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3963发布日期:2019-06-05 23:1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柜机空调室内机制热时辅助制热用的电加热基本是恒定功率的一体化电加热,无法实现房间分层阶梯式制热的功能。由于热空气密度比较小,所以空调制热时吹出的热空气都是往上升的。这就导致了柜机室内空调器制热“头热脚冷”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制热时会存在房间内沿高度方向出现“头热脚冷”的冷热不均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电加热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制热时会存在房间内沿高度方向出现“头热脚冷”的冷热不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加热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结构,其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部,能够对所述壳体内部的气流进行电加热;

所述电加热结构包括:位于竖直方向最下端的底端和位于竖直方向最上端的顶端,且所述底端和顶端相背;且所述底端的电阻值大于所述顶端的电阻值。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沿竖直方向布置,且沿着从所述底端至所述顶端的方向、所述电加热结构的电阻值逐渐减小。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的电阻值沿着从所述底端至所述顶端的方向均匀变小。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为长条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底端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顶端的横截面积。

优选地,

从所述底端至所述顶端的方向、所述长条状的电加热结构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优选地,

所述长条状的电加热结构的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底端至所述顶端的方向均匀变小。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和风机之间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和前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结构。

优选地,

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竖直方向布置,且所述电加热结构与所述出风口的延伸方向相匹配且对应设置;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柜机。

优选地,

还包括换热器和风机,所述电加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之间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有的一根常规电阻均布的电加热改进做成电阻值底部大顶部小的结构,达到加热功率底部大顶部小的目的,实现对室内底部区域制热的温度补偿,可实现柜式空调器分层阶梯式制热、对房间底部区域补偿制热,使整个房间内温度均匀舒适,解决了房间内沿高度方向出现“头热脚冷”的冷热不均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加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电加热结构;11、底端;12、顶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结构,其设置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内部,能够对所述壳体内部的气流进行电加热;

所述电加热结构1包括:位于竖直方向最下端的底端11和位于竖直方向最上端的顶端12,且所述底端11和顶端12相背;且所述底端11的电阻值大于所述顶端12的电阻值。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原有的一根常规电阻均布的电加热改进做成电阻值底部大顶部小的结构,达到加热功率底部大顶部小的目的,实现对室内底部区域制热的温度补偿,可实现柜式空调器分层阶梯式制热、对房间底部区域补偿制热,使整个房间内温度均匀舒适,解决了房间内沿高度方向出现“头热脚冷”的冷热不均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1沿竖直方向布置,且沿着从所述底端11至所述顶端12的方向、所述电加热结构1的电阻值逐渐减小。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沿竖直方向布置,且从底端至顶端电阻值逐渐减小能够实现对室内分层地阶梯式制热的渐变温度补偿,使得柜机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渐变过渡,实现对室内分层阶梯式制热温度补偿,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使室内在高度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的升温速率,避免“头热脚冷”的问题。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1的电阻值沿着从所述底端11至所述顶端12的方向均匀变小。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结构的进一步优选的结构形式,即电阻值沿着从所述底端至所述顶端的方向均匀变小,能够实现对室内分层地阶梯式制热的均匀渐变温度补偿,使得柜机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均匀渐变过渡,实现对室内分层阶梯式制热均匀且渐变温度补偿,进一步实现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使室内在高度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的升温速率,避免“头热脚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把电加热做成异形非均匀电阻值结构,实现分层阶梯式制热温度补偿效果。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1为长条状结构,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底端1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顶端12的横截面积。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即其为长条状结构,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条结构,并且底端的横截面积大于顶端的横截面积,实现底端粗、顶端细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实现底端的电阻值大于顶端电阻值的效果,加大了对室内底部的加热程度,有效地提高了对室内底部区域的温度补偿,使得整个房间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优选地,

从所述底端11至所述顶端12的方向、所述长条状的电加热结构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长条状的电加热结构的底端至所述顶端、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能够有效实现底端至顶端电阻值逐渐减小的目的,能够实现对室内分层地阶梯式制热的渐变温度补偿,使得柜机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渐变过渡,实现对室内分层阶梯式制热温度补偿,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使室内在高度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的升温速率,避免“头热脚冷”的问题。

优选地,

所述长条状的电加热结构1的横截面积沿着从所述底端11至所述顶端12的方向均匀变小。将长条状的电加热结构的横截面积沿着从底端至顶端的方向均匀变小,能够有效实现电阻值沿着从所述底端至所述顶端的方向均匀变小,能够实现对室内分层地阶梯式制热的均匀渐变温度补偿,使得柜机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均匀渐变过渡,实现对室内分层阶梯式制热均匀且渐变温度补偿,进一步实现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使室内在高度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的升温速率,避免“头热脚冷”的问题。

优选地,

所述电加热结构1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和风机之间的位置。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结构在空调室内机的优选设置位置,即位于换热器和风机之间的位置,能够对换热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再通过风机吹出,防止设置位于风机下游端气流速度过大而加热效果不好的情况,提高制热加热补偿的效果,提高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和前任一项所述的分层阶梯式制热的电加热结构。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结构做成电阻值底部大顶部小的结构,达到加热功率底部大顶部小的目的,实现对室内底部区域制热的温度补偿,可实现柜式空调器分层阶梯式制热、对房间底部区域补偿制热,使整个房间内温度均匀舒适,解决了房间内沿高度方向出现“头热脚冷”的冷热不均的技术问题。

优选地,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竖直方向布置,且所述电加热结构1与所述出风口的延伸方向相匹配且对应设置;和/或,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柜机。这样能够使得电加热结构与出风口相对应地匹配设置,提高出风的温度加热效果,增强温度补偿效果,柜机为室内机的优选种类和结构形式。

优选地,还包括换热器和风机,所述电加热结构1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之间的位置。能够对换热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再通过风机吹出,防止设置位于风机下游端气流速度过大而加热效果不好的情况,提高制热加热补偿的效果,提高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结构做成电阻值底部大顶部小的结构,达到加热功率底部大顶部小的目的,实现对室内底部区域制热的温度补偿,可实现柜式空调器分层阶梯式制热、对房间底部区域补偿制热,使整个房间内温度均匀舒适,解决了房间内沿高度方向出现“头热脚冷”的冷热不均的技术问题。

现有柜机空调室内机制热时辅助制热用的电加热基本都是功率恒定电阻均匀分布的一体化电加热(如图1所示)。由于电加热各个区域电阻值、功率均匀分布,所以柜机空调的出风口温度也是均匀不变的,无法实现对不同的高度输送不同热量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创新地将一根常规电加热做成电阻值底部小顶部大的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加大电加热底部的电阻值,电阻值由下至上均匀过渡减小,从而调整电加热在高度方向的制热功率。进而使柜机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渐变过渡,实现对室内分层阶梯式制热温度补偿。使室内在高度方向上始终保持同步的升温速率,避免“头热脚冷”的问题。本发明应用场景举例:由于热空气密度小往上升,室内温度就会出现上下分层,出现“头热脚冷”的问题。

现有的柜式空调机在运行1小时后,房间中央温度高达29摄氏度,但房间边缘底部区域温度却低至20摄氏度,较大的温差给用户带来极差的使用体验。用户最直观的体验就是脚部感觉很冷,但是头部却感觉太热。

本实用新型就可以完美解决这种制热时带来的室内冷热不均的问题,提高空调器制热的舒适性。本发明可通过调整电加热在高度方向的制热功率,对室内高度方向实现制热温度补偿。经过合适的温度补偿可实现房间内温度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空调制热舒适性。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把电加热做成异形非均匀电阻值结构,实现分层阶梯式制热温度补偿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