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1448发布日期:2019-01-08 22:14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纺织厂等应用的、能够同时满足降温、加湿、加热和加湿要求的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纺纱厂、织布厂的车间出于保持织物纤维原料的特性、适应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以及改善劳动环境、保护职工健康等方面考虑,一般需要安装空调设备,使车间内的环境保持在合适的温度、湿度范围内,而目前的纺织空调设备大都是将各种独立分体式纺织空调构件如风机、喷淋排管、挡水板等安装在混凝土结构的预留、预埋件上,或者采用大型一体化的组合式空调机组,此类落地安装方式都存在附房占地面积大、占用空间大、土建要求高、成本高、施工周期长等问题。而且每种空调构件和混凝土建筑墙体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固定或者密封的安装关系,空调设备长期运行在高湿环境中,空调构件易锈蚀和易损坏,而且拆卸或更换时都不太方便;其次,由于建造空调室时,其土建结构已经定建好,使得空调系统改造起来需要敲墙或者砌墙,有很多局限性,设备不能灵活移动;第三、原有空调洗涤室的喷淋立管大都为垂直方向排列,喷淋主管水平布置、进水管水平方向进水,喷淋支管垂直方向布置连接在主管上,喷淋主管分上进水、中进水、下进水和底进水等四种方式,喷淋管的拆卸和清洗都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本实用新型集降温、加湿、加热和除湿功能于一体,调节效率高、节能效果好,其体积小、重量轻,方便可拆卸式吊装,节约占用空间。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间附房内的夹层空间里的机组壳体和湿帘墙、设置于夹层空间外部且位于车间一侧的送风管,所述机组壳体内顺序设置喷淋段、挡水段、加热段和过水集水段,送风管和过水集水段之间设有安装在夹层空间的墙体上的送风机,送风机和送风管之间设有排水段,喷淋段包括设置在倾斜设置于机组壳体外部的若干喷淋主管、设置于机组壳体内部且以错位方式连接在喷淋主管上的若干喷淋支管,喷淋支管上设有喷淋方向可调的若干喷头,夹层空间与送风机相对的一侧墙体上设置新风负压风机,湿帘墙设置于新风负压风机和机组壳体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新风负压风机和湿帘墙之间的夹层空间的底部墙体上设置工艺回风进口。

作为优选,所述挡水段包括在空气前进方向上设有W形变径通道的挡水板。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段设置蒸汽管道蒸汽直接加热的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机组壳体采用有机玻璃钢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管采用轻质复合风管。

作为优选,所述喷淋支管的远离喷淋主管另一端延伸出机组壳体外并设有旋钮式封盖。

作为优选,所述夹层空间内并排设置若干组分别对应不同车间的机组壳体、对应各个机组壳体的送风机、排水段、送风管和新风负压风机,湿帘墙、各机组壳体、送风机和新风负压风机的开启和关闭均由同一台控制主机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使用时,充分利用了一般纺织厂房的附房很长的特点,在附房长度方向的夹层空间内实现灵活多变的多台机组联合调节的空调方案设计,同时节约了夹层以下的附房空间,把原本设计的土建空调室重新设计为纺织生产所需的其他功能间,比如实验室、配电间、皮辊房、工具间、休息室、厕所等,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附房的长度较长的特点,增大送风量及提高换气次数,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附房的设计宽度有限,空调洗涤室的断面尺寸限制了每套空调系统的迎风面积,即限制了每套空调系统的最大送风量及断面风速的不足,克服了现有的纺织空调系统总体耗能偏高,单一依靠深井水或冷冻水喷淋降温及循环水喷淋加湿的传统模式,长期运行下来喷淋水管系统易堵塞且不易清洗的缺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集降温、加湿、加热和除湿功能于一体,调节效率高、节能效果好,其体积小、重量轻,方便可拆卸式吊装,节约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加热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灵动型高效节能智能化空调机组,包括安装于车间附房内的夹层空间100里的机组壳体1和湿帘墙10、设置于夹层空间100外部且位于车间一侧的送风管8,其中,机组壳体1内顺序设置喷淋段2、挡水段3、加热段4和过水集水段5,送风管8和过水集水段5之间设有安装在夹层空间100的墙体上的送风机6,送风机6和送风管8之间设有排水段7,喷淋段2包括设置在倾斜设置于机组壳体1外部的若干喷淋主管21、设置于机组壳体1内部且以错位方式连接在喷淋主管21上的若干喷淋支管22,喷淋支管22上设有喷淋方向可调的若干喷头,夹层空间100与送风机6相对的一侧墙体上设置新风负压风机9,湿帘墙10设置于新风负压风机9和机组壳体1之间。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排水段7设置检修门,方便空调机组的检修,夹层空间100与机组壳体1相对的一侧的墙体上设置新风负压风机9,新风负压风机9与机组壳体1之间设置湿帘墙10, 即将空调机组与现有的已批量化生产的以蒸发冷却及加湿为原理的湿帘墙技术实现一种完美的功能组合,更大限度的提高降温和加湿方面的调节范围。

