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908997阅读:来源:国知局
表背的第一贯通孔752b。由此,连通用空间76与下游侧箱部74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连通。
[0113]因此,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流入到连通用空间76的冷媒从第一贯通孔752b向下游侧冷媒空间741流出。因此,该连通用空间76发挥作为使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与下游侧箱部74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连通的连通路的功能。
[0114]连通用空间76在将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以及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中的、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合配置的冷媒用管16a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方向上延伸。更具体而言,连通用空间76在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以及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的端部,沿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
[0115]另外,在中间板构件752的、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贯通其表背的第二贯通孔752c。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贯通该第二贯通孔752c。由此,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与在箱形成构件753内形成的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连通。
[0116]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游侧热交换部71中的贮水箱75侧的端部,冷却水用管43a比冷媒用管16a向贮水箱75侧突出。S卩,冷媒用管16a的贮水箱75侧的端部与冷却水用管43a的贮水箱75侧的端部被配置为不对齐。
[0117]另一方面,在中间板构件752中、与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中的未与连通用空间76连通的冷媒用管16a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贯通其表背的第三贯通孔752d。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中的未与连通用空间76连通的冷媒用管16a贯通该第三贯通孔752d。由此,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中的未与连通用空间76连通的冷媒用管16a与在箱形成构件753内形成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连通。
[0118]此外,如图5所示,在下游侧热交换部72中的贮水箱75侧的端部,未与连通用空间76连通的冷媒用管16a比与连通用空间76连通的冷媒用管16a向贮水箱75侧突出。即,相邻的冷媒用管16a的端部彼此被配置为不对齐。
[0119]此外,箱形成构件753的中央部753c形成为与在中间板构件752形成的凹陷部752a相适合的形状,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和下游侧冷媒空间741被以内部的冷却水或冷媒不会从集管板751以及中间板构件752的接合部位漏出的方式划分成。
[0120]另外,如图4所示,在配置于冷却水用管43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附图纸面的上侧)的上游侧箱部73的长度方向一端侧(附图纸面的左侧)连接有使冷却水向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流入的冷却水流入配管434。在配置于冷却水用管43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上游侧箱部7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附图纸面的右侧)连接有使冷却水从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流出的冷却水流出配管435。配置于冷却水用管43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附图纸面的下侧)的上游侧箱部73的长度方向两端侧被封闭构件封闭。
[0121]另外,在配置于冷媒用管16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附图纸面的上侧)的下游侧箱部74的长度方向一端侧(附图纸面的左侧)连接有使冷媒从下游侧冷媒空间741流出的冷媒流出配管165。在配置于冷媒用管16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下游侧箱部7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附图纸面的右侧)连接有使冷媒向下游侧冷媒空间741流入的冷媒流入配管164。配置于冷媒用管16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附图纸面的下侧)的下游侧箱部74的长度方向两端侧被封闭构件封闭。
[0122]另外,如图9所示,在配置于冷却水用管43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图4的纸面上侧)的上游侧箱部73 (以下称为第一上游侧箱部730a),配置有将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沿第一上游侧箱部730a的长度方向分隔为两部分的上游侧分隔构件732。
[0123]以下,将被上游侧分隔构件732分隔出的两部分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中的、与冷却水流入配管434连通的空间称为第一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a,将与冷却水流出配管435连通的空间称为第二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b。另外,将配置于冷却水用管43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图4的纸面下侧)的上游侧箱部73称为第二上游侧箱部730b。
[0124]另一方面,在配置于冷媒用管16a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图4的纸面上侧)的下游侧箱部74 (以下称为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配置有将下游侧冷媒空间741沿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的长度方向分隔为两部分的下游侧分隔构件742。
