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779934发布日期:2020-05-19 21:0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使用环境中,空调对整个密闭空间内的温度进行调节,难以精确调节密闭空间内每个局部的温度。采用可移动的空调即可实现对密闭空间内每个局部的温度进行调节,可移动的空调底部设置移动轮,可移动的空调内部设置蒸发器、蒸发风机、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和节流元件等,当现有的可移动空调在工作时,运行的压缩机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为实际应用带来了不便。而且,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工作时,用户距空调的距离不同,则制冷或制热效果有所差异,比如,用户距空调较近,则制冷或制热效果较明显,用户距空调较远,则制冷或制热效果会差很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旨在解决对于现有的空调器,用户距空调的距离不同,制冷或制热效果有所差异的技术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温度调节控制方法,采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作为调温部件,在调温过程中不会制造过多的噪音,为用户带来较佳的使用体验;同时,根据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使得无论用户距离空调或远或近,都能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和,

控制器,用于基于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通过调节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还用于:

确定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

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

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

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检测装置还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和,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基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包括:

通过调节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确定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

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

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

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

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作为调温部件,在调温过程中不会制造过多的噪音,为用户带来较佳的使用体验;同时,根据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使得无论用户距离空调或远或近,都能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和热量存储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和热量存储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移动的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出风角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7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湿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本发明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杀菌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1、冷端;112、热端;113、金属导体;114、半导体;115、散热翅片;12、热量存储装置;121、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2、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4、保温层;13、导热装置;131、循环管路;1311、管路的第一部分;1312、管路的第二部分;1313、管路的第三部分;1314、流体缓存囊;14、供电装置;141、第一供电装置;142、第二供电装置;15、移动底座;151、驱动轮;152、驱动电机;153、导向轮;155、避障模块;17、旋翼;171、第一转向机构;172、第二转向机构;21、检测装置;22、壳体;221、进风口;222、出风口;223、第一上部壳体;224、第一下部壳体;225、卡凸;226、卡槽;23、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结构与另一个实体或结构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结构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一般的使用环境中,空调对整个密闭空间内的温度进行调节,难以精确调节密闭空间内每个局部的温度。当调节一个房间内的温度时,用户只处在房间的某个局部,只需保证该局部的温度合适,用户即可获得较佳的使用体验。采用可移动的空调即可实现对密闭空间内每个局部的温度进行调节。在本发明中,采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作为调温部件,在调温过程中不会制造过多的噪音,为用户带来较佳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移动的空调。

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和热端112中的任意一端;和,

热量存储装置12,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所述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和热端112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和热端112中的另一端。

可安静的调节温度,便于实际应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制冷过程中,本实施例中第一端指的是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第二端指的是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热端112,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热端112与热量存储装置12交换热量,将环境介质中热量导入热量存储装置12中,实现对环境介质的制冷效果;在制热过程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指的是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热端112,第二端指的是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半导体温度调器的热端112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与热量存储装置12交换热量,将热量存储装置12的热量导入环境介质中,同时,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在工作中产生的热量也会散入环境介质中,实现对环境介质的制热效果。并且,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在工作时没有噪音,故可移动空调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小,适合在室内环境中工作,便于实际应用。

环境介质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

如图2所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包括:冷端111、热端112、金属导体113和半导体114;半导体114包括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通过金属导体113与p型半导体连接,p型半导体通过金属导体113与n型半导体连接,多个金属导体113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冷端111固定连接,一部分与热端112固定连接。其中,冷端111和热端112为绝缘陶瓷片。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和热端112的位置与流过该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电流的方向相关,图2中为一种可选的电流通过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方式,改变流过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电流的方向,则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111和热端112调换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要指出本可移动的空调的区别之处,显然,如图1所示,可移动的空调还包括:

壳体22,壳体22上开设出风口和进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通过风道连接,风道经过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或热端112;和,

移动底座15,设置在壳体22的下部;和,

供电装置14,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电连接,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提供电能;和,

风机23,用于为空气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表面的流动提供动力,风机23包括贯流风机和轴流风机。

如图3所示,可移动的空调包括散热翅片115,散热翅片115设置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一端,增加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的效率。如图3所示,散热翅片115与风机23相对。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底座15包括:

驱动轮151,设置在移动底座15的下部;和,

驱动电机152,设置在移动底座15内,与驱动轮151传动连接;和,

导向轮153,设置在移动底座15的下部,导向轮153与驱动轮151交错设置。

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底座的移动。其中,一种可选的驱动电机152与驱动轮151传动连接的实施方式为:驱动电机152与驱动轮151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一种可选的驱动电机152与驱动轮151传动连接的实施方式为:驱动电机152与驱动轮151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一种可选的驱动电机152与驱动轮151传动连接的实施方式为:驱动电机152与驱动轮151通过齿轮传动连接。

可选地,移动底座15包括两个驱动轮151,相对应地,移动底座15包括两个驱动电机152。即可单独控制每个驱动轮151的转速。可采用万向轮作为驱动轮151,通过控制两个驱动轮151的转速,即可实现空调直行或转弯动作。

可选地,移动底座15包括两个驱动轮151和一个驱动电机152,移动底座15还包括导向电机,导向轮153通过支撑轴与移动底座15转动连接,导向电机与支撑轴传动连接,可选为通过链条传动,可选为通过皮带传动,可选为通过齿轮传动,进一步地,还可通过减速器传动。随着导向电机的转动,支撑轴即可完成旋转动作,从而带动导向轮153完成旋转动作,使得导向轮153实现导向作用。

可选地,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被动轮154,设置在移动底座15的下部,随着移动底座15的移动而动作。可增加的移动底座15的承重能力。可选地,被动轮154为万向轮,减小移动底座15转弯时的阻力。

可选地,导向轮153的直径大于驱动轮151的直径,使得导向轮153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产生较小扭矩,降低移动底座15的移动阻力。

以空调移动方向为前方,可选地,导向轮153在驱动轮151前方;可选地,驱动轮151在导向轮153前方。

可选地,移动底座包括避障装置155,避障装置155设置移动底座移动方向的前方。其中,避障装置155可为但不限于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量存储装置12可拆卸地设置在空调上。便于更换热量存储装置12。

