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低水箱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5271发布日期:2018-11-07 22:1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不降低水箱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降低水箱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供热系统均由储热水箱、变频泵、热水管道和回水管道等组成热水供水管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储热水箱距离浴室较远或宾馆、公寓楼用水点多,形成热水管道或回水管道较长,这样在储热水箱容量不大或冬季管道循环温降过大的情况下,会短时间快速连带降低储热水箱温度,也就降低了浴室供水温度,使用户的洗浴舒适度下降,甚至温度低到不能洗浴。实际应用中,可在浴室开放前30分钟将管道中的冷水与水箱进行循环,使得热水系统主管道中的水温与水箱温度接近,用户一打开喷头很快就能出热水,但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管道冷水的循环将水箱温度降低了,特别是有些管道长、水箱小的项目,降温达1~2℃,而此时温度还不足以启动热泵加热,却又实实在在影响了用用户洗浴的舒适性,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不降低水箱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储热水箱和循环管道中的水温不降低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不降低水箱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包括储热水箱和加热系统,储热水箱上设置有热水进口、热水出口、循环水进口、冷水进口和回流水出口,加热系统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储热水箱的热水进口,储热水箱的热水出口通过第二管路连通用户侧,第二管路通过循环管路Ⅰ连通储热水箱的循环水进口,第二管路通过循环管路Ⅱ连通加热系统的冷水进口,储热水箱的回流水出口通过第三管路连通加热系统的回流水进口,加热系统的冷水进口还通过自来水管路连通自来水供应侧。

优选地,前述加热系统包括空气源热泵和污水源热泵。

再优选地,前述污水源热泵的进水口通过第四管路连通废水池,污水源热泵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第一管路。

更优选地,前述第四管路上沿废水流动方向设置有负压罐和污水泵。

进一步优选地,前述自来水管路通过第五管路连通储热水箱的冷水进口。

具体地,前述用户侧的废水口通过废水管路连通废水池。

优选地,前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变频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种基于双热泵热水系统优化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通过热水循环管道再造,可实现储热水箱和循环管道中的水温不降低;空气源热泵稳定运行,COP值与正常加热相当;水箱温度不因管道冷水循环而降温,可提升洗浴舒适性;相比单独开启供水泵循环,使用空气源热泵参与管道冷水循环,可节省空气源热泵的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储热水箱,2、变频泵,3、用户侧,4、废水池,5、自来水管路,6、空气源热泵,7、污水源热泵,8、负压罐,9、污水泵,10加热系统,11、第二管路,12、循环管路Ⅰ,13、循环管路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不降低水箱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包括储热水箱1和加热系统10,储热水箱1上设置有热水进口、热水出口、循环水进口、冷水进口和回流水出口,加热系统10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储热水箱1的热水进口,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变频泵2,储热水箱1的热水出口通过第二管路11连通用户侧3,用户侧3的废水口通过废水管路连通废水池4,第二管路11通过循环管路Ⅰ12连通储热水箱1的循环水进口,第二管路11通过循环管路Ⅱ13连通加热系统10的冷水进口,储热水箱1的回流水出口通过第三管路连通加热系统10的回流水进口,加热系统10的冷水进口还通过自来水管路5连通自来水供应侧,自来水管路5通过第五管路连通储热水箱1的冷水进口。

其中,加热系统10包括空气源热泵6和污水源热泵7,污水源热泵7的进水口通过第四管路连通废水池4,污水源热泵7的出水口通过管路连通第一管路,在第四管路上沿废水流动方向设置有负压罐8和污水泵9。

本实用新型中热水循环路径为:储热水箱1—变频泵2—第二管路11—循环管路Ⅱ13—加热系统10—储热水箱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种基于双源热泵热水系统的优化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通过循环管路Ⅱ13将第二管路11中的水送入加热系统10中再次进行加热,实现洗浴过程中不降低储热水箱1温度的管道冷水循环系统优化;空气源热泵6稳定运行,COP值与正常加热相当;管道冷水循环期间,水箱温度波动小于1℃;水箱温度不因管道冷水循环而降温,提升洗浴舒适性;相比单独开启供水泵循环,使用空气源热泵6参与管道冷水循环,可节省30分钟左右的空气源循环泵运行能耗;污水源热泵7不受季节影响,四季COP基本不变,运行工况稳定,双源热泵匹配使用,综合COP可达4.0以上。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