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5257发布日期:2018-11-07 22:1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吸排油烟的能力是吸油烟机的核心能力。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风压后,吸油烟机的吸油烟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除了风量、风压外,良好的进气布局也会影响吸油烟机的吸烟效果。在风量及风压的提升、噪音的优化存在瓶颈的情况下,良好的气动布局更能保证烟机的吸烟性能。

为了适应双灶等烟气范围广、烟量大的作业场景,现有的技术一般采用增加导流结构外围尺寸和/或增设冷凝板。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且吸排油烟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

一、若单独增加导流结构的尺寸,尺寸方面容易受限于安装空间,并且在不改变风机系统的前提下,吸烟效果增强的程度有限。

二、若单独增设冷凝板,形成回形进风口,的确增大了拢烟区域。但是在不改变风机系统的前提下,风量的损失及噪音的增大,且烟量较大时冷凝板四周的部分区域会出现跑烟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吸油烟机,旨在解决现有的吸油烟机难以在适应的烟气范围广、烟量大的应用场景时吸排油烟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吸油烟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机壳、导流结构及风机系统,所述机壳与所述导流结构围合形成一容腔,所述风机系统设于所述容腔;

所述导流结构背离所述风机系统的一面形成有多个集烟腔,所述集烟腔的内壁面均设有进风结构;

所述吸油烟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导流结构背离所述风机系统一侧、与至少两所述集烟腔对应的多个冷凝板;所述冷凝板可活动设置以分别调节对应所述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优选地,多个所述集烟腔中包括靠近所述导流结构左边缘的第一集烟腔,以及靠近所述导流结构右边缘的第二集烟腔;其中,所述第一集烟腔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进风结构,所述第二集烟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进风结构;

多个所述冷凝板中包括对应所述第一集烟腔设置的第一冷凝板,以及对应所述第二集烟腔设置的第二冷凝板;

所述第一冷凝板及第二冷凝板均可转动设置以分别调节所述第一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以及所述第二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烟腔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所述导流结构中部的侧壁面设有所述第一进风结构;

所述第二集烟腔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所述导流结构中部的边壁面设有所述第二进风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烟腔的内壁面包括右壁面以及与所述右壁面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所述导流结构中部的多个侧边相连的多个侧壁面,各所述侧壁面的面积均小于所述右壁面的面积,所述第一进风结构设置在各所述侧壁面上;

所述第二集烟腔的内壁面包括左壁面及与所述左壁面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所述导流结构中部的多个侧边相连的多个边壁面,各所述边壁面的面积均小于所述左壁面的面积,所述第二进风结构设置在各所述边壁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板可枢转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一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且所述第一冷凝板的枢轴邻近所述右壁面的靠近所述导流结构中部的侧边;

所述第二冷凝板可枢转设置以调节所述第二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所述第二冷凝板的枢轴邻近所述左壁面的靠近所述导流结构中部的侧边。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板及第二冷凝板共轴可枢转设置,且所述第一冷凝板或第二冷凝板的轴线可远离或靠近所述导流结构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板可枢转至与所述右壁面贴合,且所述第二冷凝板可枢转至与所述左壁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板可枢转至与所述第一集烟腔的入口边缘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一进风结构;所述第二冷凝板可枢转至与所述第二集烟腔的入口边缘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二进风结构。

优选地,所述吸油烟机还包括枢接于所述第一集烟腔左边缘的第三冷凝板,以及枢接于所述第二集烟腔右边缘的第四冷凝板,所述第三冷凝板、第四冷凝板转动以调节拢烟面积的大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板及第三冷凝板可相配合地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一集烟腔的外侧敞口以封堵第一进风结构;