可选地,当热量存储装置12采用流体作为存储热量的介质时,热量存储装置12上设置流体替换阀,配合流体存储处理装置(用于降低或提高流体的温度的装置,可与本可移动的空调配套使用的装置),对热量存储装置12内部的流体进行更换,即,流体替换阀用于控制热量存储装置12与流体存储处理装置之间交换的流体量。在更换后,可移动的空调即可持续工作。

例如,当可移动的空调用于制冷时,则热量存储装置12中的温度较高,可采用设置在空调上的保温装置作为流体存储处理装置,此时流体存储处理装置具有加热功能;当可移动空调用于制热时,则热量存储装置中的温度较低,采用设置在空调上的保温装置作为流体存储处理装置,此时流体存储处理装置具有制冷功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的空调还包括导热装置13,导热装置13的第一部分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第二端进行热量交换,导热装置13的第二部分延伸至热量存储装置12的内部,用于与热量存储装置12进行热量交换。

其中,导热装置13用于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与热量存储装置12之间传输热量,当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用于制冷时,第二端为热端112,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热端112的热量可通过导热装置13传输至热量存储装置12;当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用于制热时,第二端为冷端111,热量存储装置12的热量可通过导热装置13传输至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冷端111。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装置13的导热介质为金属。

可选地,导热装置13为圆柱状、棱柱状、台状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导热装置13为中空或实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装置13为内设流体的管路,其中,流体即为导热介质。

可选地,导热装置13还包括水泵或气泵,用于使流体在管路中充分流动,以充分地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和热量存储装置12之间传输热量。

可选地,当导热装置13中的导热介质为流体时,流体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的热量或在热量存储装置12中的热量的驱动下,在第二端与热量存储装置12之间往复循环。

当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用于制冷时,流体在第二端吸收热量,之后产生向热量存储装置12流动的驱动力,吸收热量之后的流体向热量存储装置12流动,流体在热量存储装置12释放热量,之后产生向第二端流动的驱动力,释放热量之后的流体向第二端流动;当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用于制热时,流体在第二端释放热量之后,向热量存储装置12流动,流体在热量存储装置12吸收热量之后,向第二端流动。

流体包括单相流和多相流。单相流包括液体和气体,多相流为气液双向流。

可选地,当流体为单相流时,如图5所示,导热装置13中的管路为首尾相接的封闭式循环管路131,包括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和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与第二端接触,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延伸至热量存储装置12的内部,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延伸至热量存储装置12的内部,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和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连通,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和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连通,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和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连通;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高于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高于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

本技术方案既适用于制冷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又适用于制热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保证可移动的空调既能制冷又能制热,真正起到温度调节的作用。当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用于制冷时,流体的循环顺序为:在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流向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再流向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最终回到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当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用于制热时,流体的循环顺序为:在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流向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再流向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最终回到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

当流体为气液双相流时,特别地,指的是进行相变的流体。如图6所示,在循环管路131中同时包括气态流体和液态流体,气态流体和液态流体为同一种物质,例如为同一种冷媒。

管路的第二部分1312和管路的第三部分1313之间设置流体缓存囊1314,该流体缓存囊1314可上下移动。例如,可通过液压杆、步进电机、伺服电机驱动流体缓存囊1314进行上下移动。流体缓存囊1314的最高位置高于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的高度;流体缓存囊1314的最低位置低于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的高度。流体缓存囊1314的容积大于等于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的容积。

循环管路131中双相流之间的比例,需保证:当流体缓存囊1314的位置高于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时,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内为液态流体;当流体缓存囊1314的位置低于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时,管路的第一部分1311内为气态流体。

根据可移动的空调的制冷制热状态控制流体缓存囊的高度,当可移动的空调用于制冷时,控制流体缓存囊的位置高于管路的第一部分的位置;当可移动的空调用于制热时,控制流体缓存囊的位置低于管路的第一部分的位置。

无论可移动的空调处于制冷或制热状态,半导体温度调节器与热量存储装置之间均可具有较佳的换热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热量存储装置12的表面设置保温层124。使得热量存储装置12可更好地保存热量,空调具有较佳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可选地,保温层124为树脂材料;可选地,保温层124为聚氨酯发泡泡沫。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和导热装置13之间设置一层或多层第一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其中,任意一个第一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与另一个第一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热端抵靠连接。

提高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与热量存储装置之间的温度差,提高热量存储装置存储热量的能力,可移动的空调持续工作的时间更长。

可选地,第一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形状与导热装置的第一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可更具针对性的提高温度差。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的空调包括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活动匹配;

第一上部壳体223开设出风口,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或第一下部壳体224内,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一端通过风道连通至出风口,热量存储装置12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或第一下部壳体224内。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为前文中的壳体22的两部分,显然,第一上部壳体223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的上方,第一上部壳体223开设出风口,即可移动的空调通过第一上部壳体223向外吹风,又因为第一上部壳体223与第一下部壳体224活动匹配,即第一上部壳体223可相对于第一下部壳体224运动。使得空调的出风位置可调,即使得空调的调温位置可调。

本实施方式包括以下可选应用场景:在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热量存储装置12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在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热量存储装置12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内;在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内,热量存储装置12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在一种可选的应用场景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内,热量存储装置12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内。

可选地,移动底座15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的下部;可选地,供电装置14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可选地,供电装置14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内。

可选地,第一上部壳体223以上下活动的方式与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上方。例如,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可通过液压杆活动连接。此时空调的出风口可上下移动,可以在不同的高度对房间内的空气温度进行调节,例如,制冷时,调高高度,冷空气在较高的位置吹出,随后在重力作用下下降,使得室内的空气的温度更加均匀;制热时,降低出风高度,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更加均匀,调温效果好。

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活动匹配,还可选实施为: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可分离。可选地,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可通过卡凸和卡槽的形式相互匹配,例如第一上部壳体223的底部设置卡凸,第一下部壳体224的上部设置相对应的卡槽;第一上部壳体223的底部设置卡槽,第一下部壳体224的上部设置相对应的卡凸。当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相互卡接后,不会发生水平方向错位的现象,并且当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在上下方向发生相对移动时,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容易分离。

