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安装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4708发布日期:2018-10-30 22:25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风机安装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及包含该风机安装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下送风的精密机房空调机组中,离心风机放置在机柜外部的下方可以显著地提高其送风效率,因此在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考虑到整机尺寸限制及物料运输的可靠性,各大厂商通常的做法是:在产品出厂前将风机侧放在机柜内部,风机底部后端与机柜转动连接,到现场安装时将风机向下转90°翻转下来,使其从机柜内部转移到机柜下部后固定。由于机组运行时,风机位于机柜外部,机柜内部的风机安装空间仅用于设备生产、制造及运输过程中风机组件的存放,因此,机组内部的安装空间要尽量做小以便于机组其他零部件的摆放。但是,现有的风机安装空间需要满足风机组件侧放要求及翻转90°的要求,导致风机安装空间在机身高度方向占用空间较大,影响了机组内部其他零部件的摆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风机安装结构的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风机安装结构,包括:机柜,所述机柜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风机组件,容置于所述机柜内,包括风机和与所述风机相连的安装板组,所述安装板组的底部的中部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使所述风机能够由所述机柜内通过所述开口翻转至所述机柜外。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风机安装结构,将风机组件与底座的转动连接部位由风机组件的端部转移至安装板组的中部,使得风机组件的翻转角度由90°增大至180°,即:风机组件在翻转前的初始位置相对翻转后的位置的角度为180°,因而在现场安装前风机组件只需倒放(即:与使用状态相比将风机组件上下颠倒放置)在机柜内即可,无需侧放在机柜内,由于风机组件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其宽度和长度方向的尺寸,因而其静止放置在机柜内所占用的空间及翻转180°所需的空间均比现有技术小,从而节省了风机组件在机身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使得风机组件在初始位置时所占用的风机安装空间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机柜内的空间让给换热器或其他零部件使用(比如:在相同整机尺寸下,机组换热器尺寸可以做到最大,进而提高机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风机安装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板组的底部还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使所述风机组件能够相对所述机柜平移。

安装板组的底部与底座滑动连接,使得风机组件在翻转的过程中还能够相对机柜平移,即:风机组件通过边翻转边平移的方式实现下沉,这样能够有效避免风机组件在翻转的过程中与机柜内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高了风机组件由机组内部移到外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同时,边翻转边平移的下沉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底座的开口空间,利用相对较小的开口来实现风机的下沉,从而尽量减小底座开口的尺寸,进而提高机组的强度。

当然,安装板组也可以不与底座滑动连接,只要底座的开口足够大,风机组件仅通过翻转的方式也可以实现由机柜内部到机柜外部的下沉,由于该方案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板组的底部的中部设有第一滚轮,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滚轮相适配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一滚轮能够滚动地位于所述第一导轨内,使所述安装板组能够相对所述机柜翻转及平移。

在安装板组的底部的中部设置第一滚轮,在底座上相应设置第一导轨,将第一滚轮容置于第一导轨内,则第一滚轮能够在第一导轨内滚动,在其滚动的过程中,即实现了风机组件相对机柜的平移;当风机组件相对第一滚轮的滚轮轴旋转时,即实现了风机组件相对机柜的翻转。因而,通过第一滚轮与第一导轨的配合,既实现了风机组件与机柜的转动连接,又实现了风机组件与机柜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且使用可靠。

当然,风机组件与底座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方案,且风机组件与机柜的转动连接与滑动连接也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转动结构及滑动结构来实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滚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组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一滚轮的中心连线位于所述安装板组的中垂面上。

在安装板组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滚轮,有效保证了风机组件在平移过程中和翻转过程中的稳定性;且两个第一滚轮的中心连线位于安装板组的中垂面上,即位于风机组件滑动方向的中心位置处,而两个第一滚轮的中心连线即为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这使得风机组件位于旋转轴线两侧的体积大致相等,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风机组件在翻转过程中的平稳性,又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风机安装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风机安装空间及底座开口的尺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安装结构还包括:弹性机构,其一端与所述安装板组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机柜相连,用于为所述风机组件提供弹性支撑力。

通过设置弹性机构来为风机组件提供弹性支撑力,弹性支撑力能够抵消至少一部分风机组件的重力,从而能够减小工作人员现场安装时施加的翻转风机组件的作用力,使得空调机组的安装过程更加省力,更加便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机构的上端与所述机柜相连,所述弹性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板组相连。

