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2558发布日期:2019-12-03 18:31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增进热传递的元件,特别是关于一种均温板。



背景技术:

由于占用的空间很小,均温板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元件,其能高效率地将一个小面积热源扩散成一较大的散热面。现有技术中的均温板中具有二板体,该二板体以狭窄空间间隔且于周缘处相接合(例如可以焊接方式接合),借此一狭长的内腔空间便形成于该二板体间并被该二板体的周缘所环绕且密封。而在该内腔空间被完整密封并形成一腔室前,一工作流体被注入该内腔空间然后该内腔空间被抽真空,借此于该腔室内形成一低压状态。该二板体上部分内部区域也可相接合(例如透过焊接),且穿孔可穿设于此接合的部位以免破坏腔室的密封状态。具体而言,于一板体上用于接合的区域内的穿孔对齐于另一板体上的穿孔,借此该二板体上的内部区域环绕于穿孔并为相接合的,达到保持腔室为密封的状态。透过上述结构,现有的均温板的穿孔能用于被螺丝穿设而使均温板固定于一物体上。

然而,为了降低热阻,现有的均温板中,该腔室通常是尽可能地越薄或越窄,而形成该腔室的该二板体通常也是尽可能地薄。因此,若板体太薄而使机械强度不足或腔室内的压力与外界压力差异过大,均温板会便得很脆弱且无法承受外力。举例而言,均温板上的穿孔可能是在该二板体密封后再以冲压或钻孔等方式所开设的螺丝孔,因此可能在冲压或钻孔过程的应力造成穿孔周边的焊接处产生裂缝;亦或是当一螺丝的螺头的直径较大时,将该螺丝穿设固定于均温板的穿孔内时,螺头可能会抵靠压迫于板体上而容易使板体变形,因此可能使板体形成裂缝且破坏腔室的真空状态。

有鉴于此,提出一种更佳的改善方案,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均温板,其以螺丝锁固时不会因螺丝紧迫而造成均温板内的腔室破裂。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均温板具有:

一第一板体,其形成有至少一穿孔;

一第二板体,其形成有:

一凹陷部,其向远离该第一板体的方向凹陷;

一边缘部,其环绕该凹陷部,且密封接合于该第一板体;及

至少一穿孔,其位于该凹陷部内,并对齐于该第一板体的该至少一穿孔并相连通;该第一板体的该至少一穿孔的周缘与该第二板体的该至少一穿孔的周缘相接合;

至少一环形件,其密封接合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并位于该凹陷部内并环绕包围该第二板体的该至少一穿孔;

一腔室,其形成于该第一板体、该第二板体的该凹陷部、该边缘部的内壁面及该至少一环形件的外壁面之间;

二毛细结构层,其位于该腔室内,且其中一该毛细结构层位于该第一板体上朝向该第二板体的表面,另一该毛细结构层位于该第二板体上朝向该第一板体的表面;以及

一工作流体,其位于该腔室内。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该第二板体更具有至少一环状凸出部,其位于该凹陷部内并向该第一板体凸出,且该至少一环状凸出部的顶部接合于该第一板体;该第二板体的该至少一穿孔贯穿该至少一环状凸出部。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其中,该至少一环形件环绕包围该第二板体的该至少一环状凸出部。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

各该至少一环形件具有:

一环状体,其具有一上连接面、一下连接面、及一外壁面;该环状体的该上连接面接合于该第一板体,且该环状体的该下连接面接合于该第二板体;该环状体的外壁面位于该上连接面及该下连接面之间;及

一毛细结构层,其位于该环状体的外壁面上;且

位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的各该毛细结构层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其环绕该至少一环形件并与所环绕的该至少一环形件的该毛细结构层相连接。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各该至少一环形件的该毛细结构层连接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位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的各该毛细结构层的该至少一第一开口的内缘面至接触于所环绕的该环状体的该外壁面。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更具有多个间隔件,其接合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并散布于该第二板体的该凹陷部内。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

各该间隔件具有:

一间隔体,其具有一顶抵面、一底抵面、及至少一侧表面;各该间隔件的该顶抵面抵靠于该第一板体,且该间隔件的该底抵面抵靠于该第二板体;各该间隔件的各该至少一侧表面位于该顶抵面及该底抵面之间;及

至少一毛细结构层,其位于该间隔体的该至少一侧表面上;且

位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的各该毛细结构层具有多个第二开口,其分别环绕该等间隔件并与所环绕的该间隔件的该毛细结构层相连接。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各该间隔件的该毛细结构层连接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