可选地,相互配合的卡凸和卡槽具有一对或多对。

如图9至图11所示,可选地,可移动的空调还包括:

一个及多个旋翼17,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的上部;

第一上部壳体223内还设置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二端接触;第二下部壳体22内设置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

其中,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和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为热量存储装置12的两部分,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和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接触,可互相交换热量。

其中,旋翼17可保证第一上部壳体223相对于第一下部壳体224向上移动,使得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互相脱离,并且旋翼17可拖动第一上部壳体223移动到其他位置。第一上部壳体223内部设置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和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保证当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互相脱离后,第一上部壳体223仍能独立的制冷或制热。采用本技术方案,使得空调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温。

在上述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上部壳体223内设置第一供电装置141,第一供电装置141与一个或多个旋翼17的动力端电连接,为一个或多个旋翼17的动力端供电,第一供电装置141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电连接,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供电,第一供电装置141与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内部的风机23电连接,为风机23供电;第一下部壳体224内设置第二供电装置142,第二供电装置142与可移动底座15电连接,为可移动底座15供电,当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互相匹配时,第二供电装置142和第一供电装置141电连接,第二供电装置142为第一供电装置141供电。其中,第一供电装置141为蓄电装置,第二供电装置142为蓄电装置,或,第二供电装置142为变压装置及电源线,或,第二供电装置142为蓄电装置和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与蓄电装置电连接,无线充电装置设置在移动底座15的底部。

可选地,第一供电装置141和第二供电装置142通过无线充电装置电连接。

可选地,第一供电装置141和第二供电装置142通过铜柱可拆卸地电连接。

前文提及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可采用卡凸和卡槽的方式匹配,可选地,卡凸225和卡槽226的数量为两对或多对,卡凸225和卡槽226的材质为铜或铜合金。在本技术方案中,卡凸225和卡槽226不仅具有固定作用,还能连通第一供电装置141和第二供电装置142。

可选地,卡凸225和卡槽226的数量为三对,保证每对卡槽226和卡凸225均可充分嵌合,使得第一供电装置141和第二供电装置142充分电连接。卡凸225和卡槽226的数量还可为四对、五对、六对及多对,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

可选地,如图11所示,旋翼17的转轴通过第一转向机构171与第一上部壳体223活动连接,旋翼17的翼片通过第二转向机构172与旋翼17的旋转轴活动连接,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上部外壳223的上部。当第一上部外壳223飞行到待调温区域时,通过第一转向机构171和第二转向机构172调整旋翼17的吹风方向,吹向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一端。旋翼17兼具飞行和加快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第一端的换热效果的功能。

可选地,空调包括一个第一上部壳体223和两个或多个第一下部壳体224;或,空调包括一个第一下部壳体224和两个或多个第一上部壳体223;或,空调包括两个或多个第一上部壳体223和两个或多个第一下部壳体224。

当第一下部壳体224内的第二热量存储中的热量达到热量存储上限或热量存储下限时,需要更换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若空调包括两个或多个第一下部壳体224,则当其中一个第一下部壳体224需要更换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时,其他第一下部壳体224仍能继续工作,为第一上部壳体223充电并通过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更新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中的热量,提高空调的工作效率。

在第一上部壳体223与第一下部壳体224分离后,当第一上部壳体223单独进行调温时,此时第一下部壳体224处于闲置状态,若空调包括两个或多个第一上部壳体223,则两个或多个第一上部壳体223可轮流在第一下部壳体224上为第一供电装置141充电,并通过第二热量存储装置122更新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中的热量,空调的工作效率高。

当空调包括两个或多个第一上部壳体223和两个或多个第一下部壳体224时,两个或多个第一上部壳体223可轮流在第一下部壳体224上进行充电及更新第一热量存储装置121中的热量,两个或多个第一下部壳体224可轮流更换第二存储装置,提高了空调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的空调还包括控制器。可选地,控制器与驱动电机152的驱动器电连接;可选地,控制器与导向电机的驱动器电连接;可选地,控制器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11的驱动器电连接;可选地,控制器与一个或多个旋翼17的驱动器电连接;可选地,第一上部外壳和第一下部外壳之间的液压杆的驱动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移动的空调还包括检测装置21,设置在空调的壳体22表面,与控制器电连接,向控制发送检测信号。当空调的壳体22包括第一上部壳体223和第一下部壳体224时,检测装置21可设置在第一上部壳体223表面,也可设置在第一下部壳体224表面。

其中,检测装置21包括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中的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还包括报警装置,与控制器电连接,其中,报警装置包括指示灯、蜂鸣器中的一种或多种。温度传感器设置热量存储装置12内部,向控制器发送热量存储装置12的实时温度。当热量存储装置12中的温度超过上限温度时,即表示热量存储装置12中的热量达到热量存储上限,控制器向报警装置发送报警信号;当热量存储装置12中的温度超过下限温度时,即表示热量存储装置12中的热量达到热量存储下限,控制器向报警装置发送报警信号,报警装置响应于报警信号,进行发光和/或蜂鸣。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201: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里,检测装置可为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用以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s1202:基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可选的,步骤s1202的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

在检测装置检测到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之后,将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空调在制热时,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增大制热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减小制热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空调在制冷时,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增大制冷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减小制冷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里,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为用户预先存储在空调内的在空调正常制热或制冷工作情况下用户感觉舒适时的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由于不同用户之间存在差异,用户可灵活设置该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步骤s1202的另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

在检测装置检测到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之后,将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与上次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空调在制热时,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于上次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增大制热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次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减小制热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空调在制冷时,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于上次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增大制冷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次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减小制热量,以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由于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主要为空调附近区域的环境,增大空调的制热量/制冷量,则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区域范围增大,温度调节范围增大,反之。这里,根据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大,则适应性的增大空调的制热量/制冷量,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减小,则适应性的减小空调的制热量/制冷量,使得无论用户距离空调或远或近,都能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的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通过调节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增大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可以增大空调的制热量/制冷量,进而增大空调的温度调节范围;减小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可以减小空调的制热量或制冷量,进而减小空调的温度调节范围。

