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水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3693发布日期:2018-06-19 23:1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水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水机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暖通制冷行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利用蒸发冷却技术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系统在很多工程中得到应用,现有的冷水机系统存在着如下问题:

由于冷水机系统的水路上通常设置多台冷水机组,冷水机组同时运行时,经常会出现水池水温不平衡的情况,严重影响整机性能;

在冷水机系统的室内侧用户末端经常会出现压力不平衡的情况,不利于室内末端有足够的高温冷水消除室内显热负荷,造成室内热负荷无法抵消,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冷水池的水位平衡、进而提高系统性能的冷水机系统。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冷水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冷部分,所述供冷部分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冷水机组,所述冷水机组包括冷水池,所述供冷部分还包括连通结构,各个所述冷水机组的冷水池的内腔均通过所述连通结构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连通结构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分别在各个所述冷水机组的冷水池的底部或下部与所述冷水池的内腔形成连通。

优选地,所述冷水机系统还包括与所述供冷部分连接的末端部分,所述末端部分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末端设备,所述冷水机系统还包括向所述多个末端设备供水的供水总管,所述供水总管上设置有稳压装置。

优选地,所述稳压装置包括隔膜式气压罐。

优选地,所述供冷部分通过第一换热装置与所述末端部分连接,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包括能够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所述供冷部分通过供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通路的入口连通,所述供冷部分通过回水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通路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路的出口与所述供水总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路的入口与回水总管连通,所述多个末端设备的回水均汇入所述回水总管中。

优选地,所述冷水机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中设置有直接冷却区域和间接冷却区域,所述冷水池设置在所述直接冷却区域内,所述直接冷却区域内还设置有直冷区填料和直冷段布水装置,所述直冷段布水装置喷出的水经所述直冷区填料冷却后落入所述冷水池中,所述间接冷却区域内设置有第二换热装置,所述供冷部分的回水管路内的水经所述第二换热装置换热后进入所述直冷段布水装置中。

优选地,所述间接冷却区域内设置有第三换热装置和间接段水池,所述第三换热装置包括能够相互换热的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所述间接段水池内的水能够循环进入所述第三换热通路内进行换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换热通路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直接冷却区域和间接冷却区域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外部环境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间接冷却区域内的所述第四换热通路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所述连通通道进入所述直接冷却区域。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排风口,进入所述直接冷却区域内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直冷区填料换热后由所述第一排风口排出。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二排风口和与所述第三换热通路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外部环境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间接冷却区域内的所述第三换热通路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由所述第二排风口排出。

优选地,在气流的流路上,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排风口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自上而下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换热装置包括立式列管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间接冷却区域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间接冷却区域分别位于所述直接冷却区域的相对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水机系统在各个冷水机组的冷水池之间连接连通结构,使得各个冷水机组中的冷水池中的水位保持一致,进而保证各个冷水池内的水温保持一致,从而大大提高冷水机系统的整机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冷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冷水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水机组;11、外壳;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一排风口;113、第二进风口;114、第二排风口;12、直接冷却区域;121、冷水池;122、直冷区填料;123、直冷段布水装置;124、第一排风装置;13、间接冷却区域;131、第二换热装置;132、第三换热装置;133、间接段水池;134、水泵;135、间接段布水装置;136、第二排风装置;2、连通结构;21、总管;22、支管;3、末端设备;4、供水管路;41、分支供水管;5、回水管路;51、分支回水管;6、第一换热装置;7、供水总管;71、供水支管;8、回水总管;81、回水支管;9、稳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所述的“上”“下”为冷水机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具体参考图1所示的方位。

针对现有冷水机系统存在的各个冷水机组的冷水池水温不平衡的问题,申请人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冷水机组的冷水池内的水位不平衡造成的,基于此,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水机系统,冷水机系统包括供冷部分和末端部分,由供冷部分向末端部分提供冷量,供冷部分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冷水机组1以及连通结构2,如图1所示,冷水机组1包括冷水池121,冷水池121内的水可以直接流向末端部分或者通过换热装置与末端部分内的水进行换热,以向末端部分提供冷量(后面有具体介绍)。如图2所示,各个冷水机组1的冷水池121的内腔均通过连通结构2相连通,基于连通器原理,通过连通结构2使得各个冷水池121的液位保持一致,即保证各个冷水池121内的水位平衡,进而保证各个冷水池121内的水温平衡,提高系统的整机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其中,连通结构2可以为任意能够通过连通通道将各个冷水池121的内腔形成连通的结构,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通结构2包括连通管,连通管包括总管21和与总管21连通的多个支管22,多个支管22分别与各个冷水池121对应连通,进一步优选地,支管22在冷水池121内腔的底部或者下部与冷水池121的内腔形成连通,保证冷水池121内水位较低时亦能够实现各个冷水池121之间的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末端部分包括并联设置的多个末端设备3,供冷部分可以通过供水管路4直接与末端设备3连接,即供冷部分产出的冷水可直接经供水管路4流入末端设备3中进行换热,在这种情况下,经末端设备3换热后的水可经过回水管路5直接流回到供冷部分的冷水机组1中。由于冷水机组1的工作环境较差,尤其在西北环境恶劣的地区,环境中的赃物、杂质等极容易落入冷水机组1的冷水池121内,若冷水池121内的水直接流入末端设备3中,极容易造成末端设备3的脏堵,由于末端设备3通常嵌设在室内屋顶等位置,拆装十分不便,针对这一问题,优选地,供冷部分通过第一换热装置6与末端部分连接,供冷部分的产水与末端部分的回水能够在第一换热装置6内进行热量交换,如此,能够保证流入末端设备3的水的水质,避免末端设备3发生脏堵,而第一换热装置6可以设置在设备房等地方,即使在第一换热装置6内发生脏堵也很容易对其进行清理和维修。

