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20757阅读:来源:国知局
03、一底壁104与二侧壁105 (如图2所示)包围所构成,以使该热管I的管体10内部形成一中空区域。
[0052]承上,上述毛细组织2即设于该管体10内部所形成的中空区域。而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该毛细组织2可包含一第一毛细部20、一液体输送结构21、以及一第二毛细部22,其中所述第一毛细部20与所述第二毛细部22分别连接于该液体输送结构21的两端。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部20位于蒸发段100内,所述第二毛细部22位于冷凝段102内,所述液体输送结构21则位于绝热段101内;如图3所示,另一实施例中,该毛细组织2即完全由所述液体输送结构21构成,意即所述液体输送结构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管体10内的蒸发段100与冷凝段102内。其中,本发明主要在于该液体输送结构21为一实心结构,且该液体输送结构21与管体10或所述绝热段101的顶壁103、底壁104接触,并与该顶壁103、底壁104于管体10内部构成至少一蒸汽通道3。而在如图2、图4及图5所举的实施例中,由于该液体输送结构21介于二侧壁105之间,故可于液体输送结构21与该顶壁103、底壁104及该二侧壁共同构成所述蒸汽通道3。同时,该液体输送结构21区分成一中心部210与一外层211,该外层211与中心部210连接,更详细地是指该外层211披覆于中心部210外、或介于中心部210与蒸汽通道3之间,以使中心部210与蒸汽通道3相互隔离,且中心部210的孔隙率(Porosity)大于外层211的孔隙率。如图2,该液体输送结构21的外层211直立披覆于中心部210外,并与中心部210构成一矩型者;如图4,该液体输送结构21a的外层211a倾斜披覆于中心部210a外,并与中心部210a构成一梯型者;如图5,该液体输送结构21b的外层211b弯曲披覆于中心部210b外,并与中心部210b构成一弧状者。因此,该液体输送结构21、21a、21b也可以有多种的形状变化,但不以所举实施例为限。
[0053]更详细地,该毛细组织2可由泡沫铜、烧结粉末、或以金属网卷曲所构成,故所述第一毛细部20、液体输送结构21与第二毛细部22,皆可通过前述材料的任一种制成、或彼此分别由不同或多种材料制成。而在该液体输送结构21中,该中心部210的孔隙率约可在50% (含)以上、外层211的孔隙率约可在40% (含)以下,但不以此为限。更进一步地,第一毛细部20的孔隙率小于或等于外层211的孔隙率,而第二毛细部22的孔隙率则大于或等于中心部210的孔隙率。
[0054]据此,如图1及图2所示,当热管I的蒸发段100遇热时,其内部的工作流体因遇热而由液态转为气态,并会经由绝热段101而朝向冷凝段102作热传递。而由于本发明已通过孔隙率较小的外层211阻隔于中心部210与蒸汽通道3之间,故气态的工作流体会通过阻力较小的蒸汽通道3,在通过绝热段101后热传导至冷凝段102处。接着,由于气态的工作流体可在冷凝段102处经由冷却而转变回液态,从而使冷凝段102的第二毛细部22能将液态的工作流体予以吸附,故液态的工作流体能顺着中心部210通过绝热段101,且不会与位于蒸汽通道3内的气态工作流体相冲突,即可快速回流至蒸发段100处,达到气态热传导与液态回流相隔离的目的与功效,进而便于热管I内部进行热交换作用及进一步提升热管热传效率。
[0055]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热管I中,可进一步使第一毛细部20的孔隙率小于或等于外层211的孔隙率,而第二毛细部22的孔隙率则大于或等于中心部210的孔隙率,因此在液态工作流体的回流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第一毛细部20提供回流较大地吸附的效果,使液态工作流体可更快速地回流至蒸发段100处。此外,如图3所示,在不同需求的实施场合上,也可以使该热管I内的毛细组织2仅由所述液体输送结构21构成,亦即该液体输送结构21是由热管I的蒸发段100通过绝热段101而延伸设置至冷凝段102处,如此同样具有可使气态热传导与液态回流相隔离的目的与功效,甚至可进一步提升热管热传效率。
[0056]而如图6及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其它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其中,如图6所示,亦可将该液体输送结构21c配置于管体10或所述绝热段101的一侧处,以令中心部210c进一步与其中一侧壁105接触,而外层211c则介于中心部210c与蒸汽通道3之间。而如图7所示,则可于热管I的管体10内增设多个液体输送结构21,各液体输送结构21可为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图7以图2的实施方式为例),且各液体输送结构21于管体10内呈间隔设置,可作为管体10内部的支撑所需,以防止管体10凹陷变形。
[0057]因此,通过本发明热管,能有效利用所述液体输送结构达到蒸汽通道与液体回流有效隔离的效果。通过本发明热管,更可在热管薄型化后,降低携带限制的影响,进而使薄型热管更易制作,且其热传导性也能更加优越。故本发明可以达到液、汽隔离以及提升热管热传效率的效果。
