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9707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室内机,具有:具备顶板和侧板的框体、与顶板对置地设置于顶板的内表面侧的中央部分的马达、固定于马达的旋转轴且因马达的驱动而旋转的涡轮风扇、以及设置于框体的内表面侧的隔热件,在涡轮风扇与顶板之间形成冷却流路,并且不马达与顶板对置的部分不设置隔热件,所述冷却流路将从涡轮风扇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设置有马达的空间输送。
【专利说明】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例如涉及空调装置等的室内机等。尤其涉及与马达的散热等相关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空调装置等中,设置于室内侧的室内机,例如具备向室内送入空气(送风)的送风机。送风机驱动电动机(马达),使风扇(叶轮)转动来进行送风。在此由于马达因驱动而发热,因此需要使其散热(冷却)。
[0003]例如,在使涡轮风扇(叶轮)旋转来进行送风的天花板埋入型的室内机中,在与马达的旋转轴固定的主板中,具有以凸形状形成的凸部,对马达进行覆盖。以往在主板的凸部设置有开口孔,该开口孔将马达侧的面与成为风路的风扇内部侧的面贯通。从涡轮风扇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因负压而被引导至马达侧。而且,马达向通过的空气散热。散热后的空气从开口孔向涡轮风扇内部流入,并与从叶轮流出的空气合流。存在通过形成以上的空气流路而对马达进行冷却的发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此时,也有在涡轮风扇的凸部的底部设置开口孔,来实现噪声降低的发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4]另外,对于在框体顶板与叶轮之间设置有分隔板的室内机,在专利文献I中也有记载,其中分隔板形成:将从涡轮风扇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马达侧引导的路径、和从马达侧向涡轮风扇的流出侧引导的路径。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6-341659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66664号公报
[0007]如上述那样,例如,若在主板设置将马达侧的面和风扇内部侧的面贯通的开口孔,则风扇内部的压力变动,从而成为产生噪声的原因。另外,分隔板等作为构成部件而变得必要,因此成为部件成本升高的原因。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得到不增加噪声、构成部件数量等就能够使马达散热的室内机等。
[0009]本发明的室内机具有:框体,其具备顶板和侧板;马达,其与所述顶板对置地设置于所述顶板的内表面侧的中央部分;风扇,其固定于所述马达的旋转轴,并因所述马达的驱动而旋转;以及隔热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侧,在所述风扇与所述顶板之间形成流路,并且在所述马达与所述顶板对置的部分不设置所述隔热单元,其中所述流路将从所述风扇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设置有所述马达的空间输送。
[0010]优选地,所述风扇具有:主板,其固定于所述旋转轴;护罩,其与所述主板对置、并具有供气体流入的吸入口 ;以及多个叶片,它们配置于所述主板与所述护罩之间,所述风扇是使流入到风扇内部的空气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流出的离心风扇,所述主板对设置有所述马达的空间和所述风扇内部的空间进行分隔。
[0011]优选地,由采用铝材的凸台将所述风扇与所述旋转轴固定。
[0012]优选地,所述马达为直流马达。
[0013]优选地,所述顶板在与所述马达对置的面具有散热单元。
[0014]优选地,所述散热单元是波纹管状的散热片。
[0015]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和向所述室内机侧进行热供给的室外机。
[0016]根据本发明,在顶板处,由于不在马达与顶板对置的部分安装隔热单元,因此能够得到能够使从马达产生的热经由顶板散热的室内机。此时,由于不阻碍相对于风扇流入、流出的空气的流动,并且无需增加部件来确保通往马达的流路,因此能够抑制噪声以及成本。【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结构的图。
[0018]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涡轮风扇170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9]图3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内通过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0020]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的结构的图。[〇〇2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构成例的图。[〇〇22] 附图标记说明:100…室内机;110…室内热交换器;120…框体;121…顶板;121a-" 散热部;121b…散热片;122…侧板;123…主体吸入口; 124…主体吹出口; 130…装饰面板; 131…格栅;132…吹出口; 140…过滤器;150…吹出叶片;160…承口; 170…涡轮风扇;171 — 护罩;171a…空气吸入口; 172…叶片;173…主板;174…凸台;175…冷却流路;180…马达; 181…旋转轴;190…隔热件;200…室外机;210…压缩机;220…四通阀;230…室外热交换器;240…膨胀阀;300…气体制冷剂配管;400…液体制冷剂配管。【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参照附图标记,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者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通用。并且说明书全文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是例示,不限定于说明书所记载的方式。特别是构成要素的组合不只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也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另外的实施方式。另外,与具有多片叶片相关的附图标记仅对代表的一片进行标注。另夕卜,附图等所示的叶片的片数是一个例子。此外,将图中的上方设为“上侧”、将下方设为“下侦f来进行说明。而且,存在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〇〇24]实施方式1
