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5530发布日期:2019-04-03 04:2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机,特别涉及从送风口吹出的空气具有不同的温度区域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一般的空气调节机中,通常为了抑制对室内的噪音和振动,使用将成为大的噪音源、振动源的设备配置于室外机,将噪音和振动少的设备配置于室内机的分离式。作为一般的分离式的空气调节机中的主要结构,在室外机设置有压缩机、室外侧热交换器、室外侧送风风扇、四通阀、膨胀阀等,在室内机设置有室内侧热交换器、室内侧送风风扇、控制部等。室外机和室内机由致冷剂配管和控制用配线相互机械连接和电连接。这样构成的分离式空气调节机中的室内机设置于室内的壁面等,进行空气调节动作以使得室内成为所期望的温度。

近年地球环境的保护、防止地球温暖化的观点中,也要求空气调节机提高节能性能。空气调节机中为了提高节能性能,重要的是提高构成空气调节机的各设备的能源效率来削减作为装置整体的耗电量。特别是,空气调节机中,提案有各种下述结构:不以室内整体成为所期望的温度的方式进行浪费的空气调节,而是以室内的至少必要的区域成为所期望的温度的方式进行空气调节,来实现耗电量的减少。

例如,提案从室内机的送风口即吹出口向室内送出不同温度的空气,以进行所谓的称为头寒足热的舒适的空气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中,在室内机设置多个致冷剂通路,通过多个开闭阀对各个致冷剂通路的开闭控制来指定致冷剂通路,使致冷剂在其指定的致冷剂通路中流动来进行与不同运转模式对应的空气调节。

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中,通过进行开闭阀的开闭控制,在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形成非热交换部分,将通过了该非热交换部分的空气(未加工空气)直接送到吹出口,与热交换后的空气一起从吹出口吹出到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这样,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是:通过将热交换后的空气(暖气或者冷气)与未加工空气从吹出口复合吹出,特别的是实现了稳定运转时的效率提高。

这样的现有空气调节机中,目的是对室内整体进行空气调节而成为规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存在于室内的人的位置和人的活动量等以成为该人感到舒适的温度的方式积极地进行空气调节是困难的。特别是,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存在多个人的情况下,以成为每个人感到舒适的温度的方式进行空气调节是不可能的。

本发明中,目的是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进行最佳的空气调节,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通过进行该室内的以人为中心的空气调节,能够抑制浪费的空气调节来实现省电,并且进行存在于室内的人们感到舒适的空气调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685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一个方式中,具有致冷剂在压缩机、室内侧热交换器、减压器和室外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致冷剂回路,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室内机包括:具有第一热交换区域和第二热交换区域的室内侧热交换器;调节致冷剂压力的压力调节器,其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区域与第二热交换区域之间;室内侧风扇,其使来自形成于室内机的上部的吸入口的空气在室内侧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形成从在室内机的下部形成的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分离器,其将吹出口分割为成为室内机的前面侧的第一吹出口和成为室内机的背面侧的第二吹出口这2部分;背面侧引导部,其设置于室内侧风扇的背面侧,将来自室内侧风扇的引导至第二吹出口;和前面侧引导部,其与背面侧引导部相对地设置于室内侧风扇的前面侧,将来自室内侧风扇的气流引导至第一吹出口。在供暖运转时通过压力调节器的减压而第一热交换区域形成第一冷凝温度,第二热交换区域形成比第一冷凝温度低的第二冷凝温度,利用第二热交换区域的第二冷凝温度热交换后的空气主要从第一吹出口吹出,利用第一热交换区域的第一冷凝温度热交换后的空气主要从第二吹出口吹出。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进行最佳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机,通过进行该室内的人中心的空气调节,能够抑制浪费的空气调节,并且可靠地进行存在于室内的人们感觉舒适的空气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概略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2是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右侧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右侧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致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热交换器的具体的致冷剂通路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热交换器的各部位的温度的图表。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p-h线图。

图8是表示基于热交换器中的第二热交换区域占全部热交换区域的比率的、供暖能力的变化和吹出温度差的变化的图表。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的在第一热交换区域和第二热交换区域进行了热交换时的等高线图。

图10是为了说明用于规定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分离器的条件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在供暖运转时满足条件1的例子的纵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在供暖运转时满足条件2的例子的纵截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上下风向百叶和左右风向百叶的具体的转动位置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上下风向百叶和左右风向百叶的具体的转动位置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15a是针对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百叶组件中的迷你叶片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5b是针对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百叶组件中的迷你叶片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实施的冷热感检测控制的过滤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实施的根据冷热感进行的空气调节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空气调节机具有使致冷剂在压缩机、室内侧热交换器、减压器和室外侧热交换器中循环的致冷剂回路,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室内机包括:具有第一热交换区域和第二热交换区域的室内侧热交换器;调节致冷剂压力的压力调节器,其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区域与第二热交换区域之间;室内侧风扇,其形成使来自形成于室内机的上部的吸入口的空气在室内侧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从在室内机的下部形成的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分离器,其将吹出口分割为成为室内机的前面侧的第一吹出口和成为室内机的背面侧的第二吹出口这2部分;背面侧引导部,其设置于室内侧风扇的背面侧,将来自室内侧风扇的气流引导至第二吹出口;和前面侧引导部,其与背面侧引导部相对地设置于室内侧风扇的前面侧,将来自室内侧风扇的气流引导至第一吹出口。在供暖运转时通过压力调节器的减压而第一热交换区域形成第一冷凝温度,第二热交换区域形成比第一冷凝温度低的第二冷凝温度,利用第二热交换区域的第二冷凝温度热交换后的空气主要从第一吹出口吹出,利用第一热交换区域的第一冷凝温度热交换后的空气主要从第二吹出口吹出。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为如下所述的结构:能够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进行双温度运转模式的空气调节,能够抑制浪费的空气调节,并且进行存在于室内的人们感觉舒适的空气调节。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方式的分离器在左右方向上被分割成2部分且各自能够独立地转动,使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各自的吹出方向上下可改变。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个别地同时实施室内的多个区域的空气调节。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方式中,包括使被引导至吹出口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下左右的可转动的风向百叶组件,风向百叶组件具有上下风向百叶和左右风向百叶,上下风向百叶由成为吹出口的前面侧的上层叶片板、成为吹出口的背面侧的下层叶片板和成为配置于上层叶片板与下层叶片板之间的中层叶片板的分离器这3层叶片板构成,各个叶片板独立地在上下方向转动。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个别且同时地实施室内的多个区域的温度调节。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方式包括使被引导至吹出口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下左右的可转动的风向百叶组件,风向百叶组件具有上下风向百叶和左右风向百叶,上下风向百叶由成为吹出口的前面侧的上层叶片板、成为吹出口的背面侧的下层叶片板和成为配置于上层叶片板与下层叶片板之间的中层叶片板的分离器这3层叶片板构成,各个叶片板独立地在上下方向转动,左右风向百叶包括设置于上层叶片板与分离器之间的上侧左右叶片和设置于下层叶片板与分离器之间的下侧左右叶片。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个别且同时地实施室内的多个区域的温度调节。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四方式的上侧左右叶片构成为相同形状的多个叶片排列设置,以左右方向的中央为分界地分为左右的叶片组,每个左右的叶片组在左右方向上独立地转动,能够使吹出方向左右改变,下侧左右叶片构成为相同形状的多个叶片排列设置,以左右方向的中央为分界地分为左右的叶片组,每个左右的叶片组在左右方向上独立地转动,能够使吹出方向左右改变。此处,相同形状也包括“实质上相同形状”的情况。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个别且同时地实施室内的多个区域的温度调节。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将吹出口分割为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这2部分的分离器以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1的方式配置,条件1中,α1表示第二热交换区域的热交换面积,β1表示第一热交换区域的热交换面积,α2和β2是以背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与前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的交点为中心点的表示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2是表示形成于上层叶片板与中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一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2是表示形成于中层叶片板与下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二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通过采用该结构,第一温度的风与第二温度的风不易混合,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风向的控制,对室内的温度调节的效果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将吹出口分割为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这2部分的分离器以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2的方式配置,条件2中,α1表示第二热交换区域的热交换面积,β1表示第一热交换区域的热交换面积,α2和β2是以背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与前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的交点为中心点的表示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2是表示形成于上层叶片板与中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一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2是表示形成于中层叶片板与下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二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通过采用该结构,第一温度的风与第二温度的风不易混合,能够可靠地进行风向的控制,对室内的温度调节的效果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将所述第三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吹出口分割为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这2部分的分离器以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1的方式配置,条件1中,α1和β1是以室内侧风扇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表示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1是表示第二热交换区域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1是表示第一热交换区域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2和β2是表示以背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与前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的交点为中心点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2是表示形成于上层叶片板与中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一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2是表示形成于中层叶片板与下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二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通过采用该结构,第一温度的风与第二温度的风不易混合,能够可靠地进行风向的控制,对室内的温度调节的效果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也可以是,将所述第三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吹出口分割为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这2部分的分离器以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2的方式配置,条件2中,α1和β1是以室内侧风扇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表示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1是表示第二热交换区域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1是表示第一热交换区域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α2和β2是表示以背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与前面侧引导部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的交点为中心点的铅垂方向的扩开范围的角度,α2是表示形成于上层叶片板与中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一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2是表示形成于中层叶片板与下层叶片板之间的第二吹出口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通过采用该结构,第一温度的风与第二温度的风不易混合,能够可靠地进行风向的控制,对室内的温度调节的效果提高。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一方式的实施方式。另外,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说明重复时有时省略其说明。此外,附图为了容易理解,以各个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表示。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都表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一个例子,例如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数值、形状、结构、步骤和步骤的顺序等是示例,本发明不受这些示例的内容的限定。本说明书中,左右方向表示朝向对象的装置或者设备的左右方向。以下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之中,对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全部的实施方式中,各个变形例中的变形部分以外的结构相同,也可以分别组合构成各变形例记载的结构,实现各个结构的效果。此外,以下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中,针对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也包括适用了基于相同的技术思想的结构的各种空气调节机。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是所谓分离式的空气调节机,室内机与室外机利用致冷剂配管和控制配线等相互连接。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热泵,在室外机设置有压缩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是安装于室内的壁面的壁挂式室内机。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概略结构的纵截面图。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表示空气调节运转时的一状态。

