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和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74503发布日期:2021-09-08 02:3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和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和电磁炉。


背景技术:

2.电磁炉通过电磁加热技术可以高效加热不锈钢锅具,对于其他材质的锅具,通过发热膜方式进行加热。现有的电磁炉大多在面板下方设置有一定厚度的发热膜,通过电连接相关控制系统进行发热,进而通过热传导加热其他材质的锅具。发热膜一般喷涂为方形,两侧电连接其他原器件进行加热。但方形的发热膜与多数锅具形状并不相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和电磁炉,发热膜形状适用于大多数锅具,加热效率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发热膜加热装置包括正电极连接装置、负电极连接装置、绝缘基材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基材上的发热膜,所述发热膜为环形,所述发热膜的中心圆孔与所述正电极连接装置相连,所述发热膜的外圆周与所述负电极连接装置相连;或者,所述发热膜的中心圆孔与所述负电极连接装置相连,所述发热膜的外圆周与所述正电极连接装置相连。
5.可选地,所述发热膜上沿径向设置有多条间隙,多条所述间隙将所述发热膜分隔为多个扇形的发热膜单元。
6.可选地,所述间隙为扇形。
7.可选地,所述发热膜单元的数量为24

60个。
8.可选地,所述发热膜单元的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发热膜单元的第一端的宽度,
9.所述发热膜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负电极连接装置相连,所述发热膜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正电极连接装置相连。
10.可选地,相邻所述发热膜单元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隙为0.5

2mm。
11.可选地,多个所述发热膜单元的形状和厚度均相同。
12.可选地,所述发热膜的中心圆孔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13.可选地,所述发热膜为中心对称的环形,
14.所述发热膜包括内外设置的多层。
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磁炉,电磁炉包括前述的发热膜加热装置和电磁线盘,所述电磁线盘覆盖的加热区域小于所述发热膜加热装置覆盖的加热区域。
16.相比于一些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膜加热装置,将发热膜设置为环形,发热膜的形状与多数锅具的形状相匹配,避免了方形发热膜四个顶角无法接触锅具、顶角处的热量无法传递给锅具的问题,避免了发热膜上的热量浪费情况、提高了发热膜的加热效率,同时也避免发热膜边角处热量无法传递而导致发热膜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
18.发热膜上设置径向的间隙,将整个环形发热膜分隔为多个扇形的发热膜单元,使得每个发热膜单元单独进行通电加热,各个发热膜单元的电阻、加热功率等参数均相同,使得发热膜对锅具加热均匀,避免锅具底部局部高温的情况,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效率。由于为扇形的发热膜单元,锅具底部受热从内至外热量增加,与锅底从内至外的发热膜面积扩大实现锅底的均匀加热,另外外周的热量大,能够实现锅底的对流效果。
19.将发热膜单元的数量设置为24

60个,每个发热膜单元单独进行通电加热,保证发热膜的发热效果均衡,使锅具底部受热均匀,避免发热膜单元数量过少时加热不均匀的情况,同时也兼顾加工工艺,避免发热膜单元数量过多时加工困难。
20.多个发热膜单元的形状和厚度均相同,以保证各个发热膜单元的电阻、加热功率等参数完全相同,使得发热膜对锅具加热均匀,保证锅具底部各处温度均相同,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21.在发热膜的中心圆孔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发热膜的温度,避免发热膜温度过高对锅具或绝缘基材造成损坏,保证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安全性,避免发热膜加热装置损坏,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具有前述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全部优点,可适用于加热大多数锅具,加热效率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电磁线盘和发热膜加热装置共同加热,使得锅底的中部和边沿都能够较好的受热,得到更好的加热效果。
23.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25.图1为现有的发热膜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发热膜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发热膜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示说明:
[0029]1‑
正电极连接装置,11