[0025]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能够埋入室内的天花板的天花板埋入型且在四个方向具有吹出口的四面盒式的室内机100进行说明。室内机1〇〇通过制冷剂配管而与室外机连接,并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空气调节等的制冷剂回路。[〇〇26] 如图1所示,室内机100具有由顶板121以及侧板122构成的框体120。室内机100在顶板121为上方的方向上埋入、设置于室内的天花板。框体120的面向室内侧(下方侧)开口。 在顶板121的内表面侧安装马达180。另外,室内机100,在下方侧安装俯视观察时大致呈四边形状的装饰面板130,该装饰面板130面向室内。在装饰面板130的中央附近具备:成为向室内机100内吸入空气(气体)的吸入口的格栅131、和对通过格栅131后的空气进行除尘的过滤器140。
[0027]在室内机100的下表面中央部,具有对空气进行整流并使其流入主体内的主体吸入口(承口)123。另外,在主体吸入口 123的周围具有使空气从主体内流出的主体吹出口 124。而且格栅131、主体吸入口 123、主体吹出口 124以及吹出口 132连通,形成室内机100内的风路。[〇〇28]在室内机100的主体内部具有:涡轮风扇(叶轮)170、承口 160、马达180、室内热交换器110以及隔热件190。涡轮风扇170是离心式送风机所使用的叶轮,该离心式送风机安装有马达180所具有的旋转轴181。由于涡轮风扇170旋转,因此形成将经由格栅131吸入的空气向侧方(图1的左右方向)送出的空气的流动。关于涡轮风扇170详见后述。另外,承口 160 形成涡轮风扇170的吸入风路,并进行整流。[〇〇29]马达180如上述那样,马达180以顶板121的中央部分与旋转轴181正交的方式安装于顶板121。例如,旋转轴181朝向铅直方向。在此,例如也可以将马达180安装为与顶板121 接触,另外,也可以稍微具有间隙地安装。若马达180驱动,则固定于旋转轴181的涡轮风扇 170以旋转轴181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耗电量少、且与驱动相比发热量少的DC (直流)马达作为马达180使用。
[0030]例如翅片管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在空气的流动中以包围涡轮风扇170的方式设置于涡轮风扇170的下游侧。例如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应用于空调装置时,室内热交换器110在制冷运转时发挥作为蒸发器的功能,在制热运转时发挥作为冷凝器的功能。
[0031]在装饰面板130的各边,沿着装饰面板130的各边形成有空气的吹出口 132。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具有四个吹出口 132。在各吹出口 132具有成为改变风向的风向偏转板的吹出叶片(风门)150。各吹出叶片150通过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以轴为中心旋转移动,从而进行位置控制。[〇〇32]成为隔热单元的隔热件190,通过粘贴等安装于框体120内侧的面。隔热件190防止经由框体120的热的出入。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板121中与安装的马达180对置的部分不安装隔热件190。在顶板121中未安装隔热件190并与马达180对置的部分作为散热部 (孔部)121a。在散热部(孔部)121a中,马达180发出的热直接传递至顶板121。传递至顶板 121的热向室内机100外部散热。
[0033]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涡轮风扇170的结构的立体图。若涡轮风扇170旋转,则涡轮风扇170从旋转轴181方向吸入空气(气体),并将吸入的气体向与旋转轴181交叉的外周方向吹出。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轮风扇170配置为使护罩(侧板)1与主板173 对置。而且,在护罩171与主板173之间设置有多个(图2中为7片)叶片172。护罩171形成为承口形状,并在中央部分具有空气吸入口 171a。
[0034]叶片172形成从涡轮风扇170内向外周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叶片 172是在护罩171与主板173之间具有扭转的形状的三维叶片。通过将叶片172设为三维叶片,从而能够实现低噪声化、低耗电化等。
[0035]主板173成为供叶片172接合等的涡轮风扇170的基座。主板173的中央部分朝向涡轮风扇170的内侧形成凸状。因此主板173的外面侧的中央部分凹陷,在通过凹陷而形成的空间收容有马达180。因此主板173对马达180进行覆盖。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主板173分隔出:设置有马达180的空间侧(收容马达180的外面侧)、和涡轮风扇170内部中的成为空气的流路的内表面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主板173不形成将外面侧和内表面侧连通的孔。由于不具有孔,因此在涡轮风扇170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动不产生紊乱,从而能够抑制因空气从外面侧向内表面侧流动而产生的声音。
[0036]另外,在主板173的凸状中央安装有凸台174。经由凸台174,将涡轮风扇170安装固定于马达180的旋转轴181。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导热性优异的铝制的凸台174。因此马达 180发出的热传递至旋转轴181以及凸台174。而且凸台174向在涡轮风扇170内通过的空气散热。[〇〇37]在此如后述的图3所示,在涡轮风扇170的主板173与隔热件190(顶板121)之间,形成有冷却流路175,该冷却流路175使促进马达180冷却的空气在设置有马达180的空间通过。由于形成冷却流路175,因此不仅能够向马达180供给空气,还成为用于使涡轮风扇170 的主板173与隔热件190(顶板121)不会因涡轮风扇170旋转时振动而接触等的间隙(空隙)。
