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2153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陶瓷烧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隧道窑对产品(如泡沫陶瓷、卫生瓷等)进行冷却时,仅仅是通过窑墙两侧的吹风管进行冷却,效果不好,截面温差较大时会引起产品开裂、变形等缺陷;当陶瓷产品规格大、厚而重时,只能使用小量冷风量,否则会因冷风吹得急,冷风温度与产品温度差太大而开裂,这样的问题导致冷却效率低、烧成周期长,降低了产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冷却效果好、可有效解决产品整体冷却不均匀、效率低下问题的用于新型烧成装备上的冷却控温系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窑炉框架、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内腔底端两侧上的一对相互平行布置的导轨、分别沿一对所述导轨滑动的一对窑车,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上的循环风机、多组间隔布置在所述窑炉框架宽度方向上的与该窑炉框架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外部循环吸风管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内腔顶端和底端的用于对所述窑车上产品进行冷却的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其中所述外部循环吸风管、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分别与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
[0005]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外部循环吸风管包括一对与所述窑炉框架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吸风口,每一所述吸风口包括用于抽取邻近所述窑炉框架内气体的下吸风口和上吸风口,其中所述下吸风口和上吸风口通过所述窑炉框架侧壁形成支撑。
[0006]进一步地,所述窑炉内窑车产品上部循环出风管包括一对沿所述窑车移动方向相对布置的侧出风支管和用于连接该一对侧出风支管的连接管,其中一对所述侧出风支管之间还连接有多组平行布置的呈U型的出风管结构,每一出风管结构包括一对与所述侧出风支管相通的侧支管和与一对该侧支管底端相通的下出风管,该下出风管底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对产品进行冷却的出风孔。
[0007]进一步地,所述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包括有设置于其末端的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与所述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相通的集风箱以及位于该集风箱两侧的多组出风管,其中该出风组件设置于一对所述窑车之间并位于产品的支撑下方。
[0008]本方案通过采用多组间隔布置在窑炉框架宽度方向上的并与该窑炉框架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外部循环吸风管以及分别设置于窑炉框架内腔顶端和底端的用于对窑车上产品进行冷却的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的结构形式,可以使得窑车上的产品在进入窑炉内腔中进行冷却时,循环风机入口通过外部循环吸风管将窑炉内腔两侧附近位置的空气抽出,而出口则通过窑炉框架内腔顶端和底端的循环出风管、开孔支管供入,对窑车的产品(如泡沫陶瓷、卫生瓷等)上下方进行冷却,同台风机抽窑内气体再从不同的位置供入,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可加大窑内的气体流速,形成“刮风”的搅拌效果,从而保证窑内温度均匀,且冷却效果得到加强、效率大幅提升;此外,抽窑内气体再供入,这些气体的温度与产品的温度差不大,即使大量类似气体供入也不会导致产品开裂,从而加快了烧成、冷却周期,产量明显提高。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的侧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图1中循环风机、外部循环吸风管、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发明中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本发明中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中出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其包括窑炉框架1、设置于该窑炉框架I内腔底端长度方向两侧上的一对相互平行布置的导轨2、分别该一对导轨2上滑动的一对窑车3、安装于该窑炉框架I顶端上的循环风机5、多组间隔布置在该窑炉框架I宽度方向上的并与该窑炉框架I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外部循环吸风管6以及分别设置于该窑炉框架I内腔顶端和底端的用于对窑车3上产品4进行冷却的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71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其中外部循环吸风管6、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71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分别与循环风机5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
[0016]再结合参照附图4所示,每一上述外部循环吸风管6包括一对与窑炉框架I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吸风口 60,每一上述吸风口 60包括用于抽取邻近上述窑炉框架内气体的下吸风口 62和上吸风口 61,其中该下吸风口 62和上吸风口 611通过上述窑炉框架I侧壁形成支撑,防止其因窑炉内部高温受热而发生管道变形。
