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49426发布日期:2021-03-12 13:27阅读:50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设有压缩机,压缩机工作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热量,现有的压缩机通过自然对流方式散热降温,该方式的散热效率低,长期如此会引起压缩机壳温升高、压缩机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风道,所述风道的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风道内部的空间连通,且与所述压缩机所处的空间连通;风机,适配为驱动气流沿所述风道流动。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风道的壁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使该通孔连通风道内的空间与压缩机所在的空间,这样,风机驱动气流沿风道流动的过程中在通孔附近产生负压,将压缩机所在空间中的气体经由通孔吸入风道内,加强压缩机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促进压缩机强制对流换热,提升压缩机的散热效率,避免压缩机壳温升高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压缩机的运行效率,提升产品的能效。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一个或多个所述通孔与所述压缩机相对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孔与压缩机相对设置,这样,通孔可高效地、直接地吸取压缩机附近的空气,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压缩机强制对流换热的促进效果,更进一步抑制压缩机壳温上升,从而相对提升压缩机的运行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与所述压缩机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间距。

在本方案中,设置压缩机与风道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间距,也即,压缩机与风道相对设置的表面之间相互分开从而避免两者紧密接触,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压缩机与风道之间困热,提升压缩机的散热效果,同时也更能保证压缩机与风道之间的气流顺畅性,提升对压缩机的强制对流散热效果。

另外,通过结合一个或多个通孔与压缩机相对设置的结构,也即使风道上与压缩机相对设置的表面设置有通孔以进一步使得通孔与压缩机相对设置,这样,通孔从压缩机周围吸气路径更短、风阻更小,吸气更加高效,对压缩机的散热效果更好,同时通过使风道与压缩机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间距,可相应使得通孔与压缩机之间具有间距,这样,通孔的吸气阻力更小,且吸气范围更宽泛,对压缩机的散热更高效也更均匀。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上侧,且一个或多个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压缩机的上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孔位于压缩机的上侧,或者说是设置通孔的位置高于压缩机,这样,利用热气体上升原理,可使得上侧的通孔将压缩机产生的热量带走,避免热气在压缩机周围富集引起压缩机散热不良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压缩机的散热降温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及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道内,且所述风机适于驱动气流与所述换热器换热。

在本方案中,用于驱动气流沿风道流动以促使通孔从压缩机所处空间内吸气的风机同时驱动气流与换热器换热,实现产品一物多用,简化了产品的组成部件数量,且也降低了产品的运行能耗。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所述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风机之间;或沿所述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通孔之间。

在本方案中,设计通孔、换热器、风机这三者沿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的排列关系为:通孔位于换热器与风机之间,或风机位于换热器与通孔之间,这样更能兼顾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及通孔的吸风效率,从而实现在保证空调系统能效的同时,提升对压缩机的散热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所述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下游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通孔位于换热器沿风机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的下游侧,这样,沿通孔吸入的气流不会干扰到换热器表面的换热能效,从而实现在保证空调系统能效的同时,提升对压缩机的散热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的壁的局部区域构造成内凸壁,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内凸壁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风道的壁的局部构造成内凸壁,这样可以使得风道在该内凸壁位置处的流通面积有所缩减和收敛,这可使得风道内在内凸壁处的气流流速提升、气体压头降低,这样,通过将通孔设置在该内凸壁上,可以使得通孔处形成更好的负压吸风效果,进一步提升对压缩机的强度对流散热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压缩机仓,所述压缩机容置于所述压缩机仓内,所述外壳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外壳外的空间连通,且与所述压缩机仓连通。

在本方案中,外壳上设置进气孔用于连通压缩机仓和外壳外侧空间,这样,随着压缩机仓内的空气逐渐被通孔吸走,进气孔可从外壳外源源不断地引入压缩机仓,起到平衡内外气压的作用,这样通孔处的吸气持续性和效率可得到更好地保障,且经由进气孔引入的空气可以更高效地与压缩机换热并对压缩机更高效地降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例如,空调器为移动空调。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压缩机,200风道,210通孔,220内凸壁,300风机,400换热器,511第一换热器,512第二换热器,521第一风机,522第二风机,530节流元件,540蓄能装置,541第一流路,542第二流路,550四通阀,560泵,600外壳,610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00、风道200和风机300。