所述第二冷凝板及第四冷凝板可相配合地转动至盖合所述第二集烟腔的外侧敞口以封堵所述第二进风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冷凝板贴合于所述右壁面时所述右壁面的外露于所述第一冷凝板的部位设有第三进风结构,所述第一冷凝板可转动及平动设置还用以调节所述第三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在所述第二冷凝板贴合于所述左壁面时所述左壁面的外露于所述第二冷凝板的部位设有第四进风结构,所述第二冷凝板可转动及平动设置还用以调节所述第四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优选地,还包括烟量检测模块、控制器及驱动模块,所述烟量检测模块至少用以检测对应设置有所述冷凝板的所述集烟腔处的烟量大小;所述控制器用以根据所述烟量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模块驱动所述冷凝板活动以调节对应所述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吸油烟机通过在导流结构上设置多个集烟腔,每一集烟腔的内壁面都设置有进风结构,如此,吸油烟机可以经由多个集烟腔吸排油烟,即吸油烟机的整体流量由多个集烟腔承担,从冷凝板到风机的入风口之间烟气流动路径长度更为平均,由此风损更小;具有多个集烟腔的导流结构再配合冷凝板扩大了拢烟面积,冷凝板可活动设置以调节对应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即可以根据烟气流量大小控制进风结构的有效进风面积大小,进而提升了在适应的烟气范围广、烟量大的应用场景时吸排油烟效果,并且还有利于降低噪音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油烟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吸油烟机的主体部分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吸油烟机的导流结构与冷凝板配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4为图3中结构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其中,冷凝板处于打开状态;

图6为图5中沿VI-V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其中,冷凝板处于关闭状态;

图8为图7中沿VIII-V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吸油烟机的导流结构与冷凝板配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图10为图9中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沿XI-X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结构冷凝板处于关闭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沿XIII-X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吸油烟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6、图9及图11所示,该吸油烟机包括机壳1、导流结构(2a,2b)及风机系统3,机壳1与导流结构(2a,2b)围合形成一容腔4,风机系统3设于容腔4;导流结构(2a,2b)背离风机系统3的一面形成有多个集烟腔(51,52;81,82),集烟腔(51,52;81,82)的内壁面均设有进风结构;吸油烟机还包括设于导流结构(2a,2b)背离风机系统3一侧、与至少两集烟腔(51,52;81,82)对应的多个冷凝板;冷凝板可活动设置以分别调节对应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吸油烟机还可以包括止回阀11、机架12及油杯13,其中机架12与机壳1固定连接,风机系统3优选地与机架12及机壳1均固定连接,止回阀11安装在机架12上并与风机系统3固定连接,例如风机系统3的蜗壳。油杯13设置在机壳1的底端用以收集油污。烟气向上腾起经冷凝板导向后沿冷凝板外侧面流动至负压流道的入口,或直接升腾至负压流道的入口。烟气依次经负压流道、进风结构、内腔及风机系统3最后从止回阀11排出。

本实施例的机壳1用以与导流结构(2a,2b)配合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即内腔,风机系统3在内腔工作可以形成气压比机壳1外侧的大气压低的负压,再此机壳1的形状可以不加特别的限制,机壳1既可以制成侧吸式形状,也可以制成顶吸式结构。一般地既可以采用薄壁结构,且通常的采用钣金制成,例如通过冲裁、折弯、拼接等方式制成。机壳1还用以为附设在其上的部件提供支撑作用,例如导流结构(2a,2b)、油杯13等结构固定在机壳1上,而机壳1本身通常与厨房墙体固定连接。

至于用以为吸排油烟制造负压、提供动力的风机系统3则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技术,例如风轮的类型可以为离心、轴流或增压涡轮风轮等。

导流结构(2a,2b)的外侧形成有多个集烟腔(51,52;81,82),形成集烟腔(51,52;81,82)的方式既可以采取整块面板拉深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块子面板拼接的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集烟腔(51,52;81,82)的内壁面可以为多个平面组成,也可以为若干平面加若干曲面组成。导流结构(2a,2b)上的进风结构可以为简单的进风口,同时也可以为网孔或格栅状的进风区域。

为了使与导流结构(2a,2b)相配合的冷凝板活动,如伸缩或转动,可以采取任何现有的手段,包括自动及手动,以自动手段为例,在将冷凝板与导流结构(2a,2b)铰接、枢接或导向限位连接后,再利用电机直接驱动或利用连杆机构,直线传动机构使冷凝板或撑开、关闭、平动及伸缩,以改变对应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冷凝板相适应地活动,冷凝板也可以直接连接在驱动机构上。

