,所述传送带21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传送带21的高压热风喷嘴22;所述烘干装置2还包括热风发生装置、热风管23及热集风箱24,所述热风发生装置通过热风管23与所述热集风箱24连接,所述热集风箱24与高压热风喷嘴22连接。

本实施例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可以实现对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快速干燥,相对传统水浴灭菌后直接烘干,大大缩短干燥时间,提高了干燥效率。

实施例2

请参照图1至图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其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盘11的边缘设有拦挡网13,所述拦挡网13为内部中空且无底面的圆柱形,所述挡拦网13的侧面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甩水装置1还包括一无顶面的内部中空的圆柱体14,所述圆柱体14套设在所述拦挡网13外;所述圆柱体14与所述拦挡网13之间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连接有排水管15;所述圆柱体15靠近所述烘干装置2的一侧设有第二出料口;所述夹具12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夹具121及第二夹具122,第一夹具121与第二夹具122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夹持凹槽,所述第一夹具121背离所述第二夹具122的一侧连接有伸缩杆16。

为了实方便自动化控制夹具的张紧,所述伸缩杆16设置成气缸的活塞杆。

本实施例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在实现对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快速干燥的基础上,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可以防止大输液软袋从转盘被甩出掉落,更方便被甩出水珠的收集与排出,保持整个干燥环境的卫生。

实施例3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包括甩水装置1与烘干装置2,所述甩水装置1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安装有转盘11,所述甩水装置1通过所述转盘与所述烘干装置2连接,所述转盘1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夹持大输液软袋的夹具12。

所述转盘11为圆形,所述夹具12设置在靠近所述转盘11的圆心的一端;所述转盘11呈倾斜设置,所述转盘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45;所述烘干装置2包括传送带21,所述传送带21为金属网链传送带,所述传送带21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传送带21的高压热风喷嘴22;所述烘干装置2还包括热风发生装置、热风管23及热集风箱24,所述热风发生装置通过热风管23与所述热集风箱24连接,所述热集风箱24与高压热风喷嘴22连接。

本实施例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可防止被甩出的水滞留在转盘上,进一步加快大输液软袋外表面干燥的速度。

实施例4

请参照图1至图3,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其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盘11的边缘设有拦挡网13,所述拦挡网13为内部中空且无底面的圆柱形,所述挡拦网13的侧面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甩水装置1还包括一无顶面的内部中空的圆柱体14,所述圆柱体14套设在所述拦挡网13外;所述圆柱体14与所述拦挡网13之间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连接有排水管15;所述圆柱体15靠近所述烘干装置2的一侧设有第二出料口;所述夹具12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一夹具121及第二夹具122,第一夹具121与第二夹具122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夹持凹槽,所述第一夹具121背离所述第二夹具122的一侧连接有伸缩杆16。

为了实方便自动化控制夹具的张紧,所述伸缩杆16设置成气缸的活塞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干燥装置,通过将甩水装置与烘干装置并用,利用甩水装置将液体包装外表面的大滴水珠快速去除,再进行烘干,能大大缩短烘干时间,进而实现对大输液软袋外表面的快速干燥,即干燥效率高;进行甩水后再进行烘干,可以大大减小烘干装置的能耗,节能且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甩水后再进行烘干,缩短了烘干的时间,要实现连续烘干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烘干的流程线,进而使得烘干装置结构更加紧凑,节约了放置空间;采用开放式的甩水装置,即通过转盘上设置夹具夹持住大输液软袋,通过转盘转动的离心力将大输液软袋上的大滴水珠甩去,方便大输液软袋的取放,大输液软袋可以分批次快速进行,进一步提高了干燥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设计合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