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结构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10345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风口结构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口结构和空调系统,风口结构用于空调侧出风结构,该风口结构包括导风组件,导风组件包括用于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的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具有弧形板段,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弧形板段沿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弯曲。本发明公开的风口结构,能够增大第一导风板的送风角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即能够增大整个风口结构的扫风范围,则在制热过程中能够将较多的热风向下排,可有效降低由于热风密度小而在室内顶部形成的热聚集程度,加快室内温度的提升速度,提高室内温度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制热性能;也提高了制冷性能,减小了风量损失。
【专利说明】
风口结构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口结构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空调有两种侧出风和下出风两种结构,空调侧出风结构主要为空调内机或者空调末端。如图1-2所示,空调侧出风结构12的出口处设有风口结构11,以便于出风。风口结构11主要包括安装组件和导风组件,其中,导风组件安装于安装组件,导风组件多采用百叶窗结构进行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但是,百叶窗结构的百叶为直板,受百叶结构的局限,扫风范围较小,通常扫风范围为0-60° (百叶窗结构的送风角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最小为0°、最大为60° ),导致制热性能较差。
[0003]另外,由于扫风范围较小,空气对流较弱,导致制冷性能也较差。
[0004]另外,百叶为直板,风量损失也较大,特别是百叶窗结构的送风角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的送风情况下。
[0005]综上所述,如何设计空调系统的风口结构,以增大风口结构的扫风范围,提高制热性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口结构,以增大风口结构的扫风范围,提高制热性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风口结构的空调系统。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种风口结构,用于空调侧出风结构,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用于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的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弧形板段,所述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所述弧形板段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弯曲。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当所述第一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弧形板。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为一个。
[0012]优选地,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
[0013]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导风侧,且用于左右送风的第二导风板;
[0014]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送风的第二驱动部件;
[0015]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通过第一驱动部件驱动送风。
[0016]优选地,第二导风板为曲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通过曲轴和连杆驱动所述曲柄送风;其中,所述曲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相连,所述曲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相连,且所述曲轴的轴线与所述连杆的轴线相交;所述第二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曲轴转动,所述曲轴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曲轴的轴线以及所述连杆的轴线;所述连杆沿其轴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曲柄铰接于所述连杆。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层板,缓冲层和第二层板;其中,所述缓冲层和所述第二层板均位于所述第一层板的背风侧;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一层板和所述缓冲层之间,所述第一层板具有供所述曲柄伸出和转动的通孔。
[0018]优选地,所述风口结构的安装组件包括:
[0019]用于与所述空调侧出风结构相连的连接套;
[0020]固定于所述连接套内的出风框;
[0021]固定于所述出风框的出口端的第一出风面板,所述第一出风面板设有出风口;
[0022]能够开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出风面板;
[0023]驱动所述第二出风面板开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三驱动部件;
[0024]其中,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框。
[0025]优选地,第一出风面板与所述连接套的出口端贴合,且所述第一出风面板覆盖所述连接套的出口端。
[0026]优选地,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当所述第二出风面板打开所述出风口时,能够被所述第二出风面板触碰打开的微动开关组件;当所述微动开关组件打开后,所述第三驱动部件停止驱动。
[0027]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面板与所述出风框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出风框与连接套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0028]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通过卡接与所述出风框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出风框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套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0029]本发明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用于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由于第一导风板具有弧形板段,该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弧形板段沿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弯曲,则较现有技术中直板型百叶相比,当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较大时,也能够保证较大的空间供风排出,很显然,能够增大第一导风板的送风角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即能够增大整个风口结构的扫风范围,则在制热过程中能够将较多的热风向下排,可有效降低由于热风密度小而在室内顶部形成的热聚集程度,加快室内温度的提升速度,提尚室内温度的均勾性,进而提尚制热性能。