如图1所示,室内机1具有形成于室内机1的上部的成为空气的吸入口的上表面开口部2a,和作为将在室内机1的内部热交换后的空气吹出的送风口的吹出口2b。此外,在形成于室内机1的下部的吹出口2b设置有作为风向改变机构的风向百叶组件3,风向改变机构能够开闭该吹出口2b,并且能够在上下左右所有方向上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风向百叶组件3由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构成,上下风向百叶30由在上下方向改变风向的多个叶片板构成,左右风向百叶40由在左右方向改变风向的多个叶片板构成。

在室内机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除去室内空气中包含的尘埃的过滤器4;室内侧的热交换器5,其对从上表面开口部2a通过过滤器4取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和室内侧风扇6,其形成使从作为上表面开口部2a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热交换器5进行热交换后从吹出口2b吹出到室内的气流。作为室内侧风扇6,例如使用产生圆周方向的气流的横置的圆筒形状的横流风扇。如图1所示,室内侧的热交换器5设置成,除去室内侧风扇6下方的吹出方向,构成为大致倒v字型的包围前面侧、上方侧和背面侧大致三方的形状,由背面侧热交换部5a、和前面侧热交换部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部5b与下侧的第二热交换部5c构成。

此外,在室内机1的内部,从室内侧风扇6的下游侧至吹出口2b的通风路7配置于室内侧风扇6的下游侧且设置于背面侧。通风路7包括:作为背面侧引导部的后引导器8,其具有将背面侧的气流引导至吹出口2b的功能;作为前面侧引导部的稳定器9,其与该后引导器8相对地设置于室内侧风扇6的前面侧,具有使通风路7的前面侧的气流稳定地进行引导的功能;和室内机1的两侧壁面(未图示)。稳定器(前面侧引导部)9与后引导器(背面侧引导部)8一起形成吹出口2b,具有将来自室内侧风扇6的气流引导至吹出口2b的功能。在室内机1的前表面设置有前表面面板2c,前表面面板2c构成为,为了室内机1的内部的过滤器4等的更换、扫除等可开放。

图2和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图2是从右侧下方观察表示出空气调节机的吹出口2b等的室内机1的前面侧的图。图3是从室内机1的右侧上方观察的图,以表示出空气调节机中的作为空气的吸入口的上表面开口部2a。

如图2所示,风向百叶组件3可转动地设置于吹出口2b,吹出口2b可开闭。风向百叶组件3包括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上下风向百叶30由使风向在上下方向改变的多个叶片板构成,左右风向百叶40由使风向在左右方向改变的多个叶片板构成。

上下风向百叶30是上中下3层叶片板结构,具有:成为吹出口2b的前面侧的上层叶片板31;成为吹出口2b的背面侧的下层叶片板33;和中层叶片板32,中层叶片板32是吹出口2b的中央部分,配置于上层叶片板31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上层叶片板31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中层叶片板32如后所述具有作为吹出口2b的两温度的分离器的功能。此外,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分割为2部分,具有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

左右风向百叶40是具有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的上下2层结构,上侧左右叶片40a配置于在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分离器)之间形成的上侧吹出区域fa,下侧左右叶片40b配置于在中层叶片板32(分离器)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形成的下侧吹出区域ba。对于风向百叶组件3的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上侧吹出区域fa成为第一吹出口,下侧吹出区域ba成为第二吹出口。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设置有电装组件(未图示)等,电装组件中包括控制部50(参照图1)。在该控制部50,进行上下风向百叶30、左右风向百叶40、室内侧风扇6和室外机的压缩机等的驱动控制,对该空气调节机的空气调节运转进行控制。控制部50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基于来自后述的多个传感器的各种信息来控制该空气调节机的空气调节运转。

作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使用的传感器,包括设置于室内机1的人感传感器10、冷热感传感器11、地面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日射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后述的热交换器5的各部位的温度的多个温度传感器(18a,18b)等。人感传感器10和冷热感传感器11的结构是,基于来自室内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红外线来检测人的存在、人的移动和热图像信息等。此外,地面温度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地面温度,日射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日照状态。由各种传感器检测出的各种信息被送到控制部50,基于这些各种信息驱动控制该空气调节机,并且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状态等的一部分显示于设置在室内机1的前面板2c的发光显示部19。

人感传感器10是用于检测从人体辐射的红外线的热释电元件型红外线传感器。人感传感器10根据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红外线量的变化来检测是否存在人、人的移动。

