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3388发布日期:2019-02-19 19:39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属于通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随着室外空气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室内空气环境的空气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新风能耗和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有空调系统中,室外新风直接被引入到新风换热器,换热效率只有60%左右,效率低,传统形式的通风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的个性化的通风系统的设计需求,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传统进风单元有多个,都设计在室外的地面上,占用了人们生活工作的空间,且容易给孩子或老人造成生活空间障碍,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在外设置的进风单元也容易被雨水逐渐侵蚀,减少了换热系统的使用寿命,需要经常更换或检修。

二是传统形式的通风系统使用凝结水收集槽,通过水泵向外部排放凝结水,不仅增加了排水的经济成本,而且也增加了排水的工作量;传统的主风管一般设置为竖直状,这就增加了预埋管时的开挖面积,耗费了人力物力;因此研制出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风向可调节、综合利用风能的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包括:进风单元、送风口、出风口、主风管、凝结水槽,所述进风单元通过主风管与室内底部设置的送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室内壁上,所述主风管埋设于土壤中温度较稳定的地热能交换区域,设置在土壤中的所述凝结水槽位于所述进风单元和所述送风口之间,且所述凝结水槽设置在所述主风管底部;

所述进风单元包括:预埋套管和升降柱,所述预埋套管设置在地面内,所述升降柱设置在所述预埋套管的内部,所述预埋套管侧壁上设置两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预埋套管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导向槽的一侧均设置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导向槽连通,所述限位槽沿所述预埋套管的周向延伸,所述升降柱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部,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所述升降柱上部伸出地面的部分,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进风帽、支风管、通风机、风阀,所述进风帽为防雨风帽,所述进风帽与支风管连接,支风管与通风机一端连接,通风机另一端通过风阀连接;

所述主风管为C型结构,所述凝结水槽将所述主风管分为A管和B管,所述A管倾斜设置,上端与所述预埋套管的下端连通,下端与所述凝结水槽连通,所述B管为L型管,所述L型管的水平管与所述凝结水槽水平连通,所述L型管的竖直管与所述送风口连通。

所述A管与所述L型管的水平管之间夹角为105至135度,所述主风管直径为200mm,长为15m。

所述升降柱上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升降柱两侧,所述升降柱上端内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升降柱与密封盖螺纹连接。

所述凝结水槽靠近所述进风单元的侧面开有排水口,直接将水排到土壤中,所述排水口上安装有滤网。

所述限位槽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导向槽的一侧,且两个所述导向槽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A管的下部预留一部分排水空间,固定安装一个遮挡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进风单元设置为可旋转且可升降式,可以有效的进行空气的收集,根据生活的需要,提升或降低进风单元,增加了外界活动的空间,延长了进风单元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检修的频率,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主风管长度较短,节省了加工主风管的材料,降低了经济成本,减少了预埋管的开挖面积,降低了劳动工人的工作的强度,提高了主风管的工作性能,凝结水收集槽可以直接对外排放凝结水,通过遮挡板预留的空间,可直接排入该空间,然后排入土壤中,设置的滤网还防止土壤堵塞管道,提高了主风管内的清洁;

三、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地热能的有效利用,将通风管埋设于土壤中的地热能有效利用区域,通过热量交换,土壤可以对通风管内的空气进行间接冷却(主要在夏季)或进行间接加热(主要在冬季),有效地利用了地热能,降低了系统的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的进风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进风单元,2为送风口,3为出风口,4为主风管,5为凝结水槽,11为预埋套管,12为升降柱,21为进风帽,22为支风管,23为通风机,24为风阀,51为遮挡板,121为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式地热交换系统,包括:进风单元1、送风口2、出风口3、主风管4、凝结水槽5,所述进风单元1通过主风管4与室内底部设置的送风口2连通,所述出风口3设置在室内壁上,所述主风管4埋设于土壤中温度较稳定的地热能交换区域,设置在土壤中的所述凝结水槽5位于所述进风单元1和所述送风口2之间,且所述凝结水槽5设置在所述主风管4底部;

所述进风单元1包括:预埋套管11和升降柱12,所述预埋套管11设置在地面内,所述升降柱12设置在所述预埋套管11的内部,所述预埋套管11侧壁上设置两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预埋套管11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导向槽的一侧均设置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导向槽连通,所述限位槽沿所述预埋套管11的周向延伸,所述升降柱12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部,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槽卡接;

所述升降柱12上部伸出地面的部分,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进风帽21、支风管22、通风机23、风阀24,所述进风帽21为防雨风帽,所述进风帽21与支风管22连接,支风管22与通风机23一端连接,通风机23另一端通过风阀24连接;

所述主风管4为C型结构,所述凝结水槽5将所述主风管4分为A管和B管,所述A管倾斜设置,上端与所述预埋套管11的下端连通,下端与所述凝结水槽5连通,所述B管为L型管,所述L型管的水平管与所述凝结水槽5水平连通,所述L型管的竖直管与所述送风口2连通。

所述A管与所述L型管的水平管之间夹角为105至135度,所述主风管4直径为200mm,长为15m。

所述升降柱12上设置有把手121,所述把手121设置在所述升降柱12两侧,所述升降柱12上端内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升降柱12与密封盖螺纹连接。

所述凝结水槽5靠近所述进风单元1的侧面开有排水口,直接将水排到土壤中,所述排水口上安装有滤网。

所述限位槽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槽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导向槽的一侧,且两个所述导向槽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A管的下部预留一部分排水空间,固定安装一个遮挡板51。

本实用新型需要进风时,将把手121提起,带动升降柱12在所述预埋套管11的内壁导向槽滑动,使所述升降柱12升起,当达到固定位置时,转动升降柱12,将限位杆卡接在限位槽,进行限至升降柱12的高度,开启房屋外的进风单元1内的进风装置,新鲜空气经过进风帽21过滤后进入主风管4,调节通风机23的转速和风阀24的开度控制主风管4的空气量,通过主风管4内的空气与土壤中温度较稳定的地热能交换区域进行换热或冷却,换热或冷却后的空气经过送风口2进入室内,打开出风口3,进行房屋内的空气循环;当不需要通风时,将升降柱12推移至地面,盖上密封盖,防止灰尘雨水的进入;当通风时间较长时,产生的凝结水直接通过凝结水槽外接的管口排至遮挡板51遮挡的空间,排水口的滤网防止灰尘和土壤中的小动物进入主风管4,保持主风管4内的清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实用性强,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