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6681发布日期:2019-09-12 10:0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散热风机、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灯板。其中,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其中,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侧壁上。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底壳侧壁的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将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了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由于上述电磁炉的进风量较小,导致散热较慢,而当发热元件的发热严重时,尤其是电路板组件,若其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会因器件温升过高而导致器件烧坏,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甚至会引起火灾等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内设有散热风机、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灯板;所述底壳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以及出风孔,所述第一进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侧壁上,所述底壳上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孔,

所述底壳的底面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壳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所述第二进风孔开设在所述上凹区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上开设第二进风孔,使底壳的底面的部分朝向底壳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将第二进风孔具体开设在上凹区的侧壁上,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增加了一路进风通路,在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能够分别从底壳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孔以及上凹区侧壁上的第二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从而增大了进入至底壳内的风量,即,增大了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的风量,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而且,由于冷却风可分别从第一进风孔和第二进风孔进入底壳内,即使第一进风孔(或者第二进风孔)发生意外堵塞,此时可通过第二进风孔(或者第一进风孔)正常进风,从而可保证电磁炉的正常散热;同时,由于第二进风孔设置在上凹区的侧壁上,即,第二进风孔所在的高度比底壳的底壁所在的高度要高,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桌面上的积水从第二进风孔被吸入至底壳内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

所述第二进风孔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不高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面所在的高度。

若将第二进风孔的顶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从第二进风孔进入的部分冷却风无法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使冷却风的利用率降低,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第二进风孔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低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或者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齐,从而保证从第二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的冷却风尽可能多的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经过散热风机增压后吹向发热元件,从而保证了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进一步提高了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的至少部分侧壁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的外围;

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进风孔开设在所述上凹区的侧壁的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的外围的部分上。

这样使得第二进风孔距离散热风机更近,缩短了冷却风的进入路径,使冷却风能够更加快速地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的至少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孔的侧壁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灯板之间。

由于在电磁炉工作时,灯板所在区域的热量很小,通过使上凹区的开设有第二进风孔的侧壁位于散热风机和灯板之间,使得从第二进风孔进入至散热风机进风面的冷却风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而且,由于灯板所在区域的空间相对于线圈盘、电路板组件所在空间更充裕,使上凹区的侧壁位于散热风机和灯板之间,可避免该侧壁对底壳内的其他零部件造成干涉,且第二进风孔的开设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的至少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孔的侧壁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线圈盘之间;

或者,所述上凹区的至少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孔的侧壁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的至少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孔的侧壁与所述底壳的底壁相互垂直。

这样更易开模,而且使得进风更加顺畅,同时使得桌面上的积水更不容易从第二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风孔上设置有导风片。

通过导风片对进风进行导向,使外界更多的冷却风随着散热风机的旋转导入底壳内,且使冷却风的进入更加顺畅;而且,导风片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虫子(比如蟑螂)起到挡设作用,降低了虫子从第二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的几率;另外,由于第二进风孔上设有导风片,导风片可在一定方向上对用户的视线进行挡设,使用户不容易通过第二进风孔看到底壳内腔中的零部件,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和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沿所述散热风机的旋转方向倾斜设置。

这样使得导风片对风的导向效果更好,增大了进风量,进一步增大了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上的热量和风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的倾斜角度范围为30°~60°。

将导风片的倾斜角度设置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了导风片对风的导向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风片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3mm~5mm。

这样不仅保证了导风片对风的良好导向,可避免导风片对底壳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且保证了制作成本。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的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孔的侧壁的高度范围为3mm~30mm。

这样不仅保证了第二进风孔的尺寸,保证有效进风,而且使上凹区不会对底壳内的其他零部件造成干涉。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在所述底壳的底面上的投影区域的宽度范围为10mm~80mm。

这样设置既保证了有效进风以及电磁炉的外观美感,且制作起来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上凹区由所述底壳的底壁延伸至所述底壳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时的俯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结构图;

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时的俯视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10—第一进风孔;

120—出风孔;

111—底面;

10—上凹区;

100—侧壁;

101—第二进风孔;

102—导风片;

103—侧边;

13—灯板安装区;

2—面板;

3—线圈盘;

4—电路板组件;

5—散热风机;

51—扇叶;

52—风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时的俯视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结构图;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面板2、位于底壳1内腔中的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散热风机5以及灯板(图中未示出)。其中,面板2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2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2的材质不作限定。

线圈盘3具体可包括线圈盘架以及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路板组件4电连接。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5用于为线圈盘3以及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灯板上可设置按键、指示灯等操控器件和/或显示器件。示例性的,底壳1的靠近用户的区域形成为灯板安装区13,灯板安装在该灯板安装区13内。