[0038]图3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内通过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在此特别对在涡轮风扇170通过而冷却马达180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由于马达180驱动而旋转轴181旋转,从而固定于旋转轴181的涡轮风扇170也旋转。若涡轮风扇170旋转,则产生气流,空气经由格栅131、主体吸入口 123而从涡轮风扇170的空气吸入口 17 la流入。流入到涡轮风扇170的空气通过涡轮风扇170,并从涡轮风扇170的外周部分流出。从外周部分吹出的空气大部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0,例如被冷却或者加热。被冷却或者加热后的空气通过主体吹出口 124以及吹出口 132并向室内流出。
[0039]另一方面,从涡轮风扇170的外周部分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顶板121(隔热件 190)与涡轮风扇170的主板173之间的冷却流路175。流入的空气对马达180进行冷却。然后顶板121与主板173之间的空气在顶板121与主板173之间的冷却流路175中从压力低的部分流出,并与从涡轮风扇170流出的空气合流,例如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0。
[0040]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在顶板121中具有不安装隔热件190的散热部121a,使马达180与顶板121之间直接对置,因此能够使从马达180产生的热经由顶板 121散热。而且,由于没有必要形成使在主板173设置有马达180的空间与涡轮风扇170内部的空间连通的孔,因此不会产生孔使空气紊乱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噪声的产生。另外,无需增加部件,就能够形成使从涡轮风扇170流出的空气在马达180通过并向室内热交换器 110流动的流路,从而能够抑制成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由于马达180使用 DC马达(直流),因此能够抑制马达发热。[0041 ]实施方式2
[0042]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的结构的图。在图4中,对于标注与图1 等相同附图标记的装置等,发挥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装置同样的动作、功能。本实施方式中,将顶板121所具有的散热部121a设为波纹管状的散热片。用波纹管状的散热片121b构成散热部121a。由于为波纹管状的散热片121b,因此在散热部121a中能够增加与室内机100 外的空间之间的导热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在此顶板121与散热片121b也可以不是一体形成,而由分别设置的部件构成。[〇〇43]实施方式3
[0044]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构成例的图。在此在图5中以制冷循环装置为例表示空调装置。在图5中,在图1等中说明过的部件是进行同样动作的部件。图5 的空调装置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300、液体制冷剂配管400而将室外机(室外单元)200与室内机(室内单元)100进行配管连接。室外机200具有:压缩机210、四通阀220、室外热交换器 230以及膨胀阀240。
[0045]压缩机210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在此虽然未特殊限定,但压缩机210例如也可以利用逆变电路等使运转频率任意变化,从而能够使压缩机210的容量(每单位时间送出制冷剂的量)变化。四通阀220例如是根据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来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的阀。
[0046]本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0进行制冷剂与空气(室外的空气)的热交换。例如,在制热运转时发挥作为蒸发器的功能,使制冷剂蒸发、气化。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发挥作为冷凝器的功能,使制冷剂冷凝而液化。
[0047]节流装置(流量控制单元)等的膨胀阀240,使制冷剂减压而膨胀。例如在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的情况下,基于控制装置(未图示)等的指示来进行开度调整。室内热交换器 110例如进行成为空气调节对象的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在制热运转时发挥作为冷凝器的功能,使制冷剂冷凝液化。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发挥作为蒸发器的功能,使制冷剂蒸发、气化。
[0048]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中, 如用实线表示的连接关系那样切换四通阀220。被压缩机210压缩而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0,并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0。然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30内通过并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向膨胀阀240流入。在膨胀阀240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后的制冷剂,从室外机200流出。[〇〇49]从室外机200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配管400而流入到室内机 100。然后被分配器以及流量调整用毛细管(未图示)分配,而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110。如上述那样,在室内热交换器110通过,例如与空气调节对象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气化后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从室内机100流出。