本实施例在夏季使用时,新风负压风机9鼓入户外的气温相对较高的空气,空气经过湿帘墙完成一次降温加湿,然后再依次通过空调机组的喷淋段进行绝热加湿、挡水段进行水气分离和除湿处理,完成二次降温加湿,再经集水排水段后由送风机送入送风段,优选露点温度送风,优选弯管结构的集水排水段,并在送风段前端设置排水段,使空气在传送过程中受到较大的阻力,更彻底地分离掉气体中多余的液态水,提供车间内所需要的具有预设温度和湿度的空气。冬季使用时,可充分利用车间内的温度较高的工艺排风。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新风负压风机9和湿帘墙10之间的夹层空间100的底部墙体上可设置工艺回风进口11,工艺回风由风机12抽入到附房内,经过滤盘13滤除飞絮等杂质,再由风机14抽出经排风口15排出,或经工艺回风进口11抽入到夹层空间100内,此时可将新风负压风机9的进风速度调低,仅输入少量用于换气的户外空气,温度相对较高的工艺回风穿过湿帘墙,完成一次降温加湿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湿帘墙结冰,然后气体再送入空调机组,由加热段的蒸汽管进行加热至预设温度后经集水排水段、送风机、排水段和送风管道向车间内输出。因此充分利用了附房长度长、湿帘墙换热面积大、能耗低的优点,降低了空调机组的功率要求,使空调机组能够实现体积小、能耗低和节能的优化。

本实用新型中,喷淋主管21采取侧方位斜向进水的方式,优选喷淋主管2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增设一排顶进水喷淋排管和底进水喷淋排管,结合喷淋支管22以立体、错位方式固定在喷淋主管21上的结构,能够增大空气和喷淋水之间的热湿交换及迎风面积,从而增强了其加湿或者降温的功能效果,且喷淋支管22的远离喷淋主管21另一端延伸出机组壳体1外并设有旋钮式封盖,喷淋支管不易堵塞、方便清洗;挡水段3包括在空气前进方向上设有变径通道的挡水板,即形成急缩式水珠挡降方式,将空气中的雾化水滴在变径中与机组壳体进行碰撞,同时完成气、水的快速有效分离,并且将分离出的水珠集中收集在后续的储水槽中实现自重归集和及时排放。

如图5所示,加热段4优选采用蒸汽直接加热的方式,改变了纺织空调传统的蒸汽在光管加热器中循环时通过钢管把热量传导到空气的加热模式,实现了蒸汽直接制热,同时还大大增加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更好地满足纺织车间冬季的加热及加湿工艺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机组壳体1采用有机玻璃钢材质制成,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提高机组的整体防锈和防腐功能,延长机组的整体寿命;同时该材质密度比不锈钢等金属材质小得多,所以机组整体重量较小,移动、安装或更换起来更灵动、更方便;送风管8采用轻质复合风管,即机组后端只连接一条节能型轻质复合风管进行空调送风,实现整个系统的轻质化和节能化,更加适用于纺织厂广泛采用的钢结构厂房。

本实用新型中,机组壳体的外形尺寸可做成约为宽1.5米×高1.5米×长5米的结构,方便吊挂安装,风机采用小型专用高效、节能型轴流风机,占用空间小,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优选夹层空间100内并排设置若干组分别对应不同车间的机组壳体1、对应各个机组壳体1的送风机6、排水段7、送风管8和新风负压风机9,湿帘墙10、各机组壳体1、送风机6和新风负压风机9的开启和关闭均由同一台控制主机控制,如采用PLC控制主机,方便将多台空调机组通过PLC控制器实现联动控制,构造多台联动控制的空调机组系统。能够实现不同工艺条件要求的纺织空调,实现智能化集中控制,而且由于机组和管道是一对一直线送风,减少了当前设计最流行的多风机系统的送风管路因弯头、三通变多而产生的行程阻力,方便智能化管理,进一步解决实际应用中由于每套土建空调送风量较大,风机的电机功率比较大,一旦发生烧电机时因风机停止运转、影响的空调送风区域较大,对纺纱车间的暂时性生产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