插头,2

负电极连接装置,3

发热膜,31

发热膜单元,32

间隙,4

绝缘基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31]
现有的电磁炉中,发热膜一般设置为方形,如图1所示。方形的发热膜可以分为多个平行接触的条形发热膜,以保证各个条形发热膜的加热功率一致,避免锅底上出现温度不均的情况。但这种方形的发热膜,四个顶角无法与锅具(锅具底部一般均为圆形)接触,顶角处的发热膜释放的热量均被浪费,降低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方形发热膜需要大于锅具底部面积,因此发热膜面积较大,对于其他元器件的走线布置带来一定困难。
[0032]
此外,有部分发热膜的形状设置为近似的圆形(例如:cn207766576u),圆形的发热膜可以分为多个平行接触的条形发热膜,中间的条形发热膜长度长,上下两端的条形发热膜长度短,进而使整体呈近似的圆形,这种近似圆形的发热膜,虽然形状与锅具匹配,但各条形发热膜的加热功率并不相同,锅具底部容易出现温度不均匀的情况,部分区域出现过热现象,进而影响食物的制作效果。
[0033]
实施例一
[0034]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膜加热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发热膜加热装置包括正电极连接装置1、负电极连接装置2、绝缘基材4和设置在绝缘基材4上的发热膜3,发热膜3为环形,发热膜3的中心圆孔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相连,发热膜3的外圆周与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或者,发热膜3的中心圆孔与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发热膜3的外圆周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相连。
[003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膜加热装置,环形的发热膜与锅具底部形状匹配,提高了发热膜的加热效率。环形的发热膜3内边缘和外边缘分别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和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电流在环形发热膜3上沿近似半径方向传导,使环形发热膜3各个部分的加热功率相同,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
[0036]
在实际使用中,发热膜3的中心圆孔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一些情况下,可将中心圆孔设置为较小值,使环形发热膜接近为圆形发热膜。
[0037]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膜加热装置,将发热膜3设置为环形,发热膜3的形状与多数锅具的形状相匹配,避免了方形发热膜四个顶角无法接触锅具、顶角处的热量无法传递给锅具的问题,避免了发热膜上的热量浪费情况、提高了发热膜的加热效率,同时也避免发热膜边角处热量无法传递而导致的温度过高的情况。环形发热膜所占据的面积小于方形发热膜,便于其他元器件的走线布置。
[0038]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发热膜3上沿径向设置有多条间隙32,多条间隙32将发热膜3分隔为多个扇形的发热膜单元31。间隙32为扇形。
[0039]
将环形发热膜3分隔为多个扇形发热膜单元31,进一步使电流在扇形发热膜单元31上沿近似半径方向传导,使各个扇形发热膜单元31的加热功率相同,提高整个环形发热膜3的加热效率。当然,间隙32还可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矩形。
[0040]
发热膜3上设置径向的间隙32,将整个环形发热膜3分隔为多个扇形的发热膜单元31,使得每个发热膜单元31单独进行通电加热,各个发热膜单元31的电阻、加热功率等参数均相同,使得发热膜3对锅具加热均匀,避免锅具底部局部高温的情况,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效率。由于为扇形的发热膜单元31,锅具底部受热从内至外热量增加,与锅底从内至外的发热膜面积扩大实现锅底的均匀加热,另外外周的热量大,能够实现锅底的对流效果。
[0041]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发热膜单元31的数量为24

60个。
[0042]
将发热膜单元31的数量设置为24

60个,每个发热膜单元31单独进行通电加热,保证发热膜3的发热效果均衡,使锅具底部受热均匀,避免发热膜单元31数量过少时加热不均匀的情况,同时也兼顾加工工艺,避免发热膜单元31数量过多时加工困难。
[0043]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发热膜单元31的第二端的宽度大于发热膜单元31的第一端的宽度,发热膜单元31的第一端与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发热膜单元31
的第二端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相连。
[0044]
发热膜单元31的内侧端与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发热膜单元31的外侧端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相连。当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正电极连接装置1、负电极连接装置2的连接方式。负电极连接装置2可以电连接电路控制系统,发热膜外侧是正电极连接装置1,正电极连接装置1是一个圆形中空的电器件,在一侧边缘处有电连接的插头11。
[0045]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发热膜单元31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隙32为0.5