冷热感传感器11是热电堆传感器,是矩阵状地配置多个热电元件型传感器元件而构成的。在矩阵状的传感器元件的前方设置有聚光透镜。实施方式1中,例如,传感器元件配置成8×8的矩阵状。实施方式1的冷热感传感器11构成为,以配置成矩阵状的传感器元件的纵向、横向相对于旋转轴倾斜的状态进行转动扫描,输出表示热图像信息的信号。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作为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电堆传感器,形成作为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室内的地面及壁面等的热图像信息(温度分布信息)和/或存在于室内的人的热图像信息(温度分布信息)的二维热图像信息。该热图像信息由利用冷热感传感器11检测到的红外线量形成。对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人感传感器10和冷热感传感器11的空气调节控制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致冷剂回路的结构]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致冷剂回路的图。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室内侧的热交换器5配置成,除了室内侧风扇6下方的吹出方向之外包围构成为大致倒v字型的前面侧、上方侧和背面侧大致三方,室内侧的热交换器5中,由背面侧热交换部5a和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构成第一热交换区域x,由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构成第二热交换区域y。如图4的致冷剂回路所示,在由背面侧热交换部5a和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构成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与由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构成的第二热交换区域y之间的致冷剂管路(致冷剂通路),设置有调节致冷剂压力的压力调节器12。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供暖运转时的压力调节器12作为使致冷剂压力降低的膨胀阀起作用。另外,通过在该膨胀阀使用全开时与直管相同级别的低压力损失的阀,能够防止进行通常的供暖运转和通常的供冷运转时的效率降低。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致冷剂回路构成为,在压缩机13的排出侧连接电动四通阀14,在供暖运转时来自压缩机13的致冷剂被送入热交换器5的背面侧热交换部5a和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被送入背面侧热交换部5a和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的致冷剂经由压力调节器12送入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在供暖运转时的致冷剂回路中,致冷剂从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通过作为室外侧膨胀阀的减压器15、室外侧热交换器16,经由电动四通阀14流到压缩机13,形成致冷剂循环回路。在室外侧热交换器16的附近设置有室外侧风扇17。另外,在供冷运转时,电动四通阀14切换,致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

[热交换器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在由背面侧热交换部5a和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构成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与由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构成的第二热交换区域y之间设置有压力调节器12,在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致冷剂压力能够设置压力差。

图5是将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中,热交换器5(5a、5b、5c)的具体致冷剂通路作为示例表示的图,是该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的纵截面图。图5所示的致冷剂通路的致冷剂的流动方向表示供暖运转时。

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热交换器5中,供暖运转时的致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4个致冷剂入口(a、b、c、d)流入。即,从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背面侧热交换部5a的2个致冷剂入口(a、b)和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的2个致冷剂入口(c、d)供给致冷剂。从背面侧热交换部5a的2个致冷剂入口(a、b)供给的致冷剂在背面侧热交换部5a进行热交换,并从2个导出部(e、f)送到压力调节器12。同样,从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的2个致冷剂入口(c、d)供给的致冷剂在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进行热交换,并从2个导出部(g、h)送到压力调节器12。在供暖运转时由压力调节器12减压后的致冷剂被送到作为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的4个导入部(i、j、k、l)。在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热交换后的致冷剂从4个导出部(m、n、o、p)被送到设置于前面侧第一热交换部5b的外部空气的取入侧的过冷却部5d的导入部(q)。然后,在过冷却部5d热交换后的致冷剂从导出部(r)送到设置于背面侧热交换部5a的外部空气的取入侧的过冷却部5e的导入部(s)。该过冷却部5e的导出部(t)成为供暖运转时的热交换器5的致冷剂出口。另外,供冷运转时的致冷剂的流动成为供暖运转时相反方向的流动。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来自压缩机13的致冷剂被送到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其结果是,因为在第一热交换区域x中高温度的致冷剂流动,所以第一热交换区域x成为形成作为高温度的第一冷凝温度的热交换区域。从第一热交换区域x导出的致冷剂接着在压力调节器12减压而成为中温度的致冷剂,送到在前面侧第二热交换部5c形成比第一冷凝温度低的第二冷凝温度的第二热交换区域y。实施方式1中,后述的双温度运转模式的高温度是与当时吹出的中温度比相对高的温度,中温度是高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度。例如,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作为吹出的高温度是30℃~55℃的范围,作为中温度是比高温度低规定温度的范围,高温度与中温度的相对温度差为5℃以上。高温度和中温度基于设定条件和来自各种传感器等的各种信息来决定。

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在室内机1的热交换器5热交换成2种温度(高温度、中温度)。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各部位的温度的图表。图6的图表中,虚线表示的温度图表是通常运转时(单温度运转模式)的热交换器5的各部位的温度推移,实线表示的温度图表是双温度运转模式的热交换器5的各部位的温度推移。如图6所示,能够理解的是在通常运转时,在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进行40℃的热交换。另一方面,通过由压力调节器12使致冷剂压力下降,在第一热交换区域x进行40℃的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区域y进行33℃的热交换。这样,通过由压力调节器12调节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致冷剂压力,能够在该空气调节机中进行单温度运转模式(通常运转)和双温度运转模式的切换,将室内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空气调节成所期望的温度。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p-h线图。纵轴是致冷剂压力[mpa],横轴是比焓[kj/kg]。图7中,符号1→符号2表示压缩机13实施的致冷剂压缩的状态。图7的符号2→符号3中,第一热交换区域x作为第一冷凝器起作用,当时的冷凝热将吸入空气热交换成高温度。高温度的空气如上述那样被室内侧风扇6产生的气流引导至后引导器8,并主要从下侧吹出区域ba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吹出。

图7中的符号3→符号4表示利用室内机1的内部的压力调节器12急剧地压力下降至规定的压力的状态。符号4→符号5中,第二热交换区域y作为第二冷凝器起作用,其冷凝热形成中温度的空气。中温度的空气利用由室内侧风扇6产生的气流主要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到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

图7的符号5→符号6是减压器15的功能,符号6→符号1是作为蒸发器的室外侧热交换器16的功能。

图8是关于第二热交换区域y占热交换器5全部的热交换区域的比率,发明者通过实验得到供暖能力的变化和吹出温度的差(双温度运转模式时)的变化的结果。此时的热交换区域的比率基于热交换面积计算。如图8所示,当作为对中温度的热交换区域的第二热交换区域y为50%时,来自上侧吹出区域fa的中温度与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的高温度的温度差约为10℃。此外,作为供暖能力,当第二热交换区域y为50%时,与全部的热交换区域为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情况相比,约为75%。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中,考虑该空气调节机的使用目的等,在双温度运转模式中设定必要的供暖能力和温度差,决定第二热交换区域y相对于全部的热交换区域的适当的比率。本实施方式1中,例如,双温度运转模式中必要的供暖能力为80%以上,热交换的高温度与中温度的温度差为6℃以上,第二热交换区域y相对于全部热交换区域的比率约为30%。另外,这些数值是示例,与考虑空气调节对象等设计的空气调节机的规格对应地决定。