可选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p=(l/l0)*p0

其中,p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p0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最大功率与最小功率的平均值,l为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l0为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可选的,l0为在半导体调节器的功率为p0时的工作情况下用户感觉舒适时的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样,通过调节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实现对用户所处的位置的温度调节操作,方便灵活。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

这里,用户家庭中除了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外,还可能设置有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例如固定式的空调、电热器等。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与这些空气调节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可以通过多机联动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

具体的,本申请主要是利用多机联动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的空气进行空气调节操作。这里,多个空气调节设备可能处于室内环境的不同位置,例如,固定式的空调设置于墙角,电热器设置于门边等。这里,本申请的空调可以为用户提供录入其它电器设备的具体位置的功能选项,如可以通过空调的控制面板等选择性的写入其它诸如固定式的空调、电热器的安装位置。这样,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空气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对于可移动的空调是已知的。因此,通过将用户所处位置与其它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进行匹配,则可以进一步的确定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

此外,室内环境中设有多个空气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空气参数信息,比如温度参数信息、湿度参数信息等。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与这些空气检测模块进行通信,以获取空气检测模块所检测到的空气参数信息。

空调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之后,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这里,预设的温度参数为用户预先设置的希望达到的环境温度值,比如27℃;预设时间为用户预先设置的时间段,比如10分钟;预设温度参数差值为用户预先设置的温度参数差值,比如2℃。例如,10分钟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为24℃,温度参数差值为3℃,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2℃,则表明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能力有限,控制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进行温度调节操作,以利用该空气调节设备加快用户所处位置附近的温度调节的进程。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

本申请的空调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老人、青年、孕妇、儿童和婴儿。这样,可以针对普通人群设置相适应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身份。例如,预设身份为青年和儿童,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时,则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预先设置的唯一编码。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其特定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编码。例如,预设身份条件为“num≠0066&num≠0077&num≠0088”,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99”,则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77”,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样,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对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用户进行温度调节操作,更为人性化。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301: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这里,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为能够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利用智能温度仪检测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本申请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由该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并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温度调节。

s1302:当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温度调节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里,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心率信息和血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温度调节条件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是否位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当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未处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时,则认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温度调节条件。

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时,控制空调进行升温操作;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控制空调进行降温操作。或者,预设的心率范围为[60次分,100次分],当用户的心率信息为55次分时,控制空调进行升温操作;当用户的心率信息为120次分时,控制空调进行降温操作。

可选的,当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为多种时,根据多种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优先级,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比如,当检测到的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用户的心率信息为120次分时,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的优先级高于用户的心率信息的优先级时,控制空调进行升温操作,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的优先级低于用户的心率信息的优先级时,控制空调进行降温操作。多种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优先级,由于不同用户之间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可反映用户对环境温度的需求,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即可自动实时满足用户对环境温度的需求,同时,对用户的生理特征进行实时检测,当生理参数信息有了变化后,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改变当前环境,进而有助于让用户变化的生理特征值回到正常的参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调节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时,控制空调移动以增大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控制空调移动以减小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样,由于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主要为空调附近区域的环境,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可以加快用户的生理参数变化,有助于让用户变化的生理特征值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参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

本申请的空调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老人、青年、孕妇、儿童和婴儿。这样,可以针对普通人群设置相适应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身份。例如,预设身份为青年和儿童,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时,则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预先设置的唯一编码。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其特定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编码。例如,预设身份条件为“num≠0066&num≠0077&num≠0088”,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99”,则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77”,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这样,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对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用户进行温度调节操作,更为人性化。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具体的,该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401: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里,检测装置可为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用以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s1402:基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可选的,步骤s1402的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

在检测装置检测到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之后,将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增大风量操作;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减小风量操作。

这里,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为用户预先存储在空调内的在空调正常吹风工作情况下用户感觉舒适时的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由于不同用户之间存在差异,用户可灵活设置该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可选的,步骤s1402的另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

在检测装置检测到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之后,将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与上次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于上次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增大风量操作;当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次检测到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增大风量操作。

由于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主要为空调附近区域的环境,增大空调的风量大小,则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区域范围增大,温度调节范围增大,反之。这样,根据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大,则适应性的增大空调的风量大小,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减小,则适应性的减小空调的风量大小,使得无论用户距离空调或远或近,都能感受到适量大小的风感,而且,空调的风量大小间接反映空调的温度调节能力的大小,根据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可以使得无论用户距离空调远近,都能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的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风扇,用于为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表面的空气流动提供动力。增大风扇的转速,可以增大空调的风量大小;减小风扇的转速,可以减小空调的风量大小。

可选的,风扇的转速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大,风扇的转速增大,空调的风量增大;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减小,风扇的转速减小,空调的风量增大。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风扇的转速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n=(l/l0)*n0

其中,n为风扇的转速,n0为风扇的最大转速与最小转速的平均值,l为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l0为预设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可选的,l0为在风扇的转速为n0时的工作情况下用户感觉舒适时的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样,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实现对用户所处的位置的风量调节操作,方便灵活。

这里,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其也是空调进行温度调节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确定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

这里,用户家庭中除了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外,还可能设置有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例如固定式的空调、电热器等。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与这些空气调节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可以通过多机联动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进行调节。

具体的,本申请主要是利用多机联动的方式对室内环境的空气进行空气调节操作。这里,多个空气调节设备可能处于室内环境的不同位置,例如,固定式的空调设置于墙角,电热器设置于门边等。这里,本申请的空调可以为用户提供录入其它电器设备的具体位置的功能选项,如可以通过空调的控制面板等选择性的写入其它诸如固定式的空调、电热器的安装位置。这样,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空气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对于可移动的空调是已知的。因此,通过将用户所处位置与其它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进行匹配,则可以进一步的确定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

此外,室内环境中设有多个空气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空气参数信息,比如温度参数信息、湿度参数信息等。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与这些空气检测模块进行通信,以获取空气检测模块所检测到的空气参数信息。

空调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之后,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这里,预设的温度参数为用户预先设置的希望达到的环境温度值,比如27℃;预设时间为用户预先设置的时间段,比如10分钟;预设温度参数差值为用户预先设置的温度参数差值,比如2℃。例如,10分钟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为24℃,温度参数差值为3℃,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2℃,则表明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温度调节能力有限,控制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进行温度调节操作,以利用该空气调节设备加快用户所处位置附近的温度调节的进程。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