2mm。
[0046]
各个发热膜单元31之间单独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负电极连接装置2(即各个发热膜单元31之间为并联),各个发热膜单元31单独加热、互不影响。相邻发热膜单元31的第一端之间的间隙32为0.5

2mm,避免间隙32值过小增加加工难度,同时防止间隙32值过大影响加热效率。
[0047]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发热膜单元31的形状和厚度均相同。此处的形状包括长度、宽度等参数,以使各个发热膜单元31完全相同,进而保证各个发热膜单元31的电阻值和加热效率相同。
[0048]
多个发热膜单元31的形状和厚度均相同,以保证各个发热膜单元31的电阻、加热功率等参数完全相同,使得发热膜3的发热效果均衡,保证锅具底部各处温度均相同,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0049]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发热膜3的中心圆孔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0050]
在发热膜3的中心圆孔处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发热膜3的温度,避免发热膜3温度过高对锅具或绝缘基材4造成损坏,保证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安全性,避免发热加热装置损坏,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当然,温度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0051]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发热膜3通过喷涂的方式设置在绝缘基材4上。
[0052]
发热膜3通过喷涂的方式设置在绝缘基材4上,设置方式简单可靠,使用寿命长,提高了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0053]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膜加热装置结构简单,发热膜3形状规则,多个发热膜单元31面积相同,喷涂制作简单方便。
[0054]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磁炉,电磁炉包括前述的发热膜加热装置和电磁线盘,电磁线盘覆盖的加热区域小于发热膜加热装置覆盖的加热区域。
[005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具有前述发热膜加热装置的全部优点,可适用于加热大多数锅具,加热效率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电磁线盘和发热膜加热装置共同加热,使得锅底的中部和边沿都能够较好的受热,得到更好的加热效果。
[0056]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在工作时,电流由正电极连接装置1通过扇形的发热膜单元31流到负电极连接装置2,每片扇形发热膜单元31因为形状、厚度完全相同,具有相同的电阻,每片发热膜单元31的产热相同。并且每片扇形发热膜单元31的侧边长度和中心长度相等,侧边和中心处的阻值相同,可以保证每片发热膜单元31不同位置的发热相同,进而可以产生相同的发热效率,对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均匀加热,提升食品制作的效果。
[0057]
实施例二
[0058]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发热膜3为中心对称的环形,发热膜3包括内外设置的多层(两层及以上)。
[0059]
发热膜3可以设置多层,例如:发热膜3的数量为三个,第一发热膜设置在中心,位于最内层;第二发热膜套设在第一发热膜外侧,第二发热膜位于中间层(即:第一发热膜位于第二发热膜的中心圆孔处);第三发热膜套设在第二发热膜外侧,第三发热膜位于最外层(即:第一发热膜和第二发热膜位于第三发热膜的中心圆孔处)。各个发热膜3的中心圆孔或外边缘分别与对应的正电极连接装置1或负电极连接装置2连接即可。多层环形发热膜3的设置方式,可以减少间隙32的面积,增加发热膜3整体的面积,加热面积比更大,热效率更高,在均匀发热的同时提高了发热效率。
[0060]
图3展示的为发热膜3设置为两层时的情况,第一发热膜(内层发热膜)的中心圆孔边缘与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外边缘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相连。第二发热膜(外层发热膜)的中心圆孔边缘与负电极连接装置2相连,外边缘与正电极连接装置1相连。图上所示的标号1和2,是连接的示意性表示,即:标号处位置用于连接正电极连接装置1或负电极连接装置2。
[0061]
本技术包括并设想了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和元件的组合。本技术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特征和元件也可以与任何常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技术方案。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也可以与来自其它技术方案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另一个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技术方案。因此,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中示出和/或讨论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适当的组合来实现。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所做的限制以外,实施例不受其它限制。此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