图9是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在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进行高温度的热交换,并在第二热交换区域y进行中温度的热交换时的等高线图。图9是使彩色图成为黑白图的图,图9中,在设置于室内侧风扇6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热交换成高温度的情况由黑色表示,在设置于室内侧风扇6的前面侧的第二热交换区域y热交换成中温度的情况由灰色表示。在图9所示的等高线图中,由相同颜色的符号100表示的区域是35~36℃区域,由符号101表示的区域是34~35℃区域,由符号102表示的区域是32~33℃区域,由符号103表示的区域是30~31℃区域,由符号104表示的区域是27~28℃区域。

如图9所示,在第一热交换区域x热交换成高温度的空气利用由横流风扇构成的室内侧风扇6所形成的气流,通过通风路7被送入吹出口2b。此时,能够理解的是热交换成高温度的空气例如由符号100表示的高温度的空气,主要沿着作为背面侧引导部的后引导器8流动,被送到吹出口2b。因此,来自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高温度的空气大多被引导至后引导器8,然后引导至作为上下风向百叶30的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从吹出口2b的壁侧即背面侧的区域吹出到室内。

另一方面,来自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中温度的空气利用由室内侧风扇6形成的气流通过通风路7被送入吹出口2b,例如由符号104表示的中温度的空气主要由比室内侧风扇6的吹出位置靠前面侧地设置的前面侧引导部即稳定器9引导,被引导至上下风向百叶30的上层叶片板31与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这样,中温度的空气主要被稳定器9引导,从离开吹出口2b的壁面的区域即吹出口2b的前面侧的区域吹出到室内。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如图9所示,热交换成高温度的空气主要沿着背面侧的后引导器8流动,从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吹出到室内。另一方面,热交换成中温度的空气主要沿着前面侧的稳定器9流动,从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与上层叶片板31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到室内。这样,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在供暖运转时的双温度运转模式中,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中温度的空气,从下侧吹出区域ba吹出高温度的空气,中温度的空气以从上侧压着高温度的空气的方式被吹出。其结果是,成为抑制高温度的空气吹出到室内后马上上升、能够将高温度的空气送到室内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结构。

[分离器功能]

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中,在吹出口2b设置有3层结构的上下风向百叶30,上下风向百叶30的中层叶片板32具有作为用于区分吹出口2b的双温度(高温度+中温度)的分离器的功能。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截面图中用于规定作为吹出口2b的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位置的条件的图。图10中,α1和β1为了表示热交换器5的第二热交换区域y与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区域的比率,由以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角度来表示。α1是以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表示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1是以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表示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张开范围的角度。其中,α1是在第二热交换区域y从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观察将最靠端部(前面下侧端部)的位置和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位置连结的线与将第一热交换区域x跟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分界的中央点和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连结的线之间的角度。β1是在第一热交换区域x从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观察将最靠端部(背面侧端部)的位置和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位置连结的线与将第一热交换区域x跟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分界的中央点和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连结的线之间的角度。

图10中的α2和β2为了规定上下风向百叶30的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位置,以铅垂方向的展开角度表示吹出口2b的分离器的位置比率。α2以铅垂方向的展开角度表示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β2以铅垂方向的展开角度表示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为了规定α2和β2,如图10所示,以将后引导器8的最下游点(吹出点)处的切线与跟该后引导器8相对地配置的稳定器9的最下游点(吹出点)处的切线的交点作为中心点的表示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来规定α2和β2。其中,α2是表示稳定器9的最下游点(吹出点)处的切线与将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最上游点和上述中心点连结的线之间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此外,β2是表示后引导器8的最下游点(吹出点)处的切线与将中层叶片板32的最上游点和上述中心点连结的线之间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

如上所述,由α1和β1规定第一热交换区域x与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区域的比率,作为对于吹出口2b的分离器,中层叶片板32的位置由α2和β2规定时,通过以满足下述条件的方式设置中层叶片板32,能够使空气调节运转时的吹出温度状态不同。

例如,通过以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条件1)的方式设置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在供暖运转时,可靠地从吹出口2b的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吹出高温度的空气,从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吹出中温度的空气。此时从吹出口2b的下侧吹出区域ba吹出的高温度的空气与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的中温度的空气的温度差大。即,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1包括下述情况: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配置位置是在吹出口2b靠背面侧的位置,吹出口2b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比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窄。该情况下,可以改变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与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区域的比率,来满足条件1。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1的结构的例子的纵截面图。

此外,相反地,通过以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条件2)的方式设置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在供暖运转时,从吹出口2b的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比较少地吹出中温度的空气,从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比较多地吹出高温度的空气。此时从吹出口2b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吹出的高温度的空气与从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吹出的中温度的空气的温度差小。即,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2包括下述情况: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配置位置是在吹出口2b靠前面侧的位置,且吹出口2b的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比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窄。该情况下,也可以改变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与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区域的比率,来满足条件2。因此,在条件2的结构的情况下,从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吹出较多的高温度的空气,但与条件1的结构的情况相比,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的高温度的空气为低温度。图12是表示构成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供暖运转时满足α2/(α2+β2)≤α1/(α1+β1)的条件2的例子的纵截面图。

另外,图10中,为了表示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与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区域的比率,由以室内侧风扇6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角度表示α1和β1,为了规定上下风向百叶30的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位置,以角度表示吹出口2b的分离器的位置比率来说明α2和β2,本发明不受上述规定限制。α1和β1也可以由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的面积比、热交换的流路比来规定。此外,α2和β2也可以由吹出口2b的作为分离器的位置的分割比率来规定。

例如,α1表示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热交换面积、或者热交换的流路比,β1表示第一热交换区域x的热交换面积、或者热交换的流路比。此时,α2和β2规定为将后引导器8的吹出口2b的最下游点的切线与稳定器9的吹出口的最下游点的切线的交点作为中心点的表示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也可以是α2规定为表示形成于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之间的第一吹出口(前面侧吹出区域fa)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β2规定为表示形成于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第二吹出口(背面侧吹出区域ra)的铅垂方向的张开范围的角度。此外,α2和β2也可以由在上下风向百叶30的3层结构的叶片板的吹出方向面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下,吹出口2b的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对于上层/下层叶片板31、33的相对距离的比率来规定。

[风向百叶组件实现的吹送区分控制]

接着,针对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设置于吹出口2b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吹送区分控制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风向百叶组件3的上下风向百叶30是上层叶片板31、中层叶片板32和下层叶片板33的上中下3层结构。此外,具有作为分离器的功能的中层叶片板32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被分割成2部分,具有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上下风向百叶30的各个叶片板被与各自的旋转中心轴的左右两端的任一方连接的驱动电动机例如步进电动机驱动。因此,上层叶片板31和下层叶片板33以及中层叶片板32的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分别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独立转动,使来自吹出口2b的风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所希望的方向。

此外,左右风向百叶40是具有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的上下2层结构,上侧左右叶片40a配置于在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之间形成的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下侧左右叶片40b配置于在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形成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上侧左右叶片40a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实质上为相同形状的多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上侧左右叶片40a以中央为分界而分割成左区域的叶片组和右区域的叶片组这2个部分。同样地,下侧左右叶片40b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实质上为相同形状的多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此外,下侧左右叶片40b以中央为分界分割成左区域的左右叶片组和右区域的左右叶片组这2个部分。

配置于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的上侧左右叶片40a分割成作为左区域的左右叶片组的上侧左叶片41a和作为右区域的左右叶片组的上侧右叶片41b这2个部分。上侧左叶片41a和上侧右叶片41b中各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各自以连动的方式与其它连结杆连结。因此,上侧左叶片41a和上侧右叶片41b是各个区域的左右叶片组独立地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分别指定来自上侧的吹出口2b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结构。