多个冷凝板中,可以是仅仅一部分冷凝板可活动设置,而另一部分固定设置。作为示例,若导流结构沿左右方向设置有四个集烟腔,两端的两个集烟腔对应的冷凝板可活动设置,而中间的两个集烟腔对应的冷凝板固定设置。

冷凝板与集烟腔的对应关系中,还可以是一部分集烟腔对应设置有冷凝板,而另一部分集烟腔不对应设置冷凝板。

为了扩大冷凝板与油烟的接触面积,并改善烟气的引导、吸排效果,优选地,导流结构(2a,2b)及冷凝板均由上至下地向后倾斜设置。

请进一步参照图6、图9至图11,图中箭头W1及W2示意了烟气的流动,本实用新型吸油烟机通过在导流结构(2a,2b)上设置多个集烟腔(51,52;81,82),每一集烟腔(51,52;81,82)的内壁面都设置有进风结构,如此,吸油烟机可以经由多个集烟腔(51,52;81,82)吸排油烟,即吸油烟机的整体流量由多个集烟腔(51,52;81,82)承担,从冷凝板到风机的入风口之间烟气流动路径长度更为平均,由此风损更小;具有多个集烟腔(51,52;81,82)的导流结构(2a,2b)再配合冷凝板扩大了拢烟面积,冷凝板可活动设置以调节对应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即可以根据烟气流量大小控制进风结构的有效进风面积大小,进而提升了在适应的烟气范围广、烟量大的应用场景时吸排油烟效果,并且还有利于降低噪音水平。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图6、图8、图9、图11及图13,多个集烟腔(51,52;81,82)中包括靠近导流结构(2a,2b)左边缘的第一集烟腔(51,81),以及靠近导流结构(2a,2b)右边缘的第二集烟腔(52,82);其中,第一集烟腔(51,8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进风结构(61,91),第二集烟腔(52,82)的内壁面设有第二进风结构(62,92);

多个冷凝板中包括对应第一集烟腔(51,81)设置的第一冷凝板(71,101),以及对应第二集烟腔(52,82)设置的第二冷凝板(72,102);

第一冷凝板(71,101)及第二冷凝板(72,102)均可转动设置以分别调节第一进风结构(61,91)进风面积的大小以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进风面积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以面对吸油烟机的视角为准,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机壳1背面即为与墙体平面适配的安装面,家庭常用双灶一般沿墙体平面排布,沿左右方向排布,通过分别邻近导流结构(2a,2b)的左边缘及右边缘设置第一集烟腔(51,81)及第二集烟腔(52,82)则相应地在左右方向扩大拢烟面积,在基本覆盖双灶同时工作时的烟量范围并有效地吸排油烟。

第一集烟腔(51,81)及第二集烟腔(52,82)向下投影区域的烟量大小一般也有差异,例如双灶使用时,一边灶开启,另一边灶关闭;还可以一边灶爆炒产生大量油烟,另一边灶小火烹煮基本不产生油烟。通过分别调节第一进风结构(61,91)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入口的大小有利于合理分配吸油烟机风量,进而达到更优的吸排油烟效果。为了简化吸油烟机的装配,优选地,第一进风结构(61,91)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呈格栅状并与导流结构(2a,2b)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集烟腔(51,81)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侧壁面设有第一进风结构(61,91);第二集烟腔(52,82)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边壁面设有第二进风结构(62,9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烟腔(51,81)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侧壁面,即在第一集烟腔(51,81)的多个侧壁面中沿周向选取若干相邻的侧壁面,这些侧壁面围合形成“匚”形,具体地,在第一集烟腔(51,81)具有四个侧壁面时,在四个侧壁面中选取三个面,这三个面围合形成形状为“匚”形。相似的,第二集烟腔(52,82)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边壁面,即在第一集烟腔(51,81)的多个边壁面中沿周向选取若干相邻的边壁面,这些边壁面围合形成反“匚”形,即“]”,具体地,在第一集烟腔(51,81)具有四个边壁面时,在四个边壁面中选取三个面,这三个面围合形成形状为反“匚”形。使得第一进风结构(61,91)的区域与第二进风结构(62,92)区域形状相结合而形成双边括弧状即“[]”状,如此将负压分散到导流结构(2a,2b)的边缘,并扩大了拢烟面积。由此,通过将第一冷凝板(71,101)的边缘与各侧壁面的不同位置触接就能调节第一进风结构(61,91)的有效进风面积,进而起到与风量大小相适应的进风面积。同理,将第二冷凝板(72,102)的边缘与各边壁面的不同位置触接就能调节第二进风结构(62,92)的有效进风面积。第一冷凝板(71,101)及第二冷凝板(72,102)只需要简单的转动或平动就能实现相应的调节功能。