如前所述的均温板中,位于该第一板体及该第二板体的各该毛细结构层的该等第二开口的内缘面至接触于所环绕的该间隔体的该至少一侧表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均温板是由环形件进行密封,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在形成密封后以冲压或钻孔等方式开设上述穿孔时,冲压或钻孔的应力使穿孔周边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破裂,腔室仍能被保持于密封状态。或者,以螺丝穿设于穿孔而锁合于一物体时,即使是螺丝的螺头直径较大,而压迫穿孔周边的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且造成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变形或破裂,腔室也能被保持于密封状态。另一方面,借由间隔件散布于腔室内,因此能提升均温板的结构强度,使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能进一步地薄形化。同时,于间隔件上设置毛细结构层,还能促进第一板体及第二板体之间工作流体的流动,提升均温板的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于环形件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于毛细结构层相接合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态样中于毛细结构层相接合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于间隔件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于环形件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于间隔件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于环形件处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第一板体11穿孔

20第二板体21凹陷部

22边缘部23环状凸出部

24穿孔25注入孔

30环形件31环状体

32毛细结构层40间隔件

41间隔体42毛细结构层

50毛细结构层51第一开口

52第二开口

30a环形件31a环状体

40a间隔件41a间隔体

50a毛细结构层51a第一开口

52a第二开口

50b毛细结构层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均温板,其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一第一板体10、一第二板体20、至少一环形件30、多个间隔件40、以及至少一毛细结构层50。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的轮廓与第二板体20的轮廓相同或相对应,且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相密封接合,例如是以焊接方式接合。第一板体10为平板且形成有至少一穿孔11。第二板体20可具有一凹陷部21、一边缘部22、至少一环状凸出部23、及至少一穿孔24。环状凸出部23位于凹陷部21内,并向第一板体10凸出,且各环状凸出部23环绕于其中一穿孔24。换言之,穿孔24贯穿于环状凸出部23。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的一开口朝向第一板体10,因此凹陷部21是向远离第一板体10的方向凹陷。边缘部22环绕凹陷部21,且本实施例中是延第二板体20的周缘延伸,但不以此为限。因此,当第一板体10的轮廓密封接合于第二板体20的轮廓,即密封接合于边缘部22时,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可与第一板体10共同形成一腔室。边缘部22沿第二板体20的轮廓延伸并环绕凹陷部21。进一步而言,边缘部22可贴附或焊接于第一板体10并借此密封该腔室。

第二板体20的环状凸出部23内的穿孔24的数量等于第一板体10穿孔11的数量。第二板体20上的各穿孔24对应配合且对齐于第一板体10的穿孔11。各环状凸出部23的顶部抵顶且可接合于第一板体10(例如以焊接方式接合),因此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凹陷部21之间所形成的该腔室于穿孔11及穿孔24可被环状凸出部23所密封。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还可具有至少一环形件30,环形件30位于凹陷部21内并环绕包围第二板体20的穿孔24。于本实施例中,各环形件30环绕并包围其中一环状凸出部23并自第一板体10延伸至第二板体20。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各环形件30可以接合或密封方式固定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

接着请参考图3及图4。于本实施例中,各环形件30可具有一环状体31,具有一上连接面、一下连接面、一内壁面、及一外壁面。上连接面为环状体31的顶面,下连接面为环状体31的底面。内壁面位于环状体31的环状内侧而外壁面位于环状体31的环状外侧。环状体31的内壁面及外壁面位于环状体31的上连接面与下连接面之间。相对地,环状体31的上连接面及下连接面也位于环状体31的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具体而言,各环状体31的内壁面可环绕并包围其中一环状凸出部23。

于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环状体31的上连接面及下连接面可分别沿着第一板体10或第二板体延伸,且可分别抵靠于第一板体10或第二板体。于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环状体31的上连接面及下连接面可进一步地分别接合或密封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例如可以焊接或其他方式接合或密封。因此,腔室被密封形成于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第二板体20的边缘部22、环形件30的外壁面之间,而在工作流体被封入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间的腔室内后,不会泄漏至穿设空间,即不会泄漏至被环状体31的内壁面、环状凸出部23、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中。于其他实施例中,环状体31的下连接面可密封接合于环状凸出部23,而上连接面仍密封接合于第一板体10,同样能达到形成腔室的效果。

各环形件30还具有一毛细结构层32。于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层32覆盖于环状体31的外壁面,尤其是覆盖至环状体31的外壁面的上下两边缘。