具体地,压缩机100位于风道200外,风道200与压缩机100相邻分布,风道200的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210,通孔210与风道200内部的空间连通,且与压缩机100所处的空间连通(也即与压缩机100周围的空间连通);风机300适配为驱动气流沿风道200流动。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风道200的壁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210,使该通孔210连通风道200内的空间与压缩机100所在的空间,这样,风机300驱动气流沿风道200流动的过程中在通孔210附近产生负压(风道200内风机300所驱动气流的流向可参照附图1和图2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利用文丘里效应,将压缩机100所在空间中的气体经由通孔210吸入风道200内,加强压缩机100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促进压缩机100强制对流换热,提升压缩机100的散热效率,避免压缩机100壳温升高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压缩机100的运行效率,提升产品的能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个或多个通孔210与压缩机100相对设置。换而言之,一个或多个通孔210设置在风道200用于与压缩机100相对设置的壁上。这样,压缩机100周围的气流沿通孔210可无需转折地进入风道200内,通孔210可高效地、直接地吸取压缩机100附近的空气,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压缩机100强制对流换热的促进效果,更进一步抑制压缩机100壳温上升,从而相对提升压缩机100的运行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风道200与压缩机100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间距d。

举例地,风道200上用于与压缩机100相对设置的壁与压缩机100之间具有间距d,这样使得风道200与压缩机100之间形成通道以供气流通过,可以避免压缩机100与风道200之间有热气困入,提升压缩机100的散热效果,同时也更能保证压缩机100与风道200之间的气流顺畅性,提升对压缩机100的强制对流散热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风道200与压缩机100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的间距的数值并非为特定值,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通孔210数量及孔径大小合理地设计该间距值的大小,实现一方面限制该间距过大,使得通孔210对压缩机100周围的空气具有良好的驱动作用,实现对压缩机100良好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限制该间距过小,避免压缩机100与风道200之间困热,同时使得风道200的通孔210可以更宽泛地吸风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通孔210设置在风道200的用于与压缩机100相对设置的壁上,使得通孔210与压缩机100形成相对设置的位置关系,这样,通孔210从压缩机100周围吸气路径更短、风阻更小,吸气更加高效,且同时通过使风道200与压缩机100的相对表面之间具有间距,可相应使得通孔210与压缩机100之间具有间距,这样,通孔210的吸气阻力更小,且吸气范围更宽泛,对压缩机100的散热更高效也更均匀。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风道200位于压缩机100的上侧,且一个或多个通孔210位于压缩机100的上侧。这样,利用热气体上升原理,可使得上侧的通孔210将压缩机100产生的热量带走,避免热气在压缩机100周围富集引起压缩机100散热不良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压缩机100的散热降温效果。

举例地,如图1所示,风道200位于压缩机100的上侧,风道200的下侧壁与压缩机100相对设置,风道200的下侧壁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210,且风道200的下侧壁上的通孔210与压缩机100呈上下相对分布,这样,通孔210可从压缩机100的上侧高效地吸收压缩机100周围产生的热气,实现对压缩机100更好、更高效地降温散热,且压缩机100周围的气流沿通孔210可无需转折地进入风道200内,通孔210吸气更高效,从而更进一步抑制压缩机100壳温上升,相对提升压缩机100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风道200的下侧壁与压缩机100之间上下间隔地分布,也即,风道200与压缩机100的上下表面相对且该相对表面之间形成有间距,也即,风道200与压缩机100的上下表面互不接触,这样通孔210不会被压缩机100遮挡,通孔210可以更加均匀地吸收压缩机100周围的空气,使得对压缩机100的散热降温更加均匀。