[0125]以下,将被下游侧分隔构件742分隔出的两部分下游侧冷媒空间741中的、与冷媒流入配管164连通的空间称为第一下游侧冷媒空间741a,将与冷媒流出配管165连通的空间称为第二下游侧冷媒空间741b。另外,将配置于冷媒用管16a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图4的纸面下侧)的下游侧箱部74称为第二下游侧箱部740b。
[0126]因此,如图9的示意立体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0中,经由冷媒流入配管164向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的第一下游侧冷媒空间741a流入的冷媒的一部分向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流入,并在该冷媒用管16a内从图的上侧朝向下侧流动。另外,向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的第一下游侧冷媒空间741a流入的冷媒的另一部分经由在集管板751与中间板构件752之间形成的连通用空间76而向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流入,并在该冷媒用管16a内从图的上侧朝向下侧流动。
[0127]从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流出的冷媒在第二下游侧箱部740b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中聚集。另外,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流出的冷媒经由在集管板751与中间板构件752之间形成的连通用空间76而在第二下游侧箱部740b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中聚集。
[0128]在第二下游侧箱部740b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中聚集了的冷媒从图的右侧朝向左侧流动。然后,在第二下游侧箱部740b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中聚集了的冷媒的一部分向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流入,并在该冷媒用管16a内从图的下侧朝向上侧流动。另外,在第二下游侧箱部740b的下游侧冷媒空间741中聚集了的冷媒的另一部分经由在集管板751与中间板构件752之间形成的连通用空间76而向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流入,并在该冷媒用管16a内从图的下侧朝向上侧流动。
[0129]从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流出的冷媒在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的第二下游侧冷媒空间741b中聚集。另外,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流出的冷媒经由在集管板751与中间板构件752之间形成的连通用空间76而在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的第二下游侧冷媒空间741b中聚集。
[0130]在第一下游侧箱部740a的第二下游侧冷媒空间741b中聚集了的冷媒从图的右侧朝向左侧流动,并从冷媒流出配管165中流出来。
[0131]另一方面,如图9的示意立体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70中,经由冷却水流入配管434而向第一上游侧箱部730a的第一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a流入的冷却水向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流入,并在该冷却水用管43a内从图的上侧朝向下侧流动。
[0132]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流出的冷却水在第二上游侧箱部730b的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中聚集。然后,在第二上游侧箱部730b的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中聚集了的冷却水从图的左侧朝向右侧流动。
[0133]之后,在第二上游侧箱部730b的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中聚集了的冷却水向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流入,并在该冷却水用管43a内从图的下侧朝向上侧流动。从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流出的冷却水在第一上游侧箱部730a的第二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b中聚集。
[0134]在第一上游侧箱部730a的第二上游侧冷却水空间731b中聚集了的冷却水从图的左侧朝向右侧流动,并从冷却水流出配管435中流出来。
[0135]在上述热交换器70中,由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媒用管16a以及构成下游侧热交换部72的冷媒用管16a这双方构成室外热交换部16,由构成上游侧热交换部71的冷却水用管43a构成散热器部43。
[0136]另外,上述热交换器70的冷媒用管16a、冷却水用管43a、贮水箱75的各构成部件以及外翅片50均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铝合金)形成。而且,集管板751和箱形成构件753在夹入中间板构件752的状态下通过铆接而被固定。
[0137]此外,将被铆接固定了的状态下的热交换器70整体投入到加热炉内进行加热,使预先包覆在各构成部件表面上的焊料熔解,然后冷却至焊料再次凝固,从而将各构成部件钎焊为一体。由此,室外热交换部16和散热器部43被一体化。
[0138]需要说明的是,从上述说明可知,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冷媒与第一流体对应,冷却水与第二流体对应,空气(外部空气)与第三流体对应,冷媒用管16a与供第一流体流通的第一管对应,冷却水用管43a与供第二流体流通的第二管对应。
[0139]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控制部进行说明。空调控制装置由包含CPU、ROM以及RAM等在内的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和其外围电路构成,空调控制装置基于存储于该ROM内的空调控制程序来进行各种运算、处理,从而控制与输出侧连接的各种空调控制设备ll、15a、15b、17、41、42 等的动作。
[0140]另外,在空调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检测车室内温度的内部空气传感器、检测外部气温的外部空气传感器、检测车室内的日照量的日照传感器、检测室内蒸发器20的吹送空气温度(蒸发器温度)的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压缩机11排出冷媒温度的排出冷媒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热交换部16出口侧冷媒温度Te的出口冷媒温度传感器51、检测向行驶用电动马达MG流入的冷却水温度Tw的作为冷却水温度检测机构的冷却水温度传感器52等各种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