接着请参考图3及图7。间隔件40位于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且可散布于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内。换句话说,间隔件40可位于由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于边缘接合后所间隔形成出的腔室内。各间隔件40具有一间隔体41,间隔体41可具有二承抵面及至少一侧表面,且侧表面位于二承抵面之间。各间隔体41的承抵面分别为一底抵面及一顶抵面,且间隔体41的二承抵面分别接触抵靠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各间隔件40可透过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以保持间隔件40不会移动或位移。于其他实施例中,各间隔体41的二承抵面也可被黏着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或被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夹掣紧迫。

当间隔体41的横向截面为圆形,间隔体41可仅具有一侧表面;当间隔体41的横向截面为多边形,间隔体41可具有多个侧表面。各间隔件40也可具有一毛细结构层42,其覆盖于间隔件40的侧表面,尤其是覆盖至间隔体41侧表面的上下两边缘。

接着请参考图3、图4、及图7。毛细结构层50可位于第一板体10上朝向第二板体20的表面或可位于第二板体20凹陷部21的底面,也可更进一步地贴覆于凹陷部21的侧壁面。于本实施例中,均温板可仅具有一毛细结构层50,且贴覆于第二板体20凹陷部21的底面。因此,毛细结构层50是位于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间所形成的腔室内。

各毛细结构层50可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51以及多个第二开口52。

第一开口51的数量可等于环形件30的数量,且各第一开口51环绕并包围其中一环状凸出部23。毛细结构层50可由第二板体20凹陷部21的底面延伸至于环状凸出部23的侧表面,但不延伸至环状凸出部23的顶部。换句话说,第一开口51可环绕于环状凸出部23的顶部周围。毛细结构层50也可以第一开口51环绕整个环状凸出部23,即毛细结构层50不延伸至环状凸出部23的侧表面。然而,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层50与环状凸出部23间形成有一间隙,而环形件30设置于间隙内,借此毛细结构层50的第一开口51也环绕环形件30。

接着请一并参考图5。每个毛细结构层50的各个第一开口51的尺寸可等于或略大于其所环绕包围的环状体31,借此使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与环状体31上的毛细结构层32的上边缘或下边缘接触或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每个毛细结构层50的第一开口51的内缘面呈环状地与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的下边缘相接触。换句话说,各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是以上下边缘的端面是分别接触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借此,工作流体由毛细结构层32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之间流动时,会通过较少的间隙而受到较少的阻力,因此流动更顺畅。

接着请参考图7。第二开口52的数量可等于间隔件40的数量,借此各第二开口52环绕且包围一间隔件40。各第二开口52的尺寸可等于或略大于其所环绕的间隔体41,借此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的毛细结构层50的第二开口52可接触或连接至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的下边缘。于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层50的第二开口52的内缘面呈环状地与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的下边缘相接触。换句话说,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的上下边缘的端面是分别接触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

接着请参考图4、图6、及图7。于其他实施例中,各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可不覆盖至环状体31外壁面的上下边缘,且未被覆盖的部分的宽度可等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毛细结构层50的厚度。因此,各毛细结构层50的第一开口51的内缘面至接触于各环状体31的外壁面上。类似地,各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可不覆盖至间隔体41侧表面的上下边缘,且未被覆盖的部分的宽度可等于毛细结构层50的厚度,让毛细结构层50的各第二开口52的内缘面接触于各间隔体41的侧表面。更进一步而言,各毛细结构层50的各第一开口51的内缘面接触于各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而各毛细结构层50的各第二开口52的内缘面接触于各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

于其他实施例中,各第一开口51的大小可等于所对应的环形件30,而各第二开口52的大小可等于所对应的间隔件40。各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可包覆整个各环状体31的外壁面,而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可包覆整个各间隔体41的侧表面,借此毛细结构层50的第一开口51及第二开口52可分别接触于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及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

第一板体10及/或第二板体20上的毛细结构层50、环形件30的毛细结构层32、及间隔件40的毛细结构层42可以相同材质制成,但也可以不同材料制成,例如可包含一网状结构、一纤维组织、一绕结粉末层、及/或沟槽结构等等。

接着请参考图1至图4及图7。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的制造过程中,两板体(例如前述的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首先被提供,而其中一板体(例如前述的第二板体20)形成有一凹陷部21及多个圆凸部,圆凸部形成于凹陷部21内,但现阶段两板体上可不具有任何穿孔。毛细结构层50可贴于第二板体20上。毛细结构层50具有多个第一开口51及多个第二开口52。同时多个环形件30及多个间隔件40也可被提供,并分别设置于毛细结构层50的第一开口51及第二开口52内而于位于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内。