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3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第一进风孔11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示例性的,第一进风孔11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靠近散热风机5的侧壁上。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从第一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内,经过散热风机5增压后,吹向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然后将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20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电路板组件4具体可包括电路板和散热器,其中,电路板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因此通过设置散热器,散热器与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出去。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通过第一进风孔110进行进风,其进风量较少,导致散热较慢。而电磁炉工作时,其内部的发热元件需得以有效散热,以使发热元件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温度下工作,若散热效果不好,会导致发热元件温升过高,进而导致器件烧坏,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甚至会引起火灾等情况发生。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上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具体地,底壳1的底面111的部分朝向底壳1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10,第二进风孔101具体开设在上凹区10的侧壁100上。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底壳1的底面111可以指底壳1的底壁,也可以指底壳1的底壁以及底壳1的部分侧壁。也就是说,上凹区10可以是底壳1的底壁的部分朝向底壳1的内腔凹进而形成,也可以是,上凹区10为底壳1的底面的侧壁部分朝向底壳1的内腔凹进而形成,或者,上凹区10的一部分为底壳1的底面的底壁部分朝向底壳内腔凹进,上凹区10的另一部分为底壳1的底面的侧壁部分朝向底壳1的内腔凹进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上凹区10具体延伸至底壳1的侧壁上,从而使得上凹区10的开设更加方便,且进风区域更大。

可以理解的是,底壳1的底面的部分朝向底壳1内腔凹进后,在底壳1的底部形成上凹的凹槽,即,上凹区,底壳1的内腔中对应凹槽的位置相应形成凸起部。

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分别从第一进风孔110和第二进风孔101进入至底壳1内,经过散热风机5增压后,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器件,将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器件上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20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孔12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比如,出风孔120开设在底壳1的远离散热风机5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远离用户的侧壁上(即,靠近线圈盘的侧壁)以及底壳1的靠近电路板组件4的侧壁上均开设出风孔120,使得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的热量能够从临近的出风孔120快速排布,提高了散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出风孔120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的远离第一进风孔110和第二进风孔101的位置,或者,在底壳1的底壁和/或侧壁上均开设有出风孔120。

其中,出风孔120具体可以为多个,多个出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比如,底壳1侧壁上的出风孔120排布成格栅状,不仅可以保证出风均匀性,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第一进风孔110具体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进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侧壁上,比如,多个第一进风孔110呈多行多列排布,或者排列成环形等,每个第一进风孔110的形状可以是长条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进风孔110的具体形状和排列方式不作限定。

同样的,位于上凹区10的侧壁100上的第二进风孔101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进风孔101间隔排布在上凹区10的侧壁100上,比如,多个第二进风孔101沿侧壁10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形成格栅状。

其中,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以及位于下盖上方的上盖,其中,下盖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上盖具体为框形盖,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第一进风孔110具体开设在下盖的侧壁上,上凹区10具体为下盖的底面的部分朝向底壳1内腔凹进而形成。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下盖包括底壁,上盖的侧壁形成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

第一进风孔110开设在上盖的侧壁上,上凹区为下盖的底壁和/或上盖的侧壁的部分朝向底壳1内腔凹进而形成。或者,上盖包括中盖体和上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第一进风孔110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上凹区为下盖的底壁和/或中盖体侧壁的部分朝向底壳1内腔凹进而形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上开设第二进风孔101,使底壳1的底面111的部分朝向底壳1的内腔凹进形成上凹区10,将第二进风孔101具体开设在上凹区10的侧壁100上,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增加了一路进风通路,在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能够分别从底壳1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孔110以及上凹区10侧壁上的第二进风孔101进入至底壳1内,从而增大了进入至底壳内的风量,即,增大了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风量,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而且,由于冷却风可分别从第一进风孔110和第二进风孔101进入底壳1内,即使第一进风孔110(或者第二进风孔)发生意外堵塞,此时可通过第二进风孔101(或者第一进风孔)正常进风,从而可保证电磁炉的正常散热;同时,由于第二进风孔101设置在上凹区10的侧壁100上,即,

第二进风孔101所在的高度比底壳1的底壁所在的高度要高,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桌面上的积水从第二进风孔101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

散热风机5具体可包括:风机支架52和扇叶51;风机支架52具有转子,扇叶51连接在转子上,风机支架52固定在下盖上,当散热风机5固定好之后,风机支架52位于扇叶51的上方。当然,风机支架52也可以固定在上盖上或者固定在面板2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散热风机5包括扇叶以及罩设在扇叶外的风机罩。

具体实现时,散热风机5可以采用成本较低的轴流风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即,扇叶51的下表面为进风面,扇叶51的上表面为出风面。

为了使从第二进风孔101进入的冷却风得以充分利用,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使第二进风孔101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不高于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所在的高度。即,第二进风孔101的顶端所在的高度不高于扇叶51的进风面的最低处。由于若将第二进风孔101的顶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从第二进风孔101进入的部分冷却风无法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使冷却风的利用率降低,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本实施例通过使第二进风孔101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低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或者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齐,从而保证从第二进风孔101进入至底壳1内的冷却风尽可能多的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经过散热风机5增压后吹向发热元件,从而保证了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进一步提高了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出风面。此时可以使第二进风孔101的底端所在的高度不低于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所在的平面。或者,散热风机5也可以是离心风机,比如,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风从散热风机的外边缘吹出。

较为优选的,上凹区10的至少部分侧壁100围设在散热风机5的外围,至少部分第二进风孔101开设在上凹区10的侧壁100的围设在散热风机5外围的部分上。这样设置使得第二进风孔101距离散热风机5更近,缩短了冷却风的进入路径,使冷却风能够更加快速的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

