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5306发布日期:2019-04-20 04:4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采用轴流风机送风,空调器噪音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两端敞口设置的风机壳、及安装于所述风机壳上的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沿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以及引流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引流件设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所述引流件对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轮毂设置,所述引流件的外表面包括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上呈扩张设置的引流段。可选地,所述引流段自所述引流件的远离所述风机组件的端部向靠近所述风机组件的方向扩张延伸。可选地,所述引流段设置为锥面、或椭圆面、或双曲线面、或抛物线面或球面。可选地,所述引流段包括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段引流子段,相邻的两段所述引流子段之间的扩张方式不同。可选地,所述引流段的纵截面为两条引流线,所述引流线包括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段斜线段,或者所述引流线包括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段曲线段;或者所述引流线包括在所述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上相互连接的至少一段斜线段与至少一段曲线段。可选地,所述引流件设置为壳罩状。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风机壳内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进风侧,所述引流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轴流风轮安装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基座、及沿所述第一基座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风机壳;所述引流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基座上。可选地,所述引流件通过第一螺钉锁附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可选地,所述第一螺钉锁附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引流件上的第一螺纹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过孔、及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引流件上的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引流件锁附于所述第一基座。可选地,定义一投影平面,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轴线,所述引流件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基座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可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轮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的旋转方向相同。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空调室内机,所述风机组件放置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内,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天花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或者,所述空调器为空调室外机,所述风机组件放置于空调室外机内;或者,所述空调器为移动空调或窗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通过设置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和第二轴流风轮,且使第一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相同,可以增大空调器的出风量和送风距离,如此,当空调器设置为空调室内机时,从而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而且,通过在风机组件的进风侧设置引流件,并将引流件的外表面至少部分设置为在风机组件的送风方向上呈扩张设置的引流段,不仅可以将流向风机组件的气流平顺地引导至第一轴流风轮,而且还可避免流向风机组件的气流在风机组件的进风侧形成涡流,以避免产生噪声,从而可降低空调器的噪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空调器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引流件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引流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引流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引流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引流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4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风机组件的一状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风机组件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风机组件的另一状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4中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器261第一基座10壳体2611第一安装孔11前面板262第一连接臂111出风口27第二支架12背板271第二基座121进风口272第二连接臂20风机组件29第一电机盖21第一轴流风轮30室内换热器22第二轴流风轮50导风组件23风机壳51导风圈231第一子壳52摆风百叶2311环形安装沿60风机安装板232第二子壳70引流件2321安装脚71引流段24第一电机72加强筋25第二电机73第一螺钉柱26第一支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既可以设置为空调室内机,比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天花机、挂壁式空调室内机等;也可以设置为空调室外机、窗机、移动空调等。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以空调室内机为例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出风口111;风机组件20,设置于壳体10内,所述风机组件20对应出风口111设置;所述风机组件20包括两端敞口设置的风机壳23、及安装于风机壳23上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沿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相邻设置(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在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以及引流件7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引流件70设于风机组件20的进风侧,所述引流件70对应第一轴流风轮21的轮毂设置,所述引流件70的外表面包括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呈扩张设置的引流段71。其中,所述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是指风机壳23的进风端朝向出风端的方向。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均设置在风机壳23内。当然,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也可部分或完全裸露出风机壳。