弹性机构的上端与机柜相连,下端与安装板组相连,即:弹性结构尽可能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弹性机构位于竖直方向上的分力更大,因而能够抵消的风机组件的重力也更多,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翻转风机组件时施加的作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安装板组的底部相连,且在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机柜内时处于拉伸状态。

弹性机构在风机组件位于机柜内时处于拉伸状态,保证了弹性机构能够对风机组件施加向上的弹性作用力;使弹性机构的下端与安装板组的底部相连,能够增加弹性机构上下两端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弹性机构的弹性拉伸量,进而进一步增加了弹性机构能够抵消的风机组件的重力,进一步减小翻转风机组件时施加的作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机构的上端与所述机柜滑动连接,且其滑动轨迹垂直于所述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使所述弹性机构在所述风机组件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竖直状态。

由于弹性机构的下端与安装模块相连,而安装板组会相对机柜平移和/或翻转,因而安装板组会带动弹性机构的下端沿垂直于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相对机柜移动,这会影响弹性机构施加给风机组件的弹性支撑力;因此,使弹性机构的上端与机柜滑动连接,且其滑动轨迹也垂直于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以使整个弹性机构在风机组件平移和/或翻转的过程中能够沿垂直于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相对机柜移动,进而始终保持其竖直状态,这样弹性机构的弹性拉伸力能够始终全部用来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则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方便地实现风机组件的翻转,使得风机组件的翻转过程更加省力,更加安全,更加便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柜上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上方,且其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二导轨内设有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导轨滑动的滑块,所述弹性机构的上端与所述滑块相连。

弹性机构的上端连接至滑块上,滑块与第二导轨相配合,即可实现弹性机构上端与机柜的滑动连接,结构及原理均较为简单,且使用可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滑块上设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第二导轨内,用于带动所述滑块相对所述第二导轨滑动。

在滑块上设置第二滚轮,由于滚动摩擦力显著小于滑动摩擦力,因而能够使滑块相对第二滑轨的滑动更加顺畅,从而使弹性机构的上端与机柜之间的相对滑动也更加顺畅,这进一步保证了弹性机构能够始终保持在竖直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机构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前侧或后侧,且其上端的滑动轨迹沿前后方向延伸;或者,所述弹性机构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左侧或右侧,且其上端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

由于弹性机构的滑动轨迹垂直于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因而弹性机构的滑动轨迹的延伸方向即为风机组件的翻转方向,则当弹性机构的滑动轨迹沿前后方向延伸时,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沿左右方向,通过前后翻转实现由机柜内部下沉到机柜外部;当弹性机构位于风机组件的前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的前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由机柜的前部移动至机柜的后部时,风机组件翻转到位。由于在风机组件翻转的整个过程中,弹性机构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因而其弹力全部用来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故而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风机组件的翻转。

同理,当弹性机构位于风机组件的后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的后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由机柜的后部移动至机柜的前部时,风机组件翻转到位。由于在风机组件翻转的整个过程中,弹性机构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因而其弹力全部用来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故而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风机组件的翻转。

当弹性机构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时,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沿前后方向,通过左右翻转实现由机柜内部下沉到机柜外部;当弹性机构位于风机组件的左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的左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由机柜的左部移动至机柜的右部时,风机组件翻转到位。

当弹性机构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时,风机组件的旋转轴线沿前后方向,通过左右翻转实现由机柜内部下沉到机柜外部;当弹性机构位于风机组件的右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的右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由机柜的右部移动至机柜的左部时,风机组件翻转到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板组与所述机柜上分别设有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所述弹性机构的两端分别挂在所述第一挂钩和所述第二挂钩上。

通过两个挂钩来实现弹性机构与安装板组及机柜的连接,使得弹性机构的拆装过程更加便捷。进一步地,对于上述弹性机构的上端通过滑块与第二导轨的配合实现与机柜的滑动连接的技术方案而言,第二挂钩设置在滑块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机构对称分布;和/或,所述弹性机构为弹簧、液压缸和气压缸中的一种或多种。