于其他实施例中,该二板体可被彼此对齐并透过焊接结合。第二板体20的周边环绕于第二板体20的凹陷部21并可焊接于另一板体(即第一板体10)而形成一整体,但一注入孔25形成于该二板体之间。圆凸部的顶部可被焊于第一板体10上而形成一整体,而环形件30及间隔件40也可被焊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而形成一整体。

接着一工作流体可通过注入孔25而被注入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间所形成的腔室中,然后将腔室抽真空。在腔室被抽真空后,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的边缘上的注入孔25被立即封闭。最后,各圆凸部的中心可被冲压或钻孔,因此于第一板体10上形成了穿孔11而第二板体20上形成了穿孔24。在钻孔后,各圆凸部即形成了前述环状凸出部23。

借由环形件30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接触且环绕环状凸出部23和穿孔24,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相较于其他现有的均温板的密封状态更好。举例而言,第二板体20的环状凸出部23可与第一板体10连接或焊接于第一板体10上,以使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之间所形成的腔室于环状凸出部23上仍是密封的。此外,环形件30的环状体31也接接触并焊接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且环形件30是环绕包围环状凸出部23,均温板内的腔室是被止挡于环形件30的外壁面外,因此环状凸出部23与第一板体10的连接处即形成有环状的密封。例如,于本实施例中,当一环状凸出部23的周边被压坏或压破,环绕包围该环状凸出部23的环形件30仍可保持腔室于密封状态,因此腔室的真空状态不会被破坏。

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毛细结构层50的第一开口51的大小可大于所环绕包围的环形件30。借此毛细结构层50不会覆盖至环状体31的上下连接面上且第一开口51的形状也对应于环状体31的上下连接面。于本实施例中,环状体31的上下连接面是适于焊接于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于本实施例中,环状体31、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是被结合成一体的。于其他的实施例中,环状凸出部23的表面(尤其是环状凸出部23顶部的表面)可不被毛细结构层50所包覆。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的环状凸出部23是适于被焊接于第一板体10,以使环状凸出部23与第一板体10结合而形成一整体。

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均温板的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在板体的周缘及环状凸出部23没有被毛细结构层50所包覆而能被结合。环形件30环绕于环状凸出部23,使环状凸出部23于钻孔加工时或穿锁螺丝时即使被破坏也不会造成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被破真空。

于其他实施例中,环状凸出部23可不形成于第二板体20上,而是设置于第一板体10,且第一板体10上的环状凸出部是朝第二板体20凸出。但皆不以此为限,只要第一板体10上的穿孔11与第一板体10上的穿孔24能于其周缘处相接合即可。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上的穿孔11的周缘与第二板体20上的穿孔24的周缘可仅相接合但不加以密封,而是仅借由环形件30来密封腔室。

接着请参考图8及图9。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均温板的技术特征与第一实施例中相似,差异仅在于环形件30a的环状体31a上可不覆盖有接触连接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的毛细结构层,且毛细结构层50a的第一开口51a的内缘面可与环状体31的外壁面接触;或者间隔件40a的间隔体41a上可不覆盖有接触连接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的毛细结构层,且毛细结构层50a的第二开口52a的内缘面可与间隔体41a的外壁面接触。于其他实施例中,均温板的环状体31a与间隔体41a上可皆不覆盖毛细结构层。另一差异在于,毛细结构层50a可具有二个,但不在此限,也可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仅具有一个毛细结构层50a。

接着请参考图10。均温板可具有二毛细结构层50b,其中一毛细结构层50b可贴覆于第一板体10上朝向第二板体20的表面,另一毛细结构层50b可贴覆第二板体20凹陷部21的底面,也可更进一步地贴覆于凹陷部21的侧壁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是由环形件30进行密封,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均温板在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形成密封后以冲压或钻孔等方式开设穿孔11及穿孔24时,冲压或钻孔的应力使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上穿孔11及穿孔24周边破裂,腔室仍能被保持于密封状态。或者,以螺丝穿设于穿孔11及穿孔24而锁合于一物体时,即使是螺丝的螺头直径较大,而压迫穿孔11及穿孔24周边的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且造成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变形或破裂,腔室仍能被保持于密封状态。另一方面,借由间隔件40散布于腔室内,因此能提升均温板的结构强度,使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能进一步地薄形化。同时,于间隔件40上设置毛细结构层42,还能促进第一板体10及第二板体20之间工作流体的流动,提升均温板的传热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