本申请的空调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老人、青年、孕妇、儿童和婴儿。这样,可以针对普通人群设置相适应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身份。例如,预设身份为青年和儿童,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时,则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预先设置的唯一编码。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其特定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编码。例如,预设身份条件为“num≠0066&num≠0077&num≠0088”,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99”,则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77”,则控制空调不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这样,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对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用户进行风量调节操作,更为人性化。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5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具体的,该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501: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

这里,可通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这里,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为能够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利用智能温度仪检测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本申请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由该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并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风量调节。

s1502:当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风量调节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这里,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心率信息和血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风量调节条件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是否位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当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未处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时,则认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风量调节条件。

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时,控制空调增大风量;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控制空调减小风量。或者,预设的心率范围为[60次分,100次分],当用户的心率信息为55次分时,控制空调进行增大风量;当用户的心率信息为120次分时,控制空调进行减小风量。

可选的,当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为多种时,根据多种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优先级,控制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比如,当检测到的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用户的心率信息为120次分时,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的优先级高于用户的心率信息的优先级时,控制空调增大风量,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的优先级低于用户的心率信息的优先级时,控制空调减小风量。用户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的优先级,由于不同用户之间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这里,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其也是空调进行温度调节的一种方式。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可反映用户对环境温度的需求,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即可自动实时满足用户对环境温度的需求,同时,对用户的生理特征进行实时检测,当生理参数信息有了变化后,控制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改变当前环境,进而有助于让用户变化的生理特征值回到正常的参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调节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时,控制空调移动以增大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控制空调移动以减小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样,由于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主要为空调附近区域的环境,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可以加快用户的生理参数变化,有助于让用户变化的生理特征值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参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

本申请的空调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老人、青年、孕妇、儿童和婴儿。这样,可以针对普通人群设置相适应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身份。例如,预设身份为青年和儿童,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时,则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预先设置的唯一编码。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其特定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编码。例如,预设身份条件为“num≠0066&num≠0077&num≠0088”,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99”,则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77”,则控制空调不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这样,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对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用户进行风量调节操作,更为人性化。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出风角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风量调节控制方法。具体的,该风量调节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601:检测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

这里,检测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的检测装置可以利用人感传感器实现。

s1602:基于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以对用户进行吹风。

可选的,根据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实现空调出风角度的调节,使得空调能够对用户进行吹风。这样,通过调整空调的位置信息,使得空调的出风口朝向用户,以对用户进行吹风,风随人吹,能够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可选的,空调还包括设于空调的出风口的摆叶,用于调节空调的出风角度。

基于上述具有摆叶的可移动的空调,步骤s1602的另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根据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当用户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时,根据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确定摆叶的摆动角度;根据摆叶的摆动角度调节摆叶出风角度,以对用户进行吹风。这里,空调内预存有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的位置范围信息,通过判断用户的位置是否在摆叶出风角度的位置范围内,即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这里,可以空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即为用户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可以通过确定该坐标与坐标轴之间的夹角确定摆叶的摆动角度。例如,以空调为原点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用户在该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2),这样,设置y轴方向为摆叶当前的朝向,可确定摆叶的摆动角度为45°。这样,通过调整摆叶的摆动角度,对空调的出风角度进行调节,以对用户进行吹风,风随人吹,能够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基于上述具有摆叶的可移动的空调,步骤s1602的另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根据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当用户未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时,控制空调移动至摆叶出风角度调节的调节范围内。由于摆叶的摆动角度具有一定的限度,因此,通过摆叶调整空调的出风角度也具有一定的限制,当用户未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时,控制空调移动至摆叶出风角度调节的调节范围内移动以实现方向转变,继续通过调整摆叶的摆动角度,对空调的出风角度进行调节,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停止对用户吹风的指令;基于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以停止对用户进行吹风。

在本实施例中,停止对用户吹风的指令可通过遥控器、控制面板等输入装置获取。或者,停止对用户吹风的指令通过识别用户的动作信息获取,比如,空调内预存有停止吹风的动作信息,当空调识别到用户的动作信息与预存的停止吹风的动作信息相匹配时,则认为接收到停止对用户吹风的指令。

这样,当用户需要避开出风时,通过调整摆叶的摆动角度,对空调的出风角度进行调节,以对用户进行吹风,风随人吹,能够达到较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

本申请的空调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老人、青年、孕妇、儿童和婴儿。这样,可以针对普通人群设置相适应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身份。例如,预设身份为青年和儿童,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时,则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预先设置的唯一编码。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其特定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编码。例如,预设身份条件为“num≠0066&num≠0077&num≠0088”,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99”,则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77”,则控制空调不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

这样,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对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用户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更为人性化。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湿度调节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7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湿度调节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湿度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701: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

这里,可通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这里,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为能够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利用智能温度仪检测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利用皮肤水分检测仪检测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本申请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由该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并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确定是否需要对进行湿度调节。

s1702:当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湿度调节条件时,控制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调湿装置包括加湿模块和除湿模块,利用加湿模块进行加湿操作,利用除湿模块进行除湿操作。这里,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和皮肤含水度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湿度调节条件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是否位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当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未处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时,则认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湿度调节条件。

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时,控制空调进行加湿操作;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控制空调进行除湿操作。或者,预设的皮肤含水度为[60%,70%],当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为55%时,控制空调进行加湿操作;当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为75%时,控制空调进行除湿操作。