设置多个弹性机构,能够对风机组件提供更大的弹性支撑力,从而使得风机组件的翻转更加省力,同时能够相对减小每个弹性机构的受力情况,从而延长弹性机构的使用寿命;多个弹性机构对称分布,能够使风机组件的受力更加平衡,从而提高其平稳性。

至于弹性结构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比如为普通弹簧或者气弹簧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也可以为液压缸或气压缸,能够提供更大的弹性支撑力,使得风机组件的翻转更加省力;当然也可以上述三种结构的任意组合,或者采用其他形式的弹性机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安装结构还包括:伺服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板组相连,用于驱动所述风机组件相对所述机柜平移。

通过伺服驱动结构来驱动安装板组运动,进而带动风机组件相对机柜平移,能够代替手工推拉风机组件,从而使得空调机组的安装过程更加省力,更加便利。具体地,对于上述风机组件沿机柜前后方向移动的技术方案而言,在机柜前后方向设置伺服驱动结构即可,对于上述风机组件沿机柜左右方向移动的技术方案而言,在机柜左右方向设置四驱驱动机构即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安装结构还包括:限位结构,能够拆卸地与所述底座相连,且与所述风机组件相干涉,以限制所述风机组件相对所述机柜旋转。

风机安装结构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能够与风机组件相干涉,限制风机组件相对机柜旋转,既保证了运输过程中风机组件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使用过程中风机组件的稳定性;限位结构与底座可拆卸相连,因而在翻转风机组件的过程中可以将其拆掉,避免其对风机组件的翻转过程造成干涉,而在翻转完成后,再将其安装上即可,方便可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对称分布在所述风机的两侧,并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能够与所述风机组件相抵靠,以限制所述风机组件相对所述机柜旋转。

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板,两个限位板对称分布在风机的两侧,并位于开口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能够与风机组件相抵靠,则在风机组件翻转下沉前以及翻转下沉后,底座对风机组件提供向上的支撑力,而两个限位板对风机组件提供向下的限位作用力,从而保证了风机组件在运输过程中及使用过程中均不能发生翻转,有效保证了风机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安装结构;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机安装结构的机柜中,并位于所述风机安装结构的风机组件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安装结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且由于风机组件位于换热器的下方,可以显著提高送风效率,因而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第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空调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空调器的局部剖视结构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第二状态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第三状态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风机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机柜,11底座,111开口,12第一导轨,13第二导轨,14滑块,141第二滚轮,142第二挂钩,15限位板,20风机组件,21风机,22安装板组,221第一滚轮,222第一挂钩,30弹性机构,4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风机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21安装结构,包括:机柜10和风机组件20。

具体地,机柜10包括底座11,底座11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111,如图7所示;风机组件20容置于机柜10内,包括风机21和与风机21相连的安装板组22,安装板组22的底部的中部与底座11转动连接,使风机21能够由机柜10内通过开口111翻转至机柜10外。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21安装结构,将风机组件20与底座11的转动连接部位由风机组件20的端部转移至安装板组22的中部,使得风机组件20的翻转角度由90°增大至180°,即:风机组件20在翻转前的初始位置相对翻转后的位置的角度为180°,因而在现场安装前风机组件20只需倒放(即:与使用状态相比将风机组件20上下颠倒放置)在机柜10内即可,如图1至图3所示,无需侧放在机柜10内,由于风机组件2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其宽度和长度方向的尺寸,因而其静止放置在机柜10内所占用的空间及翻转180°所需的空间均比现有技术小,从而节省了风机组件20在机身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使得风机组件20在初始位置时所占用的风机安装空间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机柜10内的空间让给换热器40或其他零部件使用(比如:在相同整机尺寸下,机组换热器40尺寸可以做到最大,进而提高机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至于安装板组22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制,可以为中空的框架结构,如图1至图12所示,也可以为相对封闭的结构,只要能够对风机起到安装作用,并能够与底座有效连接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安装板组22的底部还与底座11滑动连接,使风机组件20能够相对机柜10平移。

安装板组22的底部与底座11滑动连接,使得风机组件20在翻转的过程中还能够相对机柜10平移,即:风机组件20通过边翻转边平移的方式实现下沉,这样能够有效避免风机组件20在翻转的过程中与机柜10内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从而提高了风机组件20由机组内部移到外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同时,边翻转边平移的下沉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底座11的开口111空间,利用相对较小的开口111来实现风机21的下沉,从而尽量减小底座11开口111的尺寸,进而提高机组的强度。

