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向直流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4695发布日期:2018-08-04 16:35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向直流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让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再沸器等,应用广泛。现有的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如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才可以完成换热,换热效率低,固定安装不方便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向直流式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向直流式换热器,包括管道结构的壳体,壳体水平设置,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密封盖和第二密封盖,壳体与所述第一密封盖之间设有第一管道固定板,壳体与所述第二密封盖之间设有第二管道固定板,第一管道固定板与所述第一密封盖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一腔体,第二管道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密封盖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二腔体,第一管道固定板和第二管道固定板之间设有若干管道,通过若干管道将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第一密封盖的上部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热流体进口接管,第二密封盖的下部设有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热流体出口接管,壳体内部在所述第一管道固定板和第二管道固定板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三腔体,壳体的下部接近所述热流体出口接管的一端设有与第三腔体连通的冷流体进口接管,壳体的上部接近所述热流体进口接管的一端设有与第三腔体连通的冷流体出口接管。

进一步的,壳体的两端边沿均设有一圈第一突缘,第一密封盖和第二密封盖的边沿均设有与第一突缘相配合的一圈第二突缘,第一突缘和第二突缘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的配合紧固连接;第一突缘和第二突缘之间夹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壳体的轴线与水平面相平行,壳体的下方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支座。

进一步的,热流体进口接管、热流体出口接管、冷流体进口接管和冷流体出口接管的端部均设有一体成型的法兰盘。

进一步的,第一管道固定板的外圆周边沿被夹设在第一密封盖的第二突缘以及壳体对应一端的第一突缘之间,第一管道固定板的外圆周边沿上设有若干供螺栓穿过的第一安装孔;第二管道固定板的外圆周边沿被夹设在第二密封盖的第二突缘以及壳体对应一端的第一突缘之间,第二管道固定板的外圆周边沿上设有若干供螺栓穿过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的,壳体内部设若干折流板,若干折流板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均匀分布,折流板固定在所有管道上。

进一步的,壳体为两段式结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通过卡箍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邻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一圈连接边,卡箍卡固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边上,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紧固连接成一体。

进一步的,折流板设有三个,一个所述折流板安装在第一壳体内,另两个所述折流板安装在第二壳体内。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壁上对应安装在其内部的每个折流板均设有向内延伸的一圈安装边,三个折流板的弧形边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边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反向直流式换热器,热流体能够自热流体进口接管进入第一腔体,后通过若干管道进入第二腔体内,从热流体出口接管流出,实现热流体的流动,冷流体自冷流体进口接管内流入第三腔体内,从冷流体出口接管流出,冷流体在第三腔体内流动并且是在管道与管道之间的缝隙之间流动,通过管道的导热进行换热,冷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热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因此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结构设计合理,维修方便,宜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冷流体进口接管1a,冷流体出口接管1b,第一突缘1c,第一壳体1d,第二壳体1e,第一密封盖2,热流体进口接管2a,第二密封盖3,热流体出口接管3a,第一管道固定板4,第一安装孔4a,第二管道固定板5,第二安装孔5a,第一腔体6,第二腔体7,管道8,第三腔体9,第二突缘10,支座11,法兰盘12,折流板13,安装边14,连接边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7所示,一种反向直流式换热器,包括管道结构的壳体1,壳体1水平设置,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密封盖2和第二密封盖3,壳体1与所述第一密封盖2之间设有第一管道固定板4,壳体1与所述第二密封盖3之间设有第二管道固定板5,第一管道固定板4与所述第一密封盖2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一腔体6,第二管道固定板5与所述第二密封盖3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二腔体7,第一管道固定板4和第二管道固定板5之间设有若干管道8,通过若干管道8将第一腔体6和第二腔体7连通,第一密封盖2的上部设有与第一腔体6连通的热流体进口接管2a,第二密封盖3的下部设有与第二腔体7连通的热流体出口接管3a,壳体1内部在所述第一管道固定板4和第二管道固定板5之间形成密闭的第三腔体9,壳体1的下部接近所述热流体出口接管3a的一端设有与第三腔体9连通的冷流体进口接管1a,壳体1的上部接近所述热流体进口接管2a的一端设有与第三腔体9连通的冷流体出口接管1b。

热流体自热流体进口接管2a进入第一腔体6,后通过若干管道8进入第二腔体7内,从热流体出口接管3a流出,实现热流体的流动,冷流体自冷流体进口接管1a内流入第三腔体9内,从冷流体出口接管1b流出,冷流体在第三腔体9内流动并且是在管道8与管道8之间的缝隙之间流动,通过管道8的导热进行换热,冷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热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因此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

壳体1的两端边沿均设有一圈第一突缘1c,第一密封盖2和第二密封盖3的边沿均设有与第一突缘1c相配合的一圈第二突缘10,第一突缘1c和第二突缘10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的配合紧固连接,固定安装很方便;第一突缘1c和第二突缘10之间夹设有密封圈,以保持密封性。

壳体1的轴线与水平面相平行,壳体1的下方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支座11。

热流体进口接管2a、热流体出口接管3a、冷流体进口接管1a和冷流体出口接管1b的端部均设有一体成型的法兰盘12,以便于与外部进水管、出水管连接固定。

第一管道固定板4的外圆周边沿被夹设在第一密封盖2的第二突缘10以及壳体1对应一端的第一突缘1c之间,第一管道固定板4的外圆周边沿上设有若干供螺栓穿过的第一安装孔4a;第二管道固定板5的外圆周边沿被夹设在第二密封盖3的第二突缘10以及壳体1对应一端的第一突缘1c之间,第二管道固定板5的外圆周边沿上设有若干供螺栓穿过的第二安装孔5a;在固定第一密封盖2和第二密封盖3的同时,第一管道固定板4和第二管道固定板5被固定。

壳体1内部设若干折流板13,若干折流板13沿所述壳体1的轴向均匀分布,折流板13固定在所有管道8上,折流板13用于改变冷流体的流向,提高传热效果。

为了便于折流板13的安装,壳体1为两段式结构,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d和第二壳体1e,第一壳体1d和第二壳体1e之间通过卡箍紧固连接。

第一壳体1d和第二壳体1e的相邻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一圈连接边15,卡箍卡固在第一壳体1d和第二壳体1e的连接边15上,将第一壳体1d和第二壳体1e紧固连接成一体。

折流板13设有三个,一个所述折流板13安装在第一壳体1d内,另两个所述折流板13安装在第二壳体1e内;三个折流板13交错分布,以使冷流体流向呈波浪形,从而提高传热效果。

折流板13固定在所有管道8上,为了避免折流板13被水流冲击,沿管道8发生位移,在第一壳体1d和第二壳体1e的内壁上对应安装在其内部的每个折流板13均设有向内延伸的一圈安装边14,两个折流板13的弧形边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对应的安装边14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