进一步地,第一集烟腔(51,81)的内壁面包括右壁面(511,811)以及与右壁面(511,811)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多个侧边相连的多个侧壁面(未标示),各侧壁面的面积均小于右壁面(511,811)的面积,第一进风结构(61,91)设置在各侧壁面上;

第二集烟腔(52,82)的内壁面包括左壁面(521,821)及与左壁面(521,821)的围合形成的开口朝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多个侧边相连的多个边壁面(未标示),各边壁面的面积均小于左壁面(521,821)的面积,第二进风结构(62,92)设置在各边壁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结构(61,91)设置在面积相对较小的各侧壁面上,且第二进风结构(62,92)设置在各边壁面上,如此,可以进一步地将吸油烟机的负压分散到导流结构(2a,2b)的边缘,同时便于第一冷凝板(71,101)及第二冷凝板(72,102)集中控制对应的第一进风结构(61,91)以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的有效进风面积。

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板(71,101)可枢转设置以调节第一进风结构(61,91)进风面积的大小,且第一冷凝板(71,101)的枢轴邻近右壁面(511,811)的靠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侧边;第二冷凝板(72,102)可枢转设置以调节第二进风结构(62,92)进风面积的大小,第二冷凝板(72,102)的枢轴邻近左壁面(521,821)的靠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侧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凝板(71,101)及第二冷凝板(72,102)枢转设置,在活动时更为平稳。而第一冷凝板(71,101)的枢轴邻近右壁面(511,811)的靠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侧边,第二冷凝板(72,102)的枢轴邻近左壁面(521,821)的靠近导流结构(2a,2b)中部的侧边,使得第一冷凝板(71,101)及第二冷凝板(72,102)可以相配合地调节左右两侧的吸排油烟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板(71,101)及第二冷凝板(72,102)共轴可枢转设置,且第一冷凝板(71,101)或第二冷凝板(72,102)的轴线可远离或靠近导流结构(2a,2b)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且第一冷凝板(71,101)或第二冷凝板(72,102)的轴线可远离导流结构(2a,2b)移动后,除了在这基础上转动以调节相应的第一进风结构(61,91)以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的进风面积大小之外,第一冷凝板(71,101)或第二冷凝板(72,102)相对导流结构(2a,2b)倾斜可以形成向相应的第一进风结构(61,91)以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倾斜的倾斜导流面,发挥分流烟气、加速烟气进入到吸油烟机内部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板(71,101)可枢转至与右壁面(511,811)贴合,且第二冷凝板(72,102)可枢转至与左壁面(521,821)贴合。如此,相应的第一进风结构(61,91)及第二进风结构(62,92)被完全打开,并且原第一集烟腔(51,81)及第二集烟腔(52,82)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请参照图3至图8,下面介绍吸油烟机的导流结构与冷凝板配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特有特征。

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板71可枢转至与第一集烟腔51的入口边缘相接以封堵第一进风结构61;第二冷凝板72可枢转至与第二集烟腔52的入口边缘相接以封堵第二进风结构62。吸油烟机不工作时,第一冷凝板71及第二冷凝板72均闭合后,第一集烟腔51及第二集烟腔52外侧敞口均被关闭,整体外观性更好,此外还能防止烟气倒流、异物或小动物如蟑螂等进入吸油烟机内部。

