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541765阅读:来源:国知局
出主体46。可在第一排出主体46设有用于产生使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一风向调节电机(未图示)。第一风向调节电机能够直接与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相连接或通过连杆等动力传递部件与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相连接。
[0078]第一排出主体46能够由多个部件的结合体所构成,并且可包括:第一外部主体46A,用于形成第一排出主体46的外观;以及第一内引导件46B,设置于第一外部主体46A的内部。构成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一个排出单元2的旋转中心轴的第一旋转突起46C能够突出于第一排出主体46。
[0079]第一外部主体46A可呈中空圆筒形状。第一外部主体46A的上面与下面可分别开放,可在上述第一外部主体46A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一内引导件46B的空间。第一外部主体46A能够由剖面形状为弧状的多个外部主体以中空圆筒形状相结合,能够在多个外部主体中的一个外部主体中形成有第一空气排出口 43,且第一排出格栅可位于第一空气排出口 43。
[0080]第一内引导件46B可以为下面开放且上面封闭的中空筒体形状,可在上述第一内引导件46B的下部形成有第一吸入口 41,可在上述第一内引导件46B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42。第一风向调节叶片45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内引导件46B相连接。
[0081]第一顶部主体47可以为电线引导件,上述电线引导件用于引导与第一风向调节电机相连接的第一电线(未图示),并能在第一顶部主体47形成有用于使第一电线通过的电线通孔47Aο
[0082]第一顶部主体47能够以插入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排出主体46的上部或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来安装。
[0083]第一顶部主体47能够由包围第一旋转突起46C的第一凸台部47B向上方突出而成。第一凸台部47B能够与第一旋转突起46C —同构成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一个排出单元2的旋转中心轴。第一凸台部47B能够位于顶盖140的第一支撑部142和第一旋转突起46C之间,并能被第一支撑部142支撑。S卩,借助第一旋转突起46C及第一凸台部47B,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一个排出单元2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维持在顶盖。
[0084]第一下部环48能够与第一排出主体46的下部相结合,并能与第一排出主体46 —同旋转。第一下部环48能够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一排出主体46相结合。可在第一下部环48形成有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的贯通孔。
[0085]第一下部环48能够放置于下部主体100,并能与下部主体100相摩擦。第一下部环48能够由金属材料构成,上述第一下部环48不仅能够加强第一排出主体46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止第一排出主体46的磨损。
[0086]在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可包括:第二吸入口 51,从送风装置5送出的空气向上述第二吸入口 51流入,第二内部流路52,通过第二吸入口 51的空气向上述第二内部流路52引导,以及第二空气排出口 53,用于向外部排出向第二内部流路52流入的空气;第二吸入口 51、第二内部流路52及第二空气排出口 53能够构成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第二排出流路54。
[0087]可在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配置有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上述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用于调节通过第二排出流路54的空气的风向。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内部。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能够位于第二内部流路52,并能以其前端与第二空气排出口 53相向的方式设置。
[0088]第二吸入口 51以向上下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于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下部。第二内部流路52能够在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内部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第二空气排出口 53可形成于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周围部。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可以为上面封闭的形状,第二空气排出口 53能够形成于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上板部和周围部中的周围部。第二空气排出口 53能够以向水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于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周围部。第二空气排出口 53能够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于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周围部。第二吸入口 51的开放方向能够与第二空气排出口 53的开放方向正交。空气可在通过第二吸入口 51来向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内部吸入后,在上述排出单元3的内部改变流动方向,并通过第二空气排出口 53向水平方向排出。
[0089]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能够由多个部件的结合体构成。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可包括:第二排出主体56,形成有第二排出流路54 ;第二顶部主体57,设置于第二排出主体56的上部;以及第二下部环58,与第二排出主体56的下部相结合。
[0090]与第一排出主体46 —样,第二排出主体56可以为上面封闭,下面开放,且呈圆筒形状。图4所示的第二吸入口 51、第二内部流路52及第二空气排出口 53能够形成于第二排出主体56,第二空气排出口 53能够形成于第二排出主体56的周围部的一部分。
[0091]另一方面,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于第二排出主体56。可在第二排出主体56设有用于产生能够使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旋转的驱动力的第二风向调节电机(未图示)。第二风向调节电机能够直接与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相连接或通过连杆等动力传递部件与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相连接。
[0092]第二排出主体56能够由多个部件的结合体所构成,并且可包括:第二外部主体56A,用于形成第二排出主体56的外观;以及第二内引导件56B,设置于第二外部主体56A的内部。构成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旋转中心轴的第二旋转突起56C能够突出于第二排出主体56。
[0093]第二外部主体56A可在整体上呈中空圆筒形状。第二外部主体56A的上面与下面可分别开放,可在上述第二外部主体56A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二内引导件56B的空间。第二外部主体56A能够由剖面形状为弧状的多个外部主体以中空圆筒形状相结合,能够在多个外部主体中的一个外部主体中形成有第二空气排出口 53,且第二排出格栅可位于第二空气排出口 53。
[0094]第二内引导件56B可以为下面开放且上面封闭的中空筒体形状,可在上述第二内引导件56B的下部形成有第二吸入口 51,可在上述第二内引导件56B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内部流路52。第二风向调节叶片55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内引导件56B相连接。
[0095]第二顶部主体57可以为电线引导件,上述电线引导件用于引导与第二风向调节电机相连接的第二电线(未图示),并能在第二顶部主体57形成有用于使第二电线通过的电线通孔57A。
[0096]第二顶部主体57能够以插入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排出主体56的上部或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来安装。
[0097]第二顶部主体57能够由包围第二旋转突起56C的第二凸台部57B向上方突出而成。第二凸台部57B能够与第二旋转突起56C —同构成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的旋转中心轴。第二凸台部57B能够位于顶盖140的第二支撑部144和第二旋转突起56C之间,并能被第二支撑部144支撑。即,借助第二旋转突起56C及第二凸台部57B,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3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维持在顶盖。
[0098]第二下部环58能够与第二排出主体56的下部相结合,并能与第二排出主体56 —同旋转。第二下部环58能够利用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二排出主体56相结合。可在第二下部环58形成有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的贯通孔。
[0099]第二下部环58能够放置于下部主体100,并能与下部主体100相摩擦。第二下部环58能够由金属材料构成,上述第二下部环58不仅能够加强第二排出主体56的强度,而且能够防止第二排出主体56的磨损。
[0100]排出单元支架6可包括下部主体100,一对排出单元2、3放置于上述下部主体100。排出单元支架6可包括后部主体120,上述后部主体1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排出单元2、3的后方。排出单元支架6可包括位于一对排出单元2、3的上侧的顶盖140。
[0101]排出单元支架6可在顶盖140的下部配置后部主体120,从而在整体上构成“「”形状。
[0102]排出单元支架6可在下部主体100的上部配置后部主体120,从而在整体上构成“ L”形状。
[0103]排出单元支架6可由顶盖140与下部主体100向上下方向相互隔开,并在顶盖140与下部主体100之间配置后部主体120,从而在整体上可构成“匚”形状。
[0104]下部主体10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一对排出单元2、3的各个下部。一对排出单元2、3能够以相互隔开的方式放置于下部主体100,一对排出单元2、3的载荷可分散作用于下部主体100。下部主体100能够构成排出单元支架6的下部。
[0105]下部主体100可包括:环状的第一放置部101 ;环状的第二放置部102 ;以及下板部103,用于连接第一放置部101与第二放置部102。
[0106]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一个排出单元2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放置于第一放置部101,并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放置于后述的第一固定环104。并且,一对排出单元2、3中的另一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