[0058]综上所述,本发明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公知的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发明专利申请条件,爰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发明人的权利。
[0059]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手段等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主权项】
1.一种热管,该热管区分成一蒸发段、一绝热段与一冷凝段,该绝热段包括: 一管段部,具有一顶壁与一底壁;以及 一液体输送结构,为实心结构,该液体输送结构与该顶壁及该底壁接触,并与该顶壁及该底壁构成至少一蒸汽通道,该液体输送结构区分成一中心部与一外层,该外层与该中心部连接,且该中心部的孔隙率大于该外层的孔隙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液体输送结构由泡沫铜、烧结粉末、或以金属网卷曲所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所述该外层与该中心部连接,是指该外层披覆于该中心部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外层介于该中心部与该蒸汽通道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中心部的孔隙率在含50%以上,而该外层的孔隙率在含40%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管段部还具有二侧壁,且该液体输送结构介于该二侧壁之间,该液体输送结构与该顶壁、该底壁及该二侧壁共同构成所述蒸汽通道。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管段部还具有二侧壁,且该液体输送结构与其中一所述侧壁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液体输送结构为多个,且各所述液体输送结构于该管段部内呈间隔设置。9.一种热管,包括: 一管体,具有一顶壁与一底壁;以及 一毛细组织,设于该管体内,且该毛细组织具有一为实心的液体输送结构,该液体输送结构与该顶壁及该底壁接触,并与该顶壁及该底壁构成一蒸汽通道,该液体输送结构区分成一中心部与一外层,该外层与该中心部连接,且该中心部的孔隙率大于该外层的孔隙率。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其中该管体区分成一蒸发段、一绝热段与一冷凝段,且该毛细组织还具有一第一毛细部与一第二毛细部,所述第一毛细部与所述第二毛细部分别连接于该液体输送结构的两端。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其中所述第一毛细部的孔隙率小于或等于该外层的孔隙率,而所述第二毛细部的孔隙率则大于或等于该中心部的孔隙率。12.根据权利要求9、10或1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中心部的孔隙率在含50%以上,而该外层的孔隙率在含40%以下。13.根据权利要求9、10或11所述的热管,其中该毛细组织由泡沫铜、烧结粉末、或以金属网卷曲所构成。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其中所述该外层与该中心部连接,是指该外层披覆于该中心部外。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其中该外层介于该中心部与该蒸汽通道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其中该管体还具有二侧壁,且该液体输送结构界于该二侧壁之间,以于该液体输送结构的二侧处分别构成一所述蒸汽通道。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其中该管段部还具有二侧壁,且该液体输送结构与其中一所述侧壁接触。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其中该液体输送结构为多个,且各该液体输送结构于该管段部内呈间隔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热管,可区分成一蒸发段、一绝热段与一冷凝段,其中的绝热段包括一管段部、以及一液体输送结构;管段部具有一顶壁与一底壁,液体输送结构则为实心结构,并与管段部的顶、底壁接触,以与管段部的顶、底壁构成一蒸汽通道,而液体输送结构还区分成一中心部与一外层,且中心部的孔隙率大于外层的孔隙率。外层与中心部连接,使中心部与蒸汽通道相互隔离,如此可达液、汽隔离以及提升热管热传效率功效。
【IPC分类】F28D15/04
【公开号】CN105698580
【申请号】CN201410710694
【发明人】黄世霖, 陈秋恭, 王体军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8日
【公告号】US2016015372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