当然,安装板组22也可以不与底座11滑动连接,只要底座11的开口111足够大,风机组件20仅通过翻转的方式也可以实现由机柜10内部到机柜10外部的下沉,由于该方案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板组22的底部的中部设有第一滚轮221,如图11所示,底座11上设有与第一滚轮221相适配的第一导轨12,如图1所示,第一滚轮221能够滚动地位于第一导轨12内,使安装板组22能够相对机柜10翻转及平移。

在安装板组22的底部的中部设置第一滚轮221,在底座11上相应设置第一导轨12,将第一滚轮221容置于第一导轨12内,则第一滚轮221能够在第一导轨12内滚动,在其滚动的过程中,即实现了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的平移;当风机组件20相对第一滚轮221的滚轮轴旋转时,即实现了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的翻转。因而,通过第一滚轮221与第一导轨12的配合,既实现了风机组件20与机柜10的转动连接,又实现了风机组件20与机柜10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且使用可靠。

当然,风机组件20与底座11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上述方案,且风机组件20与机柜10的转动连接与滑动连接也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转动结构及滑动结构来实现。

优选地,第一滚轮2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滚轮221对称设置在安装板组22的两侧,且两个第一滚轮221的中心连线位于安装板组22的中垂面上,如图11所示。

在安装板组22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滚轮,有效保证了风机组件20在平移过程中和翻转过程中的稳定性;且两个第一滚轮221的中心连线位于安装板组22的中垂面上,即位于风机组件20滑动方向的中心位置处,而两个第一滚轮221的中心连线即为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这使得风机组件20位于旋转轴线两侧的体积大致相等,这样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风机组件20在翻转过程中的平稳性,又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风机安装空间,从而进一步减小风机安装空间及底座11开口111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风机21安装结构还包括:弹性机构30,其一端与安装板组22相连,其另一端与机柜10相连,用于为风机组件20提供弹性支撑力,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

通过设置弹性机构30来为风机组件20提供弹性支撑力,弹性支撑力能够抵消至少一部分风机组件20的重力,从而能够减小工作人员现场安装时施加的翻转风机组件20的作用力,使得空调机组的安装过程更加省力,更加便捷。

优选地,弹性机构30的上端与机柜10相连,弹性机构30的下端与安装板组22相连,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

弹性机构30的上端与机柜10相连,下端与安装板组22相连,即:弹性结构尽可能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弹性机构30位于竖直方向上的分力更大,因而能够抵消的风机组件20的重力也更多,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翻转风机组件20时施加的作用力。

更优选地,弹性机构30的下端与安装板组22的底部相连,且在风机组件20位于机柜10内时处于拉伸状态,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

弹性机构30在风机组件20位于机柜10内时处于拉伸状态,保证了弹性机构30能够对风机组件20施加向上的弹性作用力;使弹性机构30的下端与安装板组22的底部相连,能够增加弹性机构30上下两端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弹性机构30的弹性拉伸量,进而进一步增加了弹性机构30能够抵消的风机组件20的重力,进一步减小翻转风机组件20时施加的作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弹性机构30的上端与机柜10滑动连接,且其滑动轨迹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使弹性机构30在风机组件20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

由于弹性机构30的下端与安装模块相连,而安装板组22会相对机柜10平移和/或翻转,因而安装板组22会带动弹性机构30的下端沿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相对机柜10移动,这会影响弹性机构30施加给风机组件20的弹性支撑力;因此,使弹性机构30的上端与机柜10滑动连接,且其滑动轨迹也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以使整个弹性机构30在风机组件20平移和/或翻转的过程中能够沿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相对机柜10移动,进而始终保持其竖直状态,这样弹性机构30的弹性拉伸力能够始终全部用来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则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方便地实现风机组件20的翻转,使得风机组件20的翻转过程更加省力,更加安全,更加便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机柜10上设有第二导轨13,第二导轨13位于风机组件20的上方,且其延伸方向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第二导轨13内设有能够相对第二导轨13滑动的滑块14,如图5所示,弹性机构30的上端与滑块14相连,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