具体地,第一换热装置6包括能够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通路和第二换热通路,供冷部分通过供水管路4与第一换热通路的入口连通,供冷部分通过回水管路5与第一换热通路的出口连通,其中,各个冷水机组1的冷水池121通过分支供水管41汇入到供水管路4中,回水管路5则通过各个分支回水管51流回到各个冷水机组1内,冷水机系统还包括向多个末端设备3供水的供水总管7,供水总管7分支形成多个供水支管71分别与各个末端设备3连接,第二换热通路的出口与供水总管7连通,第二换热通路的入口与回水总管8连通,各个末端设备3的回水通过回水支管81汇入到回水总管8中。第一换热装置6可以为任意能够进行换热的结构,例如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等。

优选地,在供水总管7上设置有稳压装置9,通过稳压装置9维持供水总管7上的水压平衡,保证末端设备3中有足够的冷水消除室内显热负荷,以保证末端设备3的供冷能力。稳压装置9例如可以采用隔膜式气压罐,隔膜式气压罐可以根据系统内水压的变化通过气囊的自动膨胀收缩保持系统水压稳定,还可以保证水泵不会因压力的改变而频繁开启。稳压装置还可以是气囊式压力罐等其他能够起到稳压作用的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当供水管路4直接与末端设备3连接时,供水管路4即为上述的供水总管,稳压装置9即设置在供水总管4的靠近末端设备3的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冷水机组1还包括外壳11,外壳11的内腔中设置有直接冷却区域12和间接冷却区域13,冷水池121设置在直接冷却区域12内,直接冷却区域12内还设置有直冷区填料122和直冷段布水装置123,直冷段布水装置123能够向直冷区填料122喷水,喷出的水经直冷区填料122冷却后落入到冷水池121中,即,在直接冷却区域12内,直冷段布水装置123、直冷区填料122和冷水池121自上而下的设置。

在间接冷却区域13内设置有第二换热装置131,供冷部分的回水管路5内的水经第二换热装置131换热后进入直冷段布水装置123,即,回水管路5内的水可以在第二换热装置131内预冷后再由直冷段布水装置123喷入到直冷区填料122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间接冷却区域13内的冷量进行充分利用,减少了能源的浪费。第二换热装置131可以为任意能够方便回水与间接冷却区域13进行换热的装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换热装置131为表冷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间接冷却区域13内设置有第三换热装置132和间接段水池133,第三换热装置132包括能够相互换热的第三换热通路和第四换热通路,间接段水池133内的水能够循环进入第三换热通路内进行换热,即,水能够在间接段水池133和第三换热通路之间循环流动,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间接段水池133通过管路与间接段布水装置135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水泵134,在水泵134的作用下,间接段水池133中的水能够进入间接段布水装置135,间接段布水装置135将水喷入第三换热装置132的第三换热通道中,在第三换热通路中完成换热后的水落回到间接段水池133中。外壳11上与间接冷却区域1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四换热通路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1,直接冷却区域12和间接冷却区域13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图中未示出),外壳11上与直接冷却区域1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排风口112,优选地,第一进风口111设置在外壳11的侧部,第一排风口112设置在外壳11的顶部,冷水机组1还包括第一排风装置124,第一排风装置124优选设置在直接冷却区域12,在第一排风装置124的作用下,外部环境空气能够经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间接冷却区域13内的第四换热通路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连通通道进入直接冷却区域12,进入直接冷却区域12内的空气经直冷区填料122换热后由第一排风口112排出。第一排风装置124例如排风风机设置在直冷段布水装置123的上方。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排风装置124也可以由其他能够驱动气流运动的装置代替。

冷水机组1还包括第二排风装置136,第二排风装置136优选设置在间接冷却区域13内,外壳11上还设置有第二排风口113和与第三换热通路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14,第二排风口113优选设置在外壳11的顶部,第二进风口114优选设置在外壳11的底部,在第二排风装置136例如排风风机的作用下,外部环境空气能够经第二进风口114进入间接冷却区域12内的第三换热通路中,与第三换热通路中的水进行湿热交换(以预冷第四换热通路中的空气),换热后的空气由第二排风口113排出。优选地,在第二排风装置136的风路上,第二换热装置131位于第二排风口113和第三换热装置132之间,即,在第三换热通路内进行换热后的空气经第二换热装置131换热后再由第二排风口113排出,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排风口113、第二排风装置136、第二换热装置131和第三换热装置132自上而下的设置,如此,经第三换热通路换热后的空气可以对第二换热装置131内的回水进行预冷后再排出,能够有效避免能源的浪费。第三换热装置132可以为任意能够进行换热的装置,优选为立式列管换热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排风装置136也可以由其他能够驱动气流运动的装置代替。

间隔冷却区域13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优选地,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间接冷却区域13设置有两个,两个间接冷却区域13对称设置在直接冷却区域12的相对的两侧。

本申请提供的冷水机组的工作过程为:

在第一排风装置124的作用下,外部环境空气经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间接冷却区域13内的第四换热通道进行换热预冷,换热后的空气经连通通道进入直接冷却区域12,进入直接冷却区域12内的空气经直冷区填料122换热后由第一排风口112排出;

在第二排风装置136的作用下,外部环境空气经第二进风口113进入间接冷却区域13内的第三换热通路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与第二换热装置131换热后由第二排风口114排出;

供冷部分的回水管路5内的水在第二换热装置131内预冷后由直冷段布水装置123喷入到直冷区填料122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水落入到冷水池121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