配置于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的下侧左右叶片40b分割成作为左区域的左右叶片组的下侧左叶片42a和作为右区域的左右叶片组的下侧右叶片42b这2个部分。下侧左叶片42a和下侧右叶片42b中各个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各自以连动的方式与其它连结杆连结。因此,下侧左叶片42a和下侧右叶片42b是各个区域的左右叶片组独立地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分别指定来自下侧的吹出口2b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的结构。

这些连结杆的结构是,分别与左右风向百叶用的各个驱动电动机例如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轴连结,通过这些驱动电动机的旋转,各个左右叶片组的左右风向改变叶片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方向转换。

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机中,上下风向百叶30表示了供暖运转时的某状态,上层叶片板31、中层叶片板32和下层叶片板33向斜前下方向转动而配置。但是,左右分割成两部分的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各自的朝向不同。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左叶片板32a之间的上侧吹出左区域形成得比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右叶片板32b之间的上侧吹出右区域狭窄,中层左叶片板32a与中层右叶片板32b相比更向上方。这样,通过配置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来自上侧吹出左区域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与来自上侧吹出右区域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相比处于上侧,相应地风速增加,其到达距离变长。

此外,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机中,左右风向百叶40的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两者都在左右被分开吹出。即,上侧左右叶片40a的上侧左叶片41a配置成朝向该空气调节机时向左侧吹出,上侧右叶片41b配置成朝向该空气调节机时向右侧吹出。因此,在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来自上侧吹出左区域的空气向室内的左侧吹出,来自上侧吹出右区域的空气向室内的右侧吹出。

此外,下侧左右叶片40b的下侧左叶片42a配置成朝向该空气调节机时向左侧吹出,下侧右叶片42b配置成朝向该空气调节机时向右侧吹出。因此,在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来自下侧吹出左区域的空气向左侧吹出,来自下侧吹出右区域的空气向右侧吹出。

其结果是,上述图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在供暖运转时,来自下侧吹出右区域的高温度的空气对朝向该空气调节机时的右侧的室内区域较强地吹出,来自上侧吹出左区域的中温度的空气对朝向该空气调节机时的左侧的室内区域较强地吹出。

图13和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实施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的具体转动位置的示例的立体图。图13和图14是从下方观察表示了空气调节机的吹出口2b等的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的图。

图13所示的空气调节机中,上下风向百叶30的上层叶片板31、中层叶片板32和下层叶片板33这3层的叶片板以朝向大致相同方向的方式大致平行地配置。如图13所示,构成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左右分割成2部分的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为相同朝向、且形成为一个板的叶片板。图13所示的左右风向百叶40的上侧左右叶片40a以两侧都使来自上侧吹出区域fa的空气向室内的右侧吹出的方式配置。此外,下侧左右叶片40b以两侧都使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的空气向室内的左侧吹出的方式配置。

图14所示的空气调节机中,与图13相同地,上下风向百叶30的上层叶片板31、中层叶片板32和下层叶片板33以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的方式大致平行地配置。图14的左右风向百叶40如上述图2所示,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两者都以在左右分开吹出的方式配置。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利用由设置于吹出口2b的上中下3层结构的上下风向百叶30、上下2层的左右风向百叶40构成的风向百叶组件3,能够从作为第一吹出口的上侧吹出区域fa和作为第二吹出口的下侧吹出区域ba向所期望的方向分开吹出中温度的空气和高温度的空气。进而,因为构成为左右风向百叶40上下各自分割成2部分而向左右分开吹出,所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吹出口2b成为在上下左右分割成4部分的吹出区域,各个区域能够采用不同的吹出方向。因此,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中,能够对室内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以使得成为所期望的温度区域。

[迷你叶片]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构成作为分离器的中层叶片板32的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形成有迷你叶片20。迷你叶片20形成于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的上表面侧的上游侧。迷你叶片20相对于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的上表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地平行配置。迷你叶片20由薄且细长的板材构成,被在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多个支承部20a保持。保持迷你叶片20的支承部20a由短的薄板构成,以使得在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各自的上表面与迷你叶片20之间的间隙形成流畅的气流。

图15a和图15b是对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迷你叶片20的效果进行说明的图。图15b是表示形成于吹出口2b的中层叶片板32的上表面的迷你叶片20的附近的截面图。图15a是表示没有在中层叶片板320设置迷你叶片时的来自吹出口2b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15b是表示在中层叶片板32设置有迷你叶片20时的吹出口2b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从吹出口2b分开向形成于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320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和形成于中层叶片板32/320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吹出。但是,如图15a所示,在没有在中层叶片板320设置迷你叶片的情况下,例如像供暖运转时那样利用各个叶片板使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进一步向下时,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碰到中层叶片板320的上游侧端部后不沿着叶片板表面而剥离,在中层叶片板320的上表面侧由于旋涡等产生湍流。这样,因在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0之间的上侧吹出区域fa产生的旋涡等的湍流,对来自中层叶片板320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区域ba的空气产生影响,有时来自上侧吹出区域fa的空气与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的空气混合。其结果是,产生不能区分地吹出来自上侧吹出区域fa的中温度的空气和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的高温度的空气的情况。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在中层叶片板32设置有迷你叶片20。

如图15b所示,在中层叶片板32设置有迷你叶片20时,例如像供暖运转时那样利用各个叶片板使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进一步向下时,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被引导至上下风向百叶30而从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和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向下方吹出。此时,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特别的是利用设置于中层叶片板32的上游侧端部的迷你叶片20沿着叶片板表面而不发生剥离,抑制中层叶片板32的上面侧的旋涡等的产生,流畅地吹出的空气在中层叶片板32的上面侧流动。该结果是,成为能够可靠地分开吹出来自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的中温度的空气和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的高温度的空气的结构。另外,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如供暖运转时那样利用中层叶片板32使来自通风路7的空气向下时的迷你叶片20产生的整流效果效果,但能够认识到中层叶片板32转动而位于其它位置时,迷你叶片20也表现出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的整流效果。

[冷热感检测控制]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0、冷热感传感器11、地面温度传感器、日射传感器和检测热交换器5各部位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的各种信息,该空气调节机被驱动控制。

例如,人感传感器10和冷热感传感器11是基于来自室内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红外线检测人的存在、人的移动和热图像信息等的结构。根据由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作为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电堆传感器取得的热图像信息来检测冷热感。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是基于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检测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中的人的“冷热感”的结构,作为表示人感觉的“热”、“冷”的“冷热感”的指标,一般常使用pmv指标(predictedmeanvote:预测冷热感评价)。pmv指标中,为“+3(hot:热)”~“-3(cold:冷)”的7级评价标度。实施方式1中,将空气调节·卫生工学会冷热感小委员会提案的、9级冷热感标度作为冷热感指标使用。9级评价标度是在pmv指标的两端加上“+4(非常热)”和“-4(非常冷)”而得的。使用该冷热感指标进行后述的冷热感检测控制。