[0030]同时,本发明提供的风口结构,能够增大扫风范围,则在制冷时能够加强空气对流强度,可加快室内温度的降低速度,提高室内温度的均匀形,进而提高制冷性能。
[0031]同时,本发明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由于第一导风板具有弧形板段,该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弧形板段沿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弯曲,则较现有技术中直板型百叶相比,第一导风板的风阻较小,减小了风量损失。
[0032]基于上述提供的风口结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侧出风结构,固定于所述空调侧出风结构的风口结构;其中,所述风口结构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结构。
[0033]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制热时,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90。。
[0034]优选地,所述空调侧出风结构的出风口与所述风口结构的进口的距离不大于50mm ο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中风口结构水平送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中风口结构向下45°送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在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的爆炸图;
[004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的主视图;
[0043]图8为图7的A-A向剖视图;
[0044]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的俯视图;
[0045 ] 图10为图9的B向不意图;
[0046]图11为图10中的部分放大图;
[0047]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的侧视图的放大图;
[0048]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0050]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二出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51]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水平送风的示意图;
[0052]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竖直向下送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口结构,该风口结构用于空调侧出风结构35,具体地,该风口结构包括导风组件,该导风组件包括用于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的第一导风板22,第一导风板22具有弧形板段,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弧形板段沿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弯曲。
[0055]需要说明的是,水平送风,即沿水平方向送风;向下送风,即风口结构安装后,向风口结构的下方送风。
[005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22用于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由于第一导风板22具有弧形板段,该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弧形板段沿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弯曲,则较现有技术中直板型百叶相比,当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较大时,也能够保证较大的空间供风排出,很显然,能够增大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角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即能够增大整个风口结构的扫风范围,则在制热过程中能够将较多的热风向下排,可有效降低由于热风密度小而在室内顶部形成的热聚集程度,加快室内温度的提升速度,提尚室内温度的均勾性,进而提尚制热性能。
[0057]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能够增大扫风范围,则在制冷时能够加强空气对流强度,可加快室内温度的降低速度,提高室内温度的均匀形,进而提高制冷性能。
[0058]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中,由于第一导风板22具有弧形板段,该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弧形板段沿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弯曲,则较现有技术中直板型百叶相比,第一导风板22的风阻较小,减小了风量损失。
[0059]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制热性能,上述第一导风板22的扫风范围为0-90°。具体地,第一导风板22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第一导风板22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当第一导风板22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
[00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22可位于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或者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当第一导风板22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则第一导风板22垂直向下送风;当第一导风板22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即第一导风板22水平送风。
[0061]当然,也可选择第一导风板22的扫风范围小于上述情况,例如,第一导风板22在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90°且大于60°,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0062]上述风口结构中,第一导风板22存在多种结构,例如弧形板段位于第一导风板22的中部,第一导风板22的其他部分为直板;弧形板段位于第一导风板22的首段,第一导风板22的其他部分为直板;弧形板段位于第一导风板22的末段,第一导风板22的其他部分为直板。需说明的是,第一导风板22的固定端为首段的一端,第一导风板22的自由端为末段的一端。第一导风板22的中部,是指第一导风板22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中部。
