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6207发布日期:2018-07-20 21:1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流体分配器。



背景技术:

流体是与固体相对应的一种物体形态,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并且具有流动性。流体都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液体可压缩性很小,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较大,在流体的形状改变时,流体各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运动阻力(即粘滞性)。当流体的粘滞性和可压缩性较小时,可近似看作是理想流体,它是人们为研究流体的运动和状态而引入的一个理想模型。是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的介质。

但是,目前的流体虽然能均匀的分割引流流体,但是分流的均匀性非常的低,而且流体一般采用在流动方向垂直流出,容易造成流体在流动中造成集流的现象,使得流体的压力损失较大,使得流体在管道内产生涡流,能量损失较大,存在着不足,节能环保性差,不能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流体分配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流体之间的分配,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流体分配器,设计新颖,能够均匀的进行分配流体的移动,而且压力损失较低,换热效率高,已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流体分配器,包括壳体,壳体的中间设置有流通孔,壳体的四周设置有流体分配口,流通孔的中间精密匹配有转动轴,转动轴的顶部安装有动力装置,转动轴和流通孔之间的中空区域设置为流体排出管,流体排出管的上下两端均为密封结构,流体排出管的顶部垂直连接有进流道,流体排出管的底部垂直连接有出流道,进流道的一个接口连接流体分配口,进流道的另一个接口连接增压泵,出流道的进口处设置有溢流堰,出流道的转弯处设置有过滤网。

进一步,所述的动力装置包含有电动机,电动机连接有减速机,减速机的主轴连接转动轴。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壳体的形状呈圆柱状,壳体的直径为500mm,流体分配口在壳体的四周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的进流道的形状呈T形,出流道的形状呈L形。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出流道通过汇集腔连接流体出口,汇集腔的中间为凸起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流体分配口的表面安装有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结构简单,通过对流体管道的设计,流体分配口进入后流体分配的非常均匀,而且流体在排出的时候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利于流体的排放,降低了噪音,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壳体,110-流体排出管,120-动力装置,130-转动轴,140-流体分配口,150-进流道,160-增压泵,170-出流道,180-汇集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流体分配器,包括壳体100,壳体100的中间设置有流通孔,壳体100的四周设置有流体分配口140,流通孔的中间精密匹配有转动轴130,转动轴130的顶部安装有动力装置120,转动轴130和流通孔之间的中空区域设置为流体排出管110,流体排出管110的上下两端均为密封结构,流体排出管110的顶部垂直连接有进流道150,流体排出管110的底部垂直连接有出流道170,进流道150的一个接口连接流体分配口140,进流道150的另一个接口连接增压泵160,出流道170的进口处设置有溢流堰,出流道的转弯处设置有过滤网。

另外,动力装置120包含有电动机,电动机连接有减速机,减速机的主轴连接转动轴。壳体100的形状呈圆柱状,壳体100的直径为500mm,流体分配口140在壳体的四周均匀分布。进流道150的形状呈T形,出流道170的形状呈L形。出流道170通过汇集腔180连接流体出口,汇集腔180的中间为凸起结构。流体分配口140的表面安装有流量计。

在实用的过程中,动力装置带动转动轴进行转动,流体通过流体分配口进入到壳体里边,增压泵对进流道内行加压,使流体通够在进流道里流动,流体进入到流体排出管之后,转动轴使流体进行转动,流体进入到流体排出管的底部进行缓冲,流体的高度会不断的上升,到达流体出流道的时候,通过溢流堰将流体带入流体出口,方便将流体进行流出,可以均匀的将流体进行分流,实用性能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结构简单,通过对流体管道的设计,流体分配口进入后流体分配的非常均匀,而且流体在排出的时候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利于流体的排放,降低了噪音,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