可选的,当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为多种时,根据多种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优先级,控制空调进行湿度调节操作。比如,当检测到的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为75%时,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的优先级高于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的优先级时,控制空调进行加湿操作,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的优先级低于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的优先级时,控制空调进行除湿操作。用户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的优先级,由于不同用户之间存在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这里,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可反映用户对环境湿度的需求,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进行湿度调节操作,即可自动实时满足用户对环境湿度的需求,同时,对用户的生理特征进行实时检测,当生理参数信息有了变化后,控制空调进行湿度调节操作,改变当前环境,进而有助于让用户变化的生理特征值回到正常的参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用户所处位置的湿度参数信息;基于湿度参数信息,控制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环境中设有多个空气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空气参数信息,比如湿度参数信息等。本申请的可移动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与这些空气检测模块进行通信,以获取空气检测模块所检测到的携带有其位置信息的湿度参数信息的反馈信息。当用户所处位置的湿度参数信息大于预设湿度参数信息时,控制除湿装置进行除湿操作;当用户所处位置的湿度参数信息小于预设湿度参数信息时,控制加湿装置进行加湿操作。这里,预设湿度参数信息为用户预设的较为理想的环境湿度参数信息。

这样,利用实际环境参数调整空调的湿度调节参数,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空调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进行湿度调节调整过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调节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6℃时,控制空调移动以增大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控制空调移动以减小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这样,由于空调进行空气调节所影响的主要为空调附近区域的环境,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可以加快用户的生理参数变化,有助于让用户变化的生理特征值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参数,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当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人感传感器,人感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像采集设备则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与空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整图像采集设备的图像采集参数,以使图像采集设备能够采集到用户的图像。这里,图像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可选的,图像采集设备可为摄像头。

本申请的空调预存有用户的图像及与图像相关联的身份信息的数据库,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包含用户的图像的图像信息之后,通过面部特征提取分析,将提取的用户面部特征与数据库内预存的用户的图像面部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可以确定数据库内与采集到的图像中的用户对应的预存的用户的图像,进一步可以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老人、青年、孕妇、儿童和婴儿。这样,可以针对普通人群设置相适应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身份。例如,预设身份为青年和儿童,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青年时,则控制空调的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老人时,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执行方式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为预先设置的唯一编码。这样,可以针对特定用户设置其特定的预设身份条件。预设身份条件为用户预先设置的能够承受空调近距离进行空气调节的编码。例如,预设身份条件为“num≠0066&num≠0077&num≠0088”,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99”,则空调的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当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为“num=0077”,则控制空调不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这样,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对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用户进行湿度调节操作,更为人性化。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发明可移动的空调的杀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多个实施例所示出的可移动的空调的杀菌控制方法。具体的,该杀菌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801: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

这里,可通过用户的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这里,用户的可穿戴设备为能够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的体征监测设备,比如,利用智能温度仪检测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利用皮肤水分检测仪检测用户的皮肤含水度信息。本申请的空调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由该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到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并根据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确定是否需要对进行杀菌操作。

s1802:当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杀菌条件时,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这里,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和皮肤含水度信息。杀菌条件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是否位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当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未处于预设的生理参数范围内时,则认为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杀菌条件。例如,预设的体表温度范围为[36.5℃,37.2℃],当用户的体表温度信息为37.5℃时,表明用户发烧,免疫力较差,控制空调进行杀菌操作。

这里,通过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判断用户的健康状况,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控制空调进行杀菌操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用户感染病毒的风险。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用户的常活动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用户的常活动区域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移动至用户的常活动区域;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这样,可以起到提前预防杀菌的作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感测用户的位置信息;基于用户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移动至邻近用户所处位置;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这里,利用人感传感器检测用户的位置信息,由于空调运行时所主要影响的区域为空调的周围区域,因此,在空调移动至邻近用户的位置进行杀菌操作时,可以使用户处于空调运行所影响的区域内,使得用户可以尽快感知到空调运行所带来的空气质量变化效果,用户周围的空气质量也可以尽快的达到使其感到舒适的质量标准,有效保证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杀菌操作完成之后,控制空调进行新风换气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设置有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新风换气的新风装置;具体的,新风装置包括安装于空调本体上的风机部,以及与空调本体相分离、单独铺设于用户的家居环境中的新风管路,这里,新风管路的进风口与室外环境相连通,新风管路的主体管道段可以沿墙角铺设,主体管道段上每隔设定距离设定有一出风口;新风装置的风机部设置在有长度可伸缩调节的进气管路,进气管路可拆卸的与新风管路的任一出风口对接,在空调不进行新风换气操作的情况下,进气管路与吸风管道为不连接状态,进气管路收缩至空调本体内;而在空调需要进行新风换气操作的情况下,进气管路与吸风管道能够进行连接,使两者的风路相连通,此时,风机部的风机开启运行,即可以将室外环境的空气依次经由新风管路、进气管路输送至室内环境中,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新风换气。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含有杀菌剂的室内空气的排出,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杀菌剂的含量,避免对用户的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将室外环境的新风送入室内环境中,从而改善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这里,空调可以在执行杀菌操作的过程中重复检测菌体参数,当重新检测得到的菌体参数补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时,则控制关停杀菌装置,杀菌操作完成。

或者,空调的杀菌操作也可以设定为固定模式,例如固定的杀菌时长;则在空调开启杀菌装置的时候开始计时,当计时的时长达到该固定的杀菌时长时,则控制关停杀菌装置,杀菌操作完成。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杀菌装置包括加湿模块以及储存有杀菌剂的储液模块,加湿模块的进液流路与储液模块相连通,加湿模块用于将储液模块的杀菌剂雾化并输送至外部环境中;

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包括:控制启用加湿模块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菌体参数;当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菌体参数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时,控制启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设置的检测装置为生物传感器,可利用该生物传感器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菌体参数;

可选的,菌体参数包括至少一种特定菌种的菌量;例如病原菌、细菌、霉菌等等。生物传感器具体可检测的菌种的类型和数量可以在空调出厂前进行设定。

可选的,预设的杀菌条件包括至少一种特定菌种的菌量超过预设的菌量阈值。

例如,所检测的菌体参数为霉菌的菌量,预设的杀菌条件为霉菌的菌量超过菌量阈值a;如果所检测的霉菌的菌量超过菌量阈值a,则判定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如果所检测的霉菌的菌量不超过菌量阈值a,则判定不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杀菌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检测得到的菌体参数确定杀菌等级;基于杀菌等级调节杀菌装置的杀菌参数。

具体的,空调根据菌量预先划分的多个杀菌等级,多个杀菌等级根据菌量的多少,其等级从低至高排序;即菌量越少,则杀菌等级越低,菌量越多,则杀菌等级就越高。因此,基于菌量所确定的杀菌等级,进而可以调节杀菌装置的杀菌参数。