[0063]当然,也可选择整个第一导风板22为其他形状。优选地,第一导风板22为弧形板。这样,为了便于设置,同时便于第一导风板22隐藏,外形也较美观,提高了美观度;同时,经过试验,第一导风板22为弧形板时,风量损失较小。以45°向下送风为例,当上述风口结构和现有的风口结构均以45°向下送风时,与现有的风口结构的风量损失相比,上述风口结构的风量损失减少了 10%。
[0064]优选地,上述第一导风板22为一个,这样,简化了结构,便于设置,也较美观。当然,也可选择第一导风板22为两个以上,是指结构较复杂,应用难度较大。
[0065]为了提高出风效果,上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二导风板,第二驱动部件34和第一驱动部件23;其中,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一导风板22的导风侧且用于左右送风;第二驱动部件34驱动第二导风板送风;第一导风板22通过第一驱动部件23驱动送风。
[0066]需要说明的是,左右送风,是指向第一导风板22的两端送风。具体地,左送风,是指第二导风板向第一导风板22的一端送风;右送风,是指第二导风板向第一导风板22的另一端送风。第一导风板22的两端,是指第一导风板2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
[0067]上述风口结构中,第一驱动部件23驱动第一导风板22转动。对于第一驱动部件23和第二驱动部件34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为了简化结构,优先选择第一驱动部件23和第二驱动部件34均为电机。进一步地,第一驱动部件23和第二驱动部件34均为步进电机。
[0068]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为曲柄25,第二驱动部件34通过曲轴32和连杆31驱动曲柄25送风;其中,曲轴32的一端与第二驱动部件34相连,曲轴32的另一端与连杆31相连,且曲轴32的轴线与连杆31的轴线相交;第二驱动部件34驱动曲轴32转动,曲轴3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曲轴32的轴线以及连杆31的轴线;连杆31沿其轴向可滑动地设于第一导风板22;曲柄25铰接于连杆31。
[0069]上述风口结构中,第二驱动部件34驱动曲轴32转动,连杆31随着曲轴32的转动沿其轴向移动,随着连杆31的移动,铰接于连杆31的曲柄25发生转动,实现左右送风。可以理解的是,曲柄25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曲轴32的转动轴线。
[0070]上述第一驱动部件23和第二驱动部件34均为两个,两个第一驱动部件23分别位于第一导风板22的两端,两个第二驱动部件34分别位于连杆31的两端。这样,保证了第一导风板22以及第二导风板较为平稳地转动,提高了可靠性和导风效果。
[0071]为了提高左右送风效果,上述曲柄25至少为两个,且沿连杆31的轴向均匀分布。对于曲柄25的具体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072]优选地,上述第一导风板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层板36,缓冲层37和第二层板38;其中,第一层板36位于导风侧,第二层板38位于背风侧,即缓冲层37和第二层板38均位于第一层板36的背风侧;连杆31位于第一层板36和缓冲层37之间,第一层板36具有供曲柄25伸出和转动的通孔。这样,连杆31隐藏在第一导风板22的内部,避免了连杆31等部件外露,提高了美观度。
[007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层板36和缓冲层37之间具有容纳腔,以容纳连杆31等部件。当第一导风板22为弧形板时,第一层板36、缓冲层37和第二层板38均为弧形板。为了减小重量,优先选择缓冲层37为海绵层。当然,也可选择缓冲层37为橡胶层、布层等,并不局限于海绵层。
[0074]为了保证安装,上述风口结构具有安装组件,该安装组件包括:连接套24,出风框27,第一出风面板21,第二出风面板26,第三驱动部件28;其中,连接套24用于与空调侧出风结构35相连;出风框27固定于连接套24内;第一出风面板21固定于出风框27的出口端,且第一出风面板21设有出风口 ;第二出风面板26能够开闭出风口;第三驱动部件28驱动第二出风面板26开闭出风口;导风组件设于出风框27。
[0075]可以理解的是,在待机状态下,出风口处于封闭状态,第二出风面板26、第一出风面板21在同一竖直平面中。空调系统上电后,需要出风时,第三驱动部件28驱动第二出风面板26转动,以打开出风口,此时第二出风面板26隐藏在出风框27的顶部,然后导风组件开始送风;不需要出风时,第三驱动部件28驱动第二出风面板26反向转动,以关闭出风口。第一导风板22能够外伸于出风口,也能够隐藏在出风框27内。
[0076]上述风口结构中,出风框27提供了安装基础,将出风框27固定于连接套24内,避免了出风框27外露,提高了美观度;同时,第一出风面板21固定在出风框27的出口端,第一出风面板21遮挡出风框27的端部,并利用第二出风面板26来开闭第一出风面板21的出风口,
进一步提高了美观度。
[0077]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连接套24为嵌套,具体地,连接套24通过射钉固定在空调侧出风结构35,具体地,连接套24通过射钉固定在吊顶木箱上。
[0078]上述风口结构中,导风框27包括:导风框主体,与导风框主体27相连的顶板29。为了便于安装第二出风面板26,优先选择顶板29与导风框主体27可拆卸地连接。
[0079]为了便于安装,第一导风板22通过端盖33可转动地设于出风框27。具体地,第一导风板22的两端均固定有端盖33,该端盖33可转动地设于出风框27,即视线里第一导风板22可转动地设于出风框27。为了便于转动设置,出风框27和端盖33中,一者设于转轴,另一者设于与该转轴配合的轴孔。
[0080]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出风面板21与连接套24的出口端贴合,且第一出风面板21覆盖连接套24的出口端。这样,第一出风面板21的端部看不到连接套24,提高了美观度。
[008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风面板21覆盖连接套24的出口端,是指,第一出风面板21在连接套24的出口端面的投影与连接套24的出口端面完全重合,或者连接套24的出口端面在出风面板21于连接套24的出口端面的投影内。
[0082]为了保证第二出风面板26平稳地转动,上述第三驱动部件28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出风面板26的两端,即一个第三驱动部件28驱动第二出风面板26的一端,另一个第三驱动部件28驱动第二出风面板26的另一端。
[0083]上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当第二出风面板26打开出风口时,能够被第二出风面板26触碰打开的微动开关组件30;当微动开关组件30打开后,第三驱动部件28停止驱动。
[0084]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微动开关组件30为常用部件,本文对微动开关组件30具体地结构不做赘述。
[0085]上述风口结构中,当打开出风口的过程中,当第二出风面板26触碰打开微动开关组件30后,第三驱动部件28停止驱动第二出风面板26转动,此时,出风口完全打开。上述风口结构,通过设置微动开关组件30,限制了第二出风面板26的转动角度,有效保证了出风口的打开和关闭,提高了可靠性。当然,也可选择设置其他部件来限制第二出风面板26的转动角度,并不局限于上述微动开关组件30,例如传感器等。
[0086]为了便于安装,上述微动开关组件30和第三驱动部件28均设于第一导风板22。
[0087]优选地,第一出风面板21与出风框27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出风框27与连接套2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这样,方便了安装组件的组装和拆卸,便于使用。
[0088]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面板21通过卡接与出风框27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卡接方式较易隐藏第一出风面板21与出风框27的连接,便于提高美观度。