[01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冷却水温度传感器52来检测从冷却水泵41压送出的冷却水温度Tw,但当然也可以检测被冷却水泵41吸入的冷却水温度Tw。
[0142]此外,在空调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配置于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并且被输入来自设置在该操作面板上的各种空调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作为设置在操作面板上的各种空调操作开关,设置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开关、设定车室内温度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运转模式的选择开关等。
[0143]需要说明的是,空调控制装置是将对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11b、开闭阀15a等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构成为一体来控制它们的动作的装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控制装置中的、对压缩机1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硬件以及软件)构成冷媒排出能力控制机构,对构成冷媒流路切换机构的各种设备15a、15b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构成冷媒流路控制机构,对构成冷却水的回路切换机构的三通阀4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构成冷却水回路控制机构。
[0144]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控制装置具有基于上述的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来判定在室外热交换部16是否产生结霜的结构(结霜判定机构)。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结霜判定机构中,当车辆的车速为预先确定的基准车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0km/h)以下且室外热交换部16出口侧冷媒温度Te为0°C以下时,判定为在室外热交换部16产生结霜。
[0145]接着,对上述结构中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就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I而言,能够执行对车室内进行供暖的供暖运转、对车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并且在供暖运转时能够执行除霜运转。以下对各运转中的动作进行说明。
[0146](a)供暖运转
[0147]当在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接通(ON) 了的状态下,通过选择开关选择供暖运转模式时,供暖运转开始。而且,在供暖运转时,当由结霜判定机构判定为产生室外热交换部16的结霜之际执行除霜运转。
[0148]首先,在通常的供暖运转时,空调控制装置将开闭阀15a关闭并且将三通阀15b切换至将室外热交换部16的出口侧与储液器18的入口侧连接的冷媒流路,并且,使冷却水泵41以压送预先确定的规定流量的冷却水的方式动作,并将冷却水循环回路40的三通阀42切换至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部43而流动的冷却水回路。
[0149]由此,热泵循环系统10被切换至冷媒如图1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冷媒流路,冷却水循环回路40被切换至冷却水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流动的冷却水回路。
[0150]在该冷媒流路以及冷却水回路的结构中,空调控制装置读入上述的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面板的操作信号。并且,基于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的值,来计算出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的目标温度即目标吹送温度ΤΑ0。
[0151]进而,基于计算出的目标吹送温度TAO以及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来决定与空调控制装置的输出侧连接的各种空调控制设备的动作状态。
[0152]例如,关于压缩机11的冷媒排出能力、即向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如以下那样来决定。首先,基于目标吹送温度ΤΑ0,参照预先存储在空调控制装置中的控制映射,来决定室内蒸发器20的目标蒸发器吹送温度ΤΕ0。
[0153]然后,基于该目标蒸发器吹送温度TEO与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来自室内蒸发器20的吹送空气温度之间的偏差,使用反馈控制方法,以使来自室内蒸发器20的吹送空气温度接近目标蒸发器吹送温度TEO的方式决定向压缩机11的电动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
[0154]另外,关于向空气混合门34的伺服马达输出的控制信号,使用目标吹送温度TAO、来自室内蒸发器20的吹送空气温度以及由排出冷媒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压缩机11排出冷媒温度等,以使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的温度成为由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设定的乘坐人员所希望的温度的方式来决定。
[0155]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的供暖运转时以及除霜运转时,也可以将空气混合门34的开度控制成使从送风机32输送来的车室内送风空气的全部风量通过室内冷凝器12。
[0156]并且,将如上述那样决定出的控制信号等向各种空调控制设备输出。之后,按照规定的控制周期反复进行上述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的读入一目标吹送温度TAO的计算—各种空调控制设备的动作状态决定一控制电压以及控制信号的输出这样的控制例程,直至通过操作面板请求停止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
[015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