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冷热感”表示冷热感指标的“-4”~“+4”的范围内的数值。此外同样,后述的“平均冷热感”、“标准冷热感”、“检测冷热感”等关于“冷热感”的用语中,分别表示冷热感指标的“-4”~“+4”的范围内的数值。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冷热感检测控制中,对于该空气调节机的设定温度,将一般的人标准地感觉的“冷热感”作为“标准冷热感”,将该“标准冷热感”作为“目标冷热感”进行空气调节控制。实施方式1的冷热感检测控制中,以与“标准冷热感”的差处于“±0.5”以内的目标冷热感区的方式进行温度改变控制和吹送区分控制。对温度改变控制和吹送区分控制在后面叙述。另外,如果是冷热感指标“±1”以内,则有ppd(predictedpercentageofdissatisfied:预测不满意率)为8成的人不会感觉到不满意的实验结果。基于该实验结果,实施方式1的冷热感检测控制中,使与冷热感指标的“目标冷热感”的差为“±0.5”以内。

在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在人为安静状态和人的活动量小的情况、且空气调节运转充分稳定的状态下,如果知道人的表面温度(tcl)与壁面温度(tr)之差(tcl-tr),则能够估算该人的散热量(h)。

如果人的散热量(h)与该人的代谢量(产热量m)平衡(h=m),则该人的热收支得到平衡,能够推测该人感觉舒适。另一方面,如果散热量(h)比代谢量(产热量m)大(h>m),则根据其大小的程度该人感觉冷,相反如果散热量(h)比代谢量小(h<m),则能够推测该人感觉热。

因此,在人是安静状态和人的活动量小的情况下,从周围气温和从作为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电堆传感器得到的热图像信息提取人的表面温度和周围的壁面温度,检测该人的散热量(h),由此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该人的“冷热感”。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以非接触的方式推测在人的活动量小的情况、或者人为安静状态的情况下的人的散热量,基于推测出的散热量检测该人的“冷热感”,进行空气调节控制。但是,仅根据从冷热感传感器11取得的热图像信息,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居住空间)的人所存在的区域(人存在区域)的确定是困难的,进而检测是处于人的活动量小的状态还是处于人安静的状态是困难的。

因此,基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冷热感检测的冷热感检测控制中,具有如下结构:与来自从作为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电堆传感器取得的热图像信息的温度分布信息一起,使用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多个红外线传感器的人体检测信息、和来自关于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其他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检测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中的人的存在位置、人的活动状态和人的“冷热感”。

另外,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说明了使用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和来自温度传感器(室温传感器、地面温度传感器等)的温度信息(室温信息)进行冷热感检测控制,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也可以构成为,从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取得室温信息,使用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和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进行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控制。

另外,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人为安静状态和人的活动量小的情况,即,代谢量(产热量m)看成是大致一定值的情况,但在活动量为某一定程度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计算与该活动量对应的代谢量(产热量m),将计算出的代谢量(产热量m)与该人的散热量h进行比较,由此检测该人感觉热还是感觉冷的“冷热感”。

如上述图2所示,实施方式1的人感传感器10在室内机1的前面左端侧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有3个红外线传感器。人感传感器10是例如通过检测从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来检测人是否存在的热释电型红外线传感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根据人感传感器10的各红外线传感器检测的红外线量的变化输出脉冲信号,基于该脉冲信号,控制部判断人是否存在。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基于从人感传感器10输出的信号,判断是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人几乎不动的安静状态还是人进行活动的活动状态。具体而言,控制部50根据在规定的检测时间(例如2分钟)内从人感传感器10输出的信号来决定人的活动量的大小或者安静状态。

此外,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基于从人感传感器10的3个红外线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将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人体位置判别区域划分成多个检测区域。该空气调节机中,人感传感器10的3个红外线传感器分别构成为能够检测的区域重叠,基于来自各个红外线传感器的信号,检测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中的多个检测区域的人存在与否。

在判断人的活动量为“小”或者“安静状态”时,决定各个检测区域的人的“冷热感”,全部人体位置判别区域的检测处理结束。

“基于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

如上所述,每次确定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整个区域(全部人体位置判别区域)的“冷热感”时实施以下说明的基于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另外,基于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是在该空气调节机开始空气调节运转后,根据来自各种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息检测到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温度成为设定的条件满足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之后实施的。该空气调节机开始空气调节运转时,为通常运转模式,室内机1的热交换器5是压力调节器12没有进行压力调节的状态,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进行统一的一个热交换动作,实质上进行单温度的热交换动作(单温度运转模式)。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实施的冷热感检测控制的过滤处理(除外判断处理)的流程图。过滤处理是基于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进行的处理,是对每个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信息进行的除外判断处理。

图16的步骤101中,进行“冷热感传感器开始判断”,判断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温度是否到达规定温度例如当时的设定温度。步骤101的“冷热感传感器开始判断”是室内温度到达规定温度之前不进行冷热感检测控制的过滤处理之一。实施方式1中,使该空气调节机的当时的设定温度为作为“冷热感传感器开始判断”的阈值的规定温度。在室内温度到达规定温度时,开始每个人信息的过滤处理(步骤102)。

步骤103中,进行“冷热感异常值除外判断”,实施方式1的人的冷热感指标的“冷热感”是“±4”的范围内的指数。但是,因为是基于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在控制部50简单计算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冷热感”,所以有时会计算出作为人的“冷热感”不可能存在的数值。即,在控制部50中,在作为“冷热感”计算出超过“+4”的值或者不足“-4”的值的情况下,该值判断为是不正规数据(不需要的数据),排除该计算结果。步骤103中,判断检测到的冷热感指标的“冷热感”是否在“-4”以上、“+4”以下的正常值的范围内。

步骤104中,进行“人检测正确度除外判断”。在控制部50中,从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二维热图像信息,基于成为基准的背景温度与人区域温度之差提取人区域温度,计算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的“冷热感”。因此,在冷热感传感器11的测定刚开始后等的背景温度的抽样次数少时,“冷热感”的检测精度降低。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基于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中,抽样次数少时,排除该信息。步骤104中,为了排除背景温度的抽样次数少的情况,判断抽样次数是否为规定的次数以上。

步骤105中,进行“人感传感器检测范围除外判断”。冷热感检测控制与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实现的人位置判断结果联动。因此,在人感传感器10进行的人位置判断结果中不存在人的区域中,表示从热图像信息计算的“冷热感”的信息不能用作用于进行基于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的信息。因此,排除这样的表示“冷热感”的计算结果。步骤105中,人感传感器10进行的人位置判断结果中,在不存在人的区域检测了“冷热感”时,排除该信息。

步骤106中,进行“冷热感传感器检测范围除外判断”。冷热感传感器11是热电堆传感器,因此在离开一定距离以上的位置不能进行正确的“冷热感”的检测。因此,例如到计算“冷热感”的人为止的地面距离超过规定的距离时,认为其“冷热感”不正确,排除该情况下的计算结果。此外,在人位置过近时,热图像信息中的人所占的面积极大而不能进行正确的“冷热感”的检测。因此,在相对于人感传感器10的检测部的位置的水平面,将其检测部与人体的脚位置(地面)连结的线段所成的角度超过规定的角度时,热图像信息中的人所占的面积变大,认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冷热感”的检测,排除这样情况下的计算结果。步骤106中,例如判断到计算“冷热感”的人为止的地面距离是否为规定的距离以内,且相对于人感传感器10的检测部的位置的水平面,将其检测部与人体的脚位置(地面)连结的线段所成的角度是否为规定的角度以内。

步骤107中进行“人信息的区域分配”。至此的步骤103~106过滤处理(除外判断处理)中,过滤处理后的人信息(人的“冷热感”的信息)分配到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多个人体位置判别区域,转换成每个该人体位置判别区域的“冷热感”。另外,在相同区域内存在多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将该区域的“冷热感”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冷热感(平均冷热感)”。