实施例四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具有换热器400,风机300及换热器400位于风道200内,且风机300适于驱动气流与换热器400换热。通过驱动气流沿风道200流动以促使通孔210从压缩机100所处空间内吸气的风机300同时驱动气流与换热器400换热,实现产品一物多用,简化了产品的组成部件数量,且也降低了产品的运行能耗。

例如,换热器400包括冷凝器。这样,相应地风机300可理解为冷凝风机300,压缩机100产生的热量抽取到冷凝风道200内后,经由冷凝风道200排出,这在实现对压缩机100散热降温目的的同时,基本上不会影响到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能效以及出风温度舒适性体验,产品的性能兼顾性更好,综合能效提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换热器400为蒸发器。

实施例五

如图1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沿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可具体参见附图1中空心箭头指示方向),通孔210位于换热器400与风机300之间。这样更能兼顾换热器400的换热效率及通孔210的吸风效率,从而实现在保证空调系统能效的同时,提升对压缩机10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通孔210位于换热器400沿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可具体参见附图1中空心箭头指示方向)的下游侧。这样,风机300驱动气流与换热器400换热并使气流沿风道200排出的过程中,气流经过换热器400后,流动的气流所形成负压使气流沿通孔210吸入风道200内,使得与换热器400换热后的气流与沿通孔210吸入的气流共同沿风道200排出,这样,沿通孔210吸入的气流不会接触换热器400,从而也不会干扰到换热器400表面的换热能效,实现在保证空调系统能效的同时,提升对压缩机100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风道200包括流通面积大致均匀的均匀段,通孔210设置在该均匀段的壁上。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风道200包括内凸壁220,使得风道200在该内凸壁220处形成流通面积减小的收敛结构,将通孔210设置在内凸壁220上。

具体实施例中,换热器400为冷凝器,相应地,风机300为冷凝风机,风道200为冷凝风道。

综合地,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冷凝风机和冷凝风道位于压缩机100正上方,在冷凝风道下方靠近压缩机100的位置开一个或多个通孔210,根据文丘里效应,冷凝风机出吹的高速气体会在冷凝风道壁面附近产生负压区;而压缩机100产生的热量会使压缩机100周围的热空气向上方运动,这样在位于冷凝风道200底部的通孔210内形成热空气的流通通道,使得压缩机100产生的热空气通过冷凝风道排出,形成类似“抽风机”的效果,加强压缩机100的散热。

实施例六

如图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限定了:沿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可具体参见附图2中空心箭头指示方向),风机300位于换热器400与通孔210之间。这样更能兼顾换热器400的换热效率及通孔210的吸风效率,从而实现在保证空调系统能效的同时,提升对压缩机10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通孔210位于换热器400沿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风机300所驱动的气流的流向可具体参见附图2中空心箭头指示方向)的下游侧。这样,风机300驱动气流与换热器400换热并使气流沿风道200排出的过程中,气流经过换热器400后,流动的气流所形成负压使气流沿通孔210吸入风道200内,使得与换热器400换热后的气流与沿通孔210吸入的气流共同沿风道200排出,这样,沿通孔210吸入的气流不会接触换热器400,从而也不会干扰到换热器400表面的换热能效,实现在保证空调系统能效的同时,提升对压缩机100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风道200的壁的局部区域构造成内凸壁220,使得风道200在该内凸壁220位置处的流通面积有所缩减和收敛,这可使得风道200内在内凸壁220处的气流流速提升、气体压头降低。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通孔210设置在内凸壁220上,可以使得通孔210处形成更好的负压吸风效果,进一步提升对压缩机100的强度对流散热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4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具有外壳600,空调器的压缩机、换热器、节流元件、风机、风道等均设置在外壳600内,其中,外壳600内形成有压缩机仓,压缩机100具体容置于压缩机仓内,外壳600设有进气孔610,进气孔610与外壳600外的空间连通,且与压缩机仓连通。这样,随着压缩机仓内的空气逐渐被通孔210吸走,进气孔610可从外壳600外源源不断地引入压缩机仓,起到平衡内外气压的作用,这样通孔210处的吸气持续性和效率可得到更好地保障,且经由进气孔610引入的空气可以更高效地与压缩机100换热并对压缩机100更高效地降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例如,空调器为移动空调。