请参照图9至图13,下面介绍吸油烟机的导流结构与冷凝板配合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特有特征。

进一步地,吸油烟机还包括枢接于第一集烟腔81左边缘的第三冷凝板103,以及枢接于第二集烟腔82右边缘的第四冷凝板104,第三冷凝板103、第四冷凝板104转动以调节拢烟面积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第一冷凝板101及第二冷凝板102后形成的拢烟面积还不够大时,通过展开第三冷凝板103及第二冷凝板102可以形成更大的拢烟面积。具体的,第三冷凝板103与第一集烟腔81的左边缘枢接,第四冷凝板104与第二集烟腔82的右边缘枢接。

进一步地,第一冷凝板101及第三冷凝板103可相配合地转动至盖合第一集烟腔81的外侧敞口以封堵第一进风结构91;第二冷凝板102及第四冷凝板104可相配合地转动至盖合第二集烟腔82的外侧敞口以封堵第二进风结构92。

与吸油烟机的导流结构2b与冷凝板配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相似,吸油烟机不工作时,第一集烟腔81外侧敞口被第一冷凝板101及第三冷凝板103关闭的同时,第一进风结构91的有效进风面积减小为零;而第二集烟腔82外侧敞口被第二冷凝板102及第四冷凝板104关闭的第二进风面积减小为零。第一集烟腔81及第二集烟腔82的外侧敞口均被关闭,此时吸油烟机整体外观性更好,此外还能防止烟气倒流、异物或小动物如蟑螂等进入吸油烟机内部。

进一步地,在第一冷凝板101贴合于右壁面811时右壁面811的外露于第一冷凝板101的部位设有第三进风结构,所述第一冷凝板101可转动及平动设置还用以调节所述第三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在第二冷凝板102贴合于左壁面821时左壁面821的外露于第二冷凝板102的部位设有第四进风结构,所述第二冷凝板102可转动及平动设置还用以调节所述第四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进风结构及第四进风结构可以进一步提升导流结构2b整体可调节进风面积的大小,进而提升可适应烟量范围的大小。请参照图9并以图9所示方位为准,在此举例解释第一冷凝板101的调节:当需要减小第一进风结构91及第三进风结构的进风面积时,可以首先将第一冷凝板101沿右壁面811向左平动,第一冷凝板101的左端逐渐覆盖第三进风面积;而后再以冷凝板左边缘为轴并相对导流结构2b抬高第一冷凝板101的右边缘,此时第一集烟腔81前后两侧壁面上的第一进风结构91的进风面积被减小;再进一步地,使第一冷凝板101的左边缘触及第一集烟腔81左侧的侧壁面,在该基础上以第一冷凝板101的右边缘为轴并逐渐抬高第一冷凝板101的左边缘,此时第一集烟腔81的左侧、前侧及后侧的三个侧壁面上的第一进风结构91的进风面积均被减小。

进一步地,吸油烟机还包括烟量检测模块、控制器及驱动模块(图均未示出),烟量检测模块至少用以检测对应设置有冷凝板的集烟腔(51,52;81,82)处的烟量大小;控制器用以根据烟量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模块驱动冷凝板活动以调节对应进风结构进风面积的大小。

本实施例中,烟量检测模块可以采用任何现有的烟量检测技术,一般地,烟量检测模块包括传感器、驱动电路及模数转换电路,传感器与驱动电路电连接用以将检测量转换为电信号,模数转换电路用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则根据烟量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控制驱动模块以调节冷凝板的动作。可以理解的是,烟量检测模块的检测信号可以为连续信号也可以为阶级离散信号,烟量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烟量趋于变大时,控制器相应地控制驱动模块使冷凝板活动增大进风结构的进风面积,该进风面积可以是进风结构的固有进风面积也可以是进风结构的有效进风面积,烟量检测模块检测到的烟量趋于变小时,控制器相应地控制驱动模块使冷凝板活动以减小相应进风结构的进风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