[0050]从室内机10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300,而流入到室外机200。而且,在四通阀220通过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0。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如上所述地循环,从而进行空气调节(制冷)。[0051 ]接下来,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在制热运转中,以成为用虚线表示的连接关系的方式切换四通阀220。被压缩机210压缩而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通过四通阀220而从室外机200流出。从室外机20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配管 300而流入到室内机100。[〇〇52]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10例如与空气调节对象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通过分配器以及流量调整用毛细管(未图示)而从室内机100流出。
[0053]从室内机100流出的制冷剂通过液体制冷剂配管400而流入到室外机200。然后,被膨胀阀240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后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30。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30内通过并与室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气化后的制冷剂(液态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0而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210。如以上那样空调装置的制冷剂进行循环,从而进行空气调节(制热)。
[0054]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上述的室内机100而构成,从而能够避免直吹风,并且能够减少污渍。[〇〇55]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5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室内机100具有四个吹出口 132和吹出叶片150、并向四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四面盒式的室内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与两个方向、三个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对应的其他天花板埋入式的室内机。另外并不限定于天花板埋入式的室内机,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形式的室内机。
[0057]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循环装置为例对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冷藏装置、制冷装置等其他制冷循环装置。另外,不仅能够应用于制冷循环装置,也能够应用于送风机、换气装置等。
【主权项】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其具备顶板和侧板; 马达,其与所述顶板对置地设置于所述顶板的内表面侧的中央部分; 风扇,其固定于所述马达的旋转轴,并因所述马达的驱动而旋转;以及 隔热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侧, 在所述风扇与所述顶板之间形成流路,并且在所述马达与所述顶板对置的部分不设置所述隔热单元,其中所述流路将从所述风扇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设置有所述马达的空间输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具有: 主板,其固定于所述旋转轴; 护罩,其与所述主板对置、并具有供气体流入的吸入口 ;以及 多个叶片,它们配置于所述主板与所述护罩之间, 所述风扇是使流入到风扇内部的空气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流出的离心风扇, 所述主板对设置有所述马达的空间和所述风扇内部的空间进行分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由采用铝材的凸台将所述风扇与所述旋转轴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为直流马达。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在与所述马达对置的面具有散热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单元是波纹管状的散热片。7.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和 向所述室内机侧进行热供给的室外机。
【文档编号】F24F13/24GK106066060SQ201610139440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1日 公开号201610139440.4, CN 106066060 A, CN 106066060A, CN 201610139440, CN-A-106066060, CN106066060 A, CN106066060A, CN201610139440, CN201610139440.4
【发明人】佐藤芳树, 中岛诚治, 高木昌彦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