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通过设置相邻设置的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且使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可以增大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和送风距离,如此,当空调器100设置为空调室内机时,从而可有效提高客厅等空间范围大的房间的送风舒适性。而且,通过在风机组件20的进风侧设置引流件70,并将引流件70的外表面至少部分设置为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呈扩张设置的引流段71,不仅可以将流向风机组件20的气流平顺地引导至第一轴流风轮21,而且还可避免流向风机组件20的气流在风机组件20的进风侧形成涡流,以避免产生噪声,从而可降低空调器100的噪音。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13所示,所述引流段71自引流件70的远离风机组件20的端部向靠近风机组件20的方向扩张延伸。如此,可便于将气流更为平顺地引导至第一轴流风轮21。具体的,所述引流段71的纵截面为两条引流线,所述引流线设置为斜线段或曲线段。其中,所述引流段71的纵截面是指平行于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的截面。在本实施例中,该两条引流线相较于一点。具体的,所述引流段71设置为锥面、椭圆面、双曲线面、抛物线面或球面。如此,通过将引流段71设置为规则图形,可便于引流件70的生产和制作。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引流段71自引流件70的远离风机组件20的端部延伸至引流件70的靠近风机组件20的端部。如图8所示,在引流件70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段71延伸至引流件70的、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的中部或尾部,引流件70的外表面还包括连接于引流段71的末端的平滑段,所述平滑段自引流段71的末端延伸至引流件70的靠近风机组件20的端部。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平滑段与引流段71平滑过渡连接。如图9所示,在引流件70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段71包括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段引流子段,相邻的两段引流子段之间的扩张方式不同。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相邻的两段引流子段之间平滑过渡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引流段71的纵截面为两条引流线,所述引流线包括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段斜线段,或者所述引流线包括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依次连接的多段曲线段;或者所述引流线包括在风机组件20的送风方向上相互连接的至少一段斜线段与至少一段曲线段。应当指出,所述引流件70的第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结合,在此不必详细赘述。当然,在所述引流件70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段71还可以有其他结构形式,在此不必一一赘述。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9所示,所述引流件70设置为壳罩状。如此,可便于制作和安装引流件70。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12所示,所述引流件70的内壁面设置有加强筋72。如此,可增加引流件7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防止引流件70变形,确保其导流效果。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26安装在风机壳23上,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于第一支架26;所述第一支架26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进风侧,所述引流件70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如此,可避免引流件70与第一轴流风轮21发生干涉,简化结构设置。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架26优选安装在风机壳23内。其中,通过设置第一支架26,可提高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运行稳定性。其中,通过将第一支架26设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进风侧,可避免第一轴流风轮21对引流件70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造成干涉,以便于将引流件70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从而可简化引流件70的安装结构。当然,引流件70也可通过延伸臂直接安装在壳体10或风机壳23上。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电机24,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在第一电机24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支架26上,以使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于第一支架26。如此,通过设置独立的电机以驱动第一轴流风轮21,可提高风机组件20的送风量。具体的,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第一支架26包括第一基座261、及沿所述第一基座26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臂262,所述第一连接臂26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基座261与风机壳23;所述第一电机24和引流件70均安装在第一基座261上。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基座261可便于安装第一电机24和引流件70,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臂262可便于固定第一基座26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70也可安装在第一连接臂262上。进一步地,定义一投影平面(图未示),所述投影平面垂直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所述引流件7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第一基座261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如此,可避免第一基座261对引流件70的导流效果造成影响,从而可保证引流件70的导流效果。当然,所述引流件7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也可略小于第一基座261在所述投影平面上的投影。应当指出,投影平面为一虚设的平面,且投影平面具有垂直于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轴线的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是一清楚、准确的概念;定义该投影平面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7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为一圆形,所述第一基座261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也为一圆形,所述引流件70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的直径应等于或大于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的直径。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引流件70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基座261上。如此,可便于对引流件70进行安装与更换。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述引流件70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引流件70与第一基座261通过第一螺钉锁附结构连接。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13所示,第一螺钉锁附结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引流件70上的第一螺纹孔(图未标)、开设于第一基座261上的第一过孔、及第一螺钉/螺栓,第一螺钉/螺栓穿过第一过孔而与引流件70上的第一螺纹孔螺纹连接,以将引流件70锁附于所述第一基座261。