这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杀菌装置,其杀菌参数包括加湿模块的加湿速率。

例如,对于较低的杀菌等级,杀菌装置可将加湿模块设定为较低的加湿速率,这样,单位时间内雾化的杀菌剂的量较少,能够满足当前室内环境下较少的菌量的杀菌要求,也可以避免多余的杀菌剂的浪费;而对于较高的杀菌等级,杀菌装置可将加湿模块设定为较高的加湿速率,这样,单位时间内雾化的杀菌剂的量较多,从而可以加快对室内环境的较多的菌量的杀菌速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针对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中菌体参数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的采样位置启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本实施例中,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的具体执行方式为:驱动空调沿预设的采样路线在环境中移动,检测采样路线上的至少两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

例如,可移动的空调在启动之后,先检测空调启动时所处的初始位置的菌体参数,并判断初始位置的菌体参数是否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如果初始位置的菌体参数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则控制空调调取预先规划的适配当前室内环境的采样路线;控制空调沿该采样路线移动巡逻,并采集该采样路线上采样点的菌体参数;这里,该采样路线上可设置多个位置作为采样点的采样位置;在机器人巡逻一周之后,即可获取该采样路线上的所有采样点的菌体参数。

可选的,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的另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驱动空调沿检测装置在初始检测位置的周侧所检测到的至少两个采样点中菌体最多的采样点所处的方向移动;在初始检测位置的周侧检测至少两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以及检测空调朝向菌体最多的采样点移动时的移动路径上的至少两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

例如,该空调的设置有可切换至不同检测朝向(不同采样点)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处于不同的检测朝向时,可以分别检测对应的朝向方位的空气质量;这样,在开始检测的阶段,空调可以在初始检测位置分别检测朝向方位不同的菌体参数;初始检测位置的多个菌体参数之间进行对比,就可以确定在初始检测位置的菌体最多的位置(采样点)所对应的朝向;接着,控制空调朝向该朝向方位进行移动,并检测移动过程中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这里,空调在移动过程中也重复上述对多个朝向方位的检测和对比操作,继而再次修正空调移动的朝向。

这里,上述空调设置有沿水平面进行360°转动的转动装置,检测装置就安装于该转动装置上,这样,通过控制转动装置转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对检测装置的检测朝向进行切换,例如,可以将转动装置的划分为每90°一个角度间隔,则检测装置可分别在0°(360°)、90°、180°和270°这四个朝向方位之间进行切换,共可以检测到4个菌体参数。

或者,空调还可以设置多个检测装置,每一检测装置分别朝向与其它检测装置不同的朝向方位,例如,空调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设置有有4个检测装置,相邻的检测装置之间的朝向夹角为90°,则4个检测装置分别对应检测0°(360°)、90°、180°和270°这四个朝向方位的菌体参数。

可选的,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的又一种具体执行方式为:向至少两个外部的处于环境的不同位置的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的查询指令;接收至少两个外部的处于环境的不同位置的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的反馈信息。

例如,用户的室内房间内布置有多个处于不同位置的检测模块,检测模块可以检测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这里,检测模块可以通过家庭wifi网络等与空调进行数据通讯,这样,检测模块在接收到空调发送的查询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的查询指令之后,就将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反馈给空调,从而使得空调能够获取多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这里,不同检测模块所处的位置即为预设的采样点的采样位置。

可选的,可以通过多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之间进行对比,将菌体最多的点作为符合预设的杀菌条件的采样点;或者,也可以将多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分别与基准的参数值进行对比,将与基准的参数值偏差最大的菌体参数所对应的采样点作为符合预设的杀菌条件的点。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向外部服务器发送查询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查询指令;根据外部服务器返回的用于表征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确定空调是否启用预防模式;预防模式包括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启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可选的,外部服务器可以为空调的生产商所架设的服务器,服务器能够从其它服务器获取一个或多个地区的疫情,并在用户的空调向服务器发送查询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情况下,调用对应用户所在地的疫情数据,并返回给空调。

可选的,外部服务器也可以使国家卫生部门等政法机关或者红十字中心等社会组织所架设的可供公众进行疫情查询的开发服务器,可以向该开发的服务器查询用户所在地的疫情。

这里,查询的疫情主要是涉及空气传播的传染疾病的疫情信息,如流感疫情、结核病疫情等等;

可选的,用户所在地可以是以小区、县区或者地级市等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地区范围。

可选的,外部服务器返回的用于保证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可包括用户所在地是否发生疫情、疫情的类型以及疫情等级,等等。

第一预设规则为基于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判定需要启用预防模式的情况下,利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的具体执行方式的规则;例如,当用户所在地确定发生流感疫情时,一种可选的第一预设规则为:控制杀菌装置周期性的开启杀菌,如每隔5小时开启一次杀菌操作,每次杀菌操作的运行时长为10min。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杀菌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确定疫情等级;根据疫情等级调节预防模式的运行参数。

具体的,空调可以根据外部服务器返回的反馈信息自行判断疫情等级,或者外部服务器返回的反馈信息中携带有已标识当前疫情的严重程度的疫情等级。因此,基于疫情等级,进而可以调节预防模式的运行参数。

本发明空调设置的杀菌装置包括加湿模块以及储存有杀菌剂的储液模块,加湿模块的进液流路与储液模块相连通,加湿模块用于将储液模块的杀菌剂雾化并输送至外部环境中,以利用雾化之后的杀菌剂杀灭室内环境中的细菌或霉菌等。

这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杀菌装置,其运行参数包括加湿模块的开启频次、加湿模块的加湿速率等。

例如,以调节加湿模块的加湿速率为例,对于较低的疫情等级,杀菌装置可将加湿模块设定为较低的加湿速率,这样,单位时间内雾化的杀菌剂的量较少,能够满足当前疫情较轻的情况下的杀菌要求,也可以避免多余的杀菌剂的浪费;而对于较高的疫情等级,杀菌装置可将加湿模块设定为较高的加湿速率,这样,单位时间内雾化的杀菌剂的量较多,从而可以满足当前疫情较重的情况下的杀菌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杀菌控制方法还包括:向用户推送基于用于表征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生成的报警信息。这里,空调推送的报警信息可以以文字、图案、颜色及其结合的方式显示在空调自身的显示部件上,如将报警信息显示在空调的显示面板上。或者,也可以通过与空调进行通讯的、安装有对应应用程序的移动终端向用户发送报警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杀菌控制方法还包括:按照第二预设规则控制空调进行新风换气操作。