另外,步骤103~106中不对应的人信息(人的“冷热感”的信息)被废弃。步骤109中,确认到关于检测到的人信息的过滤处理结束的情况,转移至下一次的每个人体位置判别区域的过滤处理(步骤110)。

步骤111中进行“人位置除外判断”。冷热感传感器11是热电堆传感器,因此可能将不动的热源(例如电视、落地座灯等)识别为人,而出现误检测。因此,在步骤111中,与来自检测人的动作的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对照,检测到的“冷热感”是人体检测信息中不存在人的区域的情况下,排除此时的冷热感传感器11的测定结果。步骤111中,判断在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中检测到的“冷热感”的对应区域中,在人体检测信息中是否存在人,在人体检测信息中不存在人的区域检测到“冷热感”的情况下,废弃此时的检测信息。

步骤112中进行“区块活动量除外判断”。本实施方式1的基于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中,将人的安静状态或者人的活动量“小”的状态作为基准来设定冷热感指标的指数。因此,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中的人进行一定程度以上的活动(活动量>小)时,从基于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进行的人的“冷热感”的检测的控制,切换成利用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基于人检测反应数推测人的活动量(“大”、“中”、“小”或者“安静状态”)的控制。具体而言,基于与人感传感器10的各红外线传感器检测的红外线量的变化对应的信号判断人是否存在,基于此时的规定时间(例如2分钟)内在各人体位置判别区域检测到人的存在的人检测反应数,推测人的活动量(“大”、“中”、“小”和“安静状态”)。

如上所述,在步骤112中,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判断人的活动量是否低于“中”。即,判断人的活动量是否为“小”以下(包括“安静状态”)。在步骤112中判断为人的活动量是“小”或者“安静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113中,决定各区域的人的“冷热感”,全部区域的过滤处理结束(步骤115)。

上述的步骤101~115的冷热感检测的全部区域的过滤处理在每次利用冷热感传感器11取得热图像信息时进行,全部区域的“冷热感”总是在该空气调节机中高精度地被掌握和确定。

图17是表示如上所述那样基于检测到的冷热感的空气调节控制的流程图。图17的步骤201中,判断检测到的“冷热感”是否分为多个检测区域,即在多个检测区域是否存在人。当检测到的“冷热感”存在于多个检测区域的情况下,在步骤202中判断检测到人的存在的多个检测区域的“冷热感”之差是否在规定值以上。如果多个检测区域的“冷热感”之差为规定值以上,则判断为需要吹送区分控制,以成为双温度运转模式的方式驱动压力调节器12(步骤203)。例如,在供暖动作中,使压力调节器12进行减压动作,以使得第一热交换区域x进行高温度(例如35~55℃)的热交换,第二热交换区域y进行中温度(比高温度低规定温度的温度)的热交换。此时的热交换器5的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的温度在温度传感器18a、18b(参照图4)被检测出并被输入控制部50,用于空气调节控制。

在步骤204中,根据在步骤202中判断出的“冷热感”之差,对相应的检测区域实施由上下风向百叶30、左右风向百叶40和室内侧风扇6实施的吹送区分控制(风向控制和风量控制)。即,控制部50控制风向和/或风量,以使得检测到的该区域的各个人的“冷热感”为相同,和/或为根据此时的设定温度决定的“标准冷热感”。例如,对“冷热感”不同的区域,使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转动来改变分开吹出比率,以使得“冷热感”之差为规定值(例如0.5)以内。

另外,实施方式1中,“标准冷热感”是指室内温度为设定温度时通常的人感觉的“冷热感”。例如,设定温度为20℃时通常的人感觉的“标准冷热感”大致为“-1”,设定温度为25℃时通常的人感觉的“标准冷热感”大致为“+1”。此外,该“标准冷热感”也可以根据季节改变。

另一方面,在步骤201中,检测到的“冷热感”没有分为多个区域,而在1个区域存在多个人的情况下,计算存在多个人的区域的“平均冷热感”(步骤205)。关于该“平均冷热感”,在上述的步骤202中在各区域存在多个“冷热感”时也同样适用,在各区域计算“平均冷热感”。

在步骤206中,判断计算出的“平均冷热感”与在此时的设定温度决定的“标准冷热感”之差是否在规定值以上,例如是否超过“±1”。在相应的区域的“平均冷热感”与“标准冷热感”之差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对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风向和/或风量的改变、和/或使目标温度改变(温度改变控制),来进行空气调节控制(步骤207),以使得“平均冷热感”与“标准冷热感”之差在“±0.5”以内的目标冷热感区内。

上述步骤201~207的空气调节控制在每个规定时间进行,基于根据人的活动量的冷热感检测实施空气调节控制。因此,人的存在消失等时,也可以结束基于上述冷热感检测的空气调节控制。

另外,作为从实施方式1的冷热感传感器11送到控制部的热图像信息,包括检测到的人的数量、位置和“冷热感”等数据。

“空气调节机的吹送区分控制”

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如上所述,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和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等,确定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存在区域,基于人存在区域的人的辐射量推断检测该人的“冷热感”,以该人在设定的温度成为通常的人感觉“舒适”的“标准冷热感”的方式进行空气调节控制。

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如上所述,具有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上下风向百叶30由使吹出的风向在上下方向改变的多个叶片板构成,左右风向百叶40由使吹出的风向在左右方向改变的多个叶片板构成。此外,上下风向百叶30是上层叶片板31、中层叶片板32和下层叶片板33的上中下3层结构,中层叶片板32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分割成2部分(中层左叶片板32a、中层右叶片板32b)。左右风向百叶40是具有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的上下2层结构,上侧左右叶片40a配置于在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叶片板32之间形成的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下侧左右叶片40b配置于在中层叶片板32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形成的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而且,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各自分成左右分割成2部分的叶片组,以使得向左右方向分开吹出。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吹出口2b分为上侧吹出区域fa(第一吹出口)和下侧吹出区域ba(第二吹出口)上下2层的吹出口,而且各个上下区域向左右分开吹出。因此,基于根据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和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等确定的人存在区域、和该人存在区域的人的检测到的“冷热感”,控制部进行风向百叶组件3的吹送区分控制。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吹送区分控制的具体例“1”~“5”。另外,以下说明的例子“1”~“4”,是在供暖运转时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左右区域分别存在1人的情况,是基于各个人的检测到的“冷热感”进行的吹送区分控制。此外,例子“5”是在供暖运转时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存在1人的情况,是该人的活动量多的情况和少的情况下的吹送区分控制。

[1]首先,作为具体例1的空气调节机中,是控制部50判断为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左右区域存在的两人感觉“舒适”的情况。此时,在将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之间连接的致冷剂管路设置的压力调节器12设定为不进行压力调节的状态,热交换器5具有作为一个热交换的功能而成为“单温度运转模式”。此时,从风向百叶组件3的上侧吹出区域fa和下侧吹出区域ba吹出实质上相同的温度的空气,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分别继续左右的摆动动作。或者,也可以为了朝向人存在的左右区域吹出,上侧左叶片41a和下侧左叶片42a朝向左侧的区域,上侧右叶片41b和下侧右叶片42b朝向右侧的区域,分为各个方向转动,在固定于该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吹出动作。