在具体实施例中,当所述引流件70设置为实心结构时,所述第一螺纹孔开设于引流件70的朝向风机组件20的端面上。当所述引流件70设置为壳罩状时,所述引流件70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螺钉柱73,所述第一螺纹孔开设于第一螺钉柱73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引流件70设置为壳罩状时,所述引流件70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螺钉柱73。进一步地,为了简化引流件70的结构,所述螺钉柱与加强筋72一体设置。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第一基座261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611,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第一电机盖29,所述第一电机24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611内,所述第一电机盖29封盖第一安装孔2611的开口,以将第一电机24固定在第一安装孔2611内。进一步地,为了简化所述风机组件20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机盖29与引流件70通过同一螺钉锁附结构而连接于第一基座261。即,还第一螺钉锁附结构包括第二过孔,第一螺钉/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过孔、第二过孔而与第一螺钉柱73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以锁附引流件70。当然,所述引流件70也可以粘接在在第一基座261上,或者,所述引流件70也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安装在第一基座26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70也可直接安装于第一电机24上,然后再同电机一起安装到第一支架26上。进一步地,如图10至图1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臂262设置为第一导风静叶。如此,可将流向第一轴流风轮21的、处于紊流状态的气体变为层流状态,从而可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使得空气能够较为流畅地进入第一轴流风轮21,进而可降低噪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反,即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呈对旋设置,以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其中,弯曲方向是指扇叶在轴流风轮的送风方向上的偏转方向。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通过使第一轴流风轮21与第二轴流风轮22呈对旋设置,可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20的功率;经实验可知,在相同的送风量下,本实用新型的两电机的功率之和,不到单个轴流风轮的电机的功率的1/3。而且,通过双风轮增压,可使得空调器100的送风风压高,送风距离远。此外,基于轴流风轮本身具有散风效果,可根据需要来调整第一轴流风轮21和第二轴流风轮22的转速,使其差速运转时,可实现无风感送风。进一步地,如图10至图1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20还包括安装在风机壳23内的第二支架27和第二电机25,所述第二支架27包括第二基座271、及沿第二基座27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二连接臂272,所述第二连接臂27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基座271与风机壳23的内壁面;所述第二电机25安装在第二基座271上,所述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第二电机25的输出轴上。如此,可将第二基座271及安装在第二基座271上的第二电机25、第二轴流风轮22固定在风机壳23内。具体的,第二电机25的安装结构,可参照第一电机24的安装结构,在此不必一一赘述。进一步地,如图10至图13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风机安装板60,所述风机安装板60固定安装于壳体10内,且所述风机安装板60上开设有贯穿风机安装板60的风机安装孔,所述风机组件20安装于风机安装孔。如此,可将风机组件20安装于壳体10内。具体的,所述风机壳23包括第一子壳231、及与第一子壳231对接的第二子壳232,所述第一支架26、第一电机24及第一轴流风轮21安装在第一子壳231内,以组成第一子风机,所述第二支架27、第二电机25及第二轴流风轮22安装在第二子壳232内,以组成第二子风机,所述第一子风机与第二子风机分别设于风机安装板60的两侧,且第一子壳231的出风端与第二子壳232的进风端通过风机安装孔对接。如此,可便于拆卸或维修风机组件2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3所示,所述第一子壳231的出风端向外凸设有环形安装沿2311,所述第二子壳232的进风端的外周面上设有安装脚2321,所述环形安装沿2311、风机安装板60及安装脚2321通过螺钉锁附结构连接。进一步地,在风机组件20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扇叶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扇叶的弯曲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轴流风轮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旋转方向相同;如此,也可使得第一轴流风轮21的送风方向与第二轴流风轮22的送风方向相同。进一步地,如图3、图4、及图1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组件50,所述导风组件50设于风机组件20与出风口111之间。所述导风组件50包括:导风圈51,所述导风圈51的内壁面包括在出风方向上呈减缩设置的增压段;以及多个摆风百叶52,间隔安装于所述导风圈51。具体的,所述出风方向指的导风圈51的进风端朝向其出风端的方向。所述导风圈51的进风端与风机壳23的出风端对接,导风圈51的出风端与出风口111连接。具体的,所述增压段的横截面所围合的面积在出风方向上呈减缩设置;其中。所述增压段的横截面指的是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截面。所述导风叶52在垂直于出风方向上间隔分布,导风叶52用于限定导风组件50的送风方向。如此,通过将导风圈51的内壁面至少部分设置为在出风方向上呈减缩设置的增压段,可以增大空气在流经导风圈51时的风压,从而可以增大空调器100的送风距离。同时,通过在导风通孔内设置摆风百叶52,可以限定空调器100的送风方向。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空调器100可为空调室内机,所述风机组件放置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壳体10具有前面板11,所述出风口111设于前面板11上。如此,可便于提高空调器100在水平方向上上的送风距离。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前面板11相对设置的背板12,所述背板12上开设有进风口121;所述空调器100的室内换热器30设于出风口111与进风口12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100的室内换热器30沿上下方向设于进风口121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摆风百叶52可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转动,或者,所述摆风百叶52可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转动。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摆风百叶52在出风方向上设置有两排,通常地,其中一排的摆风百叶52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另一排的摆风百叶52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也可为天花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当其设置为壁挂式时,其优选为竖挂式空调室内机。当然,所述空调器100也可为空调室外机、移动空调或窗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空调器100设置为窗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或天花机、或室外机、或移动空调等时,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需适应性改变的结构,在此不必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