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2874发布日期:2020-05-08 14:11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的制作方法

本新型涉及秸秆碳化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



背景技术:

生物质型炭是以生物质炭粉、助燃剂、支撑剂和粘合剂等为原料,形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的燃料,其中生物质炭粉是由农村的秸秆、树枝、废菌棒、柴草等经过热解炭化技术制备得到的,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存在着的大量秸秆、树枝和农作物废料难处理、堆放易引起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实现生物质型炭清洁燃烧,选择合适的燃烧炉具是关键。

但是现有的燃烧炉具用于生物质型炭燃烧存在明显缺陷,一方面现有的炉具与生物质型炭燃烧过程不相匹配,容易造成生物质型炭燃烧不充分;另一方面,现有的炉具燃烧量小,仅适合民用,不适合用于大型、集体供暖设备。

因此,如何为生物质型炭提供配套的、且适用于大型集体供暖用的燃烧炉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为生物质型炭提供了一种配套燃烧的燃烧炉具,可用于大型、集体供暖,并且能够使生物质型炭充分燃烧,提高能源利用率,避免产生污染性气体、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支架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支架上的型炭燃烧室、炉排管、下集箱管、上集箱管、对流管束、锅筒和下降管束,

所述型炭燃烧室的底面水平设置所述炉排管;

所述下集箱管平行设置于所述炉排管的两侧,所述下集箱管通过所述对流管束与所述上集箱管连通;

所述上集箱管设置于所述型炭燃烧室的上面,所述上集箱管通过所述对流管束与所述锅筒连通;

所述锅筒通过所述下降管束与所述上集箱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型碳燃烧室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于所述型碳燃烧室前侧面,所述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型碳燃烧室的后侧面,所述出料口和所述进料口相对设置,所述扒灰口设置于所述型碳燃烧室的左右两侧面、且靠近底面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出料口外侧设置灰烬收集兜。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型炭燃烧室设计简单合理,采用靠燃辐射、逆向顶膛、聚燃双向对流、相对控氧的燃烧技术,无需鼓风、引风,从进料口和出料口进入的空气足够燃烧时的需要。生物质型炭由推进器从燃烧室前侧面的进料口进入,燃烧后的灰烬由型碳燃烧室后侧面的出料口出料,然后掉到灰烬收集兜进行收集。

优选的,所述型炭燃烧室外部包设有型炭燃烧室耐火套。

优选的,所述型炭燃烧室底部还设置机箱支撑铁板,所述支撑铁板设置于所述下集箱下面,所述支撑铁板上设置扒灰口。

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通过设置支撑铁板使型碳燃烧室底部与地面不直接接触,从而可以使燃烧室内的生物质型炭燃烧时掉下的灰渣由两边扒灰口扒出,并且可以通过扒灰口补充燃烧室的空气。

优选的,所述对流管束包括上对流管束和下对流管束,所述上对流管束连通所述上集箱管与所述锅筒;所述下对流管束连通所述上集箱管与所述下集箱管,所述下对流管束均匀包设于所述型炭燃烧室外侧。

优选的,所述下集箱管包括第一下集箱管和第二下集箱管,所述第一下集箱管和第二下集箱管分设于所述炉排管两侧;

所述上集箱管包括第一上集箱管和第二上集箱管,所述第一上集箱管和所述第二上集箱管设置于所述型炭燃烧室上面,且所述第一上集箱管与所述第一下集箱管上下对应、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上集箱管和第二下集箱管上下对应、且平行设置;

所述下对流管束包括第一下对流管束和第二下对流管束,所述第一下对流管束连通所述第一下集箱和所述第二上集箱,所述第二对流管束连通所述第二下集箱和所述第一上集箱。

优选的,所述型碳燃烧室的底面均匀设置热水管,所述热水管于所述下集箱管连通。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适用于生物质型炭充分燃烧,不仅污染物排放量极低,而且能量转化率高、原料利用率高,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适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为锅筒、2为上对流管束、3为下降管束、4为上集箱管、5为下对流管束、6为型炭燃烧室、7为炉排管、8为型炭燃烧室耐火套、9为下集箱管、10为机箱支撑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型炭燃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支架以及设置于外壳支架上的型炭燃烧室、炉排管7、下集箱管9、上集箱管4、对流管束、锅筒1和下降管束3,

型炭燃烧室的底面水平设置炉排管7;

下集箱管9平行设置于炉排管7的两侧,下集箱管9通过对流管束与上集箱管4连通;

上集箱管4设置于型炭燃烧室的上面,上集箱管4通过对流管束与锅筒1连通;

锅筒1通过下降管束3与上集箱管4连通。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型碳燃烧室6设置进料口、出料口和扒灰口,进料口设置于型碳燃烧室6前侧面,出料口设置于型碳燃烧室6的后侧面,出料口和进料口相对设置,扒灰口设置于型碳燃烧室6的左右两侧面、且靠近底面的位置。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出料口外侧设置灰烬收集兜。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型炭燃烧室外部包设有型炭燃烧室耐火套8。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型炭燃烧室底部还设置机箱支撑铁板10。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对流管束包括上对流管束2和下对流管束5,上对流管束2连通上集箱管4与锅筒1;下对流管束5连通上集箱管4与下集箱管9,下对流管束5均匀包设于型炭燃烧室外侧。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下集箱管9包括第一下集箱管9和第二下集箱管9,第一下集箱管9和第二下集箱管9分设于炉排管7两侧;

上集箱管4包括第一上集箱管4和第二上集箱管4,第一上集箱管4和第二上集箱管4设置于型炭燃烧室上面,且第一上集箱管4与第一下集箱管9上下对应、且平行设置,第二上集箱管4和第二下集箱管9上下对应、且平行设置;

下对流管束5包括第一下对流管束5和第二下对流管束5,第一下对流管束5连通第一下集箱和第二上集箱,第二对流管束连通第二下集箱和第一上集箱。

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技术方案,型碳燃烧室6的底面均匀设置热水管,热水管于下集箱管9连通。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