在本实施例中,上凹区10的侧壁100具体位于散热风机5和灯板之间。也就是说,上凹区10的至少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的侧壁100位于散热风机5和灯板之间。由于在电磁炉工作时,灯板所在区域的热量很小,通过使上凹区10的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的侧壁100位于散热风机5和灯板之间,使得从第二进风孔101进入至散热风机5进风面的冷却风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而且,由于灯板所在区域的空间相对于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所在空间更充裕,使上凹区10的侧壁100位于散热风机5和灯板之间,可避免上凹区10的该侧壁100对底壳1内的其他零部件造成干涉,且第二进风孔101的开设更加方便。

具体可以使底壳1的底面111的对应散热风机5的区域整体或者局部上凹形成上凹区10,也可以使底壳1的底面111的对应灯板的区域整体或者局部上凹形成上凹区10。

具体实现时,可使上凹区10的至少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的侧壁100与底壳1的底壁相互垂直。这样更易开模,而且使得进风更加顺畅,同时使得桌面上的积水更不容易从第二进风孔101进入至底壳1内。

其中,上凹区10的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的侧壁100的高度可设置在3mm~30mm,将侧壁100的高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保证了第二进风孔101的尺寸,保证有效进风,而且使上凹区10不会对底壳1内的其他零部件造成干涉。

上凹区10在底壳1的底面111上的投影区域的宽度范围可设置在10mm~80mm之间。参照图1所示,具体地,当上凹区10为底壳1的底面的底壁部分朝向底壳1内腔凹进形成时,此时,投影区域的宽度指的是上凹区10的侧边103的长度尺寸;当上凹区10为底壳1的底面的底壁部分以及底壳1的底面侧壁部分共同朝向底壳1内腔凹进形成时,投影区域的宽度具体指的是上凹区10的侧边103在底壳1的底面上的投影的长度。这样设置既保证了有效进风以及电磁炉的外观美感,且制作起来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第二进风孔101上设置导风片102。其中,导风片102可以设置在第二进风孔101的孔壁上,也可以设置在两个第二进风孔10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片102具体为多个,两个相邻的导风片102之间形成与第二进风孔101连通的进风通道,其中,可以将导风片102看作为第二进风孔101的孔壁。

具体地,导风片102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比如,底壳1为塑胶底壳时,在注塑底壳1时,在底壳1上同时形成导风片102。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导风片102也可以是后续再安装在底壳1上。

通过导风片102对进风进行导向,使外界更多的冷却风随着散热风机5的旋转导入底壳1内,且使冷却风的进入更加顺畅;而且,导风片102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虫子(比如蟑螂)起到挡设作用,降低了虫子从第二进风孔101进入至底壳1内的几率;另外,由于第二进风孔101上设有导风片102,导风片102可在一定方向上对用户的视线进行挡设,使用户不容易通过第二进风孔101看到底壳1内腔中的零部件,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和用户体验感。

为了进一步提高导风片102的导风效果,优选的,具体可使导风片102沿散热风机5的旋转方向倾斜设置,使得导风片102对风的导向效果更好,增大了进风量,进一步增大了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上的热量和风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较为优选的,可将导风片102的倾斜角度设置在30°~60°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当侧壁100为平直侧壁时,此处的倾斜角度指的是导风片102与侧壁100之间的夹角;参照图1和图5,当侧壁100为弧形侧壁时,此处的倾斜角度指的是导风片102与切线之间的夹角,其中,切线具体指的是,该导风片102与侧壁100的连接点所在的与侧壁100相切的切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导风片102也可以与侧壁100垂直设置。

其中,导风片102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可设置在3mm~5mm之间。这样不仅保证了导风片102对风的良好导向,且保证了制作成本,而且可避免导风片102对底壳1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时的俯视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仰视图。参照图6和图7所示,其中,可以使上凹区10沿着灯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上凹区10的侧壁100位于散热风机5与灯板之间,且延伸至灯板与发热元件之间,示例性的,可以使底壳1的底面111的对应灯板的整个区域或者底壳1的底面111的对应灯板的区域的大部分上凹形成上凹区10。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组件4靠近灯板设置,侧壁100具体延伸至灯板与电路板组件4之间。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底部的进风空间,可使第二进风孔101的开设面积更大。

实施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安装有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时的立体结构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剖视图。参照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电磁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上凹区10的至少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的侧壁100具体位于散热风机5和线圈盘3之间。即,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分别从底壳1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孔110以及靠近线圈盘3的第二进风孔101被吸入底壳1内,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

在该种情况下,可以是底壳1的底面111的靠近线圈盘3的区域上凹形成上凹区10,也可以是底壳1的底面111的对应整个散热风机5的区域整体上凹形成上凹区1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凹区10的至少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01的侧壁100也可以位于散热风机5和电路板组件4之间。或者,上凹区的开设有第二进风孔的侧壁100一部分位于线圈盘3和散热风机5之间,一部分位于电路板组件4和散热风机之间。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