第二预设规则为基于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判定需要启用预防模式的情况下,利用空调的新风装置进行新风换气操作的具体执行方式的规则;例如,当用户所在地确定发生流感疫情时,一种可选的第二预设规则为:控制新风装置周期性的开启更换新风,如每隔12小时开启一次新风换气操作。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快含有杀菌剂的室内空气的排出,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杀菌剂的含量,避免对用户的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将室外环境的新风送入室内环境中,从而改善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可选的,第二预设规则还可以设定为在杀菌装置的杀菌操作完成之后,控制空调进行新风换气操作。例如,空调的杀菌操作的第一预设规则也可以将杀菌操作设定为固定模式,例如固定的杀菌时长;则在空调开启杀菌装置的时候开始计时,当计时的时长达到该固定的杀菌时长时,则控制关停杀菌装置,杀菌操作完成;之后空调开启新风换气操作。

本申请的上述杀菌控制方法能够根据杀菌条件智能判断是否进行杀菌操作,这样空调不仅具备制冷制热等基本功能,同时也可以具备对室内环境进行杀菌消毒的功能,丰富了空调的功能。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多个实施例所公开的不同的控制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应用于同一可移动的空调上;空调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调用对应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工作流程。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和,

控制器,用于基于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调节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功率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

确定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

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

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

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2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和,

控制器,用于当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温度调节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心率信息和血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获取装置与用户的可穿戴设备电连接,用于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基于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调节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温度调节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3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和,

控制器,用于基于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风扇,用于为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表面的空气流动提供动力;

控制器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对用户所处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扇的转速与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

确定空调所处环境中其它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位置信息;

向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查询指令;

接收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温度参数的反馈信息;

预设时间后,处于用户所处位置的空气检测模块返回的温度参数与预设的温度参数的温度参数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参数差值时,向距离用户所处位置最近的空气调节设备发送启动其温度调节功能的控制指令。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4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和,

控制器,用于当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风量调节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心率信息和血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获取装置与用户的可穿戴设备电连接,用于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基于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调节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进行风量调节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5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和,

控制器,用于基于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以对用户进行吹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设于空调的出风口的摆叶,用于调节空调的出风角度;

控制器通过调节摆叶的摆动角度,控制空调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以对用户进行吹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

根据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摆叶出风角度调节的调节范围内;

用户未处于摆叶出风角度的调节范围内时,控制空调移动至摆叶出风角度调节的调节范围内。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

接收停止对用户吹风的指令;

基于用户相对于空调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以停止对用户进行吹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空调对用户所处位置进行出风角度调节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6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调湿装置,用于调节环境的湿度状况;

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和,

控制器,用于当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湿度调节条件时,控制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包括体表温度信息和皮肤含水度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获取装置还用于获取用户所处位置的湿度参数信息;控制器还用于基于获取装置所获取的湿度参数信息,控制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基于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控制空调移动以调节空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符合预设身份条件时,控制调湿装置进行湿度调节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7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包括:

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一端用于与环境介质交换热量,其中,第一端为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任意一端;

热量存储装置,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第二端接触,用于与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第二端交换热量,其中,第二端为与第一端相对应的半导体温度调节器的冷端和热端中的另一端;

杀菌装置;

获取装置,用于获取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和,

控制器,用于当获取装置所获取的用户的生理参数信息满足杀菌条件时,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检测装置所识别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用户的常活动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用户的常活动区域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移动至用户的常活动区域;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人感传感器,用于感测用户的位置信息;

控制器还用于:基于人感传感器所感测的用户的位置信息,控制空调移动至邻近用户所处位置;控制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在杀菌操作完成之后,控制空调进行新风换气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杀菌装置包括加湿模块以及储存有杀菌剂的储液模块,加湿模块的进液流路与储液模块相连通,加湿模块用于将储液模块的杀菌剂雾化并输送至外部环境中;

控制器具体用于控制启用加湿模块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用于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菌体参数;控制器还用于当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菌体参数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时,控制启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检测得到的菌体参数确定杀菌等级;基于杀菌等级调节杀菌装置的杀菌参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菌体参数包括至少一种特定菌种的菌量;

杀菌条件包括至少一种特定菌种的菌量超过预设的菌量阈值。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检测装置还用于检测空调所处环境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的菌体参数;控制器还用于针对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采样点中菌体参数满足预设的杀菌条件的采样位置启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用于驱动空调沿预设的采样路线在环境中移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采样路线上的至少两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或者,

控制器用于驱动空调沿检测装置在初始检测位置的周侧所检测到的至少两个采样点中菌体最多的采样点所处的方向移动;检测装置用于在初始检测位置的周侧检测至少两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以及检测空调朝向菌体最多的采样点移动时的移动路径上的至少两个采样点的菌体参数;或者,

控制器还用于向至少两个外部的处于环境的不同位置的检测模块发送查询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的查询指令;接收至少两个外部的处于环境的不同位置的检测模块返回的携带有其对应位置的菌体参数的反馈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向外部服务器发送查询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查询指令;根据外部服务器返回的用于表征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确定空调是否启用预防模式;预防模式包括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启用杀菌装置进行杀菌操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根据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确定疫情等级;根据疫情等级调节预防模式的运行参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向用户推送基于用于表征用户所在地的疫情的反馈信息生成的报警信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按照第二预设规则控制空调进行新风换气操作。

该控制器控制执行上述流程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图18的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多个实施例所公开的不同控制器所执行的一种或几种控制流程可以集成于同一可移动的空调的同一控制器上;空调的控制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调用对应的控制方法所限定的工作流程。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集群。空调集群两个或多个包括前文中的可移动的空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智能家居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前文中的可移动的空调。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智能家居系统包括前文中的空调集群。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流程及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