具体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为移动空调,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511、压缩机100、第二换热器512、第一风机521、第二风机522、节流元件530等。

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空调器包括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回路和第二循环回路,其中,空调器设有蓄能装置540,蓄能装置540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换热器400,举例地,蓄能装置540内设有一个换热器400,该换热器400包括第一流路541和第二流路542,或者,例如图3所示,蓄能装置540内设有多个换热器400,具体如蓄能装置540内设有两个换热器400,两个换热器400其中之一具有第一流路541,另一个具有第二流路542。蓄能装置540内设有蓄能介质,蓄能介质用于与蓄能装置540内的换热器400换热,并对换热器400释放的热(冷)量进行储存。

第一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511、节流元件530及第一流路541,且压缩机100、第一换热器511、节流元件530及第一流路541经由管路串联形成回路;第二循环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512及第二流路542,第二换热器512及第二流路542经由管路串联形成回路。

第一循环回路中流通有第一介质,第二循环回路中流通有第二介质,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可为同种介质,也可为不同种类的介质。

进一步地,第二循环回路中设有泵560用于驱动第二介质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511设有第一风机521用于驱动气流与之换热。第二换热器512设有第二风机522用于驱动气流与之换热。

例如,蓄能介质可以为相变材料,如固液相变材料,具体例如水等。

例如,第二介质为水或者其它载冷剂。

例如,第一介质为制冷剂。

运行蓄冷模式时,在第一循环回路中,第一介质进入压缩机100,压缩机100压缩第一介质后,将第一介质送入第一换热器511,第一介质在第一换热器511内经由第一换热器511与环境换热实现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节流元件530进行节流处理,然后,节流处理后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流路541进行蒸发,其中,蒸发所释放的冷量储存到蓄能介质中,最后,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回到压缩机100实现循环。

运行供冷模式时,在第二循环回路中,第二介质在第二流路542中向蓄能介质放热,完成放热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器512,并在第二换热器512中经由第二换热器512吸收环境的热量,实现对环境供冷,完成吸热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路542完成循环。

反之,运行蓄热模式时,在第一循环回路中,压缩机100排出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流路541,使得第一介质经由第一流路541向蓄能介质放热,使得蓄能介质吸热热量进行储存,相应地,第一介质通过放热实现冷凝,冷凝后的第一介质进入节流元件530进行节流处理,然后,节流处理后的第一介质进入第一换热器511进行蒸发,其中,蒸发所释放的冷量释放到环境中,最后,完成蒸发的第一介质回到压缩机100实现循环。

运行供热模式时,在第二循环回路中,第二介质在第二流路542中从蓄能介质吸热,完成吸热后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二换热器512,并在第二换热器512中经由第二换热器512向环境的放热,实现对环境供热,完成放热的第二介质重新回到第二流路542完成循环。

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循环回路中设有四通阀550,蓄冷模式和蓄热模式可经由四通阀550进行切换。当然,根据具体需求情况,空调系统也可不设置四通阀550。

更详细地,移动空调本身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该特点导致了压缩机100设置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压缩机100容易存在散热不良等问题。本设计中,举例地,第一换热器511和第二换热器512中的任一者可为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器400,相应地,第一风机521和第二风机522中的任一者可为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机300,风道200为与第一风机521对应设置的风道200或为与第二风机522对应设置的风道200。其中,在风道200的壁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210,使该通孔210连通风道200内的空间与压缩机100所在的空间,这样,风机300驱动气流沿风道200流动的过程中,负压经由通孔210将压缩机100所在的空间中的气体吸入风道200内,实现了促使压缩机100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促进压缩机100强制对流换热,提升压缩机100的散热效率,避免压缩机100壳温升高的问题,从而有效保障压缩机100的运行效率,提升产品的能效。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