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85879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DE 10 2005 031 475 Al已知一种热交换器,它具有管子-肋条-模块,该模块的两侧分别由集流箱封闭。每个集流箱为了容纳冷却剂具有两个侧壁、两个端壁、盖子以及与该盖子相对而置的底部。该底部在此包含一个或多个孔口,用来容纳管子-肋条-模块的管子。该盖子具有凹陷处,分隔壁延伸到该凹陷处中,该分隔壁将集流箱的内腔划分为两个分腔。
[0003]尤其当这两个分腔中的一个构成为高温腔而这两个分腔中的另一个构成为低温腔时,在分隔壁的区域中会出现高应力,该高应力会明显加重热交换器的负担。如果冷却剂流经高温腔,则在这些管子中产生热应力。在此产生的、来自高温腔中的力产生的效果是,相对于低温腔产生底部-表面推移。该推移使管子在底部连接处上膨胀。因此,在分隔壁的区域中可能产生损坏,其例如作为裂缝在管子中出现。
[0004]为了克服这种不利的缺陷,DE 10 2007 044 742 Al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其中这两个腔不仅在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构造得相互间隔开来。这种热交换器包含更复杂的结构,这提高了热交换器的安装费以及制造成本。此外,这种构造还不能完全避免管子的损坏。该热交换器不允许充分的温度膨胀平衡,因为热交换器的盖子是由连续的片材成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中降低了高温腔和低温腔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应力,但不会明显提高制造热交换器的成本。
[0006]这一点通过以下特征得以实现:一种热交换器,其具有管子-肋条-模块,该模块通过两个集流箱封闭,管子的端部嵌入各集流箱的底部中,并且该底部借助盖子来封闭,固定在盖子上的分隔壁相对于集流箱的纵向延伸部位横向设置,并且将集流箱的内腔划分为两个分腔,在底部上设置有第一应力脱耦装置和/或在至少一个集流箱的盖子上在分隔壁的区域中设置第二应力脱耦装置,裂缝在底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作为底部的第一应力脱耦装置,该裂缝通过另一裂缝在底部的横向方向上扩展。
[0007]典型实施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在底部上设置有第一应力脱耦装置和/或在至少一个集流箱的盖子上在分隔壁的区域中设置第二应力脱耦装置。即使高温腔直接地、非间隔地设置在低温腔旁边,借助这种应力脱耦装置也能够简单地断开应力,该应力是在冷却剂从高温腔流入低温腔时出现的。从而能够平衡不受控制的热应力的管子膨胀,因为应力脱耦装置能够实现底部和盖子相互之间的推移。应力脱耦装置的构成只需少量的费用,这降低了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
[0008]按本实用新型,对于底部的第一应力脱耦装置来说,裂缝在底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该裂缝通过另一裂缝在底部的横向方向上扩展。通过这种应力脱耦装置,能够受控制地减弱盖子和分隔壁区域中的底部之间的刚性。由于提高了底部的活动性,所以减少了作用在管子上的应力。尽管具有这种应力脱耦装置,热交换器还总是具有足够的抗压强度,因此流入热交换器中的介质不能朝外泄露。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盖子通过边缘(尤其是波纹裂缝边缘)与底部相连。通过在分隔壁区域中的底部的敞开的第一应力脱耦装置,能够有效地降低管子上的不同的材料应力。通过高温腔和低温腔之间的底部的底面的现在可能存在的阶梯式偏置,来降低应力。
[0010]在改进方案中,盖子中的第二应力脱耦装置构成为卷边。因此,该盖子能够在高温区和低温区之间产生阶梯式偏置。作为底面的可变的偏置的补充,该盖子能够产生底部的平衡运动。
[0011 ] 在实施例中,该卷边构成为V形或U形。因此,通过管子上的更高应力将负载降至最低。并且无须为实现应力脱耦而在构造上进一步改变盖子。
[0012]在变形方案中,盖子在分隔壁的区域中沿底部的方向下沉,其中在卷边和周向边缘之间构成分隔壁,该卷边构成盖子的基部。因此确保,高温腔和低温腔相互可靠地隔开来。
[0013]有利的是,位于底部上的分隔壁的高度相当于盖子总高的<50%。因此,就在高温腔和低温腔之间出现的应力而言,在设置卷边的情况下确保了盖子的充分的活动性,因此该盖子能够产生底部的活动性。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分隔壁的高度相当于盖子的环形外罩的高度的1%至100%。因此能够无需改变地使用该闭合装置,该闭合装置设置得用来将盖子外罩的波纹裂缝边缘与底部连接起来。此外,在盖子与底部连接时只需花费更小的力。
[0015]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分隔壁和底部之间设置密封件、尤其是密封框架。
[0016]在变形方案中,底部的第一应力脱耦装置构成为变弱弹性部位。借助这种变弱弹性部位来确保,底部自身对作用的应力产生反应并且能够产生平衡作用,其中底部的刚性在嵌入底部中的管子上变小。
【附图说明】
[0017]下面以至少一个实施例为基础并且借助附图详细地阐述本实用新型。其中:
[0018]图1是按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按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图3是按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4是按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2]图5是按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图6是按图1的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功能说明的示意图;
[0024]图7是按图5的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功能说明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清单
[0026]I热交换器
[0027]2集流箱
[0028]3集流箱
[0029]31高温区
[0030]32低温区
[0031]4管子-肋条-模块
[0032]5管子
[0033]6凹陷处
[0034]7介质输入支管
[0035]8介质排出支管
[0036]9介质输入支管
[0037]10介质排出支管
[0038]11 卷边
[0039]12分隔壁
[0040]13 盖子
[0041]14 底部
[0042]15 孔口
[0043]16 肋条
[0044]17密封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