[0089]进一步地,出风框27通过螺纹连接件与连接套2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便于连接,也便于保证连接强度。具体地,螺纹连接件为螺钉、或者螺栓和螺母。
[0090]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口结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侧出风结构35,固定于空调侧出风结构35的风口结构;其中,风口结构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结构。
[0091 ]由于上述风口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空调系统具有上述风口结构,则上述空调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0092]优选地,上述空调系统制热时,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9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板22向下送风,在制热过程中,第一导风板22的扫风范围为60-90。。
[0093]经过试验,上述空调系统可有效提高了制热效果,制热舒适性比具有现有风口结构的空调系统高出30%。
[0094]上述空调系统中,风口结构固定于空调侧出风结构35的出口处。为了方便固定,上述风口结构通过帆布或者木框固定于空调侧出风结构35 ο当然,也可选择风口结构直接对接在空调侧出风结构35的出口处。
[0095]为了减少空调侧出风结构35的出风口与风口结构的进口的距离不大于50mm。这样,避免了风量损失过大,以提升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和用户体验。
[009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风口结构,用于空调侧出风结构(35),包括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用于水平送风和向下送风的第一导风板(22),所述第一导风板(22)具有弧形板段,所述弧形板段的内凹面为导风面;且所述弧形板段沿所述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弯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2)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所述第一导风板(22)位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当所述第一导风板(22)位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9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2)为弧形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2)为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 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2)的导风侧,且用于左右送风的第二导风板; 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送风的第二驱动部件(34);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22)通过第一驱动部件(23)驱动送风。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导风板为曲柄(25),所述第二驱动部件(34)通过曲轴(32)和连杆(31)驱动所述曲柄(25)送风;其中, 所述曲轴(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34)相连,所述曲轴(3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31)相连,且所述曲轴(32)的轴线与所述连杆(31)的轴线相交;所述第二驱动部件(34)驱动所述曲轴(32)转动,所述曲轴(3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曲轴(32)的轴线以及所述连杆(31)的轴线;所述连杆(31)沿其轴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2);所述曲柄(25)铰接于所述连杆(3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层板(36),缓冲层(37)和第二层板(38);其中,所述缓冲层(37)和所述第二层板(38)均位于所述第一层板(36)的背风侧;所述连杆(31)位于所述第一层板(36)和所述缓冲层(37)之间,所述第一层板(36)具有供所述曲柄(25)伸出和转动的通孔。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结构的安装组件包括: 用于与所述空调侧出风结构(35)相连的连接套(24); 固定于所述连接套(24)内的出风框(27); 固定于所述出风框(27)的出口端的第一出风面板(21),所述第一出风面板(21)设有出风口; 能够开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二出风面板(26); 驱动所述第二出风面板(26)开闭所述出风口的第三驱动部件(28); 其中,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框(27)。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出风面板(21)与所述连接套(24)的出口端贴合,且所述第一出风面板(21)覆盖所述连接套(24)的出口端。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当所述第二出风面板(26)打开所述出风口时,能够被所述第二出风面板(26)触碰打开的微动开关组件(30);当所述微动开关组件(30)打开后,所述第三驱动部件(28)停止驱动。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21)与所述出风框(27)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出风框(27)与连接套(2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21)通过卡接与所述出风框(27)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出风框(27)通过螺纹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套(2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13.—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侧出风结构(35),固定于所述空调侧出风结构(35)的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结构。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制热时,所述第一导风板(22)的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90°。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侧出风结构(35)的出风口与所述风口结构的进口的距离不大于50mm。
【文档编号】F24F13/14GK105972793SQ201610591449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5日
【发明人】苏玉海, 杜辉, 赵成龙, 池晓龙, 陈泽波, 潘亚前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