[0017]再结合参照附图1、4和5所示,本方案中的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71包括一对沿窑车3移动方向相对布置的侧出风支管711和用于连接该一对侧出风支管711的连接管712,其中上述一对侧出风支管711之间还连接有多组平行布置的呈U型的出风管结构713,每一出风管结构713包括一对与上述侧出风支管711相通的侧支管7131和与一对该侧支管7131底端相通的下出风管7132,该下出风管7132底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对产品进行冷却的出风孔71321。
[0018]同时,请结合参照附图2、4和6所示,本方案中的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包括有设置于其末端的出风组件720,该出风组件720包括与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相通的方形集风箱721以及位于该集风箱721两侧的多组出风管722,其中该出风组件720设置于上述一对窑车3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位于产品支撑下方,用于对两窑车3上的产品4进行冷却。
[0019]综上所述,采用本方案后可以使得窑车上的产品在进入窑炉内腔中进行冷却时,循环风机其上的入口通过外部循环吸风管将窑炉内腔两侧附近位置的空气抽出,而出口则通过窑炉框架内腔顶端和底端的循环出风管、开孔支管供入,对窑车的产品(如泡沫陶瓷、卫生瓷等)上下方进行冷却,同台风机抽窑内气体再从不同的位置供入,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可加大窑内的气体流速,形成“刮风”的搅拌效果,从而保证窑内温度均匀,且冷却效果得到加强、效率大幅提升;此外,抽窑内气体再供入,这些气体的温度与产品的温度差不大,即使大量类似气体供入也不会导致产品开裂,从而加快了烧成、冷却周期,产量明显提高。
[0020]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包括窑炉框架(I )、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I)内腔底端两侧上的一对相互平行布置的导轨(2)、分别沿一对所述导轨(2)滑动的一对窑车(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I)上的循环风机(5)、多组间隔布置在所述窑炉框架(I)宽度方向上的与该窑炉框架(I)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外部循环吸风管(6)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I)内腔顶端和底端的用于对所述窑车(3)上产品(4)进行冷却的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71)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其中所述外部循环吸风管(6)、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71)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分别与所述循环风机(5)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外部循环吸风管(6)包括一对与所述窑炉框架(I)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吸风口(60),每一所述吸风口(60)包括用于抽取邻近所述窑炉框架内气体的下吸风口(62)和上吸风口(61),其中所述下吸风口(62)和上吸风口(611)通过所述窑炉框架(I)侧壁形成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窑炉内窑车产品上部循环出风管(71)包括一对沿所述窑车(3)移动方向相对布置的侧出风支管(711)和用于连接该一对侧出风支管(711)的连接管(712),其中一对所述侧出风支管(711)之间还连接有多组平行布置的呈U型的出风管结构(713),每一出风管结构(713)包括一对与所述侧出风支管(711)相通的侧支管(7131)和与一对该侧支管(7131)底端相通的下出风管(7132),该下出风管(7132)底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对产品进行冷却的出风孔(713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成装备上的新型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 )包括有设置于其末端的出风组件(720 ),所述出风组件(720 )包括与所述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72)相通的集风箱(721)以及位于该集风箱(721)两侧的多组出风管(722),其中该出风组件(720)设置于一对所述窑车(3)之间并位于产品的支撑下方。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冷却效果好、可有效解决产品整体冷却不均匀、效率低下问题的用于新型烧成装备上的冷却控温系统,其包括窑炉框架、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内腔底端两侧上的一对相互平行布置的导轨、分别沿一对所述导轨滑动的一对窑车,还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上的循环风机、多组间隔布置在所述窑炉框架宽度方向上的与该窑炉框架内部宽度方向上两侧相通的外部循环吸风管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窑炉框架内腔顶端和底端的用于对所述窑车上产品进行冷却的窑炉内上部循环出风管和窑炉内下部循环出风管;同台风机抽窑内气体再从不同的位置供入,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可加大窑内的气体流速,形成“刮风”的搅拌效果,从而保证窑内温度均匀。
【IPC分类】F27D9-00
【公开号】CN104534884
【申请号】CN201410839476
【发明人】管火金, 陶志坚, 熊亮, 吕升滴, 陈军, 余晓俊
【申请人】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