[2]作为具体例2的空气调节机,是控制部50判断为存在于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左右区域的人的“冷热感”之差为“±1”以上的情况,且是判断为左侧的区域的人感觉“冷”、右侧的区域的人感觉“舒适”的情况。此时,压力调节器12设定为减压状态。其结果是,热交换器5成为在第一热交换区域x和第二热交换区域y热交换成不同的温度(高温度和中温度)的“双温度运转模式”。因此,以从此时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上侧吹出区域fa对右侧的区域吹出中温度的空气,并且从下侧吹出区域ba对左侧区域吹出高温度的空气的方式,设定上侧左右叶片40a和下侧左右叶片40b的吹出方向。另外,这样设定的情况下,发明者的实验中,右侧区域与左侧区域的地面温度差(地上10cm的温度)为3℃。

[3]作为具体例3的空气调节机,是控制部50判断为存在于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左右区域的人的“冷热感”之差为“±1”以上的情况,且是判断为左侧区域的人感觉“冷”、右侧区域的人感觉“稍热”的情况。此时,压力调节器12设定为减压状态,热交换器5成为“双温度运转模式”。以从此时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下侧吹出区域ba对左侧区域吹出高温度的空气的方式,设定下侧左右叶片40b的吹出方向。进而,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的中温度的空气利用上侧左右叶片40a的上侧左叶片41a对左侧区域吹出,利用上侧右叶片41a对右侧区域吹出。即,上侧吹出区域fa的上侧左右叶片40a以对左右分开吹出的方式设定。这样设定的情况下,发明者的实验中,右侧区域与左侧区域的地面温度差为5℃。

[4]作为具体例4的空气调节机,是控制部50判断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左右区域的人的“冷热感”之差为“±1”以上的情况,且是判断为左侧区域的人感觉“冷”、右侧区域的人感觉“热”的情况。此时,压力调节器12设定为减压状态,热交换器5成为“双温度运转模式”。以从此时的风向百叶组件3的下侧吹出区域ba对左侧区域吹出高温度的空气的方式,设定下侧左右叶片40b的吹出方向。同样地,以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的中温度的空气对左侧区域吹出的方式,设定上侧左右叶片40a两者对左侧区域吹出的方向。这样设定的情况下,发明者的实验中,右侧区域与左侧区域的地面温度差为8℃。

[5]作为具体例5的空气调节机,在供暖运转时的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仅存在1人的情况下实施“双温度运转模式”。具体例5中,分为在室内的人的活动量多时(移动量多时)和少时(移动量少时)进行吹送区分控制。

人的移动量多的情况下,来自风向百叶组件3的下侧吹出区域ba的高温度的空气向该人存在的区域吹出。同时,位于上侧吹出区域fa的上侧左右叶片40a以进行左右摇摆动作的方式被驱动控制,以使得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的中温度的空气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整体吹出。其结果是,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的移动量多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一边实施人中心的供暖一边进行室内整体的供暖、并且抑制了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温度不均的空气调节。

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的移动少、人的活动量小的情况下,向该人存在的区域实施“双温度运转模式”。即,来自下侧吹出区域ba的高温度的空气朝向该人存在的区域吹出。与此同时,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吹出的中温度的空气也朝向该人存在的区域吹出。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利用风向百叶组件3,高温度的空气从下侧吹出区域ba向室内的脚下侧吹出,中温度的空气从上侧吹出区域fa向比室内的脚下侧靠上侧的区域吹出。因此,该空气调节机的“双温度运转模式”中,进行脚下侧暖和且头侧比脚下侧温度低的供暖运转,对室内的人进行舒适控制(头冷足热模式)。根据该空气调节机中进行的实验,当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脚下为30.2℃时,头附近是24.9℃,头冷足热模式的脚下与头附近的温度差能够为5℃以上。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0的人体检测信息和来自冷热感传感器11的热图像信息等,确定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人存在区域,检测室内的人的“冷热感”,以该人在设定的温度成为通常的人感觉“舒适”的“标准冷热感”的方式进行空气调节控制。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中,如上所述,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左右区域通过进行左右风向百叶40的吹出方向的转动控制来进行空气调节控制。进而,该空气调节机中,设置有具有在上下方向改变吹出的风向的上中下3层结构的叶片板的上下风向百叶30,因此能够设定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吹到前后的区域例如室内离室内机1近的区域、离室内机1远的区域和其间的中间区域的各个区域。

如上所述,上下风向百叶30是上层叶片板31、中层叶片板32和下层叶片板33的上中下3层结构,中层叶片板32在其左右方向的中央分割成2部分(中层左叶片板32a、中层右叶片板32b)。因此,通过使3层结构的上下风向百叶30转动配置到上下方向的所期望的位置,能够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的前后的所期望的区域的方向吹出来自吹出口2b的空气。进而,通过使中层叶片板32中左右分割成2部分的中层左叶片板32a和中层右叶片板32b各自的上下方向的朝向改变,能够改变来自设置于吹出口2b的风向百叶组件3中分割成4部分的吹出区域的吹出上下方向、吹出速度(吹出风量)。即,分割成4部分的吹出区域是指(1)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左叶片板32a之间的上侧吹出左区域、(2)上层叶片板31与中层右叶片板32b之间的上侧吹出右区域、(3)中层左叶片板32a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左区域、和(4)中层右叶片板32b与下层叶片板33之间的下侧吹出右区域。这样,利用包括上下风向百叶30和左右风向百叶40的风向百叶组件3,改变从分割成4部分的吹出区域的吹出上下方向、吹出左右方向、吹出速度(吹出风量),由此能够设定成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对前后左右的区域、例如在室内对离室内机1近的左右区域、离室内机1远的左右区域和它们之间的左右的中间区域进行吹送区分。

此外,通过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双温度运转模式”和风向百叶组件3的吹送区分控制,即使在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存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人的移动量进行该人感觉舒适的最佳的空气调节。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能够对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进行最佳的空气调节,提供进行该室内的人中心的空气调节,由此能够抑制浪费的空气调节以省电,而且可靠地进行存在于室内的人们感觉舒适的空气调节。

如以上所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基于表示来自人感传感器的红外线量的变化的信号确定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人存在的人存在区域,基于根据来自冷热感传感器的热图像信息获得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人的辐射量,进行该人感觉舒适的空气调节控制,和/或以该人在设定的温度下成为通常的人感觉的“标准冷热感”的方式进行“双温度运转模式”和风向百叶组件的微细的吹送区分控制,由此能够进行精度高的人性化的空气调节控制。

在具有一定程度细节的实施例中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实施例的公开内容在结构的细节可以改变,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和顺序的变化能够不脱离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范围和思想而实现。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对于存在于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人能够进行该人感觉舒适的细微的空气调节控制的空气调节机,因此是实用性高的空气调节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

2a上表面开口部(吸入口)

2b吹出口

3风向百叶组件

4过滤器

5热交换器

6室内侧风扇

7通风路

8后引导器(背面侧引导部)

9稳定器(前面侧引导部)

10人感传感器

11冷热感传感器

12压力调节器

13压缩机

14电动四通阀

15减压器

16室外侧热交换器

17室外侧风扇

20迷你叶片

30上下风向百叶

31上层叶片板

32中层叶片板

32a中层左叶片板

32b中层右叶片板

33下层叶片板

40左右风向百叶

40a上侧左右叶片

40b下侧左右叶片

50控制部

x第一热交换区域

y第二热交换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