弹性机构30的上端连接至滑块14上,滑块14与第二导轨13相配合,即可实现弹性机构30上端与机柜10的滑动连接,结构及原理均较为简单,且使用可靠。

优选地,滑块14上设有第二滚轮141,第二滚轮141位于第二导轨13内,如图5和图6所示,用于带动滑块14相对第二导轨13滑动。

在滑块14上设置第二滚轮141,由于滚动摩擦力显著小于滑动摩擦力,因而能够使滑块14相对第二滑轨的滑动更加顺畅,从而使弹性机构30的上端与机柜10之间的相对滑动也更加顺畅,这进一步保证了弹性机构30能够始终保持在竖直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前侧,且其上端的滑动轨迹沿前后方向延伸。

由于弹性机构30的滑动轨迹垂直于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因而弹性机构30的滑动轨迹的延伸方向即为风机组件20的翻转方向,则当弹性机构30的滑动轨迹沿前后方向延伸时,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沿左右方向,通过前后翻转实现由机柜10内部下沉到机柜10外部;当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前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20的前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30由机柜10的前部移动至机柜10的后部时,风机组件20翻转到位。由于在风机组件20翻转的整个过程中,弹性机构30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因而其弹力全部用来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故而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风机组件20的翻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后侧,且其上端的滑动轨迹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至图12所示。

同理,当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后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20的后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30由机柜10的后部移动至机柜10的前部时,风机组件20翻转到位。由于在风机组件20翻转的整个过程中,弹性机构30能够保持竖直状态,因而其弹力全部用来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故而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风机组件20的翻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左侧,且其上端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

当弹性机构30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时,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沿前后方向,通过左右翻转实现由机柜10内部下沉到机柜10外部;当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左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20的左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30由机柜10的左部移动至机柜10的右部时,风机组件20翻转到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右侧,且其上端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

当弹性机构30的滑动轨迹沿左右方向延伸时,风机组件20的旋转轴线沿前后方向,通过左右翻转实现由机柜10内部下沉到机柜10外部;当弹性机构30位于风机组件20的右侧时,其下端与风机组件20的右部同步运动,先向上升然后下降,在上升的过程中,其由拉伸状态趋向于收缩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在下降的过程中,其由收缩状态趋向于拉伸状态,此时弹性机构30向上的弹力也抵消风机组件20的重力,也使得翻转过程较为省力;当弹性机构30由机柜10的右部移动至机柜10的左部时,风机组件20翻转到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安装板组22与机柜10上分别设有第一挂钩222(如图11和图12所示)和第二挂钩142(如图5和图6所示),弹性机构30的两端分别挂在第一挂钩222和第二挂钩142上。

通过两个挂钩来实现弹性机构30与安装板组22及机柜10的连接,使得弹性机构30的拆装过程更加便捷。进一步地,对于上述弹性机构30的上端通过滑块14与第二导轨13的配合实现与机柜10的滑动连接的实施例而言,第二挂钩142设置在滑块14上。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弹性机构30对称分布,如图1、图4、图7和图9所示。

设置多个弹性机构30,能够对风机组件20提供更大的弹性支撑力,从而使得风机组件20的翻转更加省力,同时能够相对减小每个弹性机构30的受力情况,从而延长弹性机构30的使用寿命;多个弹性机构30对称分布,能够使风机组件20的受力更加平衡,从而提高其平稳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弹性机构30为弹簧、液压缸和气压缸中的一种或多种。

至于弹性结构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比如为普通弹簧(如图1至图12所示)或者气弹簧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也可以为液压缸或气压缸,能够提供更大的弹性支撑力,使得风机组件20的翻转更加省力;当然也可以上述三种结构的任意组合,或者采用其他形式的弹性机构30,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风机21安装结构还包括:伺服驱动机构,与安装板组22相连,用于驱动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平移。

通过伺服驱动结构来驱动安装板组22运动,进而带动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平移,能够代替手工推拉风机组件20,从而使得空调机组的安装过程更加省力,更加便利。具体地,对于上述风机组件20沿机柜10前后方向移动的实施例而言,在机柜10前后方向设置伺服驱动结构即可,对于上述风机组件20沿机柜10左右方向移动的实施例而言,在机柜10左右方向设置四驱驱动机构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风机21安装结构还包括:限位结构,能够拆卸地与底座11相连,且与风机组件20相干涉,以限制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旋转。

风机21安装结构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能够与风机组件20相干涉,限制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旋转,既保证了运输过程中风机组件20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使用过程中风机组件20的稳定性;限位结构与底座11可拆卸相连,因而在翻转风机组件20的过程中可以将其拆掉,避免其对风机组件20的翻转过程造成干涉,而在翻转完成后,再将其安装上即可,方便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板15,两个限位板15对称分布在风机21的两侧,并位于开口111的上方,如图1所示,且其下表面能够与风机组件20相抵靠,以限制风机组件20相对机柜10旋转。

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板15,两个限位板15对称分布在风机21的两侧,并位于开口111的上方,且其下表面能够与风机组件20相抵靠,则在风机组件20翻转下沉前以及翻转下沉后,底座11对风机组件20提供向上的支撑力,而两个限位板15对风机组件20提供向下的限位作用力,从而保证了风机组件20在运输过程中及使用过程中均不能发生翻转,有效保证了风机组件20的使用可靠性。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风机21安装结构和换热器40。

具体地,换热器40设置在风机21安装结构的机柜10中,并位于风机21安装结构的风机组件20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风机21安装结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且由于风机组件20位于换热器40的下方,可以显著提高送风效率,因而能够提高换热器40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风机21为离心风机21。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具体为空调机组)的具体结构及原理。

一种空调机组,包括机柜10和设置在机柜10底座11上的风机组件20、多个弹簧,机柜10底座11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导轨12,风机组件20左右两侧设置有可实现风机组件20自转的第一滚轮221,机柜10在位于风机组件20顶部某个高度的位置设置有沿机柜10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导轨13,风机组件20通过第一滚轮221在第一导轨12的滑动实现风机组件20在机柜10前后方向的移动;同时,风机组件20可绕第一滚轮221实现风机21的翻转,多个弹簧连接于风机组件20和顶部第二导轨13之间,在风机21翻转的过程中,多个弹簧的弹性力承担风机组件20的重力,取得风机21在翻转和平移过程中的省力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导轨13上设置有可沿机柜10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块14,在弹簧带动风机组件20翻转且平移的过程中,连接于风机组件20和滑块14之间的多个弹簧可通过连接的滑块14实现弹簧在风机21前后方向的移动。弹簧由于可以沿机柜10前后方向滑动,在风机21翻转的过程中,弹簧可以一直保持在竖直方向。

进一步地,滑块14上设置有第二滚轮141,便于滑块14在第二导轨13上的快速滑动。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20的后侧设置有第一挂钩222,滑块14上设置有第二挂钩142,以实现弹簧的快速拆装。

进一步地,第一滚轮221设置在风机组件20左右两侧底部中心位置。

该空调机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风机21在翻转前位置相对翻转后位置的角度为180度,即风机21在初始位置所占用的风机安装空间最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机柜10内空间让给其他零部件使用;同时,第一滚轮221设置在风机组件20底部中间位置,风机21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其宽度和长度方向的尺寸,其翻转所需要的空间较小,便于机组设置其他零部件。

弹簧在风机21翻转上升的过程中,其处于拉伸趋向收缩的状态,此时弹簧的向上的弹力抵消风机21的重力,翻转过程较为省力;风机21在翻转下降的过程中,其处于收缩趋向拉伸的状态,此时弹簧向上弹力同样抵消风机21下降时的重力。在风机21翻转的过程,设置的第二导轨13和滑块14,可以使弹簧在机柜10前后方向上随风机21一起滑动,弹簧可一直保持竖直方向,其弹力可以全部用来抵消风机21的重力,因此施加很小的力就可以方便实现风机21的翻转。

该空调器通过边翻转、边平移的方式实现离心风机21的下沉,可以尽量减小机柜10底座11贯穿口的尺寸,保证机组的强度;且第一滚轮221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不增加产品本身制造复杂度。

进一步地,为更方便实现风机21翻转,可以采用液压或气压缸代替弹簧,机柜10前后方向可以设置伺服驱动机构代替手工推拉风机组件20实现风机21的前后平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安装结构,不但能够实现快速省力的下沉风机,而且可以节省风机在机身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以将更大空间留给换热器或其他零部件,在相同整机尺寸下,机组换热器尺